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如何区分分裂型人格障碍和精分?
张勇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1月02日96
0
1
-
边缘型人格障碍怎么治疗,现在诊断的是双向
张勇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12月03日131
0
1
-
不真实感
⒈概念:是感知客观事物的不真实。不真实感单独出现,叫人格解体障碍;继发于抑郁出现,则是继发性人格解体。不真实感主要反映在视觉上,其次反映在听觉上,更次反映在触觉上。视觉不真实又分为亮度下降、分辨率下降、对比度下降、隔层感、立体感下降。⒉亮度下降⑴表现:看事物像戴墨镜一样灰暗,事物变成了黑白两色,失去了色彩。轻则是大太阳天就像阴天样的感受,重则像泡在水里看世界一样,天昏地暗。⑵机制:当电视接通电流时,显示屏背后的灯管或灯带发光,使显示屏变亮。电流越大,显示屏越亮。电流越小,显示屏越暗。当枕叶神经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打开时,钠离子由细胞外流入细胞内,形成生物电流,电流越大,警醒度越高,视物亮度越强,色彩差越强。电流过强→警醒度过高→视物亮度过强、色彩差别过强,此时就像是刚戴上比自己近视度为深的镜片一样,觉得刺眼、心烦,倾向躲在暗处(白天拉上窗帘,晚上开昏暗的台灯下看书,这是视觉增强(视觉过敏);电流过弱→警醒度过低→亮度下降(灰暗感)。外界光线足(大太阳天)时,对灰暗感多少有点补偿,灰暗感较轻;外界光线不足(阴雨天、夜晚)时,灰暗感变重。⒊对比度下降⑴表现:表现为视物变淡,淡得快消失,接近一片白了。有两种表述,一种是视物像看山水画那样虚无缥缈;另一种是视物似乎变透明了。⑵机制:对电视液晶显示器不加电压(最小电压)的那部分就是白,加大电压(最大电压)的那部分就是黑,电压越高,黑的越浓,此时黑白对比度就增加。在枕叶皮质,当白色刺激枕叶神经细胞时,细胞膜没有反应,电压不变(最小电压),当黑色刺激枕叶神经细胞时,细胞膜的电压增高(最大电压),机体增高的能力越强,黑白对比度就越强。有的病人视物过度清晰,像刚戴上比自己近视度为深的镜片一样清晰,这就是对比度增强;反之,机体增高电压的能力越弱,黑白对比度就越小。故病人说:“视物变淡,淡得接近一片白了”。就是这个道理。对比度下降的病人进入黑暗环境,刺激细胞膜电压增高的黑色就多,多少能改善了一点视物变淡,相反,进入明亮环境,刺激细胞膜电压增高的黑色变少,视物变淡就加重。⒋分辨率下降⑴表现:表现为视物不清晰,像有雾一样的朦胧。⑵机制:电视机的所有图像都是由数有万计的点组成的,一个点就叫一个像素。在单位面积里,像素越多,图像就越清晰,反之,像素越少,图像就越模糊。分辨率就是将图像的像素在屏幕里变成发光点了。在单位面积里的发光点越多,图像就越清晰;在单位面积里的发光点越少,图像就越模糊。我们假设:在觉醒状态期间,机体的枕叶神经细胞不是同时都兴奋的,而是交替兴奋的,例如,此刻1,3,5细胞兴奋,2,4,6细胞休息;下一刻2,4,6细胞兴奋,1,3,5细胞休息。由于上一轮细胞兴奋与下一轮细胞兴奋的衔接较好,所以正常人是感觉不到图像在闪烁。当轻躁狂时,细胞兴奋比细胞兴奋休息的比率增加→分辨率增大→视物变清晰(轻躁狂视物清晰、色差分明);当急性躁狂时,细胞兴奋比细胞休息的比率进一步升高,视物过于清晰(躁狂视物清晰的刺眼、于是烦躁,发脾气)。当抑郁或人格解体障碍时,细胞兴奋比细胞休息的率降低(例如1∶5)→分辨率就降低→视物就模糊。视近物投射到皮质的面积大一些,图像的像素还多一些,模糊度较轻;视远物投射到皮质的面积小一些,图像的像素更少,模糊度较重。当细胞兴奋比细胞休息的比率过低(例如1∶50)时,则第一个兴奋细胞与第二个兴奋之间间隔着49个休息的细胞,这49个休息的细胞就是一个灰尘样的小盲点,上一轮细胞兴奋的位置与下一轮细胞兴奋的位置并不一样(例如,有25个细胞的间距),所以灰尘样的小盲点在一个小范围内来回跳动,病人说:“视物就像是电视机的雪花在闪烁,只是雪花像灰尘一样微小”。