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不是小事!忽视=溃烂
本病又称皮肤小血管血管炎、皮肤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主要引起皮肤小血管,特别是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坏死性血管炎,女性多见。临床表现为丘疹、可触及的紫癜、荨麻疹、溃疡等,多发于下肢,患者自觉疼痛或瘙痒。可伴有发热、乏力、关节痛等全身症状。一.病因变应性皮肤血管炎主要是由细菌或药物感染、系统性疾病等因素引起的。导致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出现主要有这样几个因素:1. 药物因素该因素是常见的,引起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原因之一。通常情况下,致敏物质作为抗原进入人体,但是处于某种原因与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这种复合物会逐渐沉积在血管壁当中,从而造成血管损伤,引发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2、感染因素在生活中,病毒、链球菌、结核杆菌、真菌以及原虫等等是导致变应性皮肤血管炎出现的主要原因。一些情况下,杀虫剂、除草剂等也会引起该疾病。 3、疾病因素在临床中,一些疾病,如冷冻蛋白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等,有可能会引起该疾病的出现。 二.临床表现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多于男性。好发于下肢和臀部,尤以小腿为多,亦可见于上肢和躯干,常对称分布。皮损呈多形性,可表现为红斑、丘疹、紫癜、水疱、血疱、糜烂、溃疡、坏死和表浅小结节等,但以紫癜、溃疡、坏死和结节为主要特征,皮损消退处留有色素沉着或萎缩性瘢痕。1.凸起或瘀斑:是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最早出现的症状。皮肤表面出现红色凸起斑块或者紫色瘀斑。,大小从米粒大到绿豆大不等。好发于下肢,背部和臀部也很常见疹。常对称分布。2.水疱。或血疱:随着病情发展,皮肤表面的凸起成瘀斑,会变为气泡样的充满透明或血色液体的凸起,即水疱或血疱。3.暗红色结节:凸起或瘀斑除发展成水疱或血疱外,也可能变为暗红色结节,就是变成暗红色的小凸起。4.溃疡。:结节进一步发展会破溃产生疮口,即溃病。 自觉轻度瘙痒或烧灼感,部分有疼痛,尤其是在溃疡和结节处。可伴有低至中度发热、倦怠和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病程较长,易迁延反复至数月甚至数年。个别可累及肾、胃肠道、肺及中枢神经系统,出现相应表现,称为“系统性变应性血管炎"。 三.检查1.实验室检查可有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血沉加快,血清总补体降低,严重者可有血尿、蛋白尿。2.组织病理 典型表现为真皮上部以小血管为中心的节段性分布的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小血管内皮肿胀、血管闭塞、血管壁纤维蛋白渗出、变性及坏死,红细胞外溢,血管壁及周围中性粒细胞的浸润伴有核碎裂。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组织病理小血管壁纤维蛋白样变性,中性核碎裂(核尘),少量红细胞外溢(HE染色x400)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组织病理可以确诊。本病应与过敏性紫癜鉴别,后者皮损形态相对单一,主要为紫癜,直接免疫荧光为血管壁IgA沉积。五.治疗总的原则是:仅有皮损时,用支持治疗,可选用抗组胺药、非甾体类抗炎药、已酮可可碱、秋水仙碱和氨苯砜;仅有溃疡性皮损,可选用沙利度胺、每周低剂量甲氨蝶呤和泼尼松治疗;有系统累及时,可选用泼尼松、硫唑嘌呤、环磷酰胺、霉酚酸酯、环孢素、INF-α(如有丙肝病毒感染)、静脉注射丙球(IVIG)、体外免疫调节法等。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适当饮食,避免受凉,抬高患肢,寻找并去除可能病因。2.糖皮质激素对于有系统累及或有皮肤溃疡的病例,可用糖皮质激素系统治疗,如泼尼松每天30~40mg,常可有效控制症状,尤其对有疼痛的皮损,发热及关节痛亦可得到改善,皮疹停止发展。在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减至维持量。3.免疫抑制剂对于病情进展快伴有严重系统累及,或糖皮质激素、氨苯砜、非体类抗炎药等无效时,可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如环磷酰胺2mg/(kg·d)或每月冲击治疗,甲氨蝶呤每周5~20mg,硫唑嘌呤2mg/(kgd),环孢素3~5mg/(kgd)。4.氨苯砜 用量每天50~150mg,不少报道对本病治疗有效。氨苯砜的作用机制可能是稳定溶酶体膜。5.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抗组胺药 可减轻症状。秋水仙碱每天0.5~1mg,连用2~3周后渐减量并停用。生物制剂一般不需要使用,可用于有系统累及时,报道的有英夫利昔单抗(阻断TNF-a)、利妥昔单抗(阻断CD20,抑制B细胞产生抗体)、阿仑单抗(抗CD52单抗),前两种单抗也可引起血管炎。 6.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可增强局部疗效及防止复发。高压氧疗可调节全身各系统,使皮肤血管收缩,氧供改善,纠正病灶组织的氧供,增强白细胞吞噬功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使炎症得到控制,加速皮肤损伤的修复,防止并发症。 通过随访观察发现,高压氧预处理可缩短疗程,降低并发症及复发。王庄斐等通过超声雾化药物透入治疗该病,在予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糜蛋白酶,用生理盐水稀释后,通过超声雾化设备将药物雾化后产生雾滴,直接与黏膜接触,很快被黏膜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增高,从而提高局部治疗效果。
陈善闻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3月20日258
0
0
-
什么是荨麻疹性多血管炎?
