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对于强迫症的正念禅疗,依然强调接纳、停顿、专注和旁观等能力的培养。
对于强迫症的正念禅疗,依然强调接纳、停顿、专注和旁观等能力的培养。正如下图中这位女士,她患有强迫症数十年,一直处于自我斗争的状态,也服过很长时间的药,但疗效有限,两年前开始到我这里做正念禅疗,终于明白接纳的意义,开始平息战斗,社会功能也逐渐恢复。
包祖晓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5月10日33
0
0
-
妄想
㈠概念和属性⒈概念:妄想是在病理基础上,产生歪曲的信念,病态的推理和判断。“在病理基础上”是指正常情况下不会产生该信念,只有生病时才有,等病缓解后,自己也觉得该信念站不住脚。“歪曲”是指不符合现实。故“在病理基础上,产生歪曲的信念”是指原发性妄想,即不用推理和判断,就油然而生的信念。而“病态的推理和判断”是指继发性妄想。例如,幻听说饭里有毒,病人感到被害,这是基于幻听病态下的推理和判断;病人情感高涨,认为自己可当省长,这是基于情感高涨病态下的推理和判断;病人情感低落,认为自己的工作失误是犯罪,这是基于情感低落病态下的推理和判断。基础病态缓解,妄想随之消失。⒉四个属性:妄想有4个属性:⑴不符合现实,这一点不足以说明是病态的,因为正常人常有不符合现实的错误信念;⑵不符合其所受教育程度:正常人虽有错误信念,但错误信念不会低级到与他的教育程度不相符。相反,病人的错误信念就能低级到与他的教育程度不相符,例如,病人相信电视里人能看到自己。所以,信念与所受教育程度不相符与病态性关系较大;⑶坚信不疑:既不为劝说所纠正,也不为事实所纠正。正常人的错误信念可不为劝说所纠正,但事实俱在,则会认错。可是,即使事实俱在,病人仍不认错,例如病人认为自己在开发区有一家工厂,去实地看没有,但依相信有。这与病态性关系较大;⑷涉及自我调节:自我(ego,而非self)用于调节超我与私我之间的冲突。妄想所折射出的信念,应与自我有关。而与自我无关的错误判断,1+1=3,则不是妄想。在妄想的4个属性中。“涉及自我调节”较少能用到。㈡原发性妄想⒈概念:原发性妄想是病人油然而生的一种念头,不经甄别,立即采信。例如,病人说,“我感到王平害我,无证据,是感觉。”这种不需要判断、推理参与的信念,心理治疗自然无效。⒉心理机制:正常人觉醒时,潜意识浅层的原始信念偶尔也会进入意识,但意识会启动相应的理性思维去验证,如果证伪,则立即该信念;如果证实,就奉为“灵感”,问“你怎样想到的”,答“直觉、第六感”。精神分裂症病人觉醒时,潜意识浅层的原始信念也时时进入意识,但这时意识相应的理性思维被抑制,即甄别能力进入潜意识。这样,原始信念就成为“免检产品”被采信,所以错误率极高。⒊生物机制:在中枢边缘系统,多巴胺激动D2受体,促进探索性,将潜意识的原始信念唤醒至意识,多巴胺与乙酰胆碱相拮抗,多巴胺增多就降低了乙酰胆碱能,乙酰胆碱能增强记忆,降低乙酰胆碱导致记忆损害,相关的理性思维(联想)沉入潜意识,原始信念就成为“免检产品”被采信。⒋药理机制:抗精神病药阻断边缘系统的多巴胺D2受体,减少原始信念唤醒,同时解除了对乙酰胆碱的拮抗,唤醒了记忆,激活了相关理性思维(联想)对原始信念的甄别,故妄想缓解。但妄想信念并未退回潜意识浅层,而是退到前意识浅层,病人还记得,只是不想了,不提了。但抗精神病药未解除升高多巴胺的原因,故抗精神病药一停,边缘系统的多巴胺将再次激动D2受体,原始信念再度唤醒,降低乙酰胆碱,理性思维再次抑制,原发性妄想复发。故抗精神病药需长期维持治疗。㈢继发性妄想找不到原因的妄想称原发性妄想;找得到其他精神症状引起的妄想称继发性妄想。最常见原因是幻觉、情感高涨和情感低落引起的继发性妄想,大家对此已经熟悉,故略过,这里专注分析其他原因。⒈错觉:对错觉进行妄想性解释。例如,病人说眼前的母亲是复合体(Capgras综合征),所以推测,真正的母亲隐居在深山老林里,怕被人追杀。⒉思维插入或思维被夺:病人对思维插入或思维被夺进行妄想性解释,例如,病人感到外星人将飞碟技术图纸一下子植入他脑中。或感到自己想好的词突然被科学家从键盘上删除了。⒊记忆减退:痴呆病人记忆减退,找不到自己存放的东西了,故怀疑是别人偷的,即被窃妄想。⒋妄想心境:是一种游离性焦虑,是发作性感到怕,但不知怕什么,通常持续半小时左右。