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航波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眼底黄斑病变

发表者:蔡航波 人已读

一、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又名中心性血管痉挛性视网膜病变。
本病是较为常见的眼底病之一,多发生于20~45岁的健康成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常为单眼,也有时为双眼。有自愈和反复倾向。

病因迄今尚无一致意见,学说较多。有过敏、感染、血管痉挛、局部循环障碍、脉络膜病灶和精神神经因素等学说。近年来由于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方法的研究证明,本病原发于脉络膜,系毛细血管发生病变,在黄斑部视网膜色素上存在小的裂隙。因此,浆液从脉络膜血管层通过色素上皮裂隙深入视网膜下,而引起黄斑部视网膜脱离所致。

临床表现 最早症状是视力减退和模糊,视物雾感。可有视物变形、变小、变色。视野可见中心绝对性或比较性暗点。

检眼镜所见病变在黄斑部,主要是该处水肿。水肿区常呈圆形或椭圆形,范围约为1~3个视乳头直径,也有小于此者。位于颞上、下血管支之间。一般水肿不超过1个屈光度。该水肿区色稍暗,与正常视网膜交界处可见一光反射晕轮。视网膜血管于水肿边缘稍显迂曲。黄斑中心反射减弱、弥漫或消失。在水肿区中常可见到黄白色或灰白色小点。少数病例也可有小出血点。视乳头及视网膜血管均正常。水肿吸收后,可不留任何痕迹。也可以留少量黄白色小点或细嫩的色素沉着,中心反射重新出现。屡次发作者,黄斑部色素紊乱较为明显,甚至发生囊样变性。应用裂隙灯检查眼底对黄斑区病变可以更加明了。

预后一般疗程为3~4个月,预后较好。水肿吸收后视力可恢复正常。有些严重病例伴有出血和视网膜囊样变性者,可产生永久性是功能损害。本病有复发倾向,复发率一般在18~25%左右。

二、老年性黄斑部退行变性本病发生于老年人,且仅局限于黄斑部。
通常一眼先发生变化,最终双眼均被侵犯。这种病是由于中央部脉络膜毛细血管硬化或阻塞所致。

临床表现 中心视力日渐减退。视野检查可见中心绝对性暗点。

检眼镜所见早期于黄斑部,围绕黄斑中心凹,可见少数细小黄色点散布于色素点之间,小点散布呈环状。黄斑中部逐渐变为灰白色,有时可见脉络膜毛细血管硬化和色素上皮层色素消失和黑色素点。在病程逐渐进展中,有时可见黄斑部附近的视网膜或脉络膜上有出血,有时在视网膜上可见圆形黄白色斑。在严重病例,脉络膜有大而不规则的萎缩和硬化区,并有时可扩大,形成盘状退行变性。

三、黄斑盘状变性多见于老年人,常为双眼或一眼先发病。
多由于患有高血压、肾炎、糖尿病等疾患,而引起黄斑部视网膜下或脉络膜出血所致。

临床表现 中心视力减退,视物变形。视野可见中心绝对性暗点。

检眼镜所见于黄斑部可见灰色、灰白色、黄白色或白而带绿色的,甚至黑色的不规则隆起盘状团块,其大小不等,由一至数个视乳头直径,并向前突出约数个屈光度。黄斑中心反射消失,其表面可见色素紊乱和出血。视网膜血管爬行其上,并于其表面常可见动静脉形成吻合。于隆起区附近也可见斑点状渗出,位于视网膜血管之后。黄斑部隆起团块形成后即变为静止,中心视力减退,形成永久的中心暗点,周围视力常不受累。一般多无炎症现象,也不合并广泛的视网膜脱离。

四、黄斑遗传变性为一种家族性遗传性变性病,累及双眼,为对称性及进行性。
主要侵犯黄斑。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常见于20岁左右或更早。有时合并有色盲、精神衰退、智力迟钝、(指趾)畸形等。