大夫,我这半年反复的起荨麻疹,吃抗过敏药感觉也没什么效果,有的时候还会有关节痛、肚子疼。有人说我这是荨麻疹性血管炎。这是什么病啊?我应该吃什么药呀?荨麻疹性血管炎是一种皮肤病变类似荨麻疹,但可以累及多系统的慢性复发性疾病。先别着急,我们来一起简单认识一下。一、什么是荨麻疹性血管炎?荨麻疹性血管炎(Urticarialvasculitis,UV)的皮肤病变类似荨麻疹,表现为红斑、风团,24小时不消退,血液检测结果可伴有补体降低(一种与炎症反应相关的蛋白质),皮肤病理检查提示血管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皮肤病。二、临床分型:荨麻疹性血管炎由轻到重,可大致分为三类:(1)血清补体正常,称NUV(normocomple-mentemicUV),血清补体C1q和C4正常,皮肤外表现少见。有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皮损,病情较轻,预后较好,有些患者不需治疗可自行缓解。(2)低补体血症者,称HUV(hypocomplementemicUV,HUV),预后不佳。皮肤外表现包括关节炎或关节痛,腹痛和哮喘症状,这些症状可同时存在。ANA常阴性。(3)低补体血症伴有严重系统损害,且抗C1q抗体阳性者称HUV综合征(HUVS),为最严重类型,女性多见。浆膜腔积液、肾损害、神经系统损害、心肺并发症可接连发生。三、有哪些常见的症状?(1)皮疹:皮肤表现与荨麻疹相似,常为红斑。皮疹大小不一,可伴瘙痒,疼痛、烧灼感。可发生身任何部位,尤其是受压部位。持续时间一般超过24小时,部分皮疹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2)关节痛或关节炎:最常见的皮肤外表现,约50%患者伴关节痛,关节痛通常呈游走性和暂时性,常累及手部、肘部、足部、踝关节及膝关节。(3)发热:起病时常伴有无规律性发热,有时体温高达38~39摄氏度。(4)肾脏改变:通常肾脏损伤轻微,表现为蛋白尿和血尿。(5)肺部病变:肺部受累是UV患者发生并发症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吸烟者症状更重,包括胸膜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和哮喘,少见胸腔积液。(6)胃肠道:多达1/3的患者有胃肠道症状,包括胸骨下疼痛、腹痛、恶心、呕吐及腹泻。(7)眼部受累:巩膜炎,葡萄膜炎和结膜炎。四、药物治疗1.抗组胺药物:治疗轻症UV的主要药物,可减轻瘙痒症状但不能改变病程。H1受体拮抗剂很少单独奏效,可联用H2受体拮抗剂、酮替芬或多虑平。2.氨苯砜:单用氨苯砜可使皮损消退,但需注意其不良反应。3.皮质类固醇激素:该类药物是治疗系统性损害的主要药物,HUV伴系统性损害者及早应用可预防肾损害。初始剂量一般相当于强的松1mg/(kg·d),分次口服或缓慢静脉滴注,待体温恢复正常、皮损消退后逐渐减量维持。但停用后易复发,需长期维持。4.免疫抑制剂:严重者可联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5.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如芬必得、诺松等。注:以上药物需遵照医嘱服用!荨麻疹性多血管炎是一种皮肤病变类似荨麻疹,可伴有补体降低,累及多系统的慢性复发性疾病。临床可见皮疹伴有关节痛或关节炎、发热,及肾脏、肺脏、胃肠道等多脏器受累。治疗药物包括抗组胺药物、氨苯砜、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等。轻者服用抗组胺药物即可见效,严重者常需要联用多种药物。临床是如何诊断荨麻疹性多血管炎的?如何与荨麻疹相鉴别?日常应该注意些什么?如何进行调护?我们将在之后的几期进行介绍。欢迎关注!参考文献[1]吴宁俊,田雅兰,王官清.荨麻疹性血管炎[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11(06):395-398.[2]李萌萌,郭在培.荨麻疹性血管炎[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01):49-52.