此时易感妄想突发,病人通过妄想突发,终于找到怕的原因了。假如将河鱼的头比作焦虑反应,尾比作焦虑原因。水面比作意识,水下比作潜意识浅层。天阴下雨气压低时,鱼就会到水面上呼吸,这时只看到鱼头,看不到鱼尾,就相当于妄想心境,即只知道怕,不知怕什么。如果气压过低,鱼窒息死亡,飘在水面上,就相当于妄想心境后的妄想突发,既知道怕,又知道怕什么了。⒌被动体验:当意识清晰时,潜意识也在驱动精神运动性活动,病人此时会眼睁睁地看着潜意识在活动,但不承认这是自己做干,因为他意识不到潜意识的存在,这就是被动体验。例如病人说:“我在讲话,但这不是我讲的,是异己的力量控制我的嘴在讲。我看到我在做事,这不是我在做,是异己的力量指使我的肢体在做。”如果病人将异己力量解释为外源性的(例如,超声波、无线电控制),则是影响妄想;如果将异己力量解释为内源性的(例如,身上来了魔鬼、大仙),则是着魔妄想。所以影响妄想和着魔妄想都是继发于被动体验。⒍意识障碍:意识障碍时认知背景昏暗,易出现错觉和幻觉,错觉和幻觉可引起继发性妄想;意识障碍时推理、判断能力下降,也易出现继发性妄想。㈤妄想的时间轴妄想在时间轴上可以向既往和将来延伸,妄想对真实知觉的解释,叫妄想知觉,妄想对真实记忆的解释叫妄想性回忆,妄想对将来的预判叫妄想性预见。妄想知觉、妄想性回忆和妄想性预见既可见于原发性妄想,也可见于继发性妄想。⒈妄想知觉:例如,汽车喇叭声、风吹树叶声在对我说话,这“汽车喇叭声、风吹树叶声”是真实知觉?;“在对我说话”是妄想性解释。又如,病人喉咙不舒服,她解释是怪兽控制了她的喉咙。“喉咙不舒服”是真实知觉?;“怪兽控制了她的喉咙”是妄想性解释。⒉妄想性回忆:又叫妄想的逆行性扩张,例如,先相信王平害我,然后想起3年前在外吃饭,回来又吐又泻,上医院说是食物中毒;1.5年前在家,喝水后头晕,感到自己中毒了。现在想来,都是王平在害我。⒊妄想性预见:例如,病人能预见世界下一步会变成什么样子,别人下一步要干什么,?当然,预见往往出错。㈤妄想内容妄想无论怎么荒谬、离奇,都是脑产生的,而脑是由私我欲望驱动的。私我欲望分为生理欲望、安全欲望、社交欲望、尊重欲望、自我实现欲望。就妄想种类分布来看,涉及安全欲望的最多(9种),自我实现欲望的第二(5种),涉及社交欲望的第三(4种),涉及尊重欲望的第四(2种),没有涉及生理欲望的妄想。⒈涉及安全欲望的妄想涉及安全欲望的妄想主要感到安全受到威胁。威胁人身安全的有被害妄想、罪恶妄想,威胁隐私安全的有内心被揭露感、监视妄想、威胁精神健康的有影响妄想、着魔妄想、威胁躯体健康的疑病妄想、虚无妄想、威胁财产安全的有贫穷妄想。⑴被害妄想:无端认为某团体或个人在迫害他。例如,病人说,爸爸给她的同学钱,让同学一起来欺负她。⑵罪恶妄想:无端认为自己犯下重罪。例如,女病人认为她的脚对宇宙做了一些不堪的事(她用脚玩弄了宇宙)。⑶内心被揭露感:无端感到自己心里想的事,被别人知道了。例如,感觉到男生发现了自己内心的秘密,并在全国播放自己的内心秘密。⑷监视妄想:无端感到有人在监视自己。例如,怀疑有人从电脑摄像头里看她,故用贴纸把摄像头贴住。⑸影响妄想:感到外力在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例如,“视频里的日语老师通过我的嘴说话”。⑹着魔妄想:感到体内来了精灵,在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例如,病人跳江,说她身体里有两个人,一个哥哥是恶魔,一个姐姐是天使,恶魔让她跳,天使不让她跳。⑺疑病妄想:无端认为自己患了重病。例如,?内眼看到自己的大脑正在散发着毒素,毒素在侵害自己。⑻虚无妄想:病人感到自己精神或身体的一部分或全部缺失了,烂掉了。例如。病人感觉自己身体和心灵的每一寸都在腐烂。⑼贫穷妄想:因为情绪低落,所以对自己的经济状况过于低估。病人说,自己现在是世界上最没钱的人,连一条鱼都舍不得买。⒉涉及自我实现欲望的妄想涉及发挥能力的有能力夸大妄想、洞悉他人体验、影响他人体验;涉及实现理想的有财富夸大妄想、妊娠妄想。⑴能力夸大妄想:并无端认为自己有超人能力。例如,说自己能造飞碟,能开飞碟。⑵洞悉他人体验:病人认为自己能感受到别人的想法。例如,病人脑中能接收到他亲近的人在想什么,如姥姥想,自己活着有什么意思?⑶影响他人体验:病人感觉自己有能力影响周围人或自然现象。