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科普文献:臀部肌筋膜炎,沉默的疼痛杀手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体验:久坐后站起时臀部酸痛难忍,运动时感觉臀部“使不上劲”,甚至夜间翻身都会被臀部的刺痛惊醒?这很可能不是普通的肌肉疲劳,而是臀部肌筋膜炎在作祟!作为现代人最常见的肌肉骨骼疾病之一,臀肌筋膜炎的发病率正随着久坐生活方式的普及而飙升。研究表明,办公室人群中有超过40%存在臀肌功能异常,其中约25%会发展为慢性疼痛。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臀肌在人体运动链中的核心地位,它的“罢工”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从腰痛到膝痛,甚至改变你的行走姿势!一、发病率:被严重低估的“办公室病”1.普遍性数据全球现状:臀肌筋膜炎在慢性肌肉疼痛中占比约15-20%,仅次于下腰痛和颈肩痛。久坐人群:每日坐姿超过6小时者,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3倍。运动爱好者:跑步、健身人群中有30%曾经历臀肌筋膜炎症状。2.高发人群二、危害:不仅是臀部疼痛,更是全身“动力链”崩溃许多人误以为臀肌筋膜炎只是局部问题,但实际上,它的影响远超想象:1.直接危害✅ 慢性疼痛:从钝痛到锐痛,严重时甚至影响睡眠。✅ 活动受限:无法久坐、上下楼梯困难、跑步时“臀部使不上力”。✅ 姿势异常:引发“臀肌失忆症”,导致骨盆前倾或摇摆步态。2.连锁反应腰椎代偿:臀肌无力→腰部肌肉过度用力→腰椎间盘突出风险↑膝关节损伤:臀中肌功能下降→股骨内旋→膝盖压力增加→髌骨疼痛综合征足踝问题:动力链失衡→足弓塌陷→足底筋膜炎案例研究:一项针对马拉松运动员的调查发现,未及时治疗的臀肌筋膜炎患者,3年内膝关节损伤风险增加47%。三、病因:为什么你的臀部会“发炎”?臀肌筋膜炎并非偶然发生,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生物力学失衡(核心原因)臀肌无力:久坐导致臀大肌“休眠”,无法在运动中有效发力。代偿模式:腰部、大腿后侧(腘绳肌)过度代偿,增加臀肌筋膜张力。2.神经肌肉控制异常臀肌失忆症:大脑“忘记”如何正确激活臀肌,导致运动模式错误。核心稳定性差:腹肌无力→腰椎不稳→臀肌被迫“加班”稳定骨盆。3.训练与负荷问题突然增加运动量(如新手猛练深蹲、硬拉)→肌肉微损伤累积。忽视拉伸与放松→筋膜粘连,血液循环变差。4.其他诱因寒冷潮湿环境→肌肉痉挛,代谢废物堆积。糖尿病、自身免疫疾病→慢性炎症促进筋膜退化。四、作用机制:炎症是如何发生的?臀肌筋膜炎的本质是肌肉与筋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始损伤阶段(微撕裂)运动/久坐导致臀肌微小撕裂→局部出血、水肿。身体释放炎症因子(如前列腺素、IL-6),引发疼痛。慢性炎症阶段(筋膜粘连)反复损伤→筋膜增厚、弹性下降→形成“激痛点”(TriggerPoints)。神经敏感性增加→轻微刺激即可诱发疼痛。功能代偿阶段(全身影响)臀肌功能下降→其他肌肉代偿→动力链全面失衡。五、解决方案:科学应对臀肌筋膜炎1.急性期处理(RICE原则)Rest(休息):避免加重损伤的动作。Ice(冰敷):每次15-20分钟,减轻炎症。Compression(加压):使用肌效贴或弹性绷带。Elevation(抬高):促进血液回流。2.康复训练(关键!)臀肌激活:蚌式开合(3组×15次/侧)臀桥(3组×12次)筋膜松解术:射频肌筋膜松解,拨针疗法3.预防策略✅ 避免久坐:每30分钟起身活动1次。✅ 运动前热身:动态拉伸臀肌(如高抬腿、侧弓步)。✅ 渐进式训练:每周跑量/重量增幅不超过10%。结语:别让臀部“沉默罢工”,从现在开始行动!臀肌筋膜炎不是“休息几天就能好”的小问题,而是需要系统干预的慢性损伤。越早干预,恢复越快! 如果你已经出现相关症状,建议尽早进行专业评估,并坚持科学康复训练。记住:健康的臀部,才是你运动表现和日常生活的“隐形引擎”!
上海市东方医院疼痛科科普号2025年07月08日97
1
0
-
别再乱治足底筋膜炎了!一篇讲清✅
你是不是早上起床踩地像踩针,走几步才慢慢缓过来?站久了、走路多了,脚跟就疼得受不了,按一按,酸痛到让人怀疑人生!要是有这些情况,很可能是被足底筋膜炎缠上了!今天一篇讲清,建议点赞收藏慢慢看👇👣什么是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就像脚底的“弹簧”,连接脚跟和脚趾,帮我们走路、跑步时缓冲压力。可要是它反复被过度拉伸,就像弹簧拉过头,弹性没了,就发炎了,产生灼烧感、刺痛感。🚨为啥会得足底筋膜炎?1. 过度运动:跑步、跳绳、暴走,突然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足底筋膜承受不住,就“罢工”抗议。2. 鞋子不对:高跟鞋、平底鞋、旧鞋子,支撑力不足,走路时脚底得不到足够支撑,筋膜就容易受伤。3. 体重超标:肉肉太多,足底压力山大,筋膜长期被重压,不堪重负。4. 体态问题:扁平足、高弓足这类天生足型问题,让足底受力不均,更容易中招。⚠️出现这些症状快警惕!1. 早晨下床第一步,足跟剧痛,仿佛被针扎。2. 久坐后站起来,脚像触电一样疼。3. 足弓有明显的拉扯感、刺痛感。4. 按压脚跟,酸爽到“升天”。🌟超实用缓解&预防指南!1. 拉伸放松:睡前勾脚,用手抓住脚趾向上向后拉,感受足底被拉伸,保持15-30秒,重复10次;也可以踩网球滚压足底,每天2-3次,每次5-10分钟,放松筋膜超有效。2. 选对鞋子:选足弓支撑强的运动鞋,高跟鞋别连续穿超过3小时。日常走路、运动,都要给足底足够支撑。3. 控制体重:减轻足底压力,减肥真的刻不容缓,管住嘴、迈开腿,和肉肉说拜拜。4. 冰敷热敷:疼痛发作时,用冰袋敷足跟,每次15-20分钟,能消肿止痛;缓解后,用热毛巾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恢复。5. 适度运动:游泳、瑜伽这类对足底压力小的运动可以多安排,别总做剧烈跑跳,给足底“放个假”。💡要是疼痛超过6周没好转,或者足跟肿得发亮、发热,赶紧去看医生!别自己硬抗,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足底筋膜炎#足跟痛#健康科普
袁雪峰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6月18日219
0
1
-
引起腰背部肌筋膜炎的原因有哪一些?
