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专家

预激综合征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阵发性室上速、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宜趁早-病例集阵发性室上速(室上速)、预激综合征的首选根治办法,是射频消融微创手术。但在面临这个选择的时候,多数患者会犹豫不决,总想拖延,这种心态也是人之常情。但,反复发作心动过速的客观事实,往往最终会“逼”着患者下定决心、接受射频。最近我于“围春节期”,遇到几个典型病例,分别走了各种“弯路”。这种弯路,其实又是普遍的现象。一条路,走着的时候,也许认为是正确的选择,当走过以后,才知是直是弯。病例一春节假期,我没怎么留意自己的工作微信。今天正月初四,我注意到昨天下午,一位35岁的预激综合征(室上速)患者给我发来信息。她在山里(估计是旅游途中)室上速发作,心率200多,之前惯用的改良瓦氏动作不管用了,正急着要去小镇上的医院,问我怎么办,用啥药?虽然我读消息的时候,都过去一天了,我还是回复、建议了一下:可以到相关医院尝试用普罗帕酮,也可以尝试采用诱发恶心呕吐的办法。她回复:已经通过呕吐的办法复律了。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准备把她的经历当成(拖延射频的)“反面教材”,建议她游玩回来尽早完成射频。(图1)为什么开玩笑说“反面教材”呢?因为,在此之前我其实曾先后2次约她来住院射频,因家庭忙、工作忙(另外可能多多少少存在顾虑,仍需心理建设),她2次都没有来。2025年1月7日,她通过微信,告诉我:计划春节过后2月底或3月初来住院完成射频消融,并在日历中圈出了意向时间,应该算是初步完成心理建设了!(图2)但计划没有变化大,没想到这次春节期间的旅途中,心动过速又犯病了。还好最终通过物理刺激的方法,逃过了这次发作,但毕竟对假期的旅游出行带来了很大不便。若提早通过射频根治,可能就不会有这次旅途中的插曲了。病例二32岁男性,因“预激综合征(室上速)”,犹豫再三,于2024年11月在当地省医院完成射频消融,遗憾的是,历经3小时,以失败告终。术后20天即复发了心动过速。纠结再三,于2024年12月中旬来沪出差时,找我门诊预约了手术。10天后,我通知他住院时,他又变得犹豫了:“(上次射频)刚做完一个多月,(我)想再恢复恢复”。(图3)奈何一周后(2025年1月2日)在出差过程中,他的室上速又再发作,被迫去急诊静脉用药复律。他在首次射频失败后,一个多月的时间,室上速就已发作4次,其中3次需急诊处理,发作频率和单次发作时间,明显超过消融前。他通过微信表态:“年前安排手术吧,不想等到2个月以后了”。(图4)后于2025年1月中旬由我主刀,1小时即顺利地完成射频,术后患者激动得和我求合影(图5)。这个春节假期,他应该可以开开心心到处跑了,并计划3月份入藏。病例三40岁女性,生活优越,全职太太。因经常阵发性心慌,完善各种检查后,因结果基本都正常,做了“焦虑评估量表”,被诊断为“焦虑症”,建议抗焦虑治疗。2024年10月22日联系到我。我仔细问了病史,患者平时突发突止心动过速,症状极其典型,虽暂无心电图证据,但高度疑似“阵发性室上速”。我建议她进行“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她虽暂时答应,但随后便再无下文。根据多年与室上速患者打交道的经验,我猜她一定是犹豫了(后来证实的确也是如此)。但我隐约感觉,她会再来找我。果不其然,2个月后(12月23日),她突然主动联系我,申请射频消融,因“前天发作,手脚冰凉差点晕过去”(图6)。该患者后于2025年1月初,经电生理检查确诊“室上速”并射频,顺利恢复。手术前已预定了春节机票,此时此刻应在开心度假中(图7)。病例四与病例3的经历有些类似。病例4患者为55岁女性,反复阵发性心慌、心动过速多年,因没有去寻求专业的心脏电生理医生诊治,始终也没有记录到心动过速的心电图,故一直未能明确诊断。最近因春节,2025年1月25日由外地来上海孩子家过年团聚,下飞机后发作心动过速,及时去医院做了心电图后,方知是“室上速”。终于误打误撞地确诊了!这次发作,在急诊应用“维拉帕米”后恢复正常。奈何不到一周,1月30日(初二)再次发作,被迫再去急诊用药后恢复正常。(图8)估计这个假期,受到室上速发作的困扰,一家人肯定过得是心有余悸的。目前她正拟尽快来院行射频消融。结语对于阵发性“室上速”和“预激综合征”患者来说,一次心动过速的发作,可能只持续几分钟、几十分钟,甚至可自行好转、恢复。多数情况下,也不至于引发严重症状(偶尔可以),因此患者难免会有得过且过的侥幸心理,拖延射频根治。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患者,会拖延了确诊(比如病例4)。心动过速的烦人之处就在于,很难预测它何时会找上门来“膈应”人,因此这个病总是扮演着一个不期而至、不速之客的讨厌角色。年龄的增长,病史的拖延,生活节奏的改变、季节的变化,过于劳累、兴奋,或者一次不成功的消融史,都有可能使“室上速”的发作变得突然频繁,打破原本还算平静的生活。一次时间较长或症状较重的心动过速发作,一次迫不得已的急诊经历,往往能促使室上速、预激患者走出“好了伤疤忘了痛”的心理舒适区,理智地下定决心:毕其功于一役,选择射频消融微创手术,早日终结与“室上速”的长期缠斗!
