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帅是一名中学生,近几年沉迷网络游戏时常偷偷熬夜至深夜才依依不舍地睡觉,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夜猫子”,近1月慢慢觉得胃口变差,右上腹隐隐有闷胀感,甚至小便颜色都比正常要深。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医院检查,小帅的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和胆红素指标都升高,再一步检查,发现小帅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顺藤摸瓜,进一步的化验结果显示小帅乙肝的DNA定量为阳性,并且病毒载量较高,小帅被确诊为乙型病毒性肝炎,俗称“乙肝”。提到肝炎,小帅突然想起爸爸曾告诉他,奶奶好像就是因为肝炎去世的!这不由得让小帅大惊失色,认为自己已经“必死无疑”了,心理不禁冒出一连串疑问:什么是肝炎?肝炎会传染吗?如果会又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呢?如何诊断与治疗?如何预防呢?我相信,不少人都被这样的疑问困扰过或正在被这样的疑问困扰着,不要慌,让我们从下面科普肝炎的相关知识中找到答案。一、什么是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酗酒引起的酒精性肝炎脂肪在肝细胞内的过度沉积遗传及代谢性疾病引起的肝炎等。二、肝炎会传染吗?我想对于肝炎会传染吗这个问题,简单的回答会与不会,都的,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见图1)。图1常见病毒性肝炎的分类,、首先介绍的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引起的甲肝。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甲肝是自限性疾病,感染之后,还能获得持久的免疫力。2008年起国家将甲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接种甲肝疫苗是预防该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把好“病从口入”关,请勿进食未煮熟食物、注意食物料理环境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粪-口途径传播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全球的第一支戊肝疫苗在我国诞生,接种疫苗是最好的预防戊肝方式。、继续介绍的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乙肝。在我国,乙肝是感染率最高的、危害最大的病毒性肝炎。图2乙肝的传播方式及常见行为举例、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丙肝说它是个沉默的杀手也不为过,感染HCV后,病人一般不会出现任何症状,丙肝病人一旦出现症状,往往已经进展为肝硬化甚至出现肝癌了。对于丙肝的诊断,不能单靠症状来发现,而是更应强调早期筛查,确诊依赖丙肝抗体及病毒载量检测。虽然目前无丙肝相关疫苗来预防,只能通过避免高危行为来降低风险。幸运的是丙肝是可以被治愈的,患者经过规范的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可使治愈率提高到95%以上。、丁肝病毒是一
长久以来,在很多病友心中,乙肝没法根治,或者,我是携带者,不需要管它。以上种种观念,很负责任的告诉您,都已经过时OUT啦!按照国家卫健委要求,广医五院正式开展“乙肝治愈门诊”,开展乙肝治愈规范化治疗。最新的2022《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明确提出:只要HBVDNA可以检测到年龄大于30岁,就需要开始抗病毒治疗。而同时,Peg-IFN-αNAs(长效干扰素)联合(NAs)治疗:对NAs(核苷类似物)经治CHB(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符合条件的优势人群,联合Peg-IFN-α(长效干扰素)可使部分患者获得临床治愈。多项研究显示,干扰素治疗前HBsAg低水平(<1500IU/ml)且HBeAg阴性的优势患者接受序贯Peg-IFN-α治疗更有可能实现临床治愈。治疗早期病毒学应答情况(治疗24周时HBsAg<200IU/ml或下降>1log10IU/ml)可以帮助预测联合治疗48~96周后可能获益的患者。治疗结束时低水平HBcrAg和高水平抗-HBs可预测Peg-IFN-α停药后能获得持久的临床治愈。治疗目标强调对慢乙肝优势人群追求临床治愈。目前,以长效干扰素为基础的治疗是达到临床治愈的公认治疗方案。出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中华肝脏病杂志》2022,Vol,30,No.12;世界卫生组织提出“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届时要求慢性乙型肝炎诊断率达到90%和治疗率达到80%,然而我国目前仅分别为25%和15%。