例如,自己的思维能控制楼上的老奶奶和邻家小孩的思维,自己的气场能使别人感到难受、愤怒;自己能控制家里人的说话;能控制天气改变,驱散周围乌云。⑷财富夸大妄想:无端认为自己有许多财产。例如,病人说,“我有钱了,我外面有很多生意,到底有多少钱,我也不清楚”。⑸妊娠妄想:病人明明没怀孕,却说自己已怀孕了。例如,一位住院女病人,说自己怀孕了,每天扶着腰像孕妇一样有路,后来又说要生了,表现出分娩的场景。⒊涉及社交欲望的妄想涉及被爱的有被培养妄想、援助妄想、钟情妄想;涉及威胁被爱的有嫉妒妄想。⑴被培养妄想:无端认为自己将被组织培养。例如,病人认为中央领导人派人来考察他,想让他去北京工作。⑵援助妄想:无端感到有人暗中在帮助她。例如,病人一到考场,就觉得有人监视他,怕他把脑子用坏了。⑶钟情妄想:无端认为某异性钟爱他。例如,遇到一个开跑车的女子向她微笑。他认为那是爱情。⑷嫉妒妄想:无端相信自己的配偶有外遇。例如,看见鞋柜里妻子的旅游鞋上有土,便认为是妻子与野男人去旅游的证据。⒋涉及尊重欲望的妄想涉及有尊严的社会地位的有身份夸大妄想、血统妄想。⑴身份夸大妄想:无端夸大自己的身份。例如,躁狂病人说,自己是天王爷派下来到处打假,干大事的。⑵血统妄想:血统妄想是感到某名人是自己的亲生父母。病人说,自己是某国家领导人的女儿。非血统妄想是感到自己的父母不是亲生父母,例如,病人认为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是抱养的。有血统妄想的一定也有非血统妄想,相反,有非血统妄想的不一定有血统妄想。⒌妄想形式:关系妄想和特殊意义妄想只是一种妄想形式,可根据妄想的具体内容,涉及不同的私我欲望。⑴关系妄想:把与自己无关的事情认为与自己有关。例如,街上两个人发生矛盾,我觉得是因我而起。⑵特殊意义妄想:对别人的普通言行,以象征性思维的方式赋予特定的意义,然后与自己联系起来。例如,病人说,某女生多年前蹲马步、轮双拳的动作,是让他今天学该动作去剖腹自杀。㈥鉴别⒈。妄想知觉与机能性幻听:妄想知觉是对客观真实存在的声音进行妄想性解释;而机能性幻听是在出现客观真实存在的声音时同时出现幻听,且幻听与真实存在的声音不重合。例如,听到外面车子的喇叭声,风吹树叶的声音,这些声音是在跟我讲话。这是妄想知觉;每当听到眼保健操的音乐,就听到有人走进房间的脚步声。这是机能性幻听。⒉。躁狂的影响妄想与精神分裂症的影响妄想。躁狂的影响妄想控制他的是“主、上帝、神”,他是乐于被“主、上帝、神”控制,例如,男躁狂用水泼他妈,点火烧柴火垛,是“主”让他做的,他做的不感到不痛苦,相反,精神分裂症的影响妄想控制他的是他不喜欢的人,他是不愿意被该人控制。例如,病人每当不能很好的描述问题时,是因为家人用脑电波在影响他描述。⒊妄想性洞悉感与妄想性预见:妄想性洞悉感是指事情已经发生,但病人有早知如此的感觉,是事后诸葛亮;妄想性预见是事情尚未发生,病人自感能预测未来,是事前诸葛亮。例如,父亲5年前告诉病人,父亲的两位同事先后出车祸死了,最近病人感到,是自己先诅咒,“你们出车祸得了”,几个月后,他们才出车祸的。这是妄想性洞悉感;又如,病人自觉明天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是妄想性预见。⒋妊娠妄想与虚无妄想:妊娠妄想是自己明明没怀孕,却认为自己怀孕了;如果明明自己已怀孕,却偏觉得自己没怀孕,例如,一女病人怀孕5个月,肚子隆起来,护士说她怀孕了,她否认:“不是哎,是胖哎。”这是虚无妄想。⒌钟情妄想与单相思:如果女病人认为某男生喜欢她(其实人家并不喜欢她),她才主动追求的,这是钟情妄想;如果女病人明知某男生对她无意思,但就是要追,则是单相思。单相思不属于妄想,不算异常。㈦治疗妄想的内容与选择哪种抗精神病药治疗无关,治疗妄想中效的有利培酮起始量1mg/早,中-强效的有氨磺必利起始量200mg/早,200mg/中;强效的有奥氮平起始量5mg/晚,如果三种抗精神病药足量足程无效,作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可考虑用氯氮平起始量25mg/早,50mg/晚。
2022年04月20日716
0
6
-
