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动脉瘤是肝动脉及其分支扩张形成的动脉瘤。本病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主要症状为右上腹或右季肋部钝痛、绞痛,便秘、呕血、黄疸等。
目录
- 1介绍
- 2发病原因
- 3症状表现
- 4检查
- 5治疗方式
- 6注意事项
- 7预后
发病原因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 腹部外伤
- 胆道结石
- 胆道感染腐蚀邻近肝血管
- 动脉粥样硬化
- 医源性因素:肝叶切除术、肝门部胆管癌切除行胆与肠吻合术、肝移植术以及肝脏穿刺活检、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置管引流术等
- 先天性发育缺陷
症状表现
大多数肝动脉瘤没有明显症状,多在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有症状者多数会出现以下典型症状。
典型症状
- 右上腹或右季肋部钝痛、绞痛,同时伴有便秘、呕血。
- 压迫症状:压迫胆道可致梗阻性黄疸、压迫胰管可致急性胰腺炎。
- 破裂症状:破入胆道可出现“Quincke 三联征”,即梗阻性黄疸、胆绞痛、上消化道出血;破入腹腔可出现剧烈腹痛、出血性休克甚至死亡;破入十二指肠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破入门静脉引起门静脉高压表现,如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嗜睡、呕血或黑便、前腹壁静脉曲张等。
其他症状
少数患者可在上腹部摸到搏动性肿块或震颤。
并发症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门脉高压症、腹部卒中、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
检查
由于本病相对罕见,故对因腹部不适就诊的病人最初往往不疑为此病。本病主要依靠腹部触诊、彩色多普勒超声、CT 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动脉造影(DSA)、血液和生化检查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 腹部触诊:患者需平躺在检查床上,双腿屈曲,放松腹部,医生在患者右上腹或季肋部可触及膨大的肿块,可伴有压痛和反跳痛。通过此项检查,医生可判断肿块的大小、有无破裂出血引起的腹膜刺激征(表现为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反跳痛等)。
- 彩色多普勒超声:通过此项检查,可观察肝脏回声及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边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脉冲多普勒显示受检者动脉瘤内的血流及阻力指数。
- CT 血管造影(CTA):通过此项检查,可清晰显示肝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和毗邻关系,在检出率和准确性方面接近于动脉造影,且具有非侵入的特点。
- 动脉造影(DSA):需注射造影剂来显示动脉瘤的形态、血流分布状况。通过此项检查,可明确动脉瘤的位置,评估肝脏动脉和侧支循环形成情况,是诊断肝动脉瘤的金标准,且可同时行介入治疗。
- 血液和生化检查:血液和生化检查一般无特殊意义,当伴有胆道感染时,可有白细胞增多。
治疗方式
肝动脉瘤破裂后病死率可高达 40%,故肝动脉瘤一经诊断,均应手术治疗或通过介入手段治疗。
手术治疗
- 瘤体结扎或结扎切除术:可阻断动脉瘤的血供,防止瘤体破裂。对肝内的动脉分支的肝动脉瘤,可行相应肝段(叶)的部分肝切除术。如动脉瘤已破裂无法保脏器时同时切除动脉瘤和脏器。
- 介入治疗:通过血管介入的方法阻断动脉瘤的血供,常用栓塞剂有自体血块、球囊、弹簧圈、明胶海绵颗粒、聚乙烯醇(PVA)颗粒等。血管内栓塞术具有微创、安全、可靠、疗效确切等优势,已成为肝动脉假性动脉瘤相关胆道出血(PARH)首选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
术后注意事项
- 术后应平卧 24 小时,穿刺部位加压包扎,下肢伸直制动 8 小时,要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周围皮肤有无淤血,保持穿刺点敷料干燥。如果有活动性出血,应立即压迫止血,做相应处理并及时更换敷料。
- 预防动脉栓塞:密切观察双下肢皮肤颜色、皮温、足背动脉搏动,是早期发现及避免肢体坏死的重要措施。一旦发现足趾苍白、皮温下降、感觉迟钝、小腿剧痛,则提示下肢动脉栓塞可能。
- 正确处理发热:发热的原因主要是栓塞后肝组织缺血或小灶坏死或机体对栓塞剂的反应。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多饮水,必要时物理降温或服用温和中药降温,切忌使患者体温骤降。
- 缓解腹痛:由于栓塞后水肿肝被膜张力增大及肝组织缺血所致,要遵医嘱使用止痛剂。
- 保护肝功能:遵医嘱积极保肝治疗,卧床休息,保持充足睡眠,提高动脉血氧浓度。
饮食
- 正常健康饮食即可。
运动
- 避免剧烈运动,注意交通安全,以免发生腹部创伤,引发肝动脉瘤的破裂。
预后
- 早期肝动脉瘤不易察觉,只有轻度的腹痛;中重度肝动脉瘤若不及时接受手术治疗,可出现剧烈腹痛、出血性休克,甚至死亡。
- 经过正规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后,大部分患者治愈率高,生活质量是否受影响取决于早期诊断和手术时机,肝动脉瘤破裂后病死率很高。
肝动脉瘤相关科普号
刘子君医生的科普号
刘子君 主任医师
南京市第一医院
普外科
64粉丝23.7万阅读
张引强医生的科普号
张引强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肝病科
8847粉丝117.3万阅读
余志医生的科普号
余志 副主任医师
佛山市妇幼保健院
外科
3107粉丝76.7万阅读
- 1 介绍
- 2 发病原因
- 3 症状表现
- 4 检查
- 5 治疗方式
- 6 注意事项
- 7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