“看字就像看黑白电视无节目时那种沙沙的感觉,模糊一片”。正常人视物只有一个焦点是清晰的,焦点以外的余光是模糊的,即焦点的分辨率高,余光的分辨率低。当细胞兴奋比细胞休息的比率过低时,焦点比余光的分辨率下降相对更多。闪烁更重,病人说:“看到的画面,有灰尘一样特别细小的东西在闪烁,中间密密麻麻,外围还少一点。”⑶梦样感:当分辨率下降联合亮度下降时,病人就会主诉梦样感。梦样感重的可使视物成像比梦中的成像还要模糊。病人说:“做梦的感觉都比白天活动的真实。”⑷鉴别:如果视物模糊,戴上近视眼镜就能看清楚,那就不是不真实感,而是近视。⒌隔层感⑴表现:看东西仿佛被一个玻璃缸罩着,导致隔层感,好像世界是一个整体,病人自己是一个整体,病人从这个世界隔离出来了,融不进这个世界中去,从而感到孤立和害怕。⑵隔层感+分辨率下降:隔层感不等同于分辨率下降。因为病人戴上眼镜,视觉清晰了,但隔层感却更重。这说明,看东西仿佛被玻璃缸罩着才是纯的隔层感,而看东西仿佛被一层膜、一层纱罩着,是隔层感+分辨率下降。⑶影响因素:黑暗、模糊时隔层感还好一些,所以病人宁可不戴近视眼镜,感受隔层感还轻一些。在车上密闭空间和戴口罩期间,隔层感加重。似乎提示缺氧加重隔层感。⒍立体感下降⑴表现:正常时视物有立体感(三维),病人视物呈平面感(二维),像是看客观世界像看纸画或电影一样,缺乏生机。因为视物缺乏立体感,故视远物不能大致测距。所以不敢过马路,不敢骑车、不敢开车。上楼梯容易踩空。⑵机制:正常人视物,由于两只眼睛的位置差异,所以视角稍有不同,得到的成像也就稍有差异,在皮质上不完全重合,通过视觉差异细胞的处理,将两幅成像合二为一,形成立体成像。当视觉差异细胞功能抑制时,不能将两幅成像合二为一,导致两个后果:一是不能形成立体图像,只能形成平面图像;二是两幅成像重合在一起,有一点重影,不清晰。照相机就像是单眼在看事物,拍摄下来的照片是平面的,所以,一个人单眼视物的话,应该是平面的,不能大致测距的,根据近大远小的经验测距,那是大概的,没有两只眼睛同时测距准确。同理,摄像机也是单眼在看事物,所以拍摄下来的电影也是平面的。立体电影用双机从左右角度进行拍摄,模拟人的双眼,在放映时,两个放映机将两幅画面重叠投放在银幕上,观众裸眼去看,画面部分重叠而模糊不清。而戴上特制眼镜,让左眼只看到左视角拍摄的画面,右眼只看到右视角拍摄的画面,两幅稍有差异的画面,到枕叶皮质汇合,通过视觉差异细胞的功能整合,合成立体视觉成像。⑶立体感下降+运动感知综合障碍:有的病人视动态的事物如看电影,这是单纯地立体感下降;有的病人视动态的事物如看纸画,则既有立体感下降,又有运动感知综合障碍(视动态的事物为静止的)。⒎听觉不清晰⑴音量变小变远:①表现:好像自己在水底下,别人在游泳池上喊自己名字,离自己那么近,但听起来又那么远,那么小。②机制:电视机的音量是通过减少电阻来增加电流,从而增大音量;通过增加电阻来减少电流,从而降低音量。颞叶可以感受耳朵传入的音量,当颞叶的神经细胞膜钠离子通道打开时,钠离子从细胞外流入细胞内,这种电流越大,警醒度越高,听到的音量就越大。颞叶电流过强→警醒度过高→听到的音量越大→觉得刺耳、心烦→倾向回避或发脾气,这是听觉增强(听觉过敏);电流过弱→警醒度过低→听到的音量变远变小。所以,视物灰暗与听声音变远变小,都是细胞电流较小所致,只是一个在枕叶,一个在颞叶。⑵听不清内容:因为音量变小,所以声音的内容也不容易识别。⑶音质失真:①表现:病人听家人说话就像是听录音一样,有些失真。②机制:输入音响的电压低,输出的音质就失真。颞叶神经细胞膜的电压正常,听到的音质就正常。颞叶神经细胞膜的电压较低,音质就失真。所以,视物对比度降低与听声音音质失真,都是细胞电压较低所致,只是一个在枕叶,一个在颞叶。⑷音源不准:①表现:听自己说话,感觉不是从自己这里发出的。②机制:正常人能准确判断声音的方位,是因为声音到达两只耳朵的时间差和声响差,利用这两者进行声源定位。例如,声音来自右侧,则右耳比左耳先听到该声音,右耳比左耳听到的音量大,便会判断声音来自右前方。当颞叶的神经细胞反应性降低时,对声音刺激不能及时反应,左右耳声音的微小时差就判断不出来;当两侧颞叶的神经细胞电流降低时,对左右耳的音量差就判断不出来,故辨别不出音源的方位。