得了强迫症,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如果思维内容或行为冲动总是一味纠缠、强加于自己,而且明知这是毫无意义的或至少是没有理由的,但也无法压制或克制,这种症状称为强迫症状。这些无法克制的冲动可使人产生难以忍受的焦虑。强迫症状的病理性不在于它的内容,而在于它的“优势”特征及无控制的能力。病象较轻的强迫现象这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有时会出现在强迫型人格结构的人当中:例如:总在想一些音调、名称、韵律或词序;总要去数钟声、台阶或壁画的样式;过于整洁,事事井井有条,不能容忍书桌不整齐或房间不打扫的情况;仔细的检查,反复核实,不允许出现任何失误、过错等等。这里还包含一些强迫性礼仪,如吃饭、吸烟,上床与入睡的仪式或程序。这些固定的习惯不给人以痛苦,可通过注意力转移或外界影响而中断,不伴有焦虑。病理性强迫现象同上述强迫现象相比,病理性强迫在内容上并无很大区别,而是在强度上有明显的不同,重要的是它具有焦虑动力学的特点。对于强迫症状,病人无法摆脱,既不能消除也无法回避,只能任其摆布。病理性强迫可表现在思维方面(强迫思想,强迫想象或表象),可表现在感觉、本能活动与意向方面(强迫内驱力,强迫冲动),以及行为方面(强迫行为,强迫动作)。强迫思想是由焦虑决定的,可以是担心发生了什么事,如飞机失事、行车事故等等。这种强迫想法针对本人(像恐怖症那样)的情况较少,而多是关于他人的,想象亲属可能会出什么事,或已经遭遇了什么,他本人对这一不幸是有责任的(病理性负罪)。强迫冲动的特点对别人的伤害多于对自己的伤害,例如:想把自己的孩子向窗外扔出去;见到刀子,就想到持刀伤人或杀人;讲一些猥亵的或诋毁上帝的话,或者说,所想所做的事都是通常被禁止的。据此,强迫冲动具有攻击性特点。健康人也可有短暂的这种冲动,例如:见到深渊就想我能跳下去,或把别人推下去,但这种想法是一过性的,马上就会被“正常的”思维所压制:不能伤害自己或他人。虽然病人没有将强迫冲动付诸实施,没有出现相应的行为,但病人的体验是不自主地。所出现的纠缠不休的攻击冲动,使这些大多数具有较强道德感的病人增加了负罪感,并造成了进一步焦虑(良心焦虑)。强迫行为强迫行为例如强迫计数:无论何物,无论量多量少(火车的车厢,表格等等),总要一遍遍的计数;强迫检查:病人总要反复检查是否关掉了灯,是否关好煤气的开关了,门是否锁好了,信是否投寄对了等等;强迫秩序:病人总是要按一定的秩序反复整理衣柜或书桌,或每天必须按一定的顺序做事;强迫洗涤:病人必须不停的洗手,洗身体的其他部位或整个身体,直至皮肤损害、不能再洗了,然后便转去做任何其他的事。病人抵抗这些无意义的强迫行为,但无明显效果,如果他不去检查核实,不去按秩序整理或洗涤等等。这种焦虑只有通过再次的强迫行为才能消除,至少是一时性的消除。特别是使病人感到痛苦的是那些猥亵与“神圣”间的对立,或禁忌的、使人厌恶的冲动与社会道德、礼仪持续的对抗。强迫症状有逐渐扩展的趋势,开始只是检查1~2次锁着的门,最后对任何事都可能不计其数的检查核对;最初只是对面包刀有强迫性焦虑,以后对所有尖的、锋利的物体都会产生强迫症状。每天可以洗50次手,或者更多。我是顾亚亮心理医生,专注于焦虑、强迫、抑郁、睡眠、恐惧等心理问题的科普,希望我科普的内容能帮到你。#强迫症#
顾亚亮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4月13日198
0
1
-
我这样是得了强迫症吗?
在全球许多国家对新冠病毒放松管控后,进入2022年以来,奥密克戎新毒株烽烟再起,全球病例数迅速攀升,国内香港与上海先后破防。进入4月,我所在的机构进入全封闭管理,我们很多同事奔忙于抗疫一线,我的工作是留守,至今已驻院十几天,也得空整理一些临床工作中常见的案例,也算简单科普,这样使我的“住院生活”不至于太枯燥,也可以放松一下紧张的情绪。2月的一天,诊室里来了一位大二学生,“最近感觉很难受,我怀疑得了强迫症,以前有怀疑,但不确定。晚上一定要把抽屉拿出来整理,房间全部清洁一遍,把书本、各类物品摆放整齐,我知道没必要,却不能控制,最近深怕得新冠……”经初步评估,确认来访者可能患的“强迫症”。下面来看看强迫症的由来。这里首先要聊一个古希腊的神话故事:西西弗斯遭受了天谴,诸神命他日夜无休地推滚巨石上山。到了山顶之时,巨石会因自身的承重而又滚了下来。出于某种缘由,他们认为,没有比徒劳无功和毫无指望的劳役更为可怕的刑罚了。这种反复的推动巨石,犹如强迫症的强迫行为。