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仓鼠咬了要打什么疫苗?
“妈妈,我刚才被小仓鼠咬了一口,要打疫苗吗?” 下班刚进家,弟弟就问到。很多家长跟我们家娃有同样的疑问,让我来略作解答。仓鼠咬了要打狂犬疫苗吗? 仓鼠是啮齿类动物,没有参与狂犬病病毒的传播。美国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结果显示,从未在各种啮齿类动物中监测到狂犬病病毒,也没有这些动物导致人狂犬病病例的证据。所以仓鼠咬了不用打狂犬病疫苗。仓鼠咬了,需要打破伤风疫苗吗? 根据破伤风的发病机制来讲,被仓鼠咬了本身不会传播破伤风,但如果伤口很深或者被污染,那么就会有感染破伤风的危险,需要及时接种破伤风被动免疫抑制剂和破伤风疫苗。在疫苗保护期的孩子,拥有对破伤风病菌的免疫力。仓鼠咬伤后,需要打其他疫苗吗? 仓鼠咬伤一般不需接种其他疫苗。如何预防仓鼠咬伤? 弟弟从朋友家要来一只仓鼠,每天都要玩,玩耍不当就会被咬,怎么办呢? 戴手套:仓鼠到的第二天,防护手套到家,弟弟就戴上了。 不惹怒:玩的得当,不惹怒仓鼠。
郑继翠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1月24日749
0
4
-
张医生说猴痘
张玉林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9月19日158
0
0
-
猴痘到底是什么病?有什么症状?
1.猴痘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病?6月15日发布的《猴痘诊疗指南(2022版)》中,对猴痘的定义是一种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包括猴、黑猩猩、人等)感染后也可成为传染源。2.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与免疫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沈银忠介绍,猴痘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皮疹、发热和淋巴结肿大。3.在临床上,病程通常分为两个阶段。在感染后的1~5天,往往表现为发热,体温通常是在38.5度以上,还伴随着畏寒、头痛等不适。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患者往往有颈后、腋窝和腹股沟的淋巴结肿大。第2个阶段主要表现为全身多发的皮疹。皮疹往往是从面部开始,逐渐向四肢扩散。可以表现在多个部位表,包括口腔、肢干、生殖器等部位。所谓的潜伏期,就是指感染到出现临床表现之间的这段平均的时间间隔。猴痘病毒感染人体以后的这样一个潜伏期,通常是5~21天,临床常见的时间是6~13天。
贾钰华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8月25日459
0
26
-
猪肉里的这些东西不是寄生虫
缪峰医生的科普号2020年01月11日1458
0
6
-
疥螨,日常需要注意什么呢?
疥螨是一种肉眼不容易看见的螨虫,其接触或叮咬皮肤后会引起急性皮炎,被叮咬后先出现局部皮肤瘙痒,尤以夜间为甚,为持续性剧痒,局部出现水肿性红斑、丘疹、丘疱疹、风团,中央常见有虫咬的瘀点。 疥螨病是人动物共患的传染病之一,当与动物密切接触的人员,往往会感染动物原性疥螨(常见动物:狗、猫、兔、牛、马、羊、猪)。 对于本病,最主要还是杀螨,螨虫非常难去除,因为它也同时存在于室内和身上,一般方法很难同时两头兼顾。 日常注意 疥螨与环境 1、出现疥螨的话,一般会在衣服上面存活很长的时候,长达一到两个月之久,所以,对于有疥虫的衣服一定要用热水进行烫洗和暴晒,治疗期间准备两套换洗衣服但每次洗都要用开水煮,再用菌螨净喷洒,以便杀死疥螨。 2、平时刚购买的衣服,长期存放在衣柜里的衣服,以及很少清洁的衣服(比如羽绒服类,羊毛大衣类,)穿之前都应该把所有的衣服放阳光下暴晒两星期,再用菌螨净消毒。 3、家里衣橱,衣柜,存放衣服的地方,床单,床垫,以及枕头、枕套都很容易藏疥螨,以及一些很少打扫的地方都存在很多细菌螨虫,需要先清洁,再喷洒菌螨净。 4、治疗期间需要每天换衣服,床单被罩全部换洗,冬天衣柜的衣服按上面要求消毒后再穿,治疗期间使用一次性床单,不要与家人一起睡,以免传染。 5、如家里养有动物,需要定期检查,早诊断,早治疗,避免相互传染。 疥螨与自身 一:每天坚持用温经包药浴包熬水洗澡,再按要求将下面外用药抹遍全身,即擦于颈部以下的全身所有皮肤,不要留有空白处,只有使疥虫无生存之处,才可以达彻底杀灭的目的。 特别是痒的地方外用药要擦足量,再把干净的贴身衣物穿上。坚持用,一天三次,连续使用7-10天。 外用药流程: 1、第1-3天用硫磺乳膏涂抹全身(头面部以下皮肤),每日3次; 2、第4-10天用湿螨膏涂抹全身(头面部以下皮肤),每日3次; 3、涂抹完后全身喷洒菌螨净。 注意:每日需换贴身衣物,衣服及床单需先喷洒菌螨净再穿再用。 二:勤换内衣物,洗过后要消毒煮沸。 三:不要用手抓,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注意:吃海鲜类会让疥虫汲取更多营养,让疥疮不能很好地治疗。 疥虫潜伏期一般十天半个月,症状消失了也不要掉以轻心,只有这样彻底好了,才不会导致反复。
黄蜀医生的科普号2019年12月30日7418
0
0
-
【猫抓病】1、什么是猫抓病2、猫抓病临床表现有哪些?