⒏触觉不清晰:①表现:触觉变迟钝,摸东西就感觉不到真实感。②机制:触觉中枢位于中央后回,触觉刺激了中央后回的神经细胞,钠离子经细胞膜上的钠通道流入细胞内,形成电流。当电流过大时,引起触觉增强。例如,裤带本宽松,但仍感勒得太紧;当电流过小时,引起触觉减退,即触觉不清晰。所以,视物灰暗、听声音变远变小、触觉不清晰,都是细胞电流过小所致,只是发生的部位不同,一个在枕叶,一个在颞叶、最后一个在中央后回。⒐发生频率:不真实感的本质,是感知外界的注意减退,注意减退发生频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视觉、听觉、触觉,这说明皮质功能抑制的顺序是从枕叶到颞叶,然后才到中央后回。⒑警醒度下降:警醒度下降加重不真实感,刚醒来时警醒度下降、疲劳时也警醒度下降。不真实感的早轻晚重,正说明不真实感与疲劳有关。引发疲劳的因素有:⑴心理疲劳:心理应激或持续白日梦导致心理疲劳。⑵体力疲劳:例如手淫。⑶警醒持续时间延长:例如熬夜。⑷精力没能恢复:例如,睡眠不足。⑸视听疲劳:持续看单调事物、灯光忽明忽暗、人多嘈杂。⑹化学抑制:例如,加巴喷丁、米氮平。⒒警醒度升高:警醒度升高能改善不真实感。引发警醒度升高的因素有:⑴愉快的专注:性生活、.开心、愉快地社交。⑵愉快的忙碌:游戏、做家务、运动。⑶物理刺激:针灸、经颅磁刺激,手指压住耳屏。⑷化学刺激:抽烟。⒓恢复疲劳的药物:正因为疲劳降低警醒度,加重人格解体,所以改善睡眠,抑制过度思虑的药物就能恢复疲劳,改善人格解体,包括氯硝西泮、阿普唑仑、右佐匹克隆、德巴金、苯海索。假如病人不是疲劳引起的警醒度下降,而是内源性脑能量不足引起的警醒度下降,则再用同样的氯硝西泮、阿普唑仑、右佐匹克隆、德巴金、苯海索,只能进一步降低警醒度,恶化人格解体。⒔提高警醒度的药物:假如病人是内源性脑能量不足引起的警醒度下降,则用提高警醒度的药物,例如坦度螺酮、安非他酮、托莫西汀、乙酰半胱氨酸,或用改善脑能量代谢的药物,例如艾地苯醌,可能缓解人格解体。假如病人是疲劳导致的警醒度下降,而用提高警醒度的药物,例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阿立哌唑、圣·约翰草提取物(路优泰),则加重疲劳,可能会加重不真实感。问:我躁狂和轻躁狂发作的时候,人格解体不真实感也并没有改善,还是梦样感。答:说明躁狂的脑能量代谢增加与人格解体的脑能量不足分属不同的脑区。不是个个抑郁都有人格解体,只有一部分严重的抑郁伴有人格解体,说明抑郁严重时,脑能量不足才满溢到人格解体所涉及的脑区,轻的则不会。问:疲劳和内源性脑能量不足都是脑变弱型的。确实很难区别开,脑能量不足是ATP什么的么答:是。
喻东山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10月31日1121
2
13
-
常见的集中人格障碍
(一)偏执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始于成年早期,男性多于女性。表现为:①对挫折与拒绝过分敏感。对他人对自己的“忽视”深感羞辱,满怀怨恨,人际关系往往反应过度,有时产生牵连观念。②容易长久地记仇,即不肯原谅所受“侮辱、伤害或轻视”。对自认为受到的轻视、不公平待遇等耿耿于怀,引起强烈的敌意和报复心。③猜疑,以及将体验歪曲的种普遍倾向,把他人无意的或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蔑。总认为他人不怀好意,怀疑他人的真诚。④与现实环境不相称的好斗及顽固地维护个人的权利,容易与他人发生争辩,对抗,固执地追求不合理的利益或权利,意见多、常有抗议,单位领导常觉得这类人员难以安排。⑤极易猜疑,毫无根据地怀疑配偶或性伴侣的忠减。限制对方和异性的交往或表现的极大的不快。⑥将白己看得过分重要的倾向,自负、自我评价过高,对他人的过错不能宽容,给人以得理不饶人的感觉。⑦将直接有关的事件以及世间的形形色色都解释为“阴谋”的无根据的先占观念。经常无端怀疑别人要伤害,欺弱或利用自己,或认为有针对自己的阴谋,对别人善意的举动作歪曲的理解。