强迫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简称强迫症,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obsession)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精神障碍。强迫观念是以刻板形式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想、表象或意向。这些思想、表象或意向对患者来说,是没有现实意义的,不必要的或多余的;患者意识到这些都是他自己的思想,很想摆脱,但又无能为力,因而感到十分苦恼。强迫动作是反复出现的刻板行为或仪式动作,是患者屈从于强迫观念力求减轻内心焦虑的结果。法国精神病学家Esquirol(1838)首次报告一例强迫性怀疑的病例,并把它归之于“单狂”(monomania)一类。Morel(1861)创用“强迫观念”一词,认为这是一种情感性疾病。Westphal(1878)归纳了前人的看法,提出强迫观念是一种独立于任何情感之外的疾病。Janet(1903)创用“精神衰弱”一词,其中包括了强迫观念。其后,Freud在神经症分类中,把强迫性神经症作为独立的疾病与癔症并列,归入精神神经症一类。在国际疾病诊断手册lCD-10分类中属神经症性障碍中的一个疾病类别。DSM-Ⅳ则把强迫障碍归入焦虑障碍一类。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及即将实施的国际疾病诊断手册lCD-11中,强迫障碍与焦虑障碍并列。全球人口中强迫症的患病率为2%-3%,国内2000-2005年的一项调查强迫症的月患病率为0.084%,国内最近的较大范围的流调(2012年)显示强迫症的12月患病率为1.63%,而临床上实际诊断强迫症的比例可能远远偏低,估计国内强迫症的实际患病率为2.6%上下。强迫症的症状一般来说具有强迫观念、强迫行为,或二者皆有。DSM-5有关强迫观念的定义是:反复、持续的思想、渴求或意象,在病程的某些时间体验到的,为闯入性的和不想要的,在绝大多数个体会引起显著的焦虑和苦恼。强迫观念包括强迫思维、强迫情绪、强迫意向;强迫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内隐行为。外显行为,如:反复洗手、反复排序、反复核对;内隐行为,如:反复祈祷、反复计数、反复背诵字词等。这些重复的行为或精神活动的目的是防止或减少焦虑或痛苦,然而,这些重复行为或精神活动与所设计的中和或预防的事件或情况缺乏现实的连接,或者明显是过度的。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幼儿可能不能明确地表达这些重复行为或精神活动的目的,因此,3至6岁幼儿出现一些反复的摆放、检查等不能等同于强迫行为。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是耗时的(例如,每天消耗1小时以上)或这些症状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此强迫症状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滥用的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DSM-5有关”强迫及相关障碍”的分类条目下,除强迫症外,最大的变化为新增以下疾病:躯体变形障碍、储藏(囤积)障碍、拔毛癖、物质/药物引起的强迫及相关障碍、其它医学情况引起的强迫及相关障碍。
王军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4月12日157
1
6
-
家属如何与患者相处