【猫抓病】1、什么是猫抓病?顾名思义,猫抓病是可以通过猫抓伤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事实上,大部分猫抓病的发生与猫抓伤、猫咬伤、猫舔伤等有关系。除了猫之外,其他动物如狗、兔、猪、猴等也可能因抓伤或咬伤人而导致人类发病。多数猫抓病患者症状较轻,可以在2-3月内自愈,而预后有持久的免疫力,很少再次感染。猫抓病又叫“猫抓热”,“良性淋巴网状细胞增多症” 。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人染病后症状主要是局部皮肤急性炎症,表现为红斑、水疱、化脓、溃疡等,并伴发附近淋巴结炎或肉芽肿改变。 【猫抓病】2、猫抓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潜伏期为2-3周。最初表现为抓伤或咬伤处的皮肤局部红斑肿胀,继之出现水疱、脓疱,甚至有溃疡。主要发生在手指、手背、前臂、面部、颈部、小腿、眼部周围等处,数周后痊愈,几乎不留瘢痕。但在3-4周之后损害又会复发,同时伴发局部周围的淋巴结肿大、压痛,可化脓感染。常见于腋下、颈部、肘部滑车、腹股沟等处的淋巴结,淋巴结肿大,可如鸽蛋、核桃或鸡蛋大小,局部皮肤表面红肿,所以有时容易被误诊为“结核病”“淋巴瘤”“转移瘤”等等。淋巴结可以化脓破溃,偶尔可以穿破成窦道或瘘管,数周后排脓后自行消退。大约有1/3的病人出现轻度全身症状,如发烧,体温达38℃—42℃,伴头痛、疲倦、恶心、腹痛不适,少数患者有全身淋巴结轻度肿大或脾肿大。少见皮肤损害有充血性斑疹、丘疹、结节,多形性红斑等严重皮损。如果不慎被病猫舔舐到眼睛,病人可发生Parinaud眼腺综合征,即单侧眼结膜炎、结膜肉芽肿,伴同侧耳前或颌下淋巴结肿大,发热等,属于猫抓病的重要特征之一。偶发脑炎、脑膜炎、脊髓炎、多发性神经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急性期化验外周血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增多,血沉增快等。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孟昭影,出专家门诊时间:星期二上午、星期三下午、星期四上午本文系孟昭影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孟昭影医生的科普号2018年02月18日4095
0
1
-
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北京佑安医院2014版)
埃博拉出血热(Ebolahemorrhagic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EB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于20世纪70年代在非洲首次发现。自1976年在非洲中部扎伊尔(现刚果民主共和国)和苏丹暴发流行后,已在非洲中部形成地方流行。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死率很高,严重危害疫区人群健康。一、病原学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包括四种亚型:埃博拉-扎伊尔(Ebola-Zare)、埃博拉-苏丹(Ebola-Sudan)、埃博拉-科特迪瓦(Ebola-Cted’Ivoire)和埃博拉-莱斯顿(Ebola-Reston)。发生在刚果(前扎伊尔)、苏丹和科特迪瓦的三种亚型埃博拉病毒已被证实能够致人类疾病。不同亚型毒力不同,Ebola-Zare毒力强,人感染病死率高,Ebola-Sudan次之,Ebola-Cted’Ivoire对黑猩猩有致死性,对人的毒力较弱,Ebola-Reston在非人灵长类中有致死性,人感染不发病。EBV形态多样:杆状、丝状、“L”形,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70-90nm。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EBV病毒在60℃1小时大部分灭活,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消毒剂和脂溶剂均可灭活病毒。EBV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其中Vero-98、Vero-E6、Hela-229细胞最敏感。病毒接种后,6-7小时出现细胞病变,表现为细胞圆化、皱缩,细胞质内可见纤维状或颗粒状结构的包涵体。二、流行病学埃博拉出血热主要在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南非等国家流行。(一)传染源和宿主。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均可为本病传染源。在非洲大陆,埃博拉病毒感染和雨林中死亡的黑猩猩、大猩猩、猴子等野生动物接触有关。在三种非洲果蝠的血清中检测到埃博拉病毒IgG抗体,在肝和脾中检测到埃博拉病毒核酸。有实验证实蝙蝠感染博拉病毒后不会死亡。蝙蝠可能在维持埃博拉病毒在热带森林的存在中充当重要角色。(二)传播途径。1.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病人和带病毒的亚临床感染者通过接触(特别是血液、排泄物及其他污染物)传播。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2.气溶胶传播:吸入感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等。