临床表现 双眼中心视力减退。视野可见比较性或绝对性暗点。

检眼镜所见双眼黄斑区损害呈对称性。早期于黄斑区可见散在细小色素或灰黄小点。病情进展,在黄斑区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棕红色或棕黄色,有时呈橘黄色,境界有的呈金箔样反光。黄斑中心反射消失。附近视网膜正常或颜色稍深。视网膜血管正常。视乳头正常或颞侧显轻度苍白。晚期,视网膜周边部可出现色素斑,颇似视网膜色素变性。

五、黑蒙性家族痴呆分为两个类型
1、婴儿性黑蒙性家族痴呆本病少见,为家族性遗传性婴儿病,累及双眼,主要侵犯黄斑。一家中可数儿同患此病。小儿发育正常,常于3~6个月后精神变为迟钝,动作紊乱,全身肌肉进行性衰弱无力,小儿不能抬头,头向前后或两旁倾倒,也可由惊厥现象。双眼逐渐失明。偶有眼球震颤及斜视。患儿常于二年内死亡。

检眼镜所见黄斑部可见白色环围绕棕红色点,极似中央动脉阻塞时的“樱桃红点”。此白色环仅较视乳头略大,边缘比较清楚,不向外扩展。视网膜外层及脉络膜均不受累,一般无色素沉着。视乳头早期正常,晚期萎缩。视网膜血管及其它处均正常。本病损害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节细胞。黄斑部白色区为该处视网膜节细胞层类脂质变,以后产生水肿所致。中央红点为衬托而出。

2、幼年型黑蒙性家族痴呆本病属家族性,一家中可以几个孩子同患此病。一般小孩发育正常,直到5~8岁时渐渐发现精神衰退,动作笨拙,语无伦次,行路强直微向前屈,整个躯体呈现不规则的振颤,也有发生癫痫状惊厥和神志丧失者。双眼视力渐渐丧失,常伴眼球震颤,偶有斜视及并发后皮质白内障者。患儿多因进行性麻痹性痴呆而死亡,平均死亡年龄约在18岁左右。

检眼镜所见早期视乳头色淡黄,视网膜血管变细。病程发展,于视网膜周边部可见散在的小黄点及色素小粒。色素呈典型骨细胞样,甚似视网膜色素变性。所不同的是本病发展甚快,黄斑区也可由色素沉着,但无樱桃红点征。晚期视神经萎缩,血管纤细成现状,周边部色素增多。本病损害除累及视网膜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节细胞外,由于有锥、杆细胞的变性改变,使这些细胞逐渐消失,且引起色素上皮内的继发性改变,以致产生色素沉着。

六、黄斑囊样变性
由于黄斑区在解剖构造上最薄,且血管最少,循环迟缓,营养供给不足,因此它与视网膜周边部一样,是囊样变性的好发部位。黄斑囊样变性最常见的原因是由于外伤,尤其是眼球挫伤后,在黄斑区出现水肿或出血,以致形成囊样变性。也可由于老年性黄斑部退行变性,或眼底后极部的血管改变,水肿、发炎等皆可致成本病。

临床表现 视力减退,视物变形、变大或变小。

检眼镜所见典型者可见黄斑区呈蜂窝状隆起。最初可在外丛状层,尤其是Henle氏纤维层,有散在小囊肿,后来小囊肿聚合成大囊肿,突破神经纤维层。

七、黄斑裂孔多见于外伤后,但有时原因不明。
多由囊样变性破裂形成裂孔。有无外伤主要是根据病史。其病变大小与病原也有关。日蚀灼伤所致的黄斑裂孔常较小,一般外伤所致的裂孔较原因不明的裂孔常较大。对侵犯一眼或双眼。

临床表现 中心视力明显减退,视野可见中心比较性暗点。

检眼镜所见于黄斑部可见圆形或椭圆形红色凹陷区,边缘清楚呈穿凿状,基底不平,表面呈微细颗粒状。裂孔大小约为1/6~1/3视乳头直径,其周围视网膜偶见水肿,也可发生视网膜脱离。

本文是蔡航波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