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动脉狭窄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收藏
精选内容 介绍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问诊
目录
  • 1介绍
  • 2发病原因
  • 3症状表现
  • 4如何预防
  • 5检查
  • 6治疗方式
  • 7注意事项
  • 8预后

介绍

基底动脉狭窄是指基底动脉管腔发生狭窄,影响后循环脑血流供给,从而引起急性或慢性脑缺血缺氧,进而导致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或卒中的一类疾病。

一般 40 多岁以后才出现,60 ~ 80 岁为高发期,男性多见。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吸烟人群高发。可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基底动脉狭窄有什么危害?

于慧敏 主治医师 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发病原因

基本病因

  • 动脉粥样硬化:基底动脉狭窄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动脉硬化,常见于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脂血症等。
  • 颈动脉纤维肌肉发育不良
  • 颈动脉内膜剥离:有外伤和自发两种。外伤者由于旋转暴力使颈过伸,颈动脉撞击于第二颈椎横突上。自发者常伴动脉粥样硬化和纤维肌肉发育异常。

危险因素

  • 高血压
  • 血胆固醇升高
  • 糖尿病
  • 肥胖
  • 吸烟

症状表现

常见症状

  • 头晕:伴有天旋地转的感觉或周围物体摇晃感(即眩晕)。
  • 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
  • 视物不清或视物成双影、视物变形。
  • 行走不稳、言语不清、声音嘶哑、吞咽困难。
  • 一侧肢体无力伴对侧嘴歪眼斜、面部麻木。
  • 椎动脉狭窄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四肢无力、跌倒、神志丧失。

并发症

本病可能会导致脑供血不足,甚至出现脑梗死等危及生命安全的疾病。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基底动脉狭窄有什么危害?

于慧敏 主治医师 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如何预防

积极治疗和控制原发疾病,保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基底动脉狭窄具有重要意义,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 原发病治疗:积极治疗可能引发基底动脉狭窄的疾病,包括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
  • 控制饮食:饮食清淡,少油少盐;避免长期吃油炸食品,少吃肥肉、动物内脏、奶油等。
  • 运动调节:避免久坐,纠正不良坐姿,经常活动颈部,做“米”字操。加强身体锻炼,控制体重,避免肥胖。推荐游泳、慢跑、太极拳、北欧行走等运动。
  • 保证睡眠:保证规律作息及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情绪焦虑。
  • 预防意识和体检:老年人以及从事久坐工作的年轻群体,要时常注意身体状况,每年定期进行一到两次体检,出现不适时要及时就医。

检查

本病主要依靠临床表现、CT 血管造影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 CT 血管造影(CTA):可明确狭窄程度。

治疗方式

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干预危险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病,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 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可以防止脑血管血栓形成,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
  • 相关慢性病的治疗药物:坚持降血脂、降血糖、血压控制药物的长期合理服用。

手术治疗

对于有明确的临床症状,狭窄率超过 50% 的患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以防止血管急剧的闭塞,导致脑梗死发生。主要手术方式包括:

  • 动脉支架植入术
  • 内膜剥脱术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今日话题: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到底啥时候进行干预好呢?

赵开军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东方医院 神经外科

注意事项

日常要注意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 戒烟:吸烟会损害动脉。戒烟是阻止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和降低并发症风险的最佳方法。
  • 有规律的锻炼:有规律的锻炼让肌肉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氧气。锻炼还能够改善循环,降低血压,降低患上糖尿病的风险。尽量每天运动至少 30 分钟。
  • 吃健康的饮食:多吃水果、蔬菜、全麦食物、低碳水化合物、低糖、低饱和脂肪酸、低钠食物。健康的饮食有助于控制体重、血压、胆固醇和血糖。
  • 保持健康的体重:如果超重的话,减重可以降低发生高血压和高血胆固醇的风险,这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两个危险因素。另外,减重能够降低糖尿病的风险。如果已经有糖尿病,减重有助于糖尿病的控制。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今日话题: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到底啥时候进行干预好呢?

赵开军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东方医院 神经外科

预后

  • 及时治疗可改善预后。
  • 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可能会导致脑供血不足,甚至出现脑梗死等危及生命安全的疾病。

相关科普号

秦明医生的科普号

秦明 主治医师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脑病中心-神经外科

147粉丝1069阅读

侯双兴医生的科普号

侯双兴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

神经内科

3447粉丝4699阅读

矫毓娟医生的科普号

矫毓娟 副主任医师

北京华信医院

神经内科

1996粉丝42.6万阅读

  • 1 介绍
  • 2 发病原因
  • 3 症状表现
  • 4 如何预防
  • 5 检查
  • 6 治疗方式
  • 7 注意事项
  • 8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