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痉挛

(又称:扭转性肌张力障碍、特发性扭转痉挛)

就诊科室: 功能神经外科  神经内科 

+收藏
精选内容 介绍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问诊
目录
  • 1介绍
  • 2发病原因
  • 3症状表现
  • 4如何预防
  • 5检查
  • 6治疗方式
  • 7注意事项
  • 8预后

介绍

扭转痉挛,又称变形性肌张力障碍,大多数患者由基因突变导致本病,也是全身性肌张力障碍的一种表现。

主要症状是肌张力障碍,肌肉不受患者控制自主收缩,引起躯干、四肢乃至全身剧烈扭转、颤抖、姿势不正常等症状。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扭转痉挛与DBS-那个眼睛会说话的女孩儿

李东明 医师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神经外科

发病原因

基本病因

  • 遗传因素:约 85% 的扭转痉挛者,存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少部分人有新的基因突变。
  • 疾病因素:基底核的主要功能是控制人的自主运动,受到损伤会造成运动功能障碍,引起扭转痉挛。可以损伤基底核的疾病包括脑炎后感染、肝豆状核变性、苍白球黑质红核色素变性、代谢障碍(基底核钙化、大脑类脂质沉积)、肿瘤等。
  • 中毒因素:一氧化碳中毒,或者左旋多巴、酚噻嗪、丁酰苯类等药物过量的毒副作用,也可以导致扭转痉挛。
  • 罕见病因:意大利有三个同胞兄弟,出现扭转痉挛的相同症状,检查证实为异染性白质营养不良症,是症状性扭转痉挛的罕见病因。

症状表现

扭转痉挛的主要症状是肌肉不受控制,躯干或四肢不自主地痉挛和扭转,不断变化各种奇怪的动作,出现多种不正常的姿势。

典型症状

  • 下肢肌张力障碍:最先出现症状的大多是一侧下肢,患者感觉像有一股力在牵引拉扯,或者感觉下肢僵硬,并有轻度的行走不便。病情逐渐加重后,发生疾病的下肢足部向内侧旋转,形成畸形的马蹄内翻足,行走时足跟不能着地,可能有一侧或两侧膝关节轻微弯曲。
  • 脊柱畸形:随着病情进展,一般会出现异常姿势。支持脊柱活动的骶脊肌受到影响,可造成腰椎过度前凸、骨盆倾斜等症状,患者出现躯干侧前凸的姿势。
  • 上肢肌张力障碍:上肢受到疾病影响时,出现手臂弯曲、左右手交换姿势、手指伸直、手和前臂内翻等症状,不由自主地做出持物、书写等特殊动作。
  • 斜颈:颈部肌群受影响时,会出现头颈歪斜的症状。
  • 面肌痉挛、构音困难:面部肌肉和咽喉部肌肉受影响时,引起面肌痉挛、构音困难等症状,表现为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说话费力、含糊不清。
  • 全身性肌张力障碍:躯干及脊旁肌受到疾病影响时,引起全身性肌张力障碍,出现全身扭转、螺旋性运动等症状,这是扭转痉挛的典型症状。症状常在清醒时出现,奇特的姿势维持数秒至数分钟不等,情绪紧张或自主运动时症状加重,睡眠或麻醉后症状消失。

并发症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智能减退、严重残疾。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脑瘫诊断之继发性全身性扭转痉挛的分类及症状

孙成彦 副主任医师 上海壹博医院 功能神经外科

如何预防

有遗传背景者,预防显得更为重要,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近亲结婚,推行遗传咨询,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加强临床护理,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检查

本病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视诊及触诊、影像学检查、基因分析等检查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 视诊及触诊:通过视诊观察症状,颈部、躯干、四肢、骨盆等部位出现奇怪的扭转运动,是扭转痉挛的特有症状。确诊时,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症状性肌张力障碍。
  • 影像学检查:医生通过 CT、MRI(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可以辅助进行鉴别诊断。
  • 基因分析:有助于确诊某些基因突变导致的扭转痉挛。