王建明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8月19日309
0
1
-
如何认识变应性血管炎
变应性血管炎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组织病理有白细胞核破碎的血管炎表现,有皮肤损伤,也有多个内脏损伤。本病轻重不 一,轻者仅有皮损,数周可愈,严重者可有多脏器受损,甚至危及生命。 一、病因 发病因素较多而复杂,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药物及感染引起,最常见的致病药物有巴比妥酸盐类、酚噻嗪类、磺胺类、青霉素、碘化物类、阿司匹林及异体蛋白等。感染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病毒、链球菌、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真菌及原虫认为也是一种致病因素。杀虫剂、除草剂及石油产物也与本病有关。此外有内在性的疾病,如冷冻蛋白血症,高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也可引起该疾病。 二、 临床表现 1.皮肤型变应性血管炎 好发于青年女性,通常急性起病,常累及足踝或小腿,表现为可触及的紫癜、红斑、丘疹、水疱、荨麻疹、脓疱等,皮疹大小不等,部分患者自觉疼痛、灼热或瘙痒,皮疹可于数周或数月内缓解,部分患者可反复发作,病情慢性化,预后遗留色素沉着斑。患者可伴有发热、体重下降、关节痛、肌肉疼痛等系统症状,部分患者可有胃肠道受累,发生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可有泌尿系受累,发生肾小球肾炎。 2.系统型变应性血管炎 多脏器受累,病情较重。由于脏器小血管特别是毛细血管后静脉受累,因此弥漫性渗出和出血灶多在脏器之内。脏器受累表现多为急性发病,通常有头痛、不规则发热、不适、乏力、关节及肌肉疼痛等症状。病程不一,轻重不同,若是一次接触抗原,约3~4周愈,若反复多次接触抗原,病情反复发作,病程持续数月或数年。预后取决于受累脏器和病变程度。 三、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可有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血沉加快,血清总补体降低,严重者可有血尿、蛋白尿。 2.组织病理 典型表现为真皮上部以小血管为中心的节段性分布的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小血管内皮肿胀、血管闭塞、血管壁纤维蛋白渗出、变性及坏死,红细胞外溢,血管壁及周围中性粒细胞的浸润伴有核碎裂。 四、 诊断 以下肢发生红斑结节为主,有压痛,也可伴有紫癜、紫癜性丘疹、风团、丘疱等皮损。皮肤组织病理表现血管壁有炎性细胞浸润,主要为多核白细胞及纤维蛋白沉积,血管周围有多核白细胞浸润,伴有核尘及红细胞渗出,根据以上特点可明确诊断。 五、 治疗 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适当饮食,避免受凉,抬高患肢,寻找并去除可能病因。 2、症状严重伴有皮肤溃疡或有系统症状者可口服免疫抑制剂。 3、三氧净血治疗:医用臭氧治疗自体血回输、肌内注射、动脉注射和直肠吹入。
陈亚敏医生的科普号2020年06月12日2511
0
2
-
荨麻疹性血管炎
荨麻疹性血管炎(urticarial vasculitis,UV) 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表现为持久的荨麻疹样风团,伴或不伴血管水肿,组织病理显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单个风团持续超过
李军友医生的科普号2020年05月24日2562
0
1
-
过敏性血管炎有哪些皮肤表现?
