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凹陷症

就诊科室: 神经外科  脊柱外科 

+收藏
精选内容 介绍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问诊
目录
  • 1介绍
  • 2发病原因
  • 3症状表现
  • 4如何预防
  • 5检查
  • 6治疗方式
  • 7营养与饮食
  • 8注意事项
  • 9康复锻炼
  • 10预后

介绍

颅底凹陷症,主要是一种原发性的发育缺陷,是指脊柱从颅底部突向颅腔内的一种疾病。

发病率较低,常在青少年开始发病,通常是在中年以后逐渐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症状。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

谢嵘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神经外科

发病原因

基本病因

先天性颅底凹陷目前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基因变异有关;而继发性颅底凹陷则与疾病因素、外伤等危险因素有关。

高危人群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颅底凹陷症,需加以注意:

  • 先天性因素:在胚胎发育 2~3 周时,由于胚胎分节的局部缺陷,寰椎不同程度地进入枕骨大孔内,有时出现与之融合等情况造成先天畸形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
  • 疾病因素:患者因患肿瘤、类风湿、感染、Hurler综合征、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可破坏韧带、枕大孔、寰枢椎等寰枕交界区骨性结构进而进展为颅底凹陷。
  • 外伤因素:颈部外伤或者颈部极度的屈伸动作可能损伤颈椎,造成颈枕部关节不稳定,可能诱发本病。

症状表现

颅底凹陷症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特殊容貌和脊髓、神经受压症状,如颈神经根症状、上段颈髓及延髓症状、小脑症状、脑神经症状及锥体束受累症状等。

典型症状

  • 颈项短粗、后发际低、颅形不正、头颈部偏斜、面颊耳廓不对称等。
  • 颈部活动受限。
  • 头痛、眩晕、耳鸣、呕吐等。
  • 视力障碍:如看东西有重影等。
  • 下肢无力、行走困难、感觉障碍等。
  • 肢体麻木、呼吸困难等。

并发症

在颅底凹陷症的发展过程中,常合并其他畸形,如扁平颅底、中脑导水管闭锁、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脑积水、延髓和脊髓空洞症等。继发者有骨软化症、佝偻病、成骨不全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临床表现。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

谢嵘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神经外科

如何预防

颅底凹陷症是一种原发性发育缺陷,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先天性的疾病,但仍能从注意女性孕期的保健防病及用药情况等方面,减少先天性发育缺陷的发生。

检查

本病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 X线检查:目的是观察骨性结构的异常,通过骨的异常间接判断延、颈髓受压情况。
  • CT 检查:目的是显示枕骨大孔区骨性结构的变化,而且可发现局部软组织改变。
  • 磁共振成像(MRI):目的是清晰显示骨性结构及延髓、颈髓的形态。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X线检查对于诊断颅底凹陷症有什么价值

王建华 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 脊柱外科

治疗方式

颅底凹陷症的治疗原则是解除对脑干脊髓及神经根的压迫,维持或重建颅颈区的稳定性。目前,颅底凹陷症的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

  • 牵引治疗:进行牵引复位治疗以缓解神经结构的压迫。

手术治疗

  • 减压术:目的在于降低颅内压,常用的包括背侧入路减压术、腹侧入路减压术。
  • 融合术:目的在于维持枕颈部关节稳定性,常用的包括枕颈融合术、寰枢融合术、寰枢经关节螺丝固定术。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内镜辅助下经口松解治疗颅底凹陷症

李劲松 副主任医师 湘雅三医院 脊柱外科

注意事项

  • 养成吃完饭后漱口的好习惯,保持口腔卫生,有利于术后保护伤口。
  • 健康、均衡饮食。采用“一高三低”(高纤维素、低胆固醇、低脂肪、低盐)的饮食结构。术后一个月建议软食为主,更利于口咽术后伤口恢复。
  • 根据要求佩戴合适的头颈胸支具,为骨融合创造更为稳定的环境。
  • 定期复查,通过 CT 了解病情,为下一步康复提供指导。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使用枕枢钉板,轻松搞定A型颅底凹陷

王超 主任医师 北医三院 骨科

预后

颅底凹陷症有时可以被逆转。颅底凹陷硬化是个缓慢发展的过程,在病情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进行相应的治疗,都可以改善其结局,及早诊治有助于预防出现严重并发症。对于及时进行过手术治疗的患者,大都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颅底凹陷症相关科普号

谢嵘医生的科普号

谢嵘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神经外科

1418粉丝11.9万阅读

王建华医生的科普号

王建华 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

脊柱外科

2770粉丝107.8万阅读

欧昌江医生的科普号

欧昌江 副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

神经外科

37粉丝7364阅读

  • 1 介绍
  • 2 发病原因
  • 3 症状表现
  • 4 如何预防
  • 5 检查
  • 6 治疗方式
  • 7 营养与饮食
  • 8 注意事项
  • 9 康复锻炼
  • 10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