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力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学术前沿

重视体检中心电图的解读,早期识别猝死高危人群

发表者:吴力 人已读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体检已经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项内容。心电图是心脏体检的重要项目之一。实践证明,心电图仍是久经考验,科学、实用的检查手段,是某些心血管疾病唯一或主要的检查方法。目前所用的心电图机具有自动分析手段,为非心血管科专业的医生提供了方便,但是仍存在下列误区:一是过分依赖自动分析系统,以电脑分析结果为最终结论;二是不相信电脑分析结果而自身对心电图不是十分精通,导致了误判、漏诊。所以,心电图的正确解读是早期发现心脏疾患的重要手段。

心脏性猝死是青壮年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心脏性猝死的常见原因有:缺血性心脏病(占80%),肥厚性心肌病(占10%-15%),离子通道病(5%-10%)等。目前认为心电图仍是预测心脏性猝死的主要方法之一,检查方便,易于操作。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可提示存在高风险猝死的心电图表现有下列内容:

  1. T波倒置:V2-V6导联≥2个Ⅱ、aVF导联,Ⅰ,aVL导联,T波>1mm。

  2. 长Q-T间期:校正QT间期(QTc)男性》470ms,女性》480mm,常伴有T波异常,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尖端扭转室速,晕厥和猝死。

  3. 短Q-T间期:男、女校正QT间期(QTc)<320ms,心电图上ST段近乎消失,心率变化时,QT间期变化不明显,合并T波高尖窄,甚至不对称。

  4. ST段压低:相邻2个导联ST段压低》0.5mm;病理性Q波(》2个导联),深度>3mm或时程>40ms,不包括Ⅲ和aVR。

  5. 病理性Q波:除Ⅲ、aVR导联外,有2个及以上导联深度>3mm或时限>40ms。

  6. 左房增大:Ⅰ或ⅡP波时限>120ms,V1导联复向P波深度》1mm,时限》40ms。

  7. 右室肥厚:RV1+SV5>1.05mm,电轴右偏>120°。

  8.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或任意QRS波>140ms。

  9. 莫氏Ⅱ型Ⅰ°房室传导阻滞或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

  10. 心室预激:PR间期<120ms或伴预激波,QRS>120ms。

  11. 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心率<30次/秒,或窦性停搏>3秒。

  12. 快节律的房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或房扑。

  13. 频发的室性早搏(每10秒心跳中早搏大于2次),室性心律失常(例如室早二联律,非持续性室速)。

  14. Brugada综合征:常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引起晕厥及猝死。心电图表现可分为3型:①Ⅰ型:“穹窿型”ST段抬高>0.2mv ,J波抬高,T波倒置,ST段与T波之间很少或无等电位线;②Ⅱ型:J波幅度>2mm,ST段下斜型抬高,T波正向或双向,ST段呈马鞍型;③Ⅲ型:ST段抬高<1mm,可分为“穹窿型”或“马鞍型”或两者兼有。

  15. 早期复极综合征:最常见于年青人,运动员和男性患者,可无器质性心脏病,因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活动的变化导致的除极异常,与心脏性猝死有关。心电图表现:2个邻近导联J点抬高,ST段抬高,与T波改变有关。猝死患者的J 波常出现于下壁导联。J波大小和J点抬高的程度以及心率变化有关。

  16. J波综合征:J波(Osborn波)是紧随QRS波群之后的圆顶转或驼峰状电位变化,J波综合征的心电图改变包括了目前常见的Brugada综合征及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变化,可能会发生特发性室颤和猝死,可存在于有内在心电活动异常的正常人,也可见于严重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患者。

  17. 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CPVT):是指平时检查无任何心脏结构及心电图异常的人,因儿茶酚胺水平增高诱发室性心律失常,以运动或情绪激动后发生晕厥、猝死为主要临床表现。好发于年青人,是一种具有遗传特性的原发性心电疾病,有家族性发病史。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特征:①情绪激动或运动后,反复发生室速、室颤、晕厥甚至猝死;②30%患者家族中有早期猝死的病例;③猝死常发生于青少年或成年后;④休息时检查心电图无明显异常,情绪激动,运动负荷试验时,可发生心律失常,典型表现为多形性或双向性室速,电轴左偏,右偏交替出现,常伴发房扑、房颤、房速;⑤心脏结构无异常。

    综上所述,心脏性猝死高危者的预测仍是一个医学难题。目前仍没有一个可靠的检查来确定,但是广泛了解心电学进展,仔细解读心电图及增强相关意识是一种科学、实用的方法。

本文是吴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