过敏性血管炎儿乎均发生于成年人,95%病人年龄在16岁以上,平均发病年龄47.3岁。女性稍多于男性。起病可急可缓,一般接触外源性致敏物质后,过一段潜伏期始发病。全身症状较常见,包括发热.乏力、疲倦等。局部表现以皮肤症状为主,少数病人可有关节、肾、肺、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受影响。 本病可出现多种皮肤表现,常常发生于膝下低垂部位.有时亦可见于上肢恃别是手指。主要是紫瘫、尊麻疹、丘疹、疲斑、结节和坏死性溃疡,慢性病入偶可有网状青斑。皮疹最初往往是扁平红疹或紫斑,很快发展为可触性紫瘫,稍突出皮面,用手可触知,指压不退色,与非炎症性紫瘫容易区别。皮疹通常出现于下肢、臂部及背部,手及上臂也很常见,但面部及前胸部少见。皮疹可自针尖至蚕豆大小不等。小皮疹往往没有症状,大皮疹或相互融合的皮疹则会有疼痛感。皮疹发作无规律,持续1一4周消退.可残留色索斑。约30%病人皮肤病变较严重,表皮坏死,形成溃疡,愈合后结痂。 摘自:《风湿免疫病300个怎么办?》唐福林主编,王天参编。
王天医生的科普号2014年07月22日8367
0
0
-
过敏性血管炎是如何发病的?
过敏性血管炎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前者称为典型过敏性血管炎,病人在发病前常有外源性抗原(外界因素)所引起的过敏反应。这些外源性抗原通常为血清制品、药物或某些化学物质。典型过敏性血管炎由外源性抗原所引起。这些外源性抗原大致包括3类:①药物:主要是青霉素及其衍生物,磺胺类药物,还有阿司匹林、非那西汀及碘剂。②化学物质:包括杀虫剂、除草剂和是有知己。③体外蛋白质:如蛇毒血清及各种脱敏剂。这3类过敏原中,以药物最为常见。典型过敏性血管炎的发作与药剂量大小和疗程长短无关。该病也可以是感染、肿瘤、其他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及冷球蛋白血症的症状之一,但原发性病例也不少见。病人多未成年人,以皮肤表现为主。广义的过敏性血管炎之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与狭义的或典型过敏性血管炎相似,但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可以是外源性的,也可以使内源性(体内因素)的,还有可能找不出明确的致敏原。病人可以是幼年,也可以是成人。如果从这一角度出发,过敏性血管炎实质上为一临床综合征,包括多种疾病:第一类为典型过敏性血管炎;第二类为费典型过敏性血管炎,包括过敏性紫癜、荨麻疹血管炎、血清病、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等。 外源性抗原进入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原,抗原和抗体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微动脉、微静脉和毛细血管,激活体内参与炎症反应的各系统,在免疫复合物沉积的部位发生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出现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如皮肤血管壁坏死、破裂,血液流出基于皮下出现紫癜。 摘自:《风湿免疫病300个怎么办?》唐福林主编,王天参编。
王天医生的科普号2014年07月22日7900
0
0
-
什么是过敏性血管炎?
顾名思义,过敏性血管炎是一种由过敏因素引起的一种血管炎性疾病,这是最常见的血管炎。其引起过敏的“过敏因素”称为“抗原”。它常为人体接触的外界物质,我们称之为“外源性抗原”。多数病人血清中可发现循环免疫复合物,并在血管受损部位有免疫球蛋白和(或)补体沉积,因而推测其发病是由免疫机制介导的过敏反应。本病一般只限于体表部分,主要侵犯微动脉、微静脉及毛细血管,其特征为真皮小动脉、毛细血管和(或)小静脉有多核或单核白细胞侵润。病理改变为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血管周围大量中性粒细胞侵润,白细胞破碎、红细胞外渗、管腔血栓形成,故常称为坏死性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其病情有自限性,多数病人治疗后的状况良好。 摘自:《风湿免疫病300个怎么办?》唐福林主编,王天参编。
王天医生的科普号2014年05月27日11598
2
2
-
皮肤起疹子,久治不愈到底怎么回事?