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是以个体认知、情感或意志行为障碍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即影响情绪、思维和行为的疾病。临床人为划分为非重性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以及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障碍。作为家属,我们应该如何与其相处呢? 一、倾听。当罹患精神疾病,发病期的时候患者的言谈可能荒诞,但我们要做到“不评价、不反驳”,因为道理病人都懂,你的“你想开点”并不能起到开导作用,若想法为“妄想”,你无法反驳。我们只要做一个安静的倾听者,给患者营造倾诉的客观条件。 二、理解。要理解患者患病时的各种表现,能从疾病的角度去理解其种种不良情绪及行为,而不把它当作无理取闹或有意破坏和伤害。 三、包容,就是宽容患者的缺点,包括患者人格上的缺陷以及疾病状态支配下的不良情绪以及行为,尤其在患者对家人的无心伤害上,要学会宽容,至少不指责、不计较、不记仇。 四、同理心,即设身处地理解。患者拒绝接受诊疗或者中断治疗,可能患者对于疾病没有认识,可能患者长时间服药的心理负担,可能有某些难言之隐的药物副反应…换位思考,劝说患者就诊、复诊,让患者感受到我们的耐心、诚心,即使是精神病人,只要智力没有问题,还是能够感受到哪些人对自己好。切记生硬、威胁,如“不吃药你就要犯病”、“不吃药就送你去住院”,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五、鼓励。社会难免带“有色眼镜”看待精神障碍,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不懂得健康的含义。我们改变不了社会,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家属若不鼓励,难道让患者从此不再踏入社会!曾经有位患者康复后对我说过的一句话,让我至今难忘:得病之后,即使平时病情平稳的时候,我在家都不敢发脾气、不敢大声说话,不然家里人就会说我犯病了。 六、学会做患者情绪的平衡器。想要避免“互相践踏或冲撞”,就必须学会“你进我退”。要学会随时要学会随时根据患者的情绪状态,调整自己的情绪,以便充当患者情绪的平衡器。
王继轩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2月14日219
0
1
-
强迫症用药多久起效?我吃了四周还有强迫思维
6.28国际癫痫关爱日线上活动2022年01月14日296
0
4
-
原来有这些才算强迫症(二)
唐建军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12月12日626
0
2
-
原来有这些表现才算强迫症(一)
唐建军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12月11日352
0
1
-
强迫症能不能完全治好呢?
无论是出门诊时,还是网上咨询,经常会遇到有人问到:“医生,我得了强迫症,能不能完全治好了啊?”。首先我们需要说的是,强迫症达到完全治愈并不是指所有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多或少会有部分症状残留的。如果您一定要追求所有症状彻底消失,那么很可能跟自己内心完美主义有关。我经常跟患者说:“虽然经过积极地治疗以后,很有可能会有一部分症状残留,怎么治疗也消失不了,但只要这些症状不再使您像原先那样痛苦就可以了,或者说我们可以带着这样的痛苦去生活,那么也就达到了对强迫症的治疗目标。可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或者绝对的事物。”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会顺其自然,学会对自己的疾病采取接纳的态度,和症状和谐相处,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尊重和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所以说,强迫症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相当一部分人是可以治好的。
高晓奇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12月08日738
2
1
-
精神疾病会遗传吗?几率有多大?
