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专家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什么!阵发性室上速、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有“买一送一”?在“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预激综合征的射频消融中,有一种被戏称为“买一送一”的情况,就是手术时医生发现患者的室上速、预激的“病灶”不止一个“点”,还有另外一个,于是一起把两个“病灶点”全消除。?其实,同时存在两个病灶(甚至更多个)的情况,并非少见(约5%)。最近半个月,我接连遇到了2例,借此机会说道说道。?一、室上速其实是一类疾病的统称,常见的有(参见图1):?1、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占55%-60%,女性多见。心动过速发病时心电图诊断为“室上速”,不发病时心电图基本正常(窦性心律)。如果没有发病时心电图,易漏诊。?2、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约30%-35%,有两种情况。?(1)隐匿性旁道:发病时心电图为“室上速”,不发病时心电图基本正常(窦性心律)。如果没有发病心电图,易漏诊。按“病灶”部位,可分为左侧隐匿性旁道(15%-20%)和右侧隐匿性旁道(5%)。?(2)显性旁道,更为广为人知的“响亮”名字是“预激”。发病时心电图诊断为“室上速”,偶尔表现为“预激+心房颤动”;不发病时心电图往往也不正常(窦性心律+预激),不容易漏诊。按“病灶”部位,可分为左侧显性旁道(A型预激,7%)和右侧显性旁道(B型预激,3%)。以上两者,可通俗地称为“经典室上速”或“典型室上速”。?3、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等其它少见类型,约占5%。二、“两(多)个病灶”的排列组合方式可有多种组合,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方式:AVNRT+AVRT,隐匿性旁道+显性预激旁道,右侧+左侧旁道,右侧双(多)旁道,左侧双(多)旁道,AVNRT+房速。?最近,我遇到的第1例是“左AVRT+AVNRT”(图2)。第2例是“B型预激”(右侧显性旁道)+左侧隐匿性旁道(图3)。其它一些典型的常见组合的例子,比如左侧多旁道,右侧多旁道,参见图4、图5。甚至室上速也有请“外援”(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图6。排列组合越复杂,发生的几率就越小(数百分之一至数千分之一)。?三、射频消融术中会不会漏掉一个病灶?一般来说,不会漏掉,但医学上没有百分之百。只要所有病灶点,都能在术中稳定地表现出来,且医生的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就越不会漏掉。极个别的患者,其病灶是“分批次”先后出现,先表现出一个,待这个病灶被消除后,历经多年(比如5年甚至10多年后)才表现出另一个病灶,这种情况则另当别论。?四、两(多)个病灶会增加射频消融手术费用吗??一般来说,可能不增加或仅会少许增加费用(比如增加了10%),但通常不会是费用的翻倍。因为无论是消融几个病灶,所使用的标测导管和消融导管,通常仅需一套即可完成,这也就是为啥戏称为“买一送一”(除非在极个别情况下因病灶位置极为特殊,而不得已被迫更换导管)。
阵发性室上速、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宜趁早-病例集阵发性室上速(室上速)、预激综合征的首选根治办法,是射频消融微创手术。但在面临这个选择的时候,多数患者会犹豫不决,总想拖延,这种心态也是人之常情。但,反复发作心动过速的客观事实,往往最终会“逼”着患者下定决心、接受射频。最近我于“围春节期”,遇到几个典型病例,分别走了各种“弯路”。这种弯路,其实又是普遍的现象。一条路,走着的时候,也许认为是正确的选择,当走过以后,才知是直是弯。病例一春节假期,我没怎么留意自己的工作微信。今天正月初四,我注意到昨天下午,一位35岁的预激综合征(室上速)患者给我发来信息。她在山里(估计是旅游途中)室上速发作,心率200多,之前惯用的改良瓦氏动作不管用了,正急着要去小镇上的医院,问我怎么办,用啥药?虽然我读消息的时候,都过去一天了,我还是回复、建议了一下:可以到相关医院尝试用普罗帕酮,也可以尝试采用诱发恶心呕吐的办法。她回复:已经通过呕吐的办法复律了。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准备把她的经历当成(拖延射频的)“反面教材”,建议她游玩回来尽早完成射频。(图1)为什么开玩笑说“反面教材”呢?因为,在此之前我其实曾先后2次约她来住院射频,因家庭忙、工作忙(另外可能多多少少存在顾虑,仍需心理建设),她2次都没有来。2025年1月7日,她通过微信,告诉我:计划春节过后2月底或3月初来住院完成射频消融,并在日历中圈出了意向时间,应该算是初步完成心理建设了!(图2)但计划没有变化大,没想到这次春节期间的旅途中,心动过速又犯病了。还好最终通过物理刺激的方法,逃过了这次发作,但毕竟对假期的旅游出行带来了很大不便。若提早通过射频根治,可能就不会有这次旅途中的插曲了。