(二)分裂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以情感淡漠及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男性略多于女性。表现为:①几乎没有可体验到愉快的活动;②情绪冷淡,隔膜或平淡的情感,对人冷漠,缺乏热情和幽默感;③对他人表达温情,体贴或愤怒情绪的能力有限;④对于批评和表扬都无动于衷,别人对他的看法等漠不关心;⑤对于与他人发生性接触毫无兴趣(要考虑年龄);⑥几乎总是偏爱单独行动,回避社交,离群独处,我行我素而自得其乐;⑦过分沉湎于幻想和内省;⑧没有亲密朋友,与人不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或者只有一位),也不想建立这种关系;⑨明显无视公认的社会常规及习俗,常不修边幅、服饰奇特、行为怪异,其行为不合时宜,不符合当时当地风俗习惯或目的不明确。(三)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也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常因其行为与公认的社会规范有显著的差异而引人注目的一种人格障碍,表现为:①对他人感受漠不关心。往往缺乏正常的友爱,骨肉亲情,对家庭亲属缺乏爱与责任心,待人冷酷无情;②全面、持久的缺乏责任感,无视社会规范与义务,经常违法乱纪;③尽管建立人际关系并无困难,却不能长久的保持;④对挫折的耐受性极低,微小刺激便可引起攻击,甚至暴力行为;⑤无内疚感,不能从经历中特别是从惩罚中吸取教训;⑥很容易责怪他人,或者,当他们与社会相冲突时对行为作似是而非的合理化解释;⑦伴随特征中还有持续的易激惹。本组患者往往在童年或者青少年期(18岁前)就出现品行问题,如:①经常说谎、逃学、吸烟、酗酒、外宿不归、欺侮弱小;②经常偷窃、斗殴、赌博;故意破坏他人或公共财务;无视家教、校规、社会道德礼仪,甚至出现性犯罪行为;或曾被学校除名或被公安机关管教等。尽管并非总是如此,如果有则进一步支持本诊断。(四)情绪不稳型人格障碍情绪不稳型人格障碍包括冲动型和边缘型人格障碍。此类人格障碍有一个突出的倾向,即行为不计后果,伴有情感不稳定。事先计划能力很差,强烈的愤怒爆发常导致暴力行为。当冲动行为被人批评或阻止时,极易诱发上述表现。1.冲动型人格障碍以情绪不稳定及缺乏控制冲动为特征,伴有暴力或威胁性行为的爆发,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常表现:①情绪不稳,易激惹,易与他人发生争执和冲突,冲动后对自己的行为虽懊恼,但不能防止再犯,回歇期正常;②情感爆发时,对他人可有暴力攻击,可有自杀、自伤行为;③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同样表现冲动、缺乏目的性与计划性,做事虎头蛇尾,很难坚持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事情。做事往往事先没有计划或不能预见可能发生什么事情。2.边缘型人格障碍除了一些情绪不稳的特征之外,患者自己的自我形象、目的及内心的偏好(包括性偏好)常常是模糊不清的或扭曲的,缺乏持久的自我同一性。他们通常有持续的空虚感。人际关系时好时坏,要么与人关系极好,要么极坏,几乎没有持久的朋友。这种强烈不稳定的人际关系,可能会导致连续的情感危机,并可能伴有一连串的自杀威胁或自伤行为(这些行为也可能在没有明显促发因素的情况下发生)。边缘型人格障碍者除以上特征外,有时会有矩暂的应激性的精神病性症状。这种精神病性症状的发作和精神分裂症不同,一般比较轻微,历时短暂,容易被忽略,多发生在频繁的对真正的或想象的被抛弃的恐惧中,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表现为真实感和个体认同出现偏离所致的人格解体和非真实感,但同时现实检验能力又相对保存,但有一些患者出现偏执症状和分离症状。这种短暂的精神病性症状往往难以归类,推想其原因可能是对应激情景的一种急性反应。或系酒精或药物滥用的结果。