韩奇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3月25日40
0
0
-
足底筋膜炎的阶梯化治疗策略
足底筋膜炎是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其本质是足底筋膜在跟骨附着处的退变和微损伤。治疗需基于病理机制,结合阶梯化策略,兼顾症状缓解与功能恢复。1.基础治疗与物理干预休息与冰敷:急性期减少负重活动,冰敷可缓解炎症反应。 拉伸训练:系统性足底筋膜和腓肠肌拉伸能改善筋膜弹性,持续3个月的拉伸可使60%患者疼痛缓解。 足弓支撑:定制矫形鞋垫通过分散压力减轻筋膜负荷,有效率达70%。2.药物与注射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短期使用缓解疼痛,但长期疗效有限。 糖皮质激素注射:短期(4-6周)疼痛缓解显著,但重复注射可能增加筋膜断裂风险。 富血小板血浆(PRP):多项Meta分析表明,PRP促进组织修复,6个月有效率超80%,优于传统注射。3.进阶物理疗法冲击波治疗(ESWT):聚焦式冲击波可刺激血管新生和筋膜修复,3-5次治疗后60%-70%患者症状改善。 夜间夹板:维持踝关节背屈位,防止筋膜挛缩,尤其适用于晨僵明显者。4.手术干预仅推荐保守治疗无效>12个月者,行筋膜部分松解术或跟骨骨刺切除,但术后恢复期长且存在足弓稳定性下降风险。总结当前指南推荐阶梯治疗:以拉伸训练和矫形鞋垫为核心,联合冲击波或PRP注射,手术作为最后选择。同时需管理肥胖、糖尿病等风险因素,并纠正步态异常。
北京309医院脊柱微创外科科普号2025年02月20日151
0
0
-
跟痛症(跟骨骨刺)锻炼方法
跟痛症和跖筋膜炎实际上都是足底筋膜的无菌性炎症。和受凉受累都有关系。当出现足跟疼痛尤其是下地站立行走时刺痛明显,然后活动一段时间后慢慢能缓解的这种情况可以通过药物内服外用治疗以外,还可以进行进行拉伸锻炼。拉伸的部位有两处:小腿肌肉和足底筋膜。大部分跟痛症患者都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拉伸锻炼获得缓解,少数情况下仍不见效的可以考虑做微创手术。
孙旗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1月06日168
0
1
-
科普文献:脚底筋膜与脚痛
脚步,是我们走向世界的工具;脚底,承载着身体的重量,默默支撑着我们的每一步前行。然而,当脚底疼痛来袭,那看似微不足道的部位却能给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困扰。许多人在经历长时间行走、站立或运动后会感到脚底传来阵阵疼痛而这背后,筋膜或许是关键的“罪魁祸首”。筋膜,这个在人体中广泛分布的结缔组织如同一张无形的网,贯穿全身,连接着肌肉、骨骼和器官。在脚底,筋膜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脚底的肌肉和骨骼提供支撑和保护还参与了力量的传递和运动的协调。当我们过度使用脚部、姿势不正确或者遭受外伤时脚底的筋膜可能会受到损伤或产生炎症。这种损伤和炎症会导致筋膜变得紧张、增厚,甚至出现微小的撕裂。筋膜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压力分布不均,进而引发脚底疼痛。足底筋膜位于脚底,从脚后跟骨延伸到脚趾。这条厚筋膜带支撑你的足弓,塑造脚底形状。但它也具有非常实用的用途。走路时,足底筋膜会随着脚步轻轻拉伸,脚趾即将离开地面。犹如一条橡皮筋从脚后跟一直延伸到脚趾。这种筋膜拉伸会储存能量,当您迈步时脚抬起,能量就会释放。足底腱膜或足底筋膜是足底坚固的纤维包裹层。足底筋膜由内侧带、中央带和外侧带组成。最厚的中央带在近端附着在跟骨的内侧结节处向远端散开至第二至第五跖趾关节的皮下组织和关节囊以及相应的近节跖骨的足底。外侧带覆盖小趾外展肌的足底表面,近端附着在跟骨外侧结节处远端附着在第五跗跖关节处的关节囊。内侧带比其他两个部分薄得多。何谓足底筋膜炎脚底筋膜炎是由于足底的筋膜(连接脚跟和脚趾的厚组织带)受到反复的拉伸和微小损伤,引发的炎症。通常是因为过度使用脚部,比如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尤其是在坚硬的地面上。运动员、军人以及需要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群(如教师、售货员等)是比较容易患脚底筋膜炎的群体。足部的生物力学异常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例如扁平足、高弓足或者足跟腱过紧等情况,会改变足底的压力分布,使得足底筋膜承受不正常的拉力,进而导致炎症。常见原因在普通人群中终生患病率为10%,占所有疼痛科门诊就诊次数的1%。患者通常会出现足底内侧足跟疼痛,在早晨的前几步或长时间休息后达到峰值。是一种缺乏炎症的退行性筋膜病由重复性微创伤和过度劳累引起的。风险因素包括扁平足、足弓足、肥胖、高龄、鞋履不佳、从事负重职业、距下关节活动度降低以及跟腱或腓肠肌紧张。最常见的受累部位是跟骨插入或中央带的近端三分之一。也可能累及足底腱膜的中部或远端三分之一。