病例二32岁男性,因“预激综合征(室上速)”,犹豫再三,于2024年11月在当地省医院完成射频消融,遗憾的是,历经3小时,以失败告终。术后20天即复发了心动过速。纠结再三,于2024年12月中旬来沪出差时,找我门诊预约了手术。10天后,我通知他住院时,他又变得犹豫了:“(上次射频)刚做完一个多月,(我)想再恢复恢复”。(图3)奈何一周后(2025年1月2日)在出差过程中,他的室上速又再发作,被迫去急诊静脉用药复律。他在首次射频失败后,一个多月的时间,室上速就已发作4次,其中3次需急诊处理,发作频率和单次发作时间,明显超过消融前。他通过微信表态:“年前安排手术吧,不想等到2个月以后了”。(图4)后于2025年1月中旬由我主刀,1小时即顺利地完成射频,术后患者激动得和我求合影(图5)。这个春节假期,他应该可以开开心心到处跑了,并计划3月份入藏。病例三40岁女性,生活优越,全职太太。因经常阵发性心慌,完善各种检查后,因结果基本都正常,做了“焦虑评估量表”,被诊断为“焦虑症”,建议抗焦虑治疗。2024年10月22日联系到我。我仔细问了病史,患者平时突发突止心动过速,症状极其典型,虽暂无心电图证据,但高度疑似“阵发性室上速”。我建议她进行“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她虽暂时答应,但随后便再无下文。根据多年与室上速患者打交道的经验,我猜她一定是犹豫了(后来证实的确也是如此)。但我隐约感觉,她会再来找我。果不其然,2个月后(12月23日),她突然主动联系我,申请射频消融,因“前天发作,手脚冰凉差点晕过去”(图6)。该患者后于2025年1月初,经电生理检查确诊“室上速”并射频,顺利恢复。手术前已预定了春节机票,此时此刻应在开心度假中(图7)。病例四与病例3的经历有些类似。病例4患者为55岁女性,反复阵发性心慌、心动过速多年,因没有去寻求专业的心脏电生理医生诊治,始终也没有记录到心动过速的心电图,故一直未能明确诊断。最近因春节,2025年1月25日由外地来上海孩子家过年团聚,下飞机后发作心动过速,及时去医院做了心电图后,方知是“室上速”。终于误打误撞地确诊了!这次发作,在急诊应用“维拉帕米”后恢复正常。奈何不到一周,1月30日(初二)再次发作,被迫再去急诊用药后恢复正常。(图8)估计这个假期,受到室上速发作的困扰,一家人肯定过得是心有余悸的。目前她正拟尽快来院行射频消融。结语对于阵发性“室上速”和“预激综合征”患者来说,一次心动过速的发作,可能只持续几分钟、几十分钟,甚至可自行好转、恢复。多数情况下,也不至于引发严重症状(偶尔可以),因此患者难免会有得过且过的侥幸心理,拖延射频根治。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患者,会拖延了确诊(比如病例4)。心动过速的烦人之处就在于,很难预测它何时会找上门来“膈应”人,因此这个病总是扮演着一个不期而至、不速之客的讨厌角色。年龄的增长,病史的拖延,生活节奏的改变、季节的变化,过于劳累、兴奋,或者一次不成功的消融史,都有可能使“室上速”的发作变得突然频繁,打破原本还算平静的生活。一次时间较长或症状较重的心动过速发作,一次迫不得已的急诊经历,往往能促使室上速、预激患者走出“好了伤疤忘了痛”的心理舒适区,理智地下定决心:毕其功于一役,选择射频消融微创手术,早日终结与“室上速”的长期缠斗!
阵发性室上速,有时就在身边-我给邻家男孩做室上速射频消融阵发性室上速,在心脏疾病里,既不像冠心病、房颤那么多见,但也不会缺席。它有千分之三的人群发生率,有时候就发生在身边。我真没想到,有一天,我给邻居家14岁的初中男生,主刀了室上速射频消融微创手术。说来有意思。这位邻居是十几年前,住在同小区同单元同楼层货真价实的纯隔壁。男孩是2010年出生的,我眼见着他从一丢丢大小的婴儿被抱在怀里长到了四五岁能满地跑,他们家先搬走了。后来,我家也搬离了那个小区。但十年来,也断断续续保持着联系。没想到,就在2024年9月,家长又联系我,说孩子上初中了,经常莫名其妙地突然感觉心慌,心里狂跳,人也很难受,几分钟十几分钟就好了,但是上课很受影响,一个星期总有一两次,搞得老师和家长都很紧张。我一听描述,这不是典型的阵发性室上速吗?找我咨询,那岂不是太对路了,这是手拿把攥啊。鉴于发作的频次比较多但每次时间又比较短,我建议家长购买家用的心电记录手表,进行记录“抓捕”。家长买来后,经学校同意,孩子配戴着上课。开始几次,因缺乏使用经验,要么记录时心电图信号干扰大,看不清楚图形,要么记录了一些无关的窦性心动过速。但稍加努力,很快就在2024年10月11日周五上午9时42分,在学校记录到典型的室上速。图形清晰可辨。因孩子发作挺频繁,非常影响学习,所以我建议尽快考虑做射频消融微创手术,而且14岁了,不需全麻,局麻即可完成。虽然是曾经的邻居,家长对我十分信任,但一开始总归还是犹豫,下不了决心。然而,孩子的室上速仍批复发作,尝试吃药效果也欠理想,特别是在学校,上课一紧张就容易发作。于是最终下定决心,在2024年11月21日住院,由我主刀顺利完成射频消融微创手术,术中进一步明确诊断是“室上速”里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常见的类型)。目前术后一个多月,孩子正常上学和体育活动啦!在此提醒各位,室上速的首发起病年龄变异度很大,可早可晚,早可小学阶段,晚可耄耋之龄。有些儿童、青少年,已经有室上速发作,但有时因孩子不善于表达,未引起足够关注,且症状有时容易和“焦虑症”、“窦性心动过速”等相混淆,因此,有疑似症状时,莫忘记咨询专业心脏电生理射频消融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