精神疾病会遗传吗?几率有多大? 精神疾病,会遗传吗?是否会遗传,不能一概而论。 寻找特定精神疾病的遗传性,这是很有意义的,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疾病治疗的更多可能性。 而精神疾病的病因又是极其复杂的,往往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并且症状上的表现各有不同。精神疾病的遗传可能有多种原因,而不仅仅是基因。所以至今为止,对于目前的科学研究来说,尚不能完全解释清楚,也没有哪一个精神疾病亚型的病理机制可以明确。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精神疾病与社会心理因素和遗传因素相关。 一些研究表明,部分精神疾病可以在家族中遗传。目前已知的精神疾病中,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重性抑郁症、自闭症、强迫症、焦虑症、多动症、精神发育迟滞等与遗传因素有关,但是不能完全确定遗传方式。 2.不同的精神障碍,遗传倾向有什么不同? 如果你家中有人患有精神疾病,你可能会担心患上同样的疾病。如果你本身患有精神疾病,又可能会担心孩子或兄弟姐妹,会患上相同或不同的精神疾病。 从遗传学来说,我们的遗传物质DNA,决定了人们对精神疾病,甚至某些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性。而越来越多的证据也表明,表观遗传突变、基因组印记等,可能对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自闭症、药物成瘾等精神障碍有影响。 1精神分裂症: 普通人的患病率为1%,父母一方患病,孩子同病概率为15%;父母双方患病,孩子同病概率为40%;同卵双胞胎的同病概率为40%~50%;异卵双胞胎的同病概率为17%。寄养子研究还发现,精神分裂症母亲所生子女,就算从小寄养生活在正常家庭环境中,成年后也会有较高的患病率。如果二代中至少有2例,或2代以上的家系中有3例以上同一种疾病者,就可以称为「高发家系」。而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高发家系」中,正常家族人群遗传风险,可能高于正常人群。 2情感性精神障碍: 其中,最主要的是重性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而情感障碍的遗传比精神分裂症明显。情感性精神障碍,父母一方患病,孩子同病的概率为16%~23.8%;父母双方患病,孩子同病概率为44~74%。 对于双相情感障碍,遗传因素大约占比62%~80%。美国的数据表现双相情感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1%到3%。对于重性抑郁症,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共病率表明抑郁症中遗传因素大约占 37%。曾有某项研究,估计了抑郁症的遗传几率,女性约为40%,男性约为30%。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虽然遗传概率看似远远低于精神分裂症与双相情感障碍,但是遗传因素在早发性,反复发作和程度严重的抑郁症中,可能比其他形式的抑郁症高。 3强迫症: 在我国,强迫症的终身患病率为2.4%,是遗传基因基础和后天环境因素两者作用引起的。家系、双生子等研究,都证明了遗传因素对强迫症发生的影响。但童年创伤在内的应激性等环境因素,也会作用于强迫症的发生。国内有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一级亲属中多种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增高,并且提示强迫症可能与多种精神疾病存在。 4自闭症: 自闭症的确切病因并不明确。25%~35%的遗传因素与自闭症患者发病相关。同卵双生儿遗传因素占70%~90%,异卵双胞胎遗传因素占30%,兄弟姐妹中遗传因素占3%~19%。有国外的研究发现,对于遗传风险因素,还可以隔代累积。其中,老年得子者和早年得子者相比,第三代患上自闭症的风险要高一些。自闭症的同卵双生子的患病率也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二者对于轻微的认知或社交障碍,也有更加明显的差异。 然而,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患者及其亲属中,这些患病率仅供参考,不能完全尽信。不同的疾病、不同的家庭,他们的遗传风险是不一样的。这也和家族中其他成员是否有患同病的人,患同病的人数是多少有关。完全判断是否遗传的可能性有相当复杂的因素,除了遗传因素,其他社会心理因素也有影响,这些根据遗传因素推断出的发病的可能性,就连医生也无法作出肯定回答。 3.有必要做精神疾病的遗传筛查检验吗? WHO医学遗传学伦理学会议通过的《医学遗传和遗传服务中伦理问题的国际准则》中表示,在遗传学研究和临床工作中,也要遵循伦理原则。 临床上,这些基因测试被用于诊断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等。一般借助这些基因检测的信息,医生可以更好地确定最适合治疗方案。 对于那些开始服用精神疾病药物的人来说,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他们需要尝试几种不同的药物才能找到有效的药物。目前,药物基因检测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主要作用,就是筛查药物不良反应的高风险人群,提高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虽然不是100%准确,但基因检测可能有助于确定哪些药物和治疗形式最能帮助精神疾病患者。 而对于预防来说,如果明确有家族遗传史,可以提早到医院做相关的基因检测,将“防范工作”做在前面。 专家表示,基因检测在精神疾病中的应用未来,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另外,由于技术成本高、费用较高,可能对于普通患者来说,经济负担相对较重。 4.做什么可以降低患精神疾病的风险? 精神疾病可能在家族中遗传,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和你的家人一定会生病。但是有家族遗传史,还是建议要提早检测防范。 近期婚配所生的子女中,遗传疾病的发病率高,所以要避免近亲结婚,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注意产前检查和助产工作,防范药物致畸等。 