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张伟英 人已读
视野是当眼向前固视一点时,黄斑区中心凹以外视网膜感光细胞所能见到的范围,又称为“周边视力”。正常视野有两个含义:①周边视力达到一定的范围;②视野范围内各部分光敏感度正常,与视盘及大血管对应处为生理盲点。
正常人动态视野的平均值约为:上方56°、下方74°、鼻侧65°、颞侧90°。生理盲点的中心在注射点颞侧15.5°,其垂直径为7.5°,横径为5.5°。生理盲点的上、下缘均可见到狭窄的视盘附近大血管投影暗点。对各种颜色的视野大小不同,绿色视野最小,红色较大,蓝色更大,白色最大。这是由于感受不同波长光线的视锥细胞比较集中所致。
大家在判断病人的视觉质量时,通常更多的关注到视力,而常常忽略了视野的变化。视野的损伤可能导致阅读技能的损害(偏盲阅读障碍)和日常活动的限制,如驾驶,这可能对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1]。而视野缺损所引起的跌倒,特别是在老年人中,则会引起其他更严重的后果,给社会带来巨大的风险[2]。且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盲的诊断标准当中,有一项为:中心视力好,但视野小,以注视点为中心,视野半径<10°但>5°为3级盲,视野半径<5°为4级盲。视野缺损可能发生在眼睛、视神经或大脑相关的疾病,这些疾病当中会有相应的典型视野改变。所以我们需要关注病人的视野变化。
常用视野检查方法
1、对比法
医生与患者相对而坐距离1米,两眼分别检查。如检查右眼,则嘱患者用手遮盖左眼,右眼注视医生左眼,医生同时遮盖自己右眼。然后,医生将手指置于自己与患者中间等距处,分别自上、下、左、右等不同方位从外周逐渐向眼的中央部移动,嘱患者发现手指时,立即示意。如患者能在各个方向与医生同时看到手指,则大致属于正常视野。此种检查方法较为粗糙,且要求检查者视野正常。
2、动态视野检查
用不同大小的视标,从不同方位移动,记录下刚能感受到视标出现的点,光敏度相同的点构成了某一视标检测的等视线,不同视标检测的等视线绘成了类似等高线描绘的视野地形图。速度快,但是对小的、旁中心相对暗点发现率低。
3、静态视野检查
视标位置暂时不动,逐渐增加视标刺激强度,测量受检眼视野中某一点可见光强度的阈值,称静态视野检查法又称静态阈值检查法。
视野损伤常见疾病
1、青光眼
青光眼是全世界范围内致盲的主要原因,目前被定义为视神经结构或功能完整性的紊乱,导致视神经的特征性萎缩变化,随着时间的增长可能导致特定的视野缺损。视野早期改变最常见的是旁中心暗点,出现率可达80%,在注视点10°以内范围,鼻上方最为多见。鼻侧阶梯也是一种视野损害的早期表现,出现率达70%,是指鼻侧视野水平分界线附近等视线的上、下错位或压陷。随病程进展,旁中心暗点逐渐扩大,多个暗点相互融合形成典型的弓形暗点。病程后期可仅剩中央部5°~10°的一小块视野,称管状视野。
2、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视网膜是一种代谢活性组织,供应动脉闭塞引起的急性缺氧会引起视网膜缺血,表现为视网膜神经纤维和神经节细胞层的混浊和水肿。此外,严重的视网膜缺血可导致外视网膜变薄和黄斑区光感受器受损。因此,动脉灌注受损引起的视网膜缺血损伤导致视力丧失和视野缺损。在一项包含119例患眼的研究当中显示,患者表现为五种类型的视野缺损:外周收缩(8%),旁中心暗点(3%),中央和中心暗点(19%),颞侧视岛(59%),无视野(10%)[3]。
3、视网膜色素变性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种异质性的遗传性视网膜退化,是视觉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4],且常与夜盲症、视野缩小有关。早期有环形暗点,位置与赤道部病变相符。随后环形暗点会向周边和中央逐渐扩大而形成管状视野。患者早期中心视力可正常,随疾病发展视力会逐渐降低。随病程发展中心视野也会逐渐消失,而完全失明。以下是RP患者当中典型的视野缺损图像[5]。
4、脑部疾病
视路是视分析器的神经通道,为大脑的一部分,从眼直到大脑的后端枕叶。从视神经开始,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至皮质视中枢。因此任何影响到视路的脑部疾病都有可能会造成视野缺损,如垂体腺瘤、脑膜瘤、颅咽管瘤、动脉瘤、枕叶病变及颅内高压等。这些疾病都会有其特征性的视野改变,而我们根据视野改变又可以反推病变的大概部位。
(a)Enlarged blind spot. (b)Nasal step. (c) Biarcuate scotoma. (d) Severe visual feld constriction
参考文献
[1] AGARWAL A, KEDAR S. Prognosis and Treatment of Visual Field Defects[J]. Semin Neurol, 2015,35(5): 549-556.
[2] DHITAL A, PEY T, STANFORD M R. Visual loss and falls: a review[J]. Eye (Lond), 2010,24(9): 1437-1446.
[3] KIM H M, PARK Y J, PARK K H, et al. Correction: Visual field defects and changes in 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J]. PLoS One, 2019,14(6): e218363.
[4] NAKAZAWA M, SUZUKI Y, ITO T, et al. Long-term effects of nilvadipine against progression of the central visual field defect in retinitis pigmentosa: an extended study[J]. Biomed Res Int, 2013,2013: 585729.
[5] GROVER S, FISHMAN G A, ANDERSON R J, et al. Rate of Visual Field Loss in Retinitis Pigmentosa[J]. Ophthalmology, 1997,104(3): 460-465.
[6] LEE D K, SUNG M S, PARK S W. Factors Influencing Visual Field Recovery after Transsphenoidal Resection of a Pituitary Adenoma[J]. Kore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18,32(6): 488.
[7] KEDAR S, GHATE D, CORBETT J. Visual fields in neuro-ophthalmology[J]. Indi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11,59(2): 103.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0-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