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壹博康复喜报】扭转痉挛-DBS植入
姓名:小华 性别:男年龄:33诊断:扭转痉挛病情介绍:出生后有黄疸,运动发育迟于正常同龄儿童,3个月不会抬头,头面颈部及全身不自动扭动,2007年在外院行双侧颈动脉外膜剥离术,仍行走姿势异常,全身不自主扭动,易摔倒。手术时间:2024年4月(由孙成彦脑瘫专家团队执行手术)治疗方案:立体定向脑深部电极置入术+脉冲发生器置入术术后:患者行走姿势有所改善,单独行走时全身放松。
孙成彦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6月10日22
0
0
-
肌张力障碍四肢全身的扭转痉挛,做DBS有用吗
胡小吾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10月08日54
0
0
-
肌张力障碍七种类型 第一种扭转痉挛
专家简介:邵明,神经病学博士、博士后,教授,主任医师,现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系科医院脑科书记、脑病中心主任。擅长帕金森病、原发性震颤、扭转痉挛以及重度强迫症、抑郁症的内科与脑深部电极植入的治疗,在脑血管病、头痛、眩晕、睡眠障碍以及其它神经系统的疑难杂症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诊治心得,在帕金森病与脑卒中的临床与康复一体化有独到的见解与经验。
邵明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1月18日44
0
0
-
痉挛性脑瘫与扭转痉挛同为肌张力高,该如何区分?
古语说:对症下药。但这个“症”一定要找准,医学上许多疾病表现类似,如痉挛性脑瘫与扭转痉挛在临床中易被误诊,其都表现为肌张力高,容易混淆,耽误患者的后续治疗效果,因此,脑瘫专家常崇旺教授将详细讲解:痉挛性脑瘫与扭转痉挛有哪些不同之处?痉挛性脑瘫是一种最常见的脑瘫类型,在所有脑瘫病例中占到约80%的高比例,一般以窒息与低体重儿易发本型,其病损部位主要在大脑皮层运动区的锥体系统,其特点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巴氏征阳性,肢体活动受限。一般来说,痉挛性脑瘫患者上肢表现为肘关节屈曲内收,肘腕关节屈曲,握拳拇指内收,紧握于掌心中。两上肢运动笨拙、僵硬、不协调。两下肢僵直,内收呈交叉状,髋关节内旋,踝关节跖屈。扶站时。两足下垂、内翻,足尖着地,足底不能踩平,走路时呈剪刀样步态。其步幅小,用足尖行走,不能奔跑。而扭转痉挛是一组以躯干或四肢发作性肌张力扭转性增高为表现的锥体外系疾病。这是一种常见于青少年身上的疾病,全身性肌张力障碍是其典型表现,临床上表现为颈部、四肢、躯干甚至是全身的剧烈、不自主的扭转,手足的过伸或过曲,其扭转动作往往十分缓慢,间歇重复出现。扭转痉挛患者的肌张力表现异常,主要是精神紧张引起的,在睡觉时间放松的情况之下,其形体可以表现为正常,一般身体成软态。注意到两者的区别,就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治疗误区。对于扭转痉挛患者可以通过CPS手术,改善大脑供血、供养来改善患者的扭转、多动、肌肉张力增高等一切现象,同时还要结合家属的配合,进行良好的康复,通过临床的指导效果是很好的。FSPR手术(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离断术)适应于痉挛性脑瘫,目的在于降低肢体的肌张力,从而改善运动、姿势障碍。术后结合个体化的康复训练,助脑瘫患者实现独立行走。提醒:不同类型的脑瘫患者,治疗方案也不一样。因此,明确诊断、精准评估才能让脑瘫患者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常崇旺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0月17日32
0
0
-
机器人辅助脑起搏器植入术治疗扭转痉挛
2022年09月19日180
0
2
-
脑瘫诊断之继发性全身性扭转痉挛的分类及症状
孙成彦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09月04日1356
1
13
-
扭转痉挛治疗概要
扭转痉挛是脑损伤过程中锥体外系受到严重损伤而引发的疾病,具有进展性疾病,不能自愈。现阶段治疗主要以改善疾病症状,减缓疾病进展为目标,部分患者可通过积极治疗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药物苯二氮卓类制剂(氯硝西泮、硝西泮、地西泮)、丁苯钠氢、氟哌啶醇等药物对个别患者症状缓解有一定效果。但药物治疗对大部分患者来说是无效的,并且伴随着相当大的并发症。注射肉毒素肉毒素也曾被用于治疗扭转痉挛,可缓解痉挛状态,治疗早期效果明显。但是肉毒素只是局部改善痉挛降低肌张力,效果不稳定,且存在有效期,注射次数越多,疗效越差,持续时间越短。巴氯芬大剂量的巴氯芬口服(40-180mg/d)治疗此病有很好的效果,但会出现意识模糊、幻觉、嗜睡、口干、尿急、乏力等严重的并发症,如果突然停用可能出现癫痫和精神症状,因此很少使用。巴氯芬泵治疗全身症状严重的扭转痉挛患者,有一定效果,但是巴氯芬泵植入后,需要补充泵内药物,我国目前还没有引入相关药物。