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公立三甲综合医院

推荐专家

疾病: 肾病
医院科室: 不限
开通的服务: 不限
医生职称: 不限
出诊时间: 不限

肾病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你相信吗?他用控制体重加每天一片药治愈了蛋白尿35岁叶先生是一位程序员,因单位体检发现尿蛋白2+,体检医生告知叶先生需要到肾内科进一步就诊。叶先生在网上收索着关于尿蛋白是个什么样的病,得知有的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疾病需要透析,叶先生不敢怠慢,他在网上查询到张凌主任在清华大学附属北京垂杨柳医院周三上午门诊,于是怀着焦急的心情找到了任。我按医疗常规对叶先生进行肾脏疾病检查,结果未发现肾脏病诊断明确但不算严重,虽然尿常规蛋白2+,但24小时尿蛋白310mg,甘油三酯1.93mmol/L,肝肾功能正常,我凭着自己从医多年经验,注意到叶先生体型偏胖,体重80kg,BMI是27,血压130/85mmHg,再追问他不但每天坐着工作,不运动,还有喜欢高蛋白饮食习惯(每天吃鸡蛋5-6个,还吃较多肉鱼等海鲜类)告诉他此种情况可以不进行肾脏穿刺活检,需要积极控制体重,限制高蛋白饮食,低盐饮食,开始运动起来,同时也要服用减轻尿蛋白药物-氯沙坦钾50mg每天早上一片,每个月复查尿蛋白等指标。叶先生医从性很好,把张教授话牢记心中,下决心改善生活方式,氯沙坦钾50mg每天吃,每个月化验。每天简单的一片药物的治疗,一晃三个月过去了,2025年7月16日,叶先生拿到化验报告再次来到我的门诊,我注意到了叶先生明显改变,他精神焕发,不再是那个微胖人士,完全一个健身达人的模样,他告诉我体重从80kg降至68kg,血压115/70mmHg,当然,检查结果也令人满意,尿蛋白转阴了,甘油三酯也正常了,原来偏高的低密度脂蛋白也明显下降了,我为他高兴,要求叶先生分享一下他控制体重历程,他说每天至少在跑步机上中等强度跑步1小时,他也戒掉了重口味和大鱼大肉、爱吃鸡蛋的习惯,也减少了碳水化合物摄入,在叶先生不懈坚持下,3个月时间,体重指数MBI从曾经的27降至目前23。5年前体检有脂肪肝,经过三个月努力,脂肪肝也没有了,24小时尿蛋白从310mg下降到了110mg,尿常规完全正常了,而且睡眠也明显改善了,我鼓励叶先生,你不简单,太棒了!加油,继续保持,给你点个赞。科普一下生活方式带来的常见肾脏病-代谢性肾脏疾病,是指由代谢异常(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血症、脂代谢紊乱等)直接或间接导致的肾脏结构和功能损害。近年来,随着代谢性疾病发病率上升,这一概念逐渐受到重视,甚至有人提出“代谢相关性肾病”的术语,以更全面反映其病理机制。主要病因和危险因素1.糖尿病(核心因素)?高血糖导致肾小球高滤过、氧化应激、炎症反应,最终引起肾小球硬化(如经典的结节性肾小球硬化)。2.肥胖相关肾病肥胖直接通过血流动力学改变(肾小球高滤过)、脂肪细胞因子(如瘦素、脂联素失衡)和胰岛素抵抗损伤肾脏。3.高血压?肾小球内高压导致血管硬化和小管间质缺血。4.高尿酸血症?尿酸结晶沉积或直接激活肾内炎症通路(如NLRP3炎症小体)。5.脂代谢紊乱?游离脂肪酸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肾小管和足细胞的毒性作用。早期表现:肾小球肥大、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扩张,微量白蛋白尿(30-300mg/天)或肾小球高滤过(eGFR升高)。进展: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显性蛋白尿(>500mg/天)、高血压、水肿,最终进入慢性肾衰竭(eGFR持续下降)。这类疾病的治疗主要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解决,相信我,不需要很多的药和复杂的方式,只要你坚持少吃高脂肪、高糖、高盐和高热量食物,坚持运动,多喝水,可能比吃药会更有效地治愈肾脏病,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PAX2基因突变的故事会:两个家庭的相遇与希望今天下午的门诊,阳光透过窗户斜斜地照在候诊区的椅子上。