就是因为之前老的观点,害怕吃药,担心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认为自己是所谓“携带者”不需要吃药,等老的观点所耽误。我国肝癌每年新增达41万,新发病例占全球45.3%,而高达92%的肝癌是由乙肝病毒感染所致,攻克乙肝临床治愈,将大大减少肝癌发生。所以积极治疗可以有效减低肝癌发生率。到底什么是乙肝临床治愈门诊?乙肝临床治愈门诊是以“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为目标的专病门诊,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发起的“乙肝临床治愈门诊规范化建设与能力提升项目”指导下,为乙肝患者提供“全病程科学管理”的乙肝诊疗新模式,采用规范化诊疗技术、提供个体化病程管理及服务,帮助更多患者实现临床治愈。2022年欧洲肝脏研究协会年会摘要收录了中国慢性乙肝临床治愈(珠峰)工程项目3.5年阶段性数据。数据显示,核苷(酸)类似物经治的慢性乙肝患者序贯或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48周乙肝表面抗原清除率达33.2%。也就是说,经过48周的治疗,有近1/3的慢性乙肝患者实现了临床治愈。”药物选择、给药时机以及感染人群是实现临床治愈的关键因素。符合条件的优势人群特点包括:相对年轻(包括青少年)、A或B基因型、基线高谷丙转氨酶水平(2—10倍正常值上限)、低乙肝病毒载量、低乙肝表面抗原水平等。同时,对于3—17岁的乙肝患儿,通过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48周,临床治愈率达50%以上,非活动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有望实现47%的临床治愈率。所以对于青少年和儿童,积极的选择干扰素治疗,有望获得更好的乙肝治愈,避免孩子长期带上乙肝的“帽子”,在社交等方面产生心理方面的不良影响。我院乙肝临床治愈门诊专家将针对每位患者制定个体化抗病毒治疗方案,做到能治尽治、规范用药、个体化治疗,定期复查,以达到改善远期不良结局的终极目标。将配备专门随访队伍对每一位患者进行详细的记录、治疗、跟踪随访和答疑等,医患一起超临床治愈的目标迈进。
一、引言近期,关于耳念珠菌(Candidaauris)的报道日益增多,因其超强的耐药性和超高的传播性,被列为超级真菌。2019年美国CDC甚至在《抗生素耐药威胁报告》中将其列为“紧急威胁”。之前我们只在新闻报道中,感觉它还很遥远。但是现在,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增多,耳念珠菌在国内已有不少报道,广州作为对外交流的门户,耳念珠菌的发病,其实已不少见。为了保障大家的健康,现在,我们一起了解下耳念珠菌防控知识普及,帮助大家更有效解决这一健康威胁。二、耳念珠菌简介耳念珠菌,首次是在2009年日本的一名女性患者的外耳道发现而得名。其在环境中定植能力强,耐高温高盐,在25~42℃的温度条件中生长良好。三、耳念珠菌的危害耳念珠菌常呈多重耐药,一些菌株对现有的3类抗真菌药均耐药。同时,耳念珠菌在镜下形态学无特征性,需要菌落分纯后进行菌种鉴定,检测难度大。该菌易传播,引起院内聚集性发病。耳念珠菌的高风险易感人群包括,住院时间长、免疫力低、合并呼吸机等侵入性操作、糖尿病、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等患者。耳念珠菌感染后,会导致下呼吸道感染、伤口感染、心内膜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尿路感染等并发症。严重者,耳念珠菌感染后会出现致侵袭性血流感染,其死亡率达30%~60%[1]。不过,健康人群皮肤表面可携带该菌,不易引起感染症状,但可传播给其他人。因此,身体健康的人群对“超级真菌”不必过分担心。四、防控要点科室发现耳念珠菌感染患者时,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并落实相关防控措施。做好隔离措施将患者单间隔离,或与其他耳念珠菌患者同一房间;并安排专人进行护理[2]。患者用具尽可能选择一次性用品。减少设备的共用,如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呼吸机、血糖仪等专人专用。接触该患者的工作人员,均应按照接触隔离做好个人防护。做好外来会诊医生的管理,提高会诊人员的防控意识。由于耳念珠菌在人体定植时间久,耳念珠菌患者隔离措施需持续落实至患者出院。清洁与消毒环境消毒:由于耳念珠菌可以在医疗环境中持续存在,应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每日3次对患者所在病室床单元、地面、工作台面、手推车、键盘等物表进行清洁消毒。诊疗仪器:易损腐蚀的诊疗物品,如呼吸机面板、心电图导线、血压监测仪袖根据说明书选用酒精、过氧化氢、过氧乙酸。尽量不使用含或不含酒精的季胺盐消毒剂。终末消毒:患者出院或转科后,推荐使用
总访问量 13,250次
在线服务患者 50位
科普文章 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