(三)人群易感性。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三、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病毒进入机体后,可能在局部淋巴结首先感染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单核吞噬系统的细胞(mononuclearphagocyticsystem,MPS)。一些感染的MPS细胞转移到其他组织,当病毒释放到淋巴或血液中,可以引起肝脏、脾脏以及全身固定的或移动的巨噬细胞感染。从MPS细胞释放的病毒可以感染相邻的细胞,包括肝细胞、肾上腺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感染的MPS细胞同时被激活,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这些细胞活性物质可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诱导表达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和促凝因子,以及组织破坏后血管壁胶原暴露,释放组织因子等,最终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在感染晚期可发生脾脏、胸腺和淋巴结等大量淋巴细胞凋亡。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黏膜、脏器的出血,在很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但是以肝脏、淋巴组织最为严重。肝细胞点、灶样坏死是本病最显著的特点,可见小包涵体和凋亡小体。四、临床表现潜伏期2-21天,一般为5-12天。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寒、头痛、肌痛、恶心、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2-3天后可有呕吐、腹痛、腹泻、血便等表现,半数患者有咽痛及咳嗽。病后4-5天进入极期,患者可出现神志的改变,如谵妄、嗜睡等,重症患者在发病数日可出现咯血,鼻、口腔、结膜下、胃肠道、阴道及皮肤出血或血尿,第10病日为出血高峰,50%以上的患者出现严重的出血,并可因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及致死性并发症而死亡。90%的死亡患者在发病后12天内死亡(7-14天)。病人最显著的表现为低血压、休克和面部水肿,还可出现DIC、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失调等。在病程第5-7日可出现麻疹样皮疹,数天后消退并脱屑,部分患者可较长期地留有皮肤的改变。非重症者,发病后两周内恢复。五、实验室检查(一)一般检查。血常规:早期白细胞减少,第7病日后上升,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可减少。尿常规:早期可有蛋白尿。生化检查:AST和ALT升高,且AST升高大于ALT。(二)血清学检查。1.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多采用IgM捕捉ELISA法检测。2.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三)病原学检查。1.病毒抗原检测:由于埃博拉出血热有高滴度病毒血症,可采用ELISA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病毒抗原。2.核酸检测:采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一般发病后一周内的病人血清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3.病毒分离:采集发病一周内患者血清标本,用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埃博拉病毒高度危险,病毒相关实验必须在BSL-4实验室进行。六、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1.流行病学资料:来自于疫区,或3周内有疫区旅行史,或有与病人、感染动物接触史。2.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牙龈出血、鼻出血、结膜充血、瘀点和紫斑、血便及其他出血症状;头疼、呕吐、恶心、腹泻、全身肌肉或关节疼痛等。3.实验室检查:(1)病毒抗原阳性;(2)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3)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4)从患者标本中检出埃博拉病毒RNA;(5)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埃博拉病毒。(二)诊断。本病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1.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基础上具备诊断依据中实验室检查任一项检测阳性者。(三)鉴别诊断。需要和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1.