我刚坐下,护士就领进来两位特殊的客人——她们都是PAX2基因突变的“病友”,却带着截然不同的故事。??第一个故事:蛋白尿背后的“守护战”??第一个姑娘坐在我对面时,手里紧紧攥着病历本,指节微微发白。她今年28岁,说话轻声细语,却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稳:“医生,我这次复查蛋白尿又多了点……”她的故事始于一场“意外”的体检。5年前,她因为入职体检发现尿蛋白(+),辗转多家医院后,基因检测最终指向了PAX2基因的一个关键突变——??位于SNAB结合结构域的错义突变??。医生告诉她,这个位置的突变可能直接影响肾脏滤过功能,而她的肾穿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部分肾小球出现硬化,肾小管间质有慢性炎症浸润。“刚开始真的很难接受。”她笑了笑,眼角却泛起细碎的光,“我妈妈总说我小时候身体特别好,连感冒都很少。可突然有一天,医生告诉我,我的肾脏可能在‘悄悄受伤’,未来可能会慢慢衰竭……”但她没有选择逃避。这5年里,她像一位严谨的“健康管家”:每天记录尿量、血压,定期复查尿蛋白、肾功能;饮食严格控制盐分和蛋白质摄入;每次感冒发烧都第一时间联系肾内科医生调整用药——因为PAX2突变的肾脏对药物毒性更敏感。“我知道我不能阻止疾病进展,但至少可以跑慢一点。”她的话让我想起门诊墙上那句标语:“与疾病共处,不是妥协,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抗争。”??第二个故事:未知变异里的“等待与希望”??第二个孩子被妈妈抱在怀里,才4岁,圆圆的脸蛋上还沾着饼干屑,正眨巴着大眼睛好奇地打量诊室。他的故事却带着更深的迷雾——基因检测报告显示PAX2基因C端存在一个“意义未明的变异”(VUS),目前既不能确诊为“肾-眼综合征”,也无法完全排除与肾脏疾病的关联。“他出生时一切正常,体检也没发现异常。”孩子妈妈揉了揉他的头发,声音有些哽咽,“但最近一次尿检发现微量蛋白尿,虽然还在正常范围内,可我不敢放松……”我翻开孩子的检查单:肾脏超声显示结构正常,尿蛋白定量轻度升高但未达肾病标准,肾功能指标完全正常。这正是PAX2突变的“隐匿性”特点——部分携带者的肾脏损伤可能在儿童期甚至成年后才逐渐显现。“这个变异位于C端,目前文献里报道的病例很少。”我尽量用平缓的语气解释,“我们还需要继续观察他的尿蛋白变化、血压和肾功能,也许未来会有更多研究揭开它的秘密。”孩子妈妈突然抓住我的手:“医生,我知道您见过很多这样的孩子。您能告诉我,他现在能正常上幼儿园吗?以后能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跑跳、长大?”我看着她发红的眼眶,想起上周在文献里看到的一句话:“PAX2突变的不确定性,对父母来说是最残酷的考验。”“当然可以。”我蹲下来,平视孩子的眼睛,“你看,你现在是不是特别喜欢玩积木?等你再长大一点,还可以学游泳、踢足球——我们只需要比别的孩子多做两件事:定期检查身体,好好吃饭睡觉。”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埋头啃起了饼干,仿佛刚才的对话只是一阵微风。??相遇的时刻:从孤独到“我们”??送走她们后,我坐在诊室里发了会儿呆。这两个故事像两面镜子,照出了PAX2基因突变的“两面性”:一面是明确的损伤与沉重的责任,一面是未知的迷雾与等待的焦虑。但她们也有共同点——那种对生命的珍视,对未来的坚韧。我突然想起上午查房时,那位28岁的姑娘发在病友群里的消息:“今天又复查了,蛋白尿比上次少了一点!虽然只是很小的进步,但我知道,我和我的肾脏都在努力。”而那个4岁的孩子,或许此刻正坐在幼儿园的滑梯上,笑着看小伙伴们追逐打闹——他的未来,仍有无限可能。PAX2的故事不会结束,但今天的相遇让我相信:无论是“已知的挑战”还是“未知的等待”,病友之间的分享、医患之间的信任,都会让这条路走得更温暖一些。因为在这场与基因的对话里,我们从来都不是孤独的。??后记???如果你也在关注PAX2基因突变,欢迎加入患者互助社群(可通过正规罕见病组织或医疗机构获取信息)。在这里,每一个故事都值得被听见,每一份经验都可能成为照亮他人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