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有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构音障碍

发表者:马德有 人已读

一、发音不清的概念

发音不清即是我们常说的“大舌头”又称吐字不清、咬字不准,医学上称之为“构音障碍”。

“构音障碍”是在发音过程中由于构音器官的异常运动而导致的语音缺陷,分为器质性构音异常和功能性构音异常两类。器质性构音异常是由生理结构的异常而导致的语音缺陷,如腭裂、唇裂、听力障碍等;功能性构音异常是指构音器官完全正常,而构音方法不正确造成的语音缺陷。功能性构音异常的患者,只要通过语音康复治疗,用正确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进行发音训练,就能彻底纠正错误语音。而腭裂、唇裂、听力障碍等的生理问题的患者则必须通过手术治疗或通过仪器辅助使其具备正常生理结构应有的功能,才可以通过语音康复治疗达到痊愈。

发音不清给患者带来的首先是语言障碍及随之继发的心理障碍,如不及时矫治,将会给患儿的学习、生活和成长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造成患者发音不清的原因及症状表现各有不同,因此矫治方法也有所区别。

二、发音不清形成的原因

1、功能性构音异常

大部分语音障碍患者往往都伴随着幼儿时期语言发育迟缓的共同特点,一般正常儿童在2-3岁就能掌握大部分的交流语言,语音障碍的儿童在同样的年龄往往只能掌握少量简单的常用词汇。在自身强烈表达欲望或是家长急切迫使其开口说话意愿的驱使下,幼儿在试图发出未掌握正确发音方式的语音时,而出现的一种“发音位置”或“发音方式”错误的语音(医学上称之为“功能性构音异常”)。幼儿重复用这种错误的语言与父母及周围人交流,而父母以及周围的人未能及时找到正确的方法给与纠正。这种不良的发音习惯时间一长就形成条件反射固定化起来,造成患者言语表达上的障碍。这种不存在生理缺陷的功能性构音异常是发音障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也是最为容易矫正好的。

2、唇腭裂

腭裂患者由于软腭与咽喉闭合不全导致口腔与鼻腔相通,患者在发音过程中无法控制气流的大小与方向,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鼻腔漏气。由于鼻腔漏气不仅会导致大量辅音声母发音时的鼻音过重,而且这也造成口腔内气流压力相对降低,使一些需要口腔压力的辅音声母发音力度减弱,导致这些辅音声母(如:p、t、k、q、c、ch等)发音不清。腭裂患者可以通过手术修补来达到腭咽闭合功能恢复正常,但由于长时间错误的发音习惯造成的语言障碍,则必须通过专业的语言矫正训练才可完全康复。

3、听力障碍

语言是后天模仿学习形成的,我们学习语言首先要能够听到声音,声音信号传入听觉中枢神经系统,并与语言中枢发生联系,然后启动语言通路,听力障碍的人无法接收正确清晰的声音,因此就没有正确的模仿对象,不知道各发音器官如何协调配合才能发出正确的声音,导致模仿性语言学习的失败而形成发音障碍。近年来,随着人工耳蜗、助听器材技术的不断提高,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听力障碍患者生理上的缺陷,为听力障碍患者的语言再学习创造了可靠的生理条件。

三、发音不清的症状表现

1、口鼻腔的共鸣异常

(1)过高鼻音:发非鼻音性语音时,鼻腔参与了共鸣,引起口腔鼻腔同时共振,鼻音浓重,语音清晰度低。

(2)鼻漏气:发辅音声母音中的爆破音、摩擦音时气流从鼻腔泄出,语音清晰度低。

2、发音器官构音异常

构音是唇、舌、腭、咽等构音器官通过摩擦或阻断气流等运动,发出各种语音的功能。发音器官构音异常是指构音器官完全正常,而由于构音器官的异常运动、构音方法不正确造成的语音缺陷。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类型:

(1)辅音声母替代发音

舌后置替代:以舌根音g、k、h替代舌前位音,如“多少duo shao”说成“锅好guo hao”、“山水shan shui”说成“甘轨gan gui”等;

舌前置替代:以舌尖音d、t替代舌后位音,如“高兴gao xing”说成“刀兴dao xing”、“考试kao shi”说成“讨试tao shi”等;

送气音替代:以送气音p、t、k、q等替代不送气音,如“书包shu bao”说成“出抛chu pao”、“肚子du zi”说成“兔子tu zi”等;

不送气音替代:以不送气音b、d、j 等替代送气音,如“明天ming tian”说成“明颠ming dian”、“期望qi wang”说成“机望ji wang” 等;

(2)音节省略发音

声母省略:这种症状多由于口腔压力不足,致使音节中的辅音声母部分有的勉强发出,有的不能发出,易出现残缺的声母有p、t、k、q、c、ch等,例如,发“ka”听到的音是“a”; 发“qi”听到的音是“i”。

韵母省略:口腔气流不足,控制气息停留时间短,致使音节中的韵母部分有的勉强发出,有的不能发出,易出现残缺的韵母有ang、eng、in、ing、ong、ai、ui、ei等,例如,发“wai”听到的音是“wa”。发“bang”听到的是“ba”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8-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