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拉沙热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病毒性出血热。2.伤寒。3.恶性疟疾。4.其他: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寒、单核细胞增多症等。七、治疗无特效治疗措施,主要以对症和支持治疗,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和控制出血,控制继发感染,治疗肾功能衰竭和出血、DIC等并发症。一般支持对症治疗:首先需要隔离病人。卧床休息,少渣易消化半流质饮食,保证充分热量。病原学治疗:抗病毒治疗尚无定论。补液治疗:充分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使用平衡盐液,维持有效血容量,加强胶体液补充如白蛋白、低分子右旋糖酐等,预防和治疗低血压休克。保肝抗炎治疗:应用甘草酸制剂。出血的治疗:止血和输血,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预防DIC。控制感染:及时发现继发感染,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应用抗生素。肾功能衰竭的治疗:及时行血液透析等。八、预后本病预后不良,病死率高。九、预防(一)控制传染源。严格隔离疑诊病例和病人,应收入负压病房隔离治疗。对其排泄物及污染物品均严格消毒。(二)切断传播途径。1.严格规范污染环境的消毒工作。2.严格标本采集程序。3.病毒的分离和培养应在P4级安全实验室中进行。(三)保护易感人群。加强个人防护,使用防护装备。
李侗曾医生的科普号2014年08月22日3508
1
1
-
布鲁氏病的初步诊断
陕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郭瑞林: 1、首先是否有流行地区居留史与病畜接触史,进食未严格消毒的乳制品及未煮熟的畜肉史。 2、是否有反复发作的发热,伴有多汗、游走性关节痛。查体发现肝脾及淋巴结肿大。有无睾丸肿大疼痛,神经痛。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不升高,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特殊的血清凝集素反应,效价1:100为可疑,1:300者以上即可诊断。有时血培养布氏杆菌阳性。
郭瑞林医生的科普号2012年12月24日2927
0
0
-
布氏杆菌病
一、病原布氏杆菌病又称波浪热,是布氏杆菌所引起的缓慢起病为特征的传染病。二、流行病学病畜为主要传染源。病原菌通过体表皮肤粘膜的接触进入人体,亦可经消化道而感染。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三、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1~3周(3d至数月)。(一)急性期 多缓慢起病,少数突然发病。主要表现:1、发热 以不规则热多见,典型的波浪热已不多见。羊布氏杆菌感染发热明显,牛布氏杆菌感染低热者多。高热时可无明显不适,但体温下降后自觉症状加重,这种发热与其他症状相矛盾的现象以及相对缓脉的现象有一定的诊断意义。2、多汗 是主要症状之一,患者发热或不发热,亦有多汗。大量出汗后可发生虚脱。3、关节疼痛 为关节炎所致,在发病初,亦可在发病后1个月出现。多发生于大关节。关节炎可分两类:一为感染性,常累及一个关节,滑囊液可分离出布氏杆菌。另一类为反应性,为多关节炎。疼痛初为游走性、针刺性疼痛,以后固定在某个关节。此外,可有滑膜炎、腱鞘炎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炎。4、神经系统症状 以神经痛多见,常有坐骨神经痛和腰骶神经痛。少数可发生脑膜脑炎、脊髓炎等。5、泌尿生殖系统症状 可发生睾丸炎、附睾炎、前列腺炎、卵巢炎、输卵管炎及子宫内膜炎。尚可发生特异性乳腺炎。此外尚有少数患者可发生肾炎、膀胱炎等。6、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约半数患者可出现。牛布氏杆菌感染者肝损害为非特异性肝炎或肉芽肿,未经治疗可发展为肝硬化。猪布氏杆菌感染则常引起肝化脓性变。脾多为轻度肿大。淋巴结肿大与感染方式有关,经口感染者以颈部、咽后壁和颌下淋巴结肿大为主,接触性传染者多发生在腋下或腹股沟淋巴结。有时腹腔或胸淋巴结亦可受累。淋巴结可无疼痛,可消散,亦可化脓、破溃而形成瘘管。(二) 慢性期 病程长于1年者。可由急性期没有适当治疗发展而来,也可无急性病史。主要表现为乏力,固定或反复发作的关节和肌肉疼痛,可存在骨和关节的器质性损害。常有抑郁、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可分两型:(1)慢性活动型:体温正常或低热,症状和体征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血清学检查阳性。(2)慢性相对稳定型:体温正常,体征和症状仅因气候变化或劳累过度而加重。四、实验室检查(一)血象 白细胞数正常或减少,淋巴或单核细胞增多。部分患者有血小板减少。(二)血清学检查凝集试验1、凝集试验 血清试管凝集法(SAT)或孟加拉玫瑰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检测特异性IgM和IgG。后着常用于普查。前者常用于诊断,滴度>1:160有意义。2、ELISA法 检查各类Ig抗体,敏感性强。包括Dags-ELISA等。3、其他免疫学试验 包括免疫荧光抗体检测、2-巯基乙醇(2-ME)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 test)、RIA等。