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癌

就诊科室: 泌尿外科 

+收藏
精选内容 介绍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问诊
目录
  • 1介绍
  • 2发病原因
  • 3症状表现
  • 4如何预防
  • 5检查
  • 6治疗方式
  • 7营养与饮食
  • 8注意事项
  • 9预后
  • 10学术/新进展

介绍

尿道癌是指发生于尿道部位的恶性肿瘤。临床比较少见。

本病好发于 40 岁以上男性和中老年女性。

典型临床多表现为尿道梗阻,以及尿道存在肿物、血尿等。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尿道内肿瘤如何检查?

郑俊鸿 主任医师 汕大第二附属医院 泌尿外科

发病原因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 可能与尿道损伤或尿道狭窄、不洁性行为、反复泌尿系感染、长期中草药滥用相关。
  • 可能继发于某些增生性疾病,如肉阜、乳头状瘤、息肉等。
  • 尿道黏膜白斑可能是尿道恶性肿瘤的癌前病变。
  • 雌激素被认为可能与女性尿道恶性肿瘤有关。

症状表现

本病临床罕见,并非所有尿道癌都具备典型表现,常常呈隐匿病程。大多数情况下,其典型临床表现为尿道梗阻,以及尿道存在肿物、血尿等。

典型症状

  • 梗阻症状:排尿困难及不适感。
  • 尿道肿物:部分患者可触及肿物,或者可见肿物脱出。
  • 血尿:黏膜破损后,可出现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但是泌尿系统其他部位的病变也可出现血尿,应注意鉴别。

并发症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

  • 局部浸润:与其他恶性肿瘤一样,浸润性生长是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可侵犯膀胱、阴道前壁、前列腺等邻近脏器。
  • 转移:包括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前者以盆腔淋巴结转移为主,后者可转移至包括肺、脑、肝等多器官。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排尿时尿道里有东西,吃了好药也没好,越来越严重,主任像我这样会是尿道癌吗

姚友生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泌尿外科

如何预防

本病病因未明,也没有特别的预防方法,高危人群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下方法或许会对降低发生尿道癌的风险有所帮助:

  •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不良性行为,重视泌尿系感染,不要滥用药物。
  • 一旦发现可疑的相关症状,尽早就诊,不要讳疾忌医。
  • 出现可疑症状时,咨询专科医生,进行进一步检查。

检查

本病主要依靠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活检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 X 线尿道造影:可见尿道内不规则充盈缺损,以及尿道黏膜破坏。
  • B 超、膀胱尿道镜检查和活检:可以了解尿道肿瘤对膀胱有无浸润,确定手术范围及明确肿瘤性质。
  • CT、MRI 检查:可发现盆腔淋巴结有无肿大。
  • 阴道指诊:针对于女性患者。可了解尿道肿瘤的部位、大小、有无浸润等情况。

治疗方式

尿道癌的治疗原则主要是延缓或阻止疾病的进展,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对较小的、早期尿道肿瘤,可单纯用手术或放疗。

随着瘤体的增大,应行综合治疗,即手术加手术前后放疗。

进展期病变最好采用手术、放疗和化疗联合治疗。

手术治疗

尿道癌首选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手术方式及范围应根据病理类型、部位、临床分期而定。常用术式如下:

  • 尿道部分切除术:女性患者肿瘤位于远端 1/3 尿道者,可行尿道部分切除,一般不会引起尿失禁。
  • 根治性切除术:尿道近端 2/3 肿瘤,浸润全尿道或膀胱颈者,尤其活检为腺癌,应行根治性切除术,即切除膀胱、尿道、阴道前壁、子宫和卵巢,同时清除盆腔淋巴结,并行尿流改道。
  • 淋巴结清扫术:腹股沟淋巴结明确有转移时应考虑淋巴结清扫术。

放疗

  • 有外照射和组织内照射,低分期小肿瘤放疗满意,较大的、高分期的后尿道癌放疗效果不佳。
  • 常见并发症有尿道狭窄、局部坏死、外阴脓肿、放射性盆腔炎等。

化疗

  • 多用于姑息治疗,效果不肯定。

其他治疗

  • 对恶性黑色素瘤及绒癌亦可采用冷冻疗法。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尿路上皮癌术后辅助治疗新进展

唐琦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泌尿外科

注意事项

  •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定期体检,必要时及时就医。
  • 积极处理泌尿系感染等相关疾病。
  • 不要盲目用药,减少药物滥用。

预后

早期发现的尿道癌治疗效果较好,而分期较晚或者已经出现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者,可能提示预后不佳。

尿道癌相关科普号

张瑞赟医生-膀胱尿路病友康复家园

张瑞赟 主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

泌尿外科

1764粉丝7.3万阅读

阴雷医生的科普号

阴雷 副主任医师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泌尿外科

1270粉丝11.6万阅读

刘学锋医生的科普号

刘学锋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泌尿外科

131粉丝1万阅读

  • 1 介绍
  • 2 发病原因
  • 3 症状表现
  • 4 如何预防
  • 5 检查
  • 6 治疗方式
  • 7 营养与饮食
  • 8 注意事项
  • 9 预后
  • 10 学术/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