医学科普
颈脊髓损伤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治疗
发表者:钟招明 1109人已读
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血液成分在静脉系统内形成血凝块,一般认为,发生在下肢的静脉血栓与血液抗凝及纤溶系统失衡以及血小板的活化相关。 颈脊髓损伤致自主神经功能不全,引起周围血管扩张;损伤后下肢瘫痪,患者长期卧床或下肢活动减少,大量肌肉运动能力丧失使静脉血液淤积,血液回流差,促进局部凝血酶因子堆积,局部高凝,易形成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是脊髓损伤患者较常见的并发症,它不仅影响患者的顺利康复, 且可能引发死亡率极高的肺栓塞。
在脊髓损伤患者中,以小腿静脉丛血栓发生率最高,但因其对静脉回流障碍小, 多数血栓可自行溶解,故临床症状轻微, 往往在其逐渐发展成继发性骼-股静脉血栓后才被发现。临床上发病较急、症状明显的多属原发性骼一股静脉血栓形成,其表现为:体温升高、患肢肿胀、皮色变红、局部皮温较高、无感觉障碍者可感觉疼或有压痛。如果栓塞范围继续扩大,侧支循环无法形成, 则患肢会出现皮色紫绪、肿胀加剧、体温急剧升高等所谓“股青肿”现象,此时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中毒性休克。临床上原发性骼-股静脉血栓以左腿好发, 发生率是右侧的2-3 倍。其原因可能是左骼总静脉的行径较长, 在汇入下腔静脉前又有右骼总静脉跨越压迫, 使血流较缓; 且骼-股静脉内可能存在的静脉瓣在脊髓损伤致肌肉麻痹后, 可使血液郁滞于瓣内产生栓塞。
诊断
由于脊髓损伤患者大多有感觉障碍,在静脉血栓形成早期往往毫无察觉,应注意观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对于颈脊髓损伤的患者诊断深静脉血栓推荐应用:多普勒超声、血管弹力图描技法、静脉造影以及临床检查等方法。
预防
对于有严重运动障碍的颈脊髓损伤患者应当预防性治疗深静脉血栓。推荐物理预防(弹力袜、气压治疗、可翻身床等),或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或抗凝药预防深静脉血栓。对于抗凝和/或物理预防禁忌或者对于药物抗凝治疗失败的患者可选择应用腔静脉过滤器。 预防性治疗应尽早开始(72小时), 推荐持续3个月。
治疗
对于已发生了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必须卧床休息,抬高患肢, 避免患肢的过多活动, 同时积极进行溶栓、抗凝治疗。溶栓治疗以在栓塞出现3天 内应用最为有效,此时栓子尚未将血管完全阻塞, 药物进入后与栓子接触面积较大, 溶栓作用充分发挥。但应该注意的是:常用抗凝剂肝素在血拴形成后,只能阻正血栓发展, 预防其它部位血栓形成, 对已形成的栓子则无消溶作用。对一些病情急重,栓塞时间在72小时内的原发性骼-股静脉血栓, 可采用手术取栓。
本文是钟招明医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发表于:2017-01-18 14:52
网上咨询钟招明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