毁损术1955年,有学者为患者实施丘脑核团定向毁损术,有效改善肢体痉挛和扭动。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外科治疗中,毁损手术都被较多应用。由于丘脑核团定向毁损术不是对所有患者有效,且具有不可逆性,因此不建议使用。脑深部电刺激术1992年,随着功能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脑深部电刺激(DBS)被列为治疗扭转痉挛新方法。DBS优点:具有可逆性与可调节性。大量临床实践证明,DBS治疗原发性扭转痉挛效果优于继发性患者,少部分继发性病人通过DBS植入,肢体不随意运动的症状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和改善。
王学廉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08月10日755
0
2
-
要学会区别扭转痉挛与痉挛型脑瘫
扭转痉挛和痉挛型脑瘫虽然在临床上诸多的相似症状,但两者之间还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因此治疗方法(尤其是手术方法)是不同的。但是因为扭转痉挛与痉挛型脑瘫之间的相似症状,临床上有些医院和医生也往往有意无意全按痉挛型脑瘫来治疗,其后果可想而知。根据目前欧洲脑性瘫痪监测组织(surveillance of cerebral palsy in Europe,SCPE)最新的脑瘫分型理念,扭转痉挛被归位运动障碍型脑瘫中的一种——肌张力障碍型脑瘫。这是一组以躯干或(和)四肢发作性肌张力扭转性增高为表现的锥体外系疾病,患者以青少年多见。我们通过认真观察就会发现,扭转痉挛患者在躯体上的表现主要是都向一侧扭,上肢一般向后扭,下肢向外扭,骨盆和脊柱会有变形。由于基本上是用喉发音,发音困难,因此语言上的障碍也是扭转痉挛患者的一个显著特征。扭转痉挛患者的肌张力表现异常,主要是精神紧张引起的,在睡觉时间放松的情况之下,其形体可以表现为正常,一般身体成软态。而痉挛型脑瘫患者的表现也是肌张力高,但是在具体的生理表现上的。在早期主要表现为软瘫,头、脚、四肢都很软,和同龄人相比无法正常爬、坐和立,此时最好能做康复,适度即可,主要是防止骨骼过度变形。到一定阶段,肌张力高了以后,一般在2岁左右上下肢开始会有肌张力过高的表现。所以,我们目前在临床上对于年满2.5岁的痉挛型脑瘫儿童采用FSPR手术进行治疗,在脊髓神经刺激仪、肌电图仪监测下,高度选择性切断la纤维,消除肌肉的传入冲动,最主要的目是就是解除痉挛及降低肌张力,为术后康复奠定必要的基础。总之一句话,痉挛型脑瘫必须坚持康复→FSPR手术→脑瘫肌力肌张力调整术→康复的原则。以往早期医生也是把扭转痉挛这一类的患者当成痉挛型脑瘫来看待,导致现在这些人基本康复无望,反而令这类患儿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完全失去自理能力,相当令人可惜。而实际上,对于扭转痉挛效果极好的是颈总动脉外膜剥离术,即CPS手术。CPS手术在临床上可以全面改善大脑的功能,增强智力、记忆力和语言能力,降低肢体的肌张力(尤其是上肢),能缓解脑瘫儿发音不清楚或吐字不清、手足不灵活、行走不稳、流口水等症状。根据CPS手术的基础理论推断,如果能排除可疑的疾病,尽早明确脑瘫诊断。CPS手术时机可提前到出生后六个月。CPS手术原理主要是可以提高中枢反应阈值,调节脑干功能;调节自主神经所支配的脏器功能;降低兴奋毒的释放;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功能;去交感神经后引起局部神经内分泌及中枢神经递质的改变;交感神经可能直接参与肌张力的调节或交感神经与运动神经之间能够相互影响。总之,对于扭转痉挛与痉挛型脑瘫两者之间的区别我们应严格区分,手术方式也应该慎重选择,避免因错误治疗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孙成彦医生的科普号2020年12月28日1117
0
0
-
浅谈痉挛型脑瘫与扭转痉挛的区别
正确诊断是治疗的基础,也是第一步。临床上,有不少明明罹患扭转痉挛,多年来却一直被当作痉挛型脑瘫治疗的病例,错误的诊断所带来的结果是治疗方式完全不对路,患者病情不仅得不到改善,反而会越来越严重。扭转痉挛和痉挛型脑瘫发病原因相似,主要是出生时早产、窒息、缺氧、核黄疸等诸多原因,致使神经系统损伤进而引发的运动功能障碍。虽然这两种疾病都是由脑损伤所致,但是损伤部位不同:脑瘫是大脑锥体系受损,扭转痉挛则是大脑锥体外系受损。表现症状(一)痉挛型脑瘫痉挛型脑瘫是目前临床上发病最高的脑瘫类型,占全部患者的60%一70%,尖足内翻是典型症状。从医学角度来说,痉挛型脑瘫患者主要有牵张反射亢进,持续性肌紧张引起运动功能障碍两个特征。(二)扭转痉挛扭转痉挛患者常见的表现是:站立时头向一侧扭,肩背向后仰,一只胳膊向前伸,一只向后伸,两膝向内弯曲,两脚分得很开以保持平衡;或者伴有足内翻,足底不能完全着地。扭转痉挛也是身体骨骼肌的协同肌和拮抗肌的不协调,间歇持续收缩造成的重复的不自主运动和异常扭转姿态的症状,故又称肌张力障碍。扭转痉挛发作时患者表现为紧张恐惧和全身出汗、颈肌、面肌、咽喉肌受累时可发生斜颈、面肌痉挛、吞咽及构音障碍,病初发作时间较短,间隙期正常,发展到后期可造成脊柱及骨盆畸形,因肌肉关节挛缩而发生残疾。