对这些短暂的精神病症状的识别不足,往往身将边缘型人格障得误诊为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或神经症。(五)表演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既往称之为癔症性人格障碍,以过分的感情用事夸张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为特点。患者情绪不稳定,暗示性、依赖性强。表现为:①自我戏剧化、做作性、夸张的情绪表达、表情丰富但矫揉造作;②暗示性强,容易受他人或环境的影响;③情感体验肤浅,情感反应强烈易变,感情用事,喜怒哀乐皆形于色,爱发脾气;④不停地追求刺激、为他人赞赏及以自己为注意中心的话动,如过分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爱表现自己,外表及行为显出不恰当的挑逗性,行为夸张、做作,渴望别人注意,⑤外表及行为显出不恰当的挑逗性,甚至于卖弄风情,给人以轻浮的感觉:⑥对自己外观容貌过分计较;⑦自我中心,自我放任,感情易受伤害,为满足自己的需要常常不择手段。(六)强迫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以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及内心的不安全感为特征。男性多于女性2倍,约70%强迫症患者病前有强迫型人格障碍。表现为:①过分疑虑及谨慎,常有不安全感,往往穷思竭虑,对实施的计划反复检查、核对,唯恐疏忽或差错;②对细节、规则、条目、秩序、组织或表格过分关注,常拘泥细节,犹豫不决往往避免作出决定,否则感到焦虑不安:③完美主义,对任何事物都要求过高,以致影响了工作的完成;④道德感过强,谨小慎微,过分看重工作成效而不顾乐趣和人际关系:⑤过分迂腐,拘泥于社会习俗,缺乏创新和冒险精神:⑥刻板和固执、不合情理地坚持要求他人严格按自己的方式行事,或即使允许他人行事也极不情愿;对别人做事很不放心,担任领导职务,往往事必躬亲,事无巨细。(七)焦虑(回避)型人格障碍焦虑(回避)型人格障碍以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及自卑为特征。表现为:①持续和泛化的紧张感局与忧虑;②相信自己在社交上笨抽,没有吸引力或不如别人;③在社交场合总过分担心被人指责或拒绝:④除非肯定受人欢迎,否则不肯与他人打交道;⑤出于躯体安全感的需要,在生活风格上有许多限制,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而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⑥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由于担心批评,指责或拒绝,回避那些与人密切交往的社交或职业活动。(八)依赖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以过分依赖,害怕被抛弃和决定能力低下为特征。表现为:①请求或同意他人为自己生活中大多数重要事情做决定;②将自己的需求附属于所依赖的人,过分顺从他人的意志;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趣味,人生观,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时刻得到别人对他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③不愿着对所依赖的人提出即使是合理的要求,处处委曲求全;④由于过分害怕不能照顾自己,在独处时总感到不舒服或无助,⑤沉陷于被关系亲密的人所抛弃的恐惧之中,害怕只剩下他一人来照顾自己;⑥没有别人过分的建设和保证时,作出日常决定的能力很有限。总把自己看做无依无靠、无能的、缺乏精力的。
医生集团-河北精神科科普号2023年10月18日337
0
1
-
人格障碍怎么治疗?跟双相比哪个严重?
