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行障碍

就诊科室: 心理咨询科 

+收藏
精选内容 介绍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问诊
目录
  • 1介绍
  • 2发病原因
  • 3症状表现
  • 4如何预防
  • 5检查
  • 6治疗方式
  • 7注意事项

介绍

品行障碍是 18 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期反复、持续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反社会性行为和对抗性行为,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什么是品行障碍?

师建国 主任医师 医生集团-广东 线上诊疗科

发病原因

基本病因

品行障碍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是由于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个体因素:个体因素包括了遗传因素、特质类型、身体疾病等。

  • 遗传因素:有品行问题家族史的儿童更易患品行障碍。
  • 个人特质:冷漠-非情绪性特质与问题行为有较强的相关性。一般认为有该特质的儿童更容易出现品行障碍。
  • 身体疾病:相较于正常儿童,癫痫、大脑功能损伤或者有慢性疾病(例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儿童更易患品行障碍。

家庭因素:许多家庭因素也会成为日后儿童出现品行障碍的原因,包括忽视、虐待、苛刻、父母分居、父母对孩子的不统一教导等。

  • 父母的教养方式:品行障碍儿童的父母比其他儿童的父母更多地采用强制苛刻的手段,并经常采用辱骂或消极对待儿童的行为反应。
  • 父母亲的心理疾病:如果母亲患有抑郁症,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会更消极,其子女更容易存在更多行为或情绪问题。
  • 其他:家庭冲突、单亲家庭和婚姻破裂也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影响。

学校因素:学校生活对儿童或青少年的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 学业成就:有研究发现,学业失败的儿童更容易被同伴所拒绝,更容易引起反社会行为。
  • 同伴的影响:在小学时期,与同伴的交往在儿童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并对儿童发展产生重大作用。与反社会类型的朋友聚在一起更容易产生反社会行为,同伴的犯罪行为与青少年暴力紧密联系。
  • 其他:不良的班级环境和恶劣的学校环境对于儿童品行障碍的形成均有影响。

社会因素:由于儿童的非辨别能力有限,其周围的社会环境也是青少年品行障碍的危险因素之一 。

  • 邻里组织因素与品行问题有着一定的相关性,主要表现为邻里缺少凝聚力,缺少支持,孤立于群体等,这些因素都增加了青少年的品行障碍的风险。
  • 媒体(包括电视、游戏 、网络)暴力将儿童置于暴力的边缘,长期的接触可能强化儿童已经存在的反社会的倾向。

危险因素

  • 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受教育程度高,可能更重视幼儿的学前教育,注意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父母受教育程度少,可能教育方法少,管教方式也简单,自我控制能力差,促使品行障碍的发生。
  • 孕期的不良因素:研究发现,行为问题儿童中,母孕期营养不良、儿童早产、过期产、出生时窒息等有害因素明显高于正常儿童。

症状表现

品行障碍患者的行为违反与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不同患者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不良行为。一般可分为反社会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和对抗性行为。

典型症状

  • 反社会性行为:反社会性行为是指一种故意或非故意、不顾他人观感,而且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无法增进公众福祉的行为。例如,偷窃财物、伤害他人、性侵等。
  • 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任何形式的有目的地伤害另一生物体,而这种行为是该生物体所不愿接受的行为。例如,攻击他人或动物,殴打、威胁、恐吓他人等。
  • 对抗性行为:对抗性行为即对成人,特别是家长表现出明显的不服从或挑衅行为。例如,与老师或父母吵架、对抗,违反集体纪律后不接受批评等。

临床对品行障碍的诊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起病于儿童期,一般应在 7 岁以上,症状持续半年以上。
  • 至少有以下不端行为的一种:
    好斗
    无故伤人或者虐待动物
    无故破坏财物
    无故纵火
    经常偷窃
    反复说谎
    经常逃学
    1 学期 3 次以上
    其他触犯刑律的行为
    无故离家出走,彻夜不归
  • 不是由于其他精神疾病所引起的。

并发症

一般有品行障碍的患者可能同时伴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以及学习障碍等。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青少年的品行障碍!