分类跖筋膜炎当我们把脚趾用力翘起,你会在脚底最表面摸到一片绷紧的软组织,这就是叫“跖筋膜”在皮肤的深层肌肉和骨头之间的一条又、宽又长又韧的白色的大筋象长弓的弦一样,连着脚后跟骨头与脚趾头脚前掌的众多骨头。主要给足底足弓提供弹性和稳定性。这根筋就像橡皮筋一样所能承受的牵拉挤压是有限度的肥胖,长时间跑步、跳跃或站立等因素使这筋被牵拉刺激的力度或频率超过极限就会发炎、纤维组织变性甚至成纤维细胞增生引起疼痛、肿胀。跖筋膜炎:典型的疼痛表现为走路的起始几步疼痛,即晨起或者长时间休息后迈出第一步时疼痛,行走十余步后缓解,但长时间步行或久站则疼痛又加剧,疼痛可向跖筋膜远端放射。高弓足、扁平足等畸形是高位人群。疼痛表现在跟底及足心,体检可有整个跖筋膜的压痛,以跟骨结节内侧处明显,足趾、踝关节在被动背伸时疼痛和压痛更明显。跟腱炎跟腱是小腿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肌腹下端移行的腱性结构止于跟骨结节是人体最粗最大的肌腱之一机体行走、站立和维持平衡跟腱炎:跟腱急慢性劳损后形成的无菌性炎症。在运动过程中,小腿腓肠肌和跟腱承受了反复过度牵张力所致突然增加锻炼的强度或频率也常会引起跟腱炎。典型症状:足跟部上方的、内部的疼痛、酸痛、压痛、僵硬,活动后加剧。可能发生在跟腱的任何一区域痛感通常会在清晨或者剧烈运动后的休息期间发作。肌腱两段受到挤压时会有强烈疼痛或者压痛。当病变恶化,肌腱会肿大,在病变区域出现结节。跟骨滑囊炎由不合适的高跟皮鞋摩擦损伤引起。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足跟部共有三个滑囊:跟腱后滑囊:位于皮肤与跟腱之间跟骨后滑:位于跟腱与跟骨后上角之间;跟下滑囊:位于跟骨结节下方。有的是单个,有的是多个滑囊。滑囊炎都与直接压迫、摩擦有关。足底筋膜症状通常为脚跟或足底靠近脚跟部位的疼痛尤其是在早晨起床后的第一步最为明显为一种尖锐的刺痛。休息时足底筋膜处于缩短状态脚部刚接触地面,筋膜被快速拉伸,炎症部位受到刺激而产生疼痛。随着活动的增加,疼痛可能会有所缓解,但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又会加剧。肿胀:在炎症比较严重的情况下,足底筋膜周围可能会出现肿胀。机体对炎症的自然反应,血液会流向受伤部位,带来免疫细胞帮助修复会导致组织间隙液体增多,引起肿胀。足底筋膜诊断①足底筋膜厚度增加②回声减弱③筋膜边缘锐度丧失④筋膜周低回声(液体/水肿)⑤跟骨骨刺/侵蚀。预防措施选择合适的鞋子是非常重要的。鞋子应该有良好的足弓支撑和缓冲性能,能够均匀地分散脚部压力。避免穿高跟鞋或者鞋底过薄过硬的鞋子。控制体重:过重会增加脚部的负担,特别是对足底筋膜的压力。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来保持健康体重,可以降低发病风险。日常进行足部和小腿肌肉的锻炼和拉伸能够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足部的稳定性,减少脚底筋膜炎的发生。定期进行小腿肌肉的提踵训练,以及足底筋膜的拉伸练习。处理保守治疗休息:减少脚部的活动,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让足底筋膜有足够的时间恢复。可以使用拐杖或者轮椅来减轻脚部的负担。理疗:包括冰敷和热敷。在炎症初期,冰敷可以减轻疼痛和肿胀,每次冰敷15-20分钟,每天数次。在疼痛缓解后的恢复阶段,热敷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放松足底筋膜,例如可以使用温水泡脚或者热敷袋。拉伸和锻炼:通过拉伸小腿肌肉和足底筋膜,可以减轻筋膜的紧张程度。如坐在椅子上,将脚向上勾,伸展小腿后侧肌肉;也可以用手抓住脚趾,向身体方向拉伸,以拉伸足底筋膜。矫形鞋垫:对于因足部生物力学异常导致的脚底筋膜炎,定制矫形鞋垫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可以纠正足部的异常姿势,重新分配足底压力,减轻足底筋膜的负担。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这些药物通过抑制体内的炎症介质产生来发挥作用。长期使用可能会有一些副作用,如胃肠道不适等。微创介入治疗: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能会考虑微创治疗。在超声引导下射频松解紧张的足底筋膜,减轻疼痛,所以通常是最后的治疗手段。小结脚底筋膜炎虽然不是一种致命的疾病,但它却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和痛苦。只有充分了解它、重视它,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我们才能远离脚底筋膜炎的困扰,让双脚重新恢复健康和活力,自由自在地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
王祥瑞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1月02日117
1
0
-
筋膜炎,你想了解的都在这!