张勇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10月10日73
0
1
-
边缘性人格障碍一例
1、病史特点:患者26岁,已婚,本科学历,平面设计师,业余作家,有腰突、鼻窦炎病史。患者日常生活中很难自控情绪,时而特别暴躁,粗鲁,但能控制身体表现,保持正常生活,与常人相比看起来只是暴躁易怒,歇斯底里。思维不分时间段经常进入莫名活跃,思维清晰,思考迅速,但是表现为嘴跟不上大脑,看起来很嗨,说话语速很快,很夸张,但表达条理不清晰,但是可以条理清晰的写下来。不分时间段的突然进入烦躁状态,开车过程中经常路怒,觉的烦躁,愤怒,在公路飙车,经常想要撞死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路人,或者想与违反交通规则的车辆发生严重事故,借故自杀(未付出实践)。会有伤害家人的想法,但从未付出实践,只是在之后会陷入情绪低谷,自责,痛苦,悲伤。被家中猫误伤,会失去控制虐猫,然后陷入深深自责,流泪,悲伤。还有看恐怖电影与血腥恐怖视频缓解压力的经历。但事后往往会将自己幻想为加害者,产生暴力倾向,更易怒,更暴躁,然后产生自我道德谴责,自责。害怕电话,不管是家人的还是工作方面的,第一时间思考的都是恶劣的后果。在社交方面,经常在社交恐惧症与社交恐怖分子之间来回跨越,波动较大。到晚上则难以入睡,胸口、心脏和胃部会莫名疼痛(偶尔)。很疲惫,但难以入睡,思维活跃。会在失眠时产生跳楼自杀,割腕自杀,自残的想法,但因妻子家人的缘故未付诸实践。会经常胡思乱想,然后陷入莫名悲伤,流泪,自责,觉的前途渺茫,自我失去价值。患者会自我调节,白天在思维活跃时会借写小说,缓解情绪,在晚上胡思乱想想自杀时,去思考小说情节,创作作品。原来有骑行,跑步,缓解身心压力的习惯,但因工作生活问题,没时间,放弃此习惯。2、初步诊断:边缘性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不稳定模式,以及从成年早期开始的明显冲动,并出现在各种情况下,如以下五种(或更多)症状所示。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九个标准是:a长期的空虚感b对日常事件的反应情绪不稳定(例如,强烈的阵发性悲伤、烦躁或焦虑,通常持续几个小时,很少超过几天)c疯狂地努力避免真实或想象的遗弃d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明显或持续不稳定的身份障碍e至少在两个可能自我伤害的领域出现冲动行为(例如消费、性、药物滥用、鲁莽驾驶、暴饮暴食)f不恰当、强烈的愤怒或难以控制愤怒(例如,经常发脾气、持续愤怒、经常发生肢体冲突)g一种不稳定而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其特征是理想化和贬低之间的极端(也称为“分裂”)h反复出现自杀行为、手势、威胁或自残行为i短暂的、与压力相关的偏执观念或严重的分离症状要被诊断为边缘性人格障碍,不需要表现出DSM-5中列出的所有九种症状。诊断需要至少出现上述五种症状。——《走出绝望:心理医生教你摆脱抑郁的折磨》
包祖晓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9月30日223
0
0
-
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01自恋型人格障碍在心理卫生科临床并不少见,但由于患者常常因为情绪问题就诊,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双相障碍等。下文简单介绍一下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点,供大家参考。根据DSM诊断系统的描述,自恋型人格障碍具有以下特点:A.对自己重要性或独特性的不切实际的感觉。B.痴迷于幻想无限的成功、力量、才华、美丽或理想的爱情。C.表现狂:这个人需要持续的关注和赞赏。D.冷淡或明显的愤怒、自卑、羞耻、羞辱或空虚感,以回应批评、他人的冷漠或失败。E.至少有以下2项:(1)权利:期望得到特殊的优惠而不承担相应的责任......(2)人际剥削:利用他人满足自己的欲望或自我扩张;无视个人的诚信和他人的权利。(3)在过度理想化和评价的极端之间惯常交替出现的关系。(4)缺乏共情:无法认识到他人如何感觉,例如,无法体会病得很重的人痛苦。02受到自恋型人格障碍困扰的病人需要外部的支持来保持表面的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很难保持安全感和整体同一性,特别是在困难的情况下,例如,有可能发生冲突、竞争、失败、剥削的情况下。因此,这个自恋的人充满羞耻感,爆发出愤怒、绝望和/或恐慌,并在那些时候显得极度沮丧,显然无法与人接触。自恋者是“以自体为中心”的,但不是以自己的“真实自体”为中心。皮尔斯说:“让我们把‘自体’称为任何时候的接触系统......自体是工作中的接触-边界;它的活动正在形成图形和背景。”