彭旭 副主任医师 北京安忻门诊部 精神心理科

如何预防

品行障碍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问题,对于此障碍的预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社会各界要自觉地营造适合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

  • 强化家庭教育,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家长应注重言传身教,营造和睦、热情、民主、开明、积极向上的家庭气氛。
  • 重视学校教育,形成良好校园氛围:学校应建立多元的学生评估体系,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这对预防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是很有意义的。
  • 全社会应共同关注:中学生问题行为的预防要依靠全社会的关注,社会各界要自觉地营造适合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使中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牢固树立法制观念。

检查

品行障碍一般通过症状进行确诊,不需要进行其他检查。

治疗方式

品行障碍会影响儿童青少年本身,严重的话可能会伤害他人、损坏公共利益。该障碍的治疗主要为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分析其现实的思想活动,找出不良的思想基础,通过改变其不适当的思想和观念,帮助他接受积极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达到改变不良的情绪和行为的目的。

家庭功能治疗:该方法对于那些由于家庭环境因素引起的品行障碍患者有比较好的效果。针对不同的家庭环境制定个别化方案,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消除厌恶,增强彼此的信任。

解决问题技巧训练:品行障碍儿童的不良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儿童没有应用他的认知能力去遏制不适当的行为。结合认知行为改变策略,帮助儿童发现他的行为的不适当之处,如对老人不可以不尊重,更不能打人。并与儿童一起分析了如果不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的后果,举事例让他认识到要想让他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学会去尊重他人。

团体辅导:团体辅导是一种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心理辅导活动。对于该障碍可以进行情绪调节辅导、自信心树立辅导和人际关系辅导。

  • 情绪调节辅导:品行障碍中学生因其易冲动、抑郁、多疑、焦虑等心理特点,容易为一些小事与同学发生争执。心理辅导教师可以采用“肌肉放松法”、“闭目深呼吸法”,经过反复多次的训练,基本能抑制或缓解学生的坏脾气和情绪的不良发泄,培养他们的自制能力。
  • 自信心树立辅导:品行障碍中学生因平时学习适应不良、基础薄弱,再加上长时间的成绩差,造就了他们在学习上的自卑压抑心理,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教师应该关注这些学生的学习状况,这些学生一有进步,教师就应当及时加以表扬。
  • 人际关系辅导:品行障碍中学生与教师、同学的关系较为紧张,处于被动状态,辅导教师可根据这些学生爱好,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多举行一些团体活动,培养品行障碍患者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他:家长、老师及其他同学应给予品行障碍患者社会支持,帮助他们尽快克服问题行为。

药物治疗

品行障碍尚无特殊药物治疗,可视具体情况分别给予对症治疗。

  • 冲动、攻击性行为严重者选用小剂量氯丙嗪、氟哌啶醇、卡马西平等药物。
  • 合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者可选用哌甲酯、托莫西汀等药物。
  • 对伴有抑郁焦虑者可服用抗抑郁药与抗焦虑药物。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什么是品行障碍?

师建国 主任医师 医生集团-广东 线上诊疗科

注意事项

品行障碍患者如果能意识到自身问题行为,应积极配合改正不良行为。更重要的在于家长与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多给予品行障碍关心与支持,帮助其改正不良行为。

自身

  • 意识到自身的问题行为,去克制自身的冲动性。
  • 如果自己的自制力较弱时,应积极配合治疗。

家人或老师

  • 家人或老师应给予患者真诚的爱和充分的理解。
  • 积极配合治疗师,共同帮助患者克服此障碍。

品行障碍相关科普号

卢和丽医生的科普号

卢和丽 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心身医学科

2万粉丝315.8万阅读

王汉久大夫的科普号

王汉久 主治医师

安徽省儿童医院

呼吸内科

3710粉丝27.2万阅读

高润元医生的科普号

高润元 副主任医师

阳泉煤业集团总医院

临床心理科

328粉丝22.1万阅读

  • 1 介绍
  • 2 发病原因
  • 3 症状表现
  • 4 如何预防
  • 5 检查
  • 6 治疗方式
  • 7 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