治疗方式

扭转痉挛目前大多数还不能治愈,但有效规范的治疗能够缓解病情,提高生活质量。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部分适合手术者也可以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 左旋多巴类:由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导致发生多巴反应性扭转痉挛的患者,使用左旋多巴类药物可以明显改善症状,通常小剂量就有治疗效果。其他类型的扭转痉挛,使用左旋多巴类药物治疗的效果较差。
  • 抗胆碱能药:使用左旋多巴类药物治疗无效时,可以选用抗胆碱能药物(如苯海索)治疗,对继发性扭转痉挛有较好疗效。
  • γ-氨基丁酸能药物:如巴氯芬。继发性扭转痉挛者,如果同时有疼痛和僵直的症状,可以采用鞘内注入巴氯芬,但此法的长期疗效未得到证实。
  • 其他药物:如中枢性肌松剂、安定类、止痛药等药物,都可能缓解扭转痉挛的某些症状。抗多巴胺能类制剂的应用存有争议,因为有可能诱发肌僵直。

手术治疗

可以手术治疗的患者:年龄超过 7 岁,病程超过 1 ~ 1.5 年,已经使用各种药物治疗但没有效果,且没有其他严重疾病的情况下,医生才考虑通过外科手术治疗。

不适合手术治疗的患者:单侧肢体扭转,能够独立生活,甚至还可参加劳动者;双侧发生严重疾病者,同时有明显球麻痹,如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发音障碍等症状;智能低下者;学龄前儿童。

  • 立体定向毁损术:主要通过破坏大脑内的一些部位,包括苍白球内侧部、丘脑腹外侧核头部、中央中核外 1/3,可以有效缓解病情。躯干症状严重者,要做双侧手术。术后复发者可以再次定向毁损,但要扩大毁损范围。
  • 脑深部电刺激术:可以有效地缓解肌张力障碍,改善症状。具有可逆性和可调节性等优点,对组织无永久性损害,尤其适用于脑发育尚未完全的儿童患者。
  • 脊髓慢性电刺激:脊髓刺激治疗扭转痉挛目前已基本弃用。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肌张力障碍四肢全身的扭转痉挛,做DBS有用吗

胡小吾 主任医师 上海长海医院 神经外科

注意事项

改善生活方式是缓解扭转痉挛的基础。在生活中应注意下列几个方面:

  • 规律锻炼。运动有助于控制扭转痉挛,可以制定一份定期锻炼的计划,并长期坚持。通常可每周运动 5 天以上,每天 30~ 60 分钟。走路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有助于外周动脉疾病的治疗。此外,以爬楼梯代替坐电梯、在看电视的时候做蹲起运动,都是不错的锻炼方法。
  • 保持健康体重。
  • 管理好危险因素。做好基因检测。
  • 做一些放松练习,如瑜伽和深呼吸,帮助自己缓解压力。

预后

发病年龄和部位是影响疾病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发病年龄早或症状从下肢开始,大部分治疗效果不好,病情不断进展,最后发展成全身性疾病。成年后发病或症状从上肢开始,治疗效果比较好,不受患者控制的自主运动可以局限在发病部位。

大部分患者病情进展缓慢,可以持续数十年,一部分患者病情可以长期不进展,甚至自行缓解。有少数患者因严重的扭转痉挛,造成关节永久性畸形和关节周围的肌肉萎缩。隐性遗传型扭转痉挛,大多数患者病情发展不好,甚至发病后数年死亡,最快从开始发病到死亡可不满一年。

扭转痉挛相关科普号

孙成彦医生的科普号

孙成彦 副主任医师

上海壹博医院

功能神经外科

5302粉丝162.5万阅读

陈伟医生的科普号

陈伟 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外科

1903粉丝203.8万阅读

苏红梅医生的科普号

苏红梅 主任医师

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

中医内科

2448粉丝30.4万阅读

  • 1 介绍
  • 2 发病原因
  • 3 症状表现
  • 4 如何预防
  • 5 检查
  • 6 治疗方式
  • 7 注意事项
  • 8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