筋膜炎是一种肌肉和筋膜的无菌性炎症反应,根据发病部位不同,症状有所差异。(一)颈肩肌筋膜炎颈肩背部会有广泛的疼痛、酸胀、沉重感,还可能伴有麻木感,并且感觉僵硬、活动受限,疼痛可向后头部及上臂放散。疼痛呈持续性,受到感染、疲劳、受凉、受潮等因素影响时会加重。查体时可发现颈部肌肉紧张,压痛点常在棘突及棘突旁斜方肌、菱形肌等部位,压痛较为局限,不会沿神经走行放散,且发病缓慢、病程较长。(二)腰背肌筋膜炎因寒冷、潮湿、慢性劳损使腰背部肌筋膜及肌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变而出现症状。患者常感到腰背部疼痛、酸软无力,这种疼痛在早晨起床后或者天气变化时可能加重,适度活动后症状会减轻,但活动久了又会加重,容易反复发作。在急性期,肌肉紧张度明显,活动困难,影响正常生活;若急性期治疗不彻底转为慢性筋膜炎,症状会长期反复发作,稍微受凉或劳累,肌肉酸痛、乏力的症状就会马上出现。医生检查时,可能发现腰部活动无明显影响,也可能没有明显肌肉痉挛,腰部可能有广泛压痛或者毫无压痛。(三)足底筋膜炎多由足底肌肉受到外力暴力冲击或者长时间走路引起局部肌肉劳损,导致局部筋膜发炎。最常见的症状是脚跟疼痛与不适,也是引起脚跟疼痛最常见的原因。早晨下床时第一步疼痛最为明显,这是因为经过一夜休息,足底筋膜不再负重而处于较为缩短的状态,随着行走,足底筋膜被牵拉次数增多,症状可能再现。(四)嗜酸性筋膜炎和结节性筋膜炎嗜酸性筋膜炎在临床上较少见。结节性筋膜炎又称为假肉瘤性筋膜炎,是一种反应性、自限性浅筋膜的结节性纤维母细胞增生病变,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外伤或感染有关。(五)其他部位筋膜炎筋膜炎还可发生在肢体其他部位,如肢体皮肤肿胀,或兼有皮肤红斑及关节活动受限。侵犯部位以下肢尤以小腿多见,其次为前臂。患肢上举时,病损表面凹凸不平,沿浅静脉走向部位可见坑道状凹陷,可伴不同程度色素沉积。病变累及关节附近时可致关节挛缩和功能障碍。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少数可伴关节或肌肉酸痛、乏力、低热等。筋膜炎患者还可能出现一些共性的症状,如肌肉僵硬、活动能力受限,在急性发作期间活动能力还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有明显的沉重感,部分患者还会有晨僵现象,早起后明显有肌肉僵硬、患处疼痛的症状,随着不断活动症状会得到缓解。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皮肤麻木感、灼烧感,尤其是活动的时候症状较为明显,少数患者甚至会有体温升高、白细胞增高等情况。二、筋膜炎的治疗方法筋膜炎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旨在减轻炎症、缓解疼痛、恢复功能并防止复发。(一)一般治疗休息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适当休息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例如,卧床休息或对局部进行制动,在急性期过后再逐渐增加活动量。像颈肩肌筋膜炎患者,避免长时间伏案工作或保持不良姿势,让肌肉和筋膜得到充分休息,可以缓解疼痛和炎症。如果是足底筋膜炎患者,减少长时间的站立和行走,避免对足底筋膜的过度刺激,有助于炎症的消退。热敷和冷敷热敷:在筋膜炎早期或慢性期,热敷是常用的方法。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从而缓解疼痛。患者可以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敷在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例如,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热敷腰部能够使腰部肌肉放松,减轻肌肉紧张和疼痛。热敷的原理是通过热量使局部血管扩张,增加血液流量,带来更多的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废物和炎症因子。冷敷:在筋膜炎疼痛较为严重,特别是局部有肿胀或炎症急性期的早期,冷敷有助于减轻疼痛和肿胀。例如,对于急性发作的足底筋膜炎,在疼痛部位冷敷10-15分钟,可以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充血和渗出,从而减轻肿胀和疼痛。但冷敷时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可使用冰袋包裹毛巾后敷于患处。功能锻炼功能锻炼对于筋膜炎的恢复至关重要,但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锻炼加重病情。例如,腰背肌筋膜炎患者可通过小燕飞动作、五点支撑法等方式加强腰背肌的力量。小燕飞动作即患者俯卧在床上,双臂放于身体两侧,双腿伸直,然后将头、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离开床面,形似小燕子飞。五点支撑法是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掌、双肘、肩部当支点,抬起骨盆,到肩部、腹部、膝关节一条直线,然后缓慢放下,一起一落为一个动作。这些锻炼可以使肌肉得到放松,增强肌肉对筋膜的支撑和保护作用,减轻筋膜炎的症状。对于足底筋膜炎患者,可以进行足底筋膜伸展训练,如用手将脚趾向上拉,以拉伸足底筋膜。(二)药物治疗外用药物部分筋膜炎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红、肿、热、痛等症状,此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双氯芬酸钠软膏、洛索洛芬钠凝胶贴剂等非甾体类抗炎药进行治疗。这些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能够起到镇痛、消炎的作用。例如,对于肩颈部筋膜炎患者,在疼痛和炎症部位涂抹双氯芬酸钠软膏,药物透过皮肤渗透到炎症部位,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减轻局部疼痛和肿胀。口服药物若经外用药物后症状未得到有效改善,还可遵医嘱联合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塞来昔布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这些药物能够有效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镇痛、解痉、消炎的作用。对于一些慢性筋膜炎患者,根据具体症状还可能服用缓解肌肉僵硬、痉挛的药物,如妙纳(乙哌立松)等。