束室旁道——影响体检过关的特殊“预激”一、“预激”,全称叫“心室预激”,是一种心电图的异常表现,意味着,心脏的电流传导系统(电路),存在额外的(附加)传导通路。这种情况,大概有千分之三的人群发生率。二、预激最大的潜在后果,就是可能会引起与它相关的心动过速事件,这个心动过速,不是指那种平时情绪紧张或运动时,常常出现的“窦性心动过速”(这是极常见的正常现象),而是指下面所讲的特定的心动过速。当预激合并心动过速发作的时候,就叫“预激综合征”。(1)最常见的是引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预激是室上速的常见类型,这种情况下,后果一般不严重。但射频消融微创手术仍是首选根治方案。(2)少见的是,预激合并出现“心房颤动”,此时有较高的潜在心脏风险,某些情况下可导致晕厥、猝死,20岁-50岁的男性预激患者,出现这种危急情况的可能性,高于其它预激患者,一旦证实是此种情况,或预激患者,出现难以用其它原因解释的一过性晕厥、意识丧失,应尽快进行射频消融微创手术,消除预激,以除后患。(3)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平时心电图有预激(或从来不做心电图,不知道有预激),从没有发生过明显的心动过速症状,也称“无症状预激”。这种情况也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多年没有心动过速发作,但最终于人生的某个年龄段(甚至是在70-80岁的高龄),才出现与“预激”相关的心动过速,从这个角度讲,对于暂时没有症状的预激,不能过多地抱以侥幸心理,早一点判断它是否有致病能力(致心动过速能力)、尽早决定是否消除预激,是合理的选择。还有一种情况,虽然极罕见,但客观上的确存在,就是这个预激,终生不会引起心动过速,保持“沉默状态”。三、束室旁道,就是上面提到的罕见的“预激”。(1)束室旁道,最大的特点,就是:虽然心电图有“预激”的诊断,但它自身几乎从不引发与它相关的心动过速,也就是说,它从不“惹事”,而且今后一辈子也几乎不可能“惹事”,类似于“无辜的旁观者”。如果没有特别需求,确定它是束室旁道以后,患者完全可以对它置之不理,顺其自然,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就当正常普通人那样。但是,讨厌的是,每次做心电图检查,总是有“预激”的诊断,让人心里有些不踏实。(2)束室旁道的第二个特点是,现有的射频消融技术(包括冷冻消融技术),几乎无法消除它。从道理上来讲,束室旁道从不惹事,没有必要进行射频消融消除它。但某些情况下,比如为了体检时心电图没有“预激”从而获得心电图合格,这时候就会陷入两难的境地,从客观客观病情来说,射频消融的必要性基本没有,从为了体检过关的角度看,又要做射频消融,从实际操作的技术可行性来说,消融也难以成功(这种束室旁道,消融风险很大),这是当前一个暂时难以解决的局面。以现有的技术实力来讲,几乎所有的预激(包括所谓的His旁预激),都能被射频消融成功消除,换句话说,即使是复杂、困难的His旁预激,只要它不是束室旁道,就有极大概率获得射频消融成功。但,目前唯独对束室旁道,还没有消除它的好办法(实际上,客观来说,它也无需消融)。(3)束室旁道的患者临床类型。第一种,最常见的临床情境,从无心动过速症状,因某种情况体检而无意间发现(招工、入伍、考编制等),患者年龄18-30岁左右最常见。心电图诊断为“预激”或“B型预激”,但它与真正可能射频消融成功的预激,在心电图表现上,是有着细微的差别的。某些患者,是在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的手术台上,被确定是束室旁道的,最终以放弃消融而结束。某些因“His旁”而失败的预激,其本质,实际是束室旁道。有经验的医生,通过询问病史,阅读心电图,能大致判断出是不是束室旁道,从而在术前进行预判。当然,可通过食管调搏术获得大致的判断,若通过心脏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术的必备前奏步骤),则更能获得精确的判断,从而决定下一步的处理策略(是否消融)。此种类型的束室旁道,程医生至少经历过或听闻过50例以上。第二种临床情境,束室旁道合并了其它类型的预激或心动过速,它并不是孤立的存在。患者因“预激”或“阵发性室上速”,而进行了心脏电生理+射频消融微创手术,这种情况下,射频消融是为了消除真正的致病预激或心动过速,而不是消除束室旁道。不过,在成功射频消融手术后,复查心电图,仍有“预激”,其实这个预激就是那个无需消融的束室旁道,虽然心电图还带有“预激”诊断,但患者今后也并不会出现“室上速”发作。这种“复合”情况虽然很少见,但客观上的确存在。程医生遇到过至少5例。识别这一点,有助于解读、解释为什么在成功的射频消融手术后,某些患者的心电图仍然有“预激”,从而消除误会。当然,前提条件是,要排除“预激”复发,不可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