是的,健康的自体运作不是以自体为中心而是以自体-他者为中心。健康的觉察不是对自己的觉察,而是对他者和自体的觉察。从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角度说,自恋者是融合和场依赖的。他们非常依赖于其他人的温和与积极的反应。他们把环境视为存在以支持他们。他们并不真正把别人看作自主的,不同的,和他们一样有价值,本身就是目的。他们认为别人的需要不如他们自己的重要,往往根本没有意识到别人的需要。膨胀的自恋者的夸张的自体形象有助于他们避免精疲力竭和泄气的羞耻经历。当羞耻模式占主导地位时,自恋者的同情画面更为明显。而且,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膨胀和泄气的画面总是作为真正的极性对立共同存在。泄气的病人有一个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夸大的自体形象——这是使泄气体验可以理解的背景。同样,泄气的画面也将意义赋予了被如此顽固捍卫的膨胀或夸大的画面。03自恋型人格障碍身上存在两种疏离。他们与别人疏离是因为他们太以自体为中心了。他们与真实的自体疏离,这是因为他们关注的是自体形象,而不是真实的自体和真实的体验。同时,与他人接触的往往也是形象,而不是人。通常,一个自恋的人会接触到另一个人有多吸引人(或不吸引人),有多有名(或不受欢迎)。轻视或理想化标示着自恋者看到他人的大部分镜头。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自体觉察在很大程度上根本不是人与人的接触,也不是对他们的内心感受或他们与人的关系本质的觉察。魅力型自恋者看起来可能是人际交往的,枯竭自恋者可能看起来是情感表达的,但两者都不是真正与他人接触。此外,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与自己的过去相疏离,对与他们状态改善之前的样子相联系感到羞耻。由于他们专注于当前的体验,特别是在浮夸的模式下,他们没有把过去的体验作为有意义的背景的一部分。他们除了不认同他们自己过去的样子,还往往轻视他们过去的样子,把他们过去的样子归咎于别人。这些病人很难想象与他们现在的心情不同的心情,也很难想象其他人的不同的情绪体验。这使得他们很难共情。当他们无法保持情绪上的稳定时,这也使得他们很难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平衡,这就要求他们能够想象和认同他们目前所处的情绪和情况以外的其他情绪和情况。04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方式常类似于学龄前的儿童。他们表现出一种有时看起来与学龄前儿童的正常情况相似的不切实际,同时也表现得不能考虑他人的需求,这一点与在非常年幼的儿童身上看到的情况相似。当然,成人自恋者并不等同于学龄前儿童。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常常被扭曲——认为自己非同寻常(才华横溢、聪颖,甚至病得很重,等等)。他们需要显得特别。他们常常感到不需要付出就有权享受特殊的待遇或产品,而这些待遇或产品的获得通常必须经过努力、冒风险、不断学习。这与完全没有权利的极性相反的态度是交替出现的。他们是操纵和剥削的,虽然经常感觉像一个受害者,被误解或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他们是超人(明星、天才等)。他们缺乏共情,不能像其他人那样看待生活。事实上,其他人往往与他们无关,只是作为他们自己的需要和幻想的延伸。单靠自恋的脆弱性还不足以证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是正确的:对他人的需要和感受不能有共情地反应。05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通常有被用来满足父母需要的历史,而不是被视为独立的、他们真正的自体需要受到重视的人。缺乏真正的共情,甚至连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成就也被用来美化父母。一个自主的孩子的真实自体被当作不存在。在这些家庭中,父母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致后来成为自恋者的孩子通过主观地生活在形象中,特别是生活在那些浮夸和理想化的形象中来保护他们的真实自体。心理治疗的经验表明,自恋型人格障碍比神经症的治疗难度要大许多。挫败、冲突、失败、剥夺、困难、批评和羞耻感都会导致自恋型人格障碍走向四个D:泄气(deflation)、抑郁(depression)、耗竭(depletion)和绝望(despair)。他们感到精疲力竭,内心空虚,仿佛“没有自体”,他们感到泄气,仿佛没有了飞翔的能量,就像一个没有空气的气球。他们感到抑郁:生物心理学的能量功能迟钝,自尊降低,避免原始情绪,例如抑郁,而不是感到孤独和悲伤。他们感到绝望,对当前危机之后的行动没有任何希望或信心。这是自恋型人格障碍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的原因所在。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被困在一个现象学的平衡杆上,平衡杆的一端是膨胀,另一端是泄气。膨胀的那一端是浮夸、明星、精彩先生等,往往伴随着对他人的轻视、溺爱、贬低。平衡杆泄气的那一端(如果我不是很好,我就是垃圾)常常表现为一个饥饿、失落、无力的婴儿,感到嫉妒、羞愧和愤怒。浮夸促使人避免觉察到泄气的状态。这是自恋型人格障碍容易被误诊为双相障碍的原因所在。——《走出绝望:心理医生教你摆脱抑郁的折磨》