此外,如果筋膜炎是由其他疾病引起,如与代谢性疾病(如痛风)或类风湿性疾病有关,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药物治疗,如痛风患者要控制饮食,用药物控制尿酸;类风湿性疾病患者需要使用药物控制类风湿因子的释放。(三)康复治疗拉伸锻炼筋膜炎在长期、反复的过程中,病情不稳定时好时坏,需要进行适当的拉伸锻炼。例如,对于患有颈肩肌筋膜炎的患者,可以进行颈部和肩部肌肉的拉伸运动。将头向一侧倾斜,用手轻轻将头向同侧肩部拉,以拉伸颈部侧面的肌肉;双手在背后交叉,然后将手臂向上抬起,拉伸肩部肌肉。这种拉伸锻炼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筋膜的压力,促进组织的修复。关节活动锻炼在筋膜炎治疗过程中,适当的关节活动锻炼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对于下肢筋膜炎患者,在疼痛缓解期可以进行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屈伸活动锻炼。膝关节伸直和弯曲的动作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增强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减轻筋膜的负担。同时,踝关节的背伸和跖屈活动也有助于改善下肢的功能。(四)手术治疗手术适应症当筋膜炎发展到一定程度,如患病时间较长,导致筋膜增生、肥厚、粘连,甚至纤维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经过保守治疗无效时,可以考虑手术治疗。例如,一些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足底筋膜出现严重的粘连和纤维化,导致疼痛无法通过保守治疗缓解,此时手术可能是一种选择。手术方式手术方式包括筋膜切开减压术、切除结节、修补筋膜、分离粘连及切除皮神经等。例如,对于有明显结节的筋膜炎患者,可以切除结节并修补筋膜;对于筋膜粘连严重的情况,进行粘连分离手术。但手术只能解决一处的症状,且有一定的风险,所以仍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1。三、筋膜炎治疗的常见药物筋膜炎治疗的药物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病情严重程度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综合考虑。(一)中药口服中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不同证型的筋膜炎服用不同的中药。如果感受风寒刺激局部筋膜产生炎症,出现局部遇冷后疼痛加重,并且局部紧张痉挛,可口服葛根汤或者羌活胜湿汤,可以有效祛风、散寒、缓解紧张痉挛的症状。对于局部疼痛明显并且出现针刺样、固定位置疼痛症状的患者,口服舒筋活血汤。而慢性筋膜炎患者,局部过度劳累之后出现明显疼痛,伴随有患病部位的肢体酸软、无力症状,甚至全身乏力的症状,则应服用八珍汤或者当归补血汤。还有一些中成药,如痹祺胶囊、通塞脉片、血塞通片、金乌骨通胶囊、活血止痛胶囊等,也可用于筋膜炎的治疗,它们具有活血、通络、止痛等功效13。外用中药可以使用狗皮膏或者伤湿止痛膏外用,也可使用金黄软膏或者三色外敷膏外涂,这些外用中药可以有效治疗筋膜炎。例如,伤湿止痛膏具有祛风湿、活血止痛的作用,贴于患处能够缓解筋膜炎引起的疼痛和不适。(二)西药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这是治疗筋膜炎的常用药物,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塞来昔布、洛索洛芬钠等。这些药物通过抑制体内的炎症介质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例如,布洛芬缓释胶囊,能够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缓解筋膜炎患者的疼痛症状。但是,这类药物不宜长期应用,可能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引起胃肠道不适,如胃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其他药物对于有肌肉僵硬、痉挛症状的患者,可使用妙纳(乙哌立松)等肌肉松弛剂来缓解肌肉紧张。此外,在局部疼痛严重时,还可使用外用的扶他林乳膏等,直接涂抹于患处,减轻疼痛。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筋膜炎,如与代谢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筋膜炎,可能需要使用控制原发病的药物,如痛风患者使用降尿酸药物,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使用抗风湿药物等。四、筋膜炎物理治疗手段物理治疗是筋膜炎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各种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肌肉痉挛等。(一)热疗热敷热敷是一种简单易行的热疗方法。患者可以使用热水袋、热毛巾或热敷贴等进行热敷。热敷的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左右,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3-4次。热敷能够使局部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炎症因子的吸收和消散,从而缓解筋膜炎引起的疼痛和肿胀。例如,对于颈肩肌筋膜炎患者,热敷颈肩部可以使肌肉放松,减轻肌肉紧张和疼痛。红外线疗法红外线疗法是利用红外线的热效应,穿透皮肤,作用于深部组织。红外线可以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引起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强组织的营养供应,同时促进炎症物质的消散和吸收。在进行红外线治疗时,患者需要暴露治疗部位,治疗仪器与皮肤保持适当的距离,一般为30-50cm左右,治疗时间为15-20分钟,每周可进行3-5次。这种疗法常用于腰背肌筋膜炎、足底筋膜炎等的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疼痛和改善局部功能21。(二)透热疗法超声波疗法超声波疗法是通过超声波的机械效应、温热效应和理化效应来治疗筋膜炎。