皮肤起疹子到底怎么回事?看看下文,可能有所帮助。一、概述很多风湿性疾病都可出现皮疹,临床上较常见的皮疹包括红斑(erythema)、结节(nodule)和紫癜(purpura)。这些皮肤损害不仅是疾病
管剑龙教授讲座、答疑直播2011年08月21日43967
1
1
-
荨麻疹性血管炎
荨麻疹性血管炎1973年MCDuffie首先报告,其特点是皮疹为风团,持续时间长,伴低补体血症。炎性介质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因此出现血管炎变化,显示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的表现。其病因不明,有报告由于碘过敏,反复寒冷刺激,以及病毒、细菌、寄生虫等过敏原引起的超敏性血管炎。真皮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周围有较多的中性白细胞,可见核尘及红细胞外溢,血管壁有纤维蛋白样变性。介绍英文名称:Urticarial vasculitis药物疗法:皮质类固醇激素;氨苯砜;四妙勇安汤基本概述荨麻疹性血管炎(Urticarial vasculitis)1973年MCDuffie首先报告,其特点是皮疹为风团,持续时间长,伴低补体血症。炎性介质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因此出现血管炎变化,显示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的表现。其病因不明,有报告由于碘过敏,反复寒冷刺激,以及病毒、细菌、寄生虫等过敏原引起的超敏性血管炎。病理改变主要表现真皮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周围有较多的中性白细胞,可见核尘及红细胞外溢,血管壁有纤维蛋白样变性。直接荧光检查显示血管壁及周围有Ig及补体沉着。发病机制本病为一种新的免疫复合物疾病,病因及发病机理极其复杂。1、诱因诱发荨麻疹性血管炎的因素不明。有报道认为是化学物质、药物(如碘剂)等过敏反应,反复寒冷刺激,以及病毒、细菌、寄生虫等过敏原引起的超敏性血管炎。2、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损害、抗内皮细胞抗体以及细胞免疫反应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在低分子量沉淀素的作用下引起C1q结合或活化,进一步导致传统途径的补体活化,产生过敏毒素及嗜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这些炎症介质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炎的发生。有学者指出,对本病与结缔组织病的关系应予以重视。3、阿蒂斯(Arthus)反应由IgG、IgM介导的Ⅲ型变态反应所导致的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局部皮肤反应)。临床表现中年妇女多见,可伴有不规则发热,继而皮肤出现风团皮疹,持续时间可达24~72小时,甚至几天不消失,风团上可有水疱及浸润。但无坏死,消退后遗留色素斑或脱屑,自觉痒感。可伴有四肢关节疼痛及肿胀、淋巴结肿大、腹部不适,晚期可出现肾脏损害。血管炎性荨麻疹常是皮肌炎、变应性血管炎、SLE等的早期症状,故应密切观察病程变化。辅助检查(1)血常规检查可发现周围白细胞正常或增加,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血沉快,严重而持久的低补体血症最常见,特别是补体C4降低更明显。(2)直接荧光检查显示血管壁及周围有Ig及补体沉着。诊断方法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风团持续24小时以上;伴发热、关节痛、腹痛等;淋巴结肿大;严重者可有肾脏损害。实验室指标:真皮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周围有较多的中性白细胞,可见核尘及红细胞外溢,血管壁有纤维蛋白样变性。血沉快、严重而持久的低补体血症;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直接荧光检查显示血管壁及周围有Ig及补体沉着。鉴别诊断1、慢性荨麻疹在组织学上有时可见血管内皮细胞肿胀;除单核细胞外,还有中性粒细胞浸润,也可见核尘,大多数见到血管壁炎性细胞浸润,但无纤维变性、坏死等坏死性血管炎的特征。2、本病还需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进行鉴别,前者除病理学检查以外,还可用简单的“玻片压疹法”来区别:用载玻片压在UV皮损上,原有的红斑消退,而临床上不明显的紫癜变得肉眼可见;根据UV患者抗ds2DNA抗体和抗Sm抗体阴性,无或仅有轻微的内脏损害,可与SLE鉴别。治疗措施抗组织胺药治疗无效,可首选皮质类固醇激素,防止肾脏损害,亦可用氨苯砜治疗。中药可用加减四妙勇安汤等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般以支持性疗法为主:①及早应用皮质类固醇,以预防肾损害等全身合并症。应用皮质类固醇的剂量应根据病情决定,一般相当于强的松30~50mg,可以分次口服或缓慢静脉滴注,待体温恢复正常、皮损大部分消退后,逐渐减量。由于有时病程可长达数月,因此,要注意激素的副作用。②可以试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消炎痛、芬必得、诺松等。③部分病例用氨苯砜治疗有效。④必要时,也可考虑应用地塞米松。