包祖晓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9月04日165
0
1
-
警惕!自恋型人格障碍的3个特征
你怎么样知道你是不是和一个自恋狂在谈恋爱?这种人格三个早期真相:第一个,他对你进行爱情轰炸,他很快的就爱上你,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就跟你讲过很多甜言蜜语,甚至要跟你搬在一起,过早的谈婚论嫁等等。第二个,就是他开始让你和你的朋友家人越来越疏远,使你尽量的和他在一起,让你和你生活圈子慢慢的隔绝。第三个,当你和他在一起的以后,他就开始对你进行各种各样的挑剔,开始贬低你,让你感觉到自己没有价值,如果你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的话,你基本上可以肯定,你是在和一个自恋狂谈恋爱。怎么办?只有一条,赶快跑!
钟华清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5月20日200
0
0
-
边缘性人格障碍能讲讲吗张主任
张勇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5月14日160
0
6
-
双相障碍与自恋性人格障碍的区别
双相障碍中尤其是以轻躁狂或躁狂发作为主的患者容易被误诊为自恋性人格障碍)。以下几点有助于鉴别: ①病前情况:前者常为外向个性、活泼、朋友多:而后者常较内向性格、话不多、朋友少) ②病程特点:前者有明确的起病时间,呈发作性病程:后者起病隐匿,呈持续性病程,逐渐起病,无间歇期) ③症状表现:前者阶段性外显夸大,情感高涨,发病期体验到愉快和满足感,兴奋话多,语流、语速增快,语量增多,活动增多, 常伴有精神运动性兴奋,发病期常不能安静下来, 睡眠需要减少)后者长期沉溺于夸大体验中,无情感高涨体验, 常有不满足感,无兴奋话多,语速不快,语量不多, 活动不多,无精神运动性兴奋, 常安静地独自看书、琢磨, 睡眠正常)④社会功能:影响个人日常生活和职业能力:后者一般不影响个人日常生活和职业能力)——《走出绝望:心理医生教你摆脱抑郁的折磨》
包祖晓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4月21日288
0
0
人格障碍相关科普号

胥刘秀医生的科普号
胥刘秀 副主任医师
雅安市第四人民医院
精神科
44粉丝9887阅读

丛中医生的科普号
丛中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临床心理科
975粉丝95.3万阅读

刘佳民医生的科普号
刘佳民 医师
医生集团-河北
精神科
1138粉丝1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杨胜文 主治医师襄阳市安定医院 心理科
人格障碍 5票
双相情感障碍 1票
擅长:焦虑症 抑郁症 情感、婚恋心理咨询 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 高考心理咨询 更年期妇女综合征的治疗及心理咨询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及治疗 心境障碍 双相情感诊断及治疗 -
推荐热度4.8曹庆久 主任医师北医六院 儿童精神科
抑郁症 56票
儿童心理问题 28票
小儿多动症 21票
擅长:儿童青少年精神及心理障碍、学习困难、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情感障碍及情绪行为障碍 -
推荐热度4.4杜士君 主治医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 心理医学科
焦虑症 8票
心理咨询 4票
抑郁症 3票
擅长: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行为问题、学习问题的心理治疗; 婚恋问题、家庭问题、亲子关系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抑郁、焦虑、强迫、恐怖、失眠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