超声波可以使局部组织细胞受到微细按摩,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促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其温热效应可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在治疗时,治疗头与皮肤紧密接触,移动速度均匀缓慢,治疗强度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整,一般每次治疗5-10分钟,每周2-3次。超声波疗法对于缓解筋膜炎患者的疼痛、减轻肌肉痉挛和促进组织修复有较好的效果。超短波疗法超短波疗法是利用高频电场作用于人体,使局部组织产生热效应和非热效应。热效应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血管通透性,有利于炎症的消散和吸收;非热效应可以调节神经功能,减轻疼痛。治疗时患者需要躺在治疗床上,治疗电极放置在患处两侧,治疗剂量根据病情调整,每次治疗10-15分钟,每日1次。超短波疗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筋膜炎,尤其是炎症较明显的急性期患者。(三)按摩与推拿按摩按摩是临床上治疗筋膜炎最常用而且效果较好的治疗方法。按摩师通过揉、压、拔、拿、捏、扣等手法动作,对疼痛部位进行按摩,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达到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作用。例如,对于腰背肌筋膜炎患者,按摩师在腰部肌肉和筋膜上进行揉法、按压法等操作,可以放松紧张的肌肉,缓解筋膜的压力,减轻疼痛。按摩的力度要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加重患者的疼痛。推拿推拿是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对于筋膜炎也有很好的疗效。推拿可以针对筋膜炎患者的肌肉和筋膜进行针对性的操作,如松解粘连的组织、调整肌肉的紧张度等。例如,对于颈肩肌筋膜炎患者,推拿师可以通过对颈部和肩部肌肉的推、拿、按、摩等手法,调整颈椎和肩部的关节位置,改善肌肉和筋膜的功能状态,减轻疼痛和活动受限的症状。(四)其他物理治疗方法冲击波治疗冲击波治疗对于筋膜炎的治疗效果显著。它可以通过深层的冲击波直达肌肉深层,消除肌筋膜炎痛点和松解肌肉。冲击波的能量可以刺激局部组织的修复和再生,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在进行冲击波治疗时,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的指示保持合适的体位,治疗过程中可能会有轻微的疼痛或不适,但一般都能耐受。一般需要进行多次治疗,每次治疗间隔3-7天,具体治疗次数和间隔时间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激光疗法激光疗法是利用激光的生物刺激作用来治疗筋膜炎。激光可以调节局部组织的代谢,促进细胞的再生和修复,减轻炎症和疼痛。不同类型的激光在治疗筋膜炎时的参数有所不同,例如低强度激光疗法,治疗时激光探头照射在患处,每次照射时间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每周进行多次治疗。激光疗法具有非侵入性、副作用小等优点,适用于一些轻度筋膜炎患者或作为辅助治疗方法。
董尧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2月21日405
0
2
-
酸胀紧痛,警惕肌筋膜炎
你是不是时常感觉到腰酸背痛,这也疼那也疼,早上起床痛,晚上睡觉会痛,天气冷了也会痛,以为自己是缺乏锻炼,坐又坐不久,走也走不远?骨科、神经内科看一圈又好像没有什么大问题?这时候,请来疼痛科门诊,您的问题,很有可能就是:肌筋膜炎。什么是筋肌膜炎?在了解筋膜炎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筋膜。所谓筋膜,其实就是包围着内脏、关节、肌肉的一种结缔组织,在人体各组织器官间广泛分布,有一定的张力和弹力。平时买肉时,有些瘦肉上刚好有一层白色的、有柔韧性的薄膜,其实就是筋膜。与此相似,人体中也有这样的组织,称之为筋膜。当筋膜受到损伤之后,会出现疼痛、肌肉发紧或无力、肌肉痉挛等表现,这种病医学上叫肌筋膜炎性痛、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它是一种软组织疼痛综合征,以局部疼痛及由触发点产生的牵涉痛为主。为什么会得肌筋膜炎?01过度使用或过度劳累肌筋膜炎经常发生在肌肉、筋膜和韧带频繁使用或受力过大的部位,例如手臂、腿部、背部等。长时间重复性活动或异常剧烈的运动,以及长期单一姿势工作,如久坐、久站、长时间低头等,使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造成肌肉和筋膜的劳损,进而引发肌筋膜炎。02肌肉损伤直接撞击、拉伤或扭伤某个肌肉区域也可能导致肌筋膜炎。这种情况下,肌筋膜受到损伤,从而引发炎症反应。03长期不良姿势久坐不动、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或采取错误的姿势,会给肌筋膜施加压力,导致炎症和疼痛。办公室人员长时间坐着工作,容易造成颈部和背部肌筋膜炎。04环境影响寒冷、潮湿的环境会使肌肉和筋膜受到刺激,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引起无菌性炎症。湿冷可使肌肉血管收缩、缺血、水肿引起局部纤维浆液渗出,最终形成筋膜炎。05.肌肉紧张或压力:心理压力或情绪问题可能导致肌肉紧张,从而引发肌筋膜炎。06.代谢或激素异常:某些代谢性疾病或激素水平的变化也可能与肌筋膜炎的发生有关。哪些地方容易得肌筋膜炎?1.颈肩2.臀肌筋膜炎3.腰背肌4.足底肌筋膜炎有哪些症状表现?局部肌肉痛慢性持续性酸胀痛或钝痛,疼痛呈紧束感或重物压迫感,腰、背、骶、臀、腿、膝、足底、颈、肩、肘或腕等均可发生。缺血性疼痛局部受凉或全身疲劳、天气变冷会诱发疼痛,深夜睡眠中会痛醒、晨起僵硬疼痛,活动后减轻但常在长时间工作后或傍晚时加重,当长时间不活动或活动过度甚至情绪不佳时也可疼痛加重。固定压痛点体检时发现局部肌肉紧张、痉挛、隆起、挛缩或僵硬。压痛点位置常固定在肌肉的起止点附近或两组不同方向的肌肉交接处,压痛点深部可摸到痛性硬结或痛性肌索疼痛科治疗肌筋膜痛有啥绝活?1一般治疗避免不良姿势,避免肌肉过度劳损,定期拉伸紧张痉挛肌肉,加强弱侧肌群锻炼,建议每隔2-4小时进行一次拉伸放松,注意拉伸时要舒缓,避免快速和过度用力。2物理治疗肌贴、冲击波、红外线、超短波、威伐光、微电流、高能量激光等物理治疗可缓解肌肉痉挛,改善疼痛。3药物治疗消炎镇痛、消肿解痉类口服药物能迅速减轻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外用中西药贴剂对很多患者也有效,但注意用药疗程,避免长期应用导致的副作用。4针刺注射治疗干针、湿针、电针、针灸等针刺治疗;痛点类固醇激素及臭氧注射松解治疗,往往针到患处,见效快且持久。5微创手术松解治疗临床上不少症状顽固、久治不愈的病人,可以考虑微创手术治疗,其中超声引导下的水分离松解及射频松解,治疗效果尤为理想。超声可定位应激点位置,为射频进行精准引导,同时能避免并发症发生。应用射频热凝方法,松解局部挛缩粘连的肌筋膜,灭活局部异常增生的末梢神经,增加局部肌肉的血液供应,同时再对周围组织通过注射药液进行分离松解,对肌筋膜粘连或挛缩性疼痛的治疗效果好,复发率低。温馨提醒:单凭理疗或微创治疗的手段,不可能完全解决腰背疼痛问题,骨肉相连,肌肉才是支撑骨头的基础,必须利用专门的力量训练,着重加强相关肌群的锻炼,这样双管齐下才能真正的达到「根治」的效果。具体锻炼的方法,因人而异,少量多次锻炼,持之以恒才有效果。