用法为5mg静脉滴注,1次/d,连用3天停4天,或2.5mg口服,12小时1次,每周连用3次。一般抗组胺类药物无效,但可以对症止痒。并发症本病的并发症有:休克、左心衰、双上肢疼痛等严重疾病,故应积极给予有效治疗。另外导致本病治疗的有效率不高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常常并发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和急性喉头水肿。1、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是一种因慢性病变而导致气道受阻的疾病,一般是指慢性气管炎及肺气肿两种疾病。病徵在初期可能不易被察觉,但随着病情发展,徵状渐渐加重。一般徵状有:经常咳嗽、容易气喘,虽然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病情恶化较慢,却会损害呼吸系统,影响肺功能,也可引致肺炎,甚至死亡。2、急性喉头水肿急性喉头水肿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口唇发绀青紫,早期会有呛咳.严重者会导致窒而死亡,特别对小儿来说是危及生命的一种凶险急症,由于小儿喉腔狭窄、粘膜后组织疏松等特点,气管插管后易发生喉头水肿、喉梗阻。因此应积极地预防并治疗。预防本病由于病因不明,故无有效的预防措施。有报道称本病是由于过敏反应引起,故发病时应严格排查,一旦确定是由过敏原引起,应立即移除过敏原,并避免与过敏源再接触。同时应适当地锻炼,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改善过敏体质。
郭兆安医生的科普号2011年08月11日9895
4
1
-
变应性皮肤结节性血管炎
变应性皮肤结节性血管炎是以下肢皮下组织内细小血管炎症为病理基础而形成结节性损害的一类皮肤病,皮肤损害以小腿为主,部分皮损可累及大腿或臀部,病程慢性,可反复发作。变应性皮肤结节性血管炎可见于多种疾病如:白赛氏病、风湿类疾病、结节性脂膜炎、深部红斑狼疮、结节性红斑、结节性血管炎等。结节性红斑是一种最常见的变应性皮肤结节性血管炎,临床特征性表现为小腿疼痛性结节,由多种不同的致病因素(细菌及病毒或真菌感染、某些药物、恶性肿瘤、机体免疫异常等)引起。部分患者发病前有感冒、发热、关节痛等症状。结节性红斑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为多,女性患者发病率为男性患者的3-6倍。病情可反复发作,以致影响患者生活。结节性红斑的典型表现为硬结性、触痛明显的圆形、椭圆或弧形结节,边界不清,通常发生在小腿前方,两侧不对称。化验检查提示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部分患者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数也升高。治疗:临床常使用水杨酸盐等非甾体类抗炎药,明确有感染诱因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抗生素,口服碘化钾有特效,但许多医院没有此类药,停药易复发。有些医生喜爱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起效快,但停药后病情易复发且治疗难度加大,我们认为可以使用皮质激素类药膏等外用制剂,不建议常规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我们在对多数患者的治疗中发现:合并使用复方丹参片等活血化淤类药物,有明显的辅助疗效,并缩短病程。
汪澍医生的科普号2011年01月29日9280
2
0
相关科普号

郭兆安医生的科普号
郭兆安 主任医师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肾病科
6561粉丝300.6万阅读

李军友医生的科普号
李军友 副主任医师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皮肤科
7244粉丝185.8万阅读

普雄明医生的科普号
普雄明 主任医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皮肤性病科
1074粉丝11.9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石磊 副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皮肤科
痤疮 65票
激光美容 20票
玫瑰痤疮 18票
擅长:痤疮、痘印、痘坑、脂溢性皮炎、黄褐斑、雀斑、老年斑、病毒疣、带状疱疹、白癜风、银屑病、特应性皮炎、湿疹、荨麻疹、外阴硬化性苔藓、尖锐湿疣、皮肤癌、黑色素瘤、日光性角化病、基底细胞癌、鳞癌等;聚焦激光美容、点阵激光、超皮秒激光、光子嫩肤、光动力治疗、肉毒素注射、生物制剂治疗等 -
推荐热度4.9戴洁 副主任医师南京市第一医院 皮肤科
痤疮 5票
玫瑰痤疮 3票
荨麻疹 2票
擅长:擅长痤疮,玫瑰痤疮,黄褐斑面部皮炎等损容性皮肤病的治疗和护理;光电联合治疗光老化皮肤病;擅长带状疱疹的全程管理。擅长医学护肤品的使用指导 -
推荐热度4.9杨晓静 副主任医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皮肤性病科
皮肤病 2票
玫瑰糠疹 2票
荨麻疹 2票
擅长:面部损容性皮肤病(痤疮,玫瑰痤疮,化妆品皮炎,脂溢性皮炎等)、特应性皮炎、性传播疾病、脱发性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