以上血清学试验,与其他细菌感染(霍乱弧菌、结核杆菌、土拉伦菌及耶尔森菌等)有交叉反应。(四)PCR技术 近年来开展PCR检测布氏杆菌DNA,能快速、准确作出诊断。五、诊断要点(一)流行病学 包括流行地区有接触羊、猪、牛等家畜或其皮毛,饮用未消毒的羊奶、牛奶等流行病史,对诊断有重要参考意义。(二)临床表现 急性期有发热、多汗、关节疼痛、神经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等。慢性期有神经、精神症状,以及骨、关节系统损害症状。(三)实验室检查 血、骨髓或其他体液等培养阳性或PCR阳性可确诊。血清学检查阳性,结合病史和体征亦可诊断。六、鉴别诊断急性期需与风湿热、伤寒、痢疾、败血症、结核病等鉴别。慢性期主要与骨、关节损害疾病及神经官能症等鉴别。七、治疗(一)急性期1、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包括卧床休息,补充维生素和水分。中毒症状明显和睾丸炎严重者,可适当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2、病原治疗 为提高疗效,减少复发和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采用联合用药和多疗程疗法。WHO推荐多西环素200mg/d和利福平600~900mg/d联用,疗程序6周。亦可多西环素200mg/d 6周加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1g/d 肌肉注射2周。此外喹诺酮类,有很好的细胞内渗透作用,亦可应用。复方磺胺甲噁唑(TMP-SMZ)能渗透到细胞内,对急性期患者退热较快。常用剂量为每日4~6片,分2次口服。连服4~6周。布氏杆菌脑膜炎患者可以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与利福平联用。(二)慢性期 治疗较为复杂,病原治疗、脱敏治疗及对症治疗1、病原治疗 急性发作型、慢性发作型、慢性活动型、具有局部病灶或细菌培养阳性的慢性患者,均需病原治疗。方法同急性期。2、菌苗疗法 少量多次注射布氏杆菌抗原使致敏T细胞少量多次释放细胞因子,可以避免激烈的组织损伤而又消耗致敏T细胞。用于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静脉注射的不良反应较大。有神经、心肌、肝、肾损害者忌用。3、对症治疗 包括理疗等七、预防包括隔离病人、治疗病畜。加强畜产品的卫生监督,做好个人防护和职业人群防护。对有可能感染本病的易感者进行菌苗预防接种。八、预后一般预后良好,未经抗生素治疗者1-3月内可康复,但易复发。死亡原因是心内膜炎、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等。少数人遗留关节病变和肌痉挛。(2012年3月已发百度百科)
刘虹医生的科普号2012年10月29日15411
4
1
-
猫爪病
猫爪病(CSD)的致病菌为汉赛巴尔通体,归属于立克次体目的巴尔通体科。好发于30岁以下的青少年,10岁儿童占1/3左右。与饲养猫、犬等宠物有关,另外家畜、猴、兔等也可以作为传染源。通过抓、咬、舔等直接传染给人。多为受伤后数日-2周,在受伤皮肤部位出现稍微隆起的紫红色丘疹,可伴脓性分泌物,持续1-3周,之后出现淋巴结肿大,多为一侧,约半数可出现轻度发热,约1/3左右病人有头痛、咽痛、咳嗽、食欲不振等。另外临床上还有非典型猫爪病和艾滋病患者汉赛巴尔通体感染的病例。诊断主要靠猫爪史,临床表现和排除其他淋巴结肿大性疾病。用巴尔通体作为抗原,IgG抗体升高达1:64定为阳性。与猫、犬接触时避免抓、咬、舔,不慎受伤立即用碘酒或莫匹罗星软膏外用涂擦消毒,并对所属淋巴结进行监测观察。
张斌医生的科普号2012年04月18日4829
0
0
相关科普号

张斌医生的科普号
张斌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皮肤科
1.7万粉丝184万阅读

钟远辉医生的科普号
钟远辉 副主任医师
医生集团-广东
感染内科
1020粉丝296.8万阅读

黄益澄医生的科普号
黄益澄 副主任医师
浙江省人民医院
感染病科
162粉丝7.3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邹洋 主任医师北京友谊医院 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
动物源性传染病 1票
擅长:寄生虫病、自然疫源性疾病、疟疾的急危重症的诊治,肠道寄生虫,囊虫,包虫,线虫,吸虫等,黑热病,皮肤利什曼原虫,巴贝西虫感染,等颅内占位寄生虫病鉴别诊断,肝内占位寄生虫病鉴别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寄生虫病鉴别诊断 -
推荐热度4.1王磊 主任医师北京友谊医院 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
肝病 1票
擅长:热带疾病、寄生虫病、人兽共患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的诊治 -
推荐热度4.0程艳波 主任医师河南省人民医院 儿科
小儿胃炎 73票
小儿便秘 17票
腹痛 9票
擅长:儿科消化系统疾病,尤其胃肠镜检查及镜下治疗。包括: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食物过敏性胃肠病、消化道息肉、消化道异物、炎症性肠病、食管狭窄扩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