王强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2月15日251
0
2
-
告别足跟痛!足底筋膜炎的预防与治疗全解析
在张医生每周的门诊中,有大量的患者是由于足跟痛来就诊。其实引起足跟痛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足底筋膜炎。这是一种由于足底筋膜长期受压、过度拉伸或损伤而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不仅影响日常活动,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无法正常行走或运动。本文将深入探讨足底筋膜炎的成因、诊断与治疗方法,并提供有效的预防措施,帮助大家远离足跟痛的困扰。 足底筋膜炎是足踝外科中常见的一种疾病,指的是足底筋膜发生炎症,导致足跟部或足底区域出现疼痛。足底筋膜是连接脚跟骨与脚趾的坚韧韧带组织,起到支撑脚弓、缓冲冲击的作用。由于过度使用、长时间站立、运动过量或脚部姿势不良等因素,足底筋膜长期承受过度拉伸或压力,从而导致微小的撕裂和炎症反应。这种疾病通常表现为早晨起床后的第一步痛感最为明显,疼痛常伴随活动后逐渐缓解,但长时间站立或剧烈运动后可能会加重。足底筋膜炎通常是一种慢性疾病,症状可能持续数月,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缓解症状、恢复足部功能至关重要。 足底筋膜炎的成因与风险因素1.过度使用与运动损伤 足底筋膜炎的最常见成因之一是过度使用,尤其是长时间走路、跑步或站立。当足底筋膜长期承受过大压力时,它会发生微小的撕裂,逐渐引起炎症反应。特别是在突然增加运动强度时,脚部未得到足够的适应,容易导致足底筋膜的损伤。2.不良的脚部结构或步态 个人的脚部结构和步态对足底筋膜炎的发生也有重要影响。例如,扁平足或高弓足都可能导致步态异常,从而使足底筋膜受到过度拉伸或压迫。此外,过度外翻或内翻也会导致步态不正,增加足底筋膜的负担,最终引发炎症。3.体重过重或肥胖 体重过重是足底筋膜炎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肥胖使得身体的重量加压到足底筋膜上,增加了筋膜的负担,特别是在站立或走路时,过多的体重会加剧脚底筋膜的受力,导致其受损和发炎。4.穿不合适的鞋子 鞋子对于足部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穿着不合脚的鞋子,尤其是硬底鞋、平底鞋或高跟鞋,会导致足部承受不均匀的压力,从而影响足底筋膜的健康。没有足够支撑的鞋子无法有效分散走路或运动时脚底的压力,容易引发筋膜的过度拉伸和损伤。5.年龄与职业因素 足底筋膜炎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随着年龄的增长,足底筋膜的弹性和耐力逐渐减弱,筋膜的修复能力变差,容易发生微损伤。此外,长期站立的职业(如教师、服务员、售货员等)也是足底筋膜炎的高危人群。这些人群的足底筋膜经常受到较大压力,长时间的重复性使用会导致筋膜的炎症和疼痛。足底筋膜炎的诊断 足底筋膜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如前面所说早晨起床后的第一步或长时间站立后会感到剧烈的刺痛或酸痛感,随着活动的进行,疼痛可能有所缓解,但在长时间站立或剧烈运动后疼痛往往会加重。通过触诊,医生通常会发现患者足底筋膜区域的压痛点,特别是在足底筋膜附着处。 超声检查是目前诊断足底筋膜炎的一项非常实用且经济的工具。通过超声波,医生可以实时观察足底筋膜的状态,评估其是否增厚、是否有炎症,或者是否存在微小的撕裂等病变。超声还可以用来检测足底筋膜的血流情况,进一步了解炎症的程度。超声检查操作性强,且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足底筋膜炎的诊断。 其它的影像学检查,如X线和MRI(磁共振成像)主要用来排除与足底筋膜炎症状类似的其他疾病,如跟腱病变、脂肪垫萎缩等,不作为诊断足底筋膜炎的常规方法。足底筋膜炎的治疗方法1.肌肉和筋膜拉伸 拉伸练习是治疗足底筋膜炎的基础和首选方法。通过定期进行小腿肌肉和足底筋膜的拉伸,可以有效减轻疼痛,增加筋膜的柔韧性。常见的拉伸练习方法有:(1)站立在墙前,双手扶住墙面以保持平衡。将一只脚迈到前面,脚跟贴地,另一只脚伸直并保持在后方。轻轻将身体前倾,确保后腿的膝盖伸直,感受到小腿和足底筋膜的拉伸。保持该姿势15秒,重复5-10次。 (2)站立在墙前,双手放在墙面上以保持平衡。一只脚的脚趾踩在墙前,另一只脚保持自然伸展,确保脚跟紧贴地面。轻轻将身体向前倾斜,保持前腿的伸直,感受小腿和足底筋膜的拉伸。保持这个姿势15秒,每次进行5-10次 (3)坐在椅子上,一只脚放在另一条腿的膝盖上,用手抓住脚趾或脚背,将脚趾轻轻向上拉伸,直到感到足底筋膜和小腿后侧的拉伸感。保持该姿势15秒,进行5-10次。 (4)坐在地面上或床上,用一条毛巾或弹力带绕过脚底部,双手抓住毛巾的两端。慢慢拉动毛巾,使脚趾朝向身体方向拉伸,直到感觉到小腿和足底筋膜的拉伸感。保持这个姿势15秒,重复5-10次。 患者可以根据自身习惯自行选择不同的拉伸动作,每天多次进行,尤其是在早晨起床时,能够有效减轻晨起脚痛的症状。2.矫形足垫或鞋垫 使用矫形足垫是治疗和缓解足底筋膜炎症状的常见方法之一。合适的鞋垫可以帮助分散脚部的压力,改善步态,缓解足底筋膜的负担。尤其是针对扁平足或高弓足等脚部结构异常的患者,矫形足垫能提供更好的支撑,减少不良压力对足底筋膜的损伤。市场上有多种专为足底筋膜炎设计的鞋垫,能够减轻疼痛并提供额外的支撑。使用时,应选择适合自己足型的定制鞋垫,并配合正确的鞋子,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3.冲击波治疗 冲击波治疗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通过将高能冲击波直接作用于足底筋膜炎的患部,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缓解炎症并促进组织的愈合。冲击波治疗每周做一次,每次治疗时长约10-15分钟,通常需要进行3-5次治疗。冲击波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特别是对于那些长期受困于足底筋膜炎的患者,效果较为显著。 4.