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

公立三甲精神病医院

推荐专家

恐惧症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解读惊恐障碍患者的思维方式解读惊恐障碍患者的思维方式导语:惊恐障碍是一种以急性焦虑为特征的精神障碍,一般出现在20-30岁之间。症状主要表现为心慌、出汗、胸闷、呼吸困难等,伴随着反复出现的濒死感或失控感,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惊恐为特征的发作性神经症。惊恐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焦虑障碍,属于神经症性的疾病,一般发病率较高,但是不能进行治疗,只能通过药物进行控制。在惊恐障碍患者的症状中,有一部分是可以恢复的,但是更多的是患者在症状发作后无法恢复正常。惊恐障碍患者存在思维方式异常,主要有灾难化、个体化、极端化、过度泛化和应该化等思维方式影响着患者的思想,当症状再次出现时更加紧张和恐惧。一、惊恐障碍属于神经症中的一种,多与遗传因素有关,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这些因素惊恐障碍属于神经症中的一种,根据疾病严重程度的不同,其诊断标准也不同,一般分为4级,1级是没有任何症状或者轻微的症状,2级是有一些明显的症状,3级是有一些比较严重的症状,4级就是有非常严重的症状。在惊恐障碍患者的发病原因中,遗传因素占到了一定的比例,如果家族中有惊恐症患者就更容易患上惊恐障碍。在青少年时期是惊恐障碍的高发期,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之后,发病几率就会逐渐减少。惊恐障碍患者常合并有其他精神疾病,比如强迫障碍、躯体形式障碍、人格障碍以及焦虑症等疾病。在临床上经常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来进行治疗,但是会伴随着许多副作用,比如嗜睡、失眠等。如果患者病情较轻可以进行药物治疗;如果病情较重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二、惊恐障碍患者可能存在思维方式异常,了解这些异常可以对疾病的治疗有帮助在惊恐障碍的病因中,大部分学者认为是因为患者的大脑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导致神经递质异常,从而引起患者出现一些不正常的心理活动,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成一种疾病。另外,在惊恐障碍发病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原因引起患者出现了一些精神障碍。导致患者出现了一些精神障碍,从而导致了惊恐障碍的发病。这些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异常、环境因素等。并且这些因素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例如遗传因素可能会影响到患者大脑中的一些物质代谢,导致患者出现不正常的神经递质异常;而环境因素可能会影响到患者大脑中的一些物质代谢,导致患者出现了神经递质异常。这些异常可能会引起患者出现了不正常的思维方式,从而影响着患者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让患者在面对事情时表现出过度担心或者过度恐惧等不良情绪。三、惊恐障碍患者的思想对症状有很大影响,要正确看待病情惊恐障碍患者的思想对症状有很大影响,所以要正确看待病情,要做到以下几点:1、克服恐惧心理:惊恐障碍的患者,一般在经历过一次惊恐发作后,很容易产生恐惧心理,所以要学会克服这种恐惧心理。2、改变自己的思想方式:要学会接受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能过分地自责和内疚,要学会适当地宣泄自己的情绪。3、接受专业医生的帮助:惊恐障碍是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但是很难治愈,所以在治疗上只能通过药物控制,因此如果在治疗上没有效果,就要及时去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规律,不要过度地劳累和紧张。5、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可以选择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运动、阅读、唱歌等等,可以缓解压力和紧张感。6、心理咨询: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来缓解症状。四、惊恐障碍患者可以通过心理治疗的方式来进行治疗,但是心理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惊恐障碍患者心理治疗方式主要有认知行为疗法、系统脱敏疗法和暴露疗法等,其中系统脱敏疗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治疗方式,它主要是通过让患者接受一些不愉快的场景刺激,然后在患者接受这些刺激后,逐渐的减少刺激的强度,当刺激停止后患者就会有明显的放松感。暴露疗法是一种以暴露和应对为核心的心理治疗方法,它主要是通过让患者主动接触不愉快的场景刺激,让患者在主动接触这些场景的过程中慢慢的减少焦虑感。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患者要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要不断地告诉自己不要去想这些事情,要积极面对生活。此外还可以配合一些行为治疗来缓解惊恐障碍患者的症状,例如放松训练、呼吸放松和肌肉放松等。五、惊恐障碍患者不能通过自我调节来控制病情,要通过药物控制惊恐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但在生活中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控制病情,所以当患者出现惊恐症状时,可以采用自我调节的方式进行调节。如果患者症状不能自行缓解,一定要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对于惊恐障碍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进行控制,药物控制可以降低惊恐发作的频率,使患者能够避免惊恐发作。在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包括氯硝西泮、劳拉西泮、奥沙西泮、氟西汀、帕罗西汀、艾司西酞普兰和文拉法辛等。因为这些药物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症状,但是并不能治愈这种疾病。所以如果有条件,可以对惊恐障碍患者进行心理治疗,这样能够使患者减少心理压力,从而起到缓解病情的作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需要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系统心理治疗。六、惊恐障碍患者的病情反复发作,会造成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惊恐障碍是一种发作性的神经症,发病主要与患者的性格以及社会经历有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有惊恐障碍,在部分人群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惊恐障碍,且发作时症状较重。惊恐障碍患者情绪改变明显,在发作时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和焦虑等症状。而且在发病时会出现睡眠问题,而睡眠问题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记忆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工作能力下降等症状,因此会造成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惊恐障碍患者在发病时还会存在躯体不适的症状,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胸痛、头晕等症状,此外还会有出汗、头晕、胸闷、气短等症状。在惊恐障碍患者中抑郁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症状,而焦虑是最常见的一种症状。七、总结惊恐障碍患者存在着很多的思维方式异常,这些异常的思维方式会让患者产生焦虑和恐惧,无法进行正常的思考。但是这种思维方式是正常的,也是可以被纠正的,只是需要时间和耐心。惊恐障碍患者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想法,不要让自己过度敏感。在症状发作时要学会转移注意力,不要让自己沉浸在症状中。如果想要摆脱这种思维方式可以通过放松训练、心理咨询以及药物治疗等方法来解决。相关链接:惊恐障碍患者的典型思维方式灾难化思维(Catastrophizing)患者将躯体症状(如心悸、气短)错误解读为“心脏病发作”或“濒死感”,甚至认为“失控会导致社会性死亡”。这种对症状的灾难性预期直接激活杏仁核的恐惧环路。例如,一次轻微的心跳加快可能被想象为“即将猝死”,进而引发惊恐发作。2.个体化与过度责任归因(Personalization)患者倾向于将外部事件(如他人咳嗽)归因为自身问题(如“我传染了疾病”),或认为自己的焦虑症状会“拖累家人”,产生强烈的自责感。这种思维与默认网络(DMN)中前扣带回与楔前叶的功能连接异常有关。3.极端化(DichotomousThinking)表现为“全或无”的认知模式,例如认为“必须完全控制身体反应,否则就是失败”。这种思维加剧了患者对症状的过度监控,形成“恐惧-警觉-症状加重”的循环。4.过度泛化(Overgeneralization)一次惊恐发作的经历可能被泛化为“所有公共场所都不安全”,导致回避行为。研究显示,这种泛化与海马-杏仁核通路的异常激活相关,使患者对中性刺激也产生恐惧反应。5.应该化(ShouldStatements)患者常持有僵化的自我要求(如“我应该永远保持冷静”),一旦未达到预期即产生挫败感。这种思维模式与额叶皮质对情绪调节功能的抑制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