在婴幼儿时期,对高危患病人群要进行监测,对幼儿进行合理教育,加强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时期,对于父母来说,注意文化背景,家庭内部树立友好、友善、有爱的氛围;关注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孩子升学压力开导等。处于更年期和老年阶段时,要加强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对情绪反常、多疑多虑的人,要早期检查诊治。此外,要防止一些创伤和躯体上的疾病。老年人的精神疾病多与社会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相关,所以老年人要重点注意心理卫生保健,子女要帮助其多参加心理卫生的宣传和咨询。 参考文献 【1】Kendler KS, Gatz M, Gardner CO, Pedersen NL. A Swedish national twin study of lifetime major depress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6 Jan 163(1): 109-114. 【2】International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Foundation Genetics Collaborative (IOCDF-GC) and OCD Collaborative Genetics Association Studies (OCGAS). Revealing the complex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using meta-analysis[J]. Mol Psychiatry, 2018, 23(5):1181-1188. 【3】den Braber A, Zilh?o NR, Fedko IO, et al. 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 in a large population-based twin-family sample are predicted by clinically based polygenic scores and by genome-wide SNPs[J]. Transl Psychiatry,2016, 6(2): e731. 【4】Stewart SE, Yu D, Scharf JM, et al.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J]. Mol Psychiatry, 2013, 18(7): 788-798. 【5】Mattheisen M, Samuels JF, Wang Y, et al.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results from the OCGAS[J]. Mol Psychiatry, 2015, 20(3): 337-344. 【6】杨彦春,刘协和. 强迫症的家系遗传研究[J].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998(05):41-44. 【7】沈渔邨.精神病学 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8】曹涛,余丹,黄伏生.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自闭症中的作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5,9(21):3952-3957. 【9】Frans E M, Sandin S, Reichenberg A, et al. Autism risk across generation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advancing grandpaternal and paternal age[J]. JAMA psychiatry, 2013, 70(5): 516-521.
石华孟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12月06日4031
5
21
强迫症相关科普号

闫俊医生的科普号
闫俊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临床心理科
4897粉丝132.1万阅读

易嘉龙医生的科普号
易嘉龙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临床心理科
1164粉丝30万阅读

林伟成医生的科普号
林伟成 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精神科
790粉丝94.2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潘霄 副主任医师上海长征医院 医学心理科
焦虑症 255票
抑郁症 135票
心理咨询 39票
擅长:青少年相关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包括逆反心理、厌学网瘾、亲子关系、婚恋情感,睡眠障碍等生物社会心理整体治疗模式。 擅长疾病种类:抑郁症、焦虑症、强迫障碍、失眠症、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症、多动正、自闭症、发作性暴怒障碍、人际恐怖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品行障碍等。 以及相关心理问题:失眠、厌学、游戏成瘾等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自残、自卑等情绪情感问题。 -
推荐热度5.0郑会蓉 副主任医师广东省人民医院 心理精神科
强迫症 29票
焦虑症 20票
抑郁症 15票
擅长:强迫及相关障碍、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心理应激障碍等各种精神心理障碍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物理治疗。 -
推荐热度4.8石华孟 主任医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科
双相情感障碍 252票
精神分裂症 128票
焦虑症 124票
擅长: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强迫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综合治疗,以及正念认知,行为治疗,正念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