微针技术 微针技术(或称为皮内针)是一种通过细小针头直接作用于小腿筋膜的治疗方法,旨在缓解由足底筋膜炎引起的慢性疼痛。该技术通过在小腿筋膜的紧张或受损区域进行细微的针刺,松解筋膜粘连,并刺激组织自我修复。有效减轻因筋膜过度拉伸引起的疼痛。微针治疗适用于传统疗法无效的患者,其创伤小、恢复快,治疗过程中疼痛较轻,通常需要进行多次疗程以达到最佳效果。5.手术治疗 如果足底筋膜炎经过长时间的保守治疗仍未得到有效缓解,并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手术治疗可能是最后的选择。手术通常用于去除足跟骨刺(如果存在)或释放足底筋膜的部分紧张区域。虽然手术治疗能够显著缓解症状,但由于手术的风险和恢复期较长,通常只有在其他治疗方法都无效时才考虑手术。如何预防足底筋膜炎1.保持适当体重 控制体重是预防足底筋膜炎的重要措施之一。过重的体重会给足部,尤其是足底筋膜带来过大的压力,从而增加受伤的风险。长期的额外负荷会导致筋膜受损和炎症。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的锻炼,保持健康的体重,可以有效减少足底筋膜所承受的压力,从而降低患足底筋膜炎的风险。2.穿合适的鞋子 选择合适的鞋子对足部健康至关重要。穿着不合脚的鞋子,如高跟鞋、平底鞋或缺乏足弓支撑的鞋子,会导致不正确的步态,增加足底筋膜的负担。为了预防足底筋膜炎,选择具有良好支撑性和舒适感的鞋子非常关键,特别是对于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的工作人群。运动鞋和专为足底筋膜炎设计的矫形鞋垫可以帮助分散足部压力,减少筋膜受压。3.定期进行拉伸和加强训练 拉伸和加强训练是预防足底筋膜炎的重要手段。定期进行小腿肌肉和足底筋膜的拉伸,可以增加筋膜的柔韧性,减少受伤的可能性。此外,进行一些加强训练,如小腿肌肉的力量训练,也有助于增强足部的稳定性,减轻筋膜的负担。4.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剧烈运动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剧烈运动对于预防足底筋膜炎至关重要。长时间站立或走路会增加足底筋膜的负荷,特别是在硬地面上。建议有站立工作的人群每隔一段时间休息,做些简单的脚部伸展运动,缓解脚底的压力。对于喜爱跑步或其他剧烈运动的人,应该避免在硬地或不平坦的地面上进行高强度运动,并逐渐增加运动量,避免突然增加运动强度。最后,针对门诊患者经常问到的两个问题,张医生给予答复1.足跟痛是因为长骨刺吗?需要把骨刺切除吗 足跟痛的根本原因通常是足底筋膜炎,而不是骨刺。换句话说,骨刺并不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骨刺在很多情况下是因长期的足底筋膜炎而形成的副产品。治疗的重点应放在减轻筋膜炎的症状,而不是单纯的去除骨刺。对于大部分患者,非手术治疗是首选。如果保守治疗无法缓解症状,手术切除骨刺才是最后的选择。2.可以做封闭或者小针刀吗 封闭是使用少量类固醇和局麻药物的混合液进行局部注射,而长期或过度使用类固醇可能会引起肌腱弱化或足底筋膜损伤,特别是在足底筋膜的结构性损伤时,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而且操作不当容易引起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小针刀技术的核心还是足底筋膜的松解,但不是在可视的环境内进行操作,非常容易损伤足底筋膜和其它结构,同样也容易引起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两者都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不推荐作为治疗的常规方案。以上就是对足底筋膜炎这一常见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远离疼痛,健康生活!文章内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和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骨康复疼痛科孙丽雅医生
张汉阳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2月09日320
0
0
-
筋膜在手术病人康复中的作用及原理
在现代医学领域,手术麻醉是保障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无痛、安全的关键环节。筋膜,这一常常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人体结构,正逐渐成为手术麻醉研究的新焦点。
王祥瑞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1月03日279
0
0
筋膜炎相关科普号

刘亚明医生的科普号
刘亚明 主治医师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疼痛科
2209粉丝11.7万阅读

周孟瀚医生的科普号
周孟瀚 无职称
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骨科
737粉丝166.3万阅读

马昕医生的科普号
马昕 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骨科-足踝外科
2757粉丝4.6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韩奇 副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疼痛科
筋膜炎 61票
腰椎间盘突出 5票
颈椎病 4票
擅长:腰椎小关节源性腰痛、肌肉筋膜炎、腰间盘突出症、肩周炎、退行性膝关节炎、足跟痛、颈椎病、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 -
推荐热度4.5郑拥军 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疼痛科
筋膜炎 31票
疼痛 17票
颈椎病 16票
擅长:膝关节疼痛,颈腰间盘突出症,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三叉神经痛 -
推荐热度4.4王振威 副主任医师北京朝阳医院 骨科
踝部扭伤 84票
筋膜炎 21票
足部骨折 18票
擅长:踝关节韧带断裂、踝关节慢性不稳定、踝关节急性扭伤、踝关节撞击综合症等踝关节运动损伤的诊断与关节镜治疗;踝关节炎、足踝部骨折、足踝部畸形矫形、足踝部疼痛的诊断与治疗。肩部撞击症、肩袖损伤;髋臼股骨撞击症、髋盂唇损伤;膝半月板损伤、前后叉韧带断裂等运动损伤的诊断与关节镜治疗。踝关节置换、反肩、全髋、全膝、单髁关节置换术;四肢复杂骨折和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