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间质性肺炎—药物

吡非尼酮在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中的应用

发表者:张伟 人已读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预后不良的进行性疾病,至今仍无有效的治疗手段。而抗纤维化药物吡非尼酮已被证明可减缓IPF患者的疾病恶化。IPF是指由不明原因引起,并以普通型间质性肺炎为特征性病理改变的一种慢性间质性肺疾病,是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中最常见的类型。IPF多见于40-70岁,该病的精确发病率目前尚无确切资料证实,据估计每10万人中发病率约为13-20人,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平均诊断年龄为66岁;该疾病死亡率也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且男性高于女性,5年存活率是20%,死亡率远远高于许多癌症。

IPF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致命性肺部疾病,迫切需要有效的治疗方案。目前的治疗多采用姑息疗法,有一些证据表明皮质类固醇激素、硫唑嘌呤和乙酰半胱氨酸联合治疗对轻度至中度患者可能是有效的,但这是基于单一的研究,尚有许多不足之处。最近研究证明,IPF是由慢性的上皮细胞损伤,纤维细胞异常活跃造成的。所以,治疗IPF的措施已经从寻找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转到抗纤维化药物。

吡非尼酮是口服的吡啶类药物,能调节许多细胞因子,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血小板衍生因子(PDGF)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a),改变胶原表达合成和累积,抑制细胞外基质增殖和表达,具有抗炎、抗氧化及抗纤维化的作用。

虽然吡非尼酮是潜在治疗IPF的药物,但是口服吡非尼酮能引起全身副反应,如恶心、厌食、头晕、皮疹、肝功能紊乱以及光毒性等,其中光毒性反应是主要的不良反应。在CAPACITY 1、2试验中,光毒性反应占12%。通过降低剂量或者终止治疗可以控制吡非尼酮引起的光毒性反应。然而在Taniguchi做的III期临床实验中,光毒性反应的发生率在高剂量组(1.8g/d)和低剂量组(1.2g/d)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分别是51%、53%。

将吡非尼酮制成可吸入制剂吡非尼酮-RP可以降低吡非尼酮的光毒性反应。吡非尼酮粉末和吡非尼酮-RP具有光稳定性。SD大鼠吸入含吡非尼酮300μg/kg的吡非尼酮-RP可抑制抗原诱发的肺炎,降低炎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将含吡非尼酮300μg/kg的吡非尼酮-RP气管注射到SD大鼠中,将吡非尼酮暴露在光暴露的组织中如皮肤和眼睛,引起光毒性反应的比率比口服吡非尼酮光毒性剂量160mg/kg低90-130倍。所以,吡非尼酮-RP有更好的安全范围,能代替吡非尼酮治疗IPF。

在若干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中,惟一被证明有临床疗效的是吡非尼酮。基于一些临床试验,吡非尼酮已经在欧洲、日本、印度和中国作为临床应用于轻度和中度IPF。然而具体是否能够应用,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而定,需当面咨询医生后,根据医生的诊断,才能确定。

本文是张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7-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