患者平躺时开始身体会呈弓形,靠肩与臀支撑,有的只能俯卧在床上,久之某些部位肌肉可能异常肥厚,关节也会挛缩变形,睡着后症状会消失。治疗方法(一)痉挛型脑瘫对于达到FSPR手术条件的痉挛型脑瘫患者,通过FSPR全面调整患者的肌肉张力,使痉挛肌肉的肌张力尽量接近正常状态,可以长期、稳定、彻底地解决患者肌肉痉挛,为其运动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复提供前提条件。FSPR术还有着其他手术无可比拟的优势,由于选择性阻断部分神经后根纤维,因而不会影响支配肌肉运动的神经前根及运动功能。具体的手术部位,可以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而定:在腰椎部进行手术可解决下肢痉挛,在颈椎部进行手术可解决上肢痉挛。FSPR手术后,患者行肌力肌张力调整手术,矫正已经变形的肢体,最后辅以康复训练,强化肢体运动功能。(二)扭转痉挛扭转痉挛患者则可以接受CPS手术(颈动脉外膜交感神经剥离术),通过改善脑部供血供氧,调节脑功能,继而改善言语障碍、流口水、头面部表情异常、上下肢躯干不随意扭动、角弓反张等症状。单侧肢体痉挛并伴有扭转症状的局部扭转痉挛患者,可以通过对脊神经前后根的联合处理,改善患者肢体的痉挛和扭动,后续再辅以康复训练。由于个体差异性,一些患者术后短期内显效;一些患者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病情才会有所改善。如果病人及家属对CPS术后症状改善没达到预期,后续可以通过FSPR手术等其他办法进一步治疗。以上就是关于痉挛型脑瘫和扭转痉挛的症状以及治疗方法方面的介绍,只有把两者区分开,并且对症治疗,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孙成彦医生的科普号2020年10月30日7152
6
8
-
脑起搏器在帕金森病及梅杰综合征、扭转痉挛等肌张力障碍的临床应用
DBS即脑深部电刺激手术,现如今,它已被公认为手术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如帕金森、肌张力障碍)的主要手段。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帕金森病关爱中心自2011年成立以来,团队在不断的探索创新,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扩大DBS手术适应症,将原来的帕金森病,扩展到特发性震颤、扭转痉挛、梅杰综合征等功能性障碍等疾病,服务于更多的患者及家庭。脑深部电刺激(DBS)神经调控技术在众多功能神经外科疾病治疗中凸显了创伤小、效果稳定、可调可逆等优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所接受。西北帕金森病关爱中心被评为中国神经调控联盟理事单位将有助于推动我院在国内神经调控领域的发展。脑起搏器在肌张力障碍临床应用 肌张力障碍(Dystonia)是主动肌与拮抗肌收缩不协调或过度收缩引起的以肌张力异常的动作和姿势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综合征,具有不自主性和持续性的特点。依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肌张力障碍与遗传有关,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包括一大组疾病,有的是遗传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亨廷顿舞蹈病,神经节苷脂病等),有的是由外源性因素引起的(如围生期损伤、感染、神经安定药物)。 肌张力障碍大多表现为躯体全部或者某一部分反复的扭动而出现异常怪异的姿势。常见的表现有反复持续的眨眼,闭眼后不能睁开(我们称之为眼睑痉挛);反复不自主地扭动脖子而导致脖子歪斜(痉挛性斜颈);肢体或身体不自主地扭转(扭转痉挛)等等,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言语费力,吐字含糊,肢体颤抖等表现。 异常的肢体扭动和姿势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和生理的痛苦,有些患者随着疾病的发展会逐渐出现日常运动能力的丧失、功能性失明等表现。所以遇到这些情况要及时就医。 治疗肌张力障碍的方案并不是固定的,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决定治疗方案:药物治疗,以及注射A型肉毒毒素是最常见的方法。但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手术治疗肌张力障碍。脑深部电刺激治疗 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已经成为药物难治性扭转性肌张力障碍(扭转痉挛)的外科主要干预方法,对于肌张力障碍的治疗会有比较理想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症状,其优点包括刺激效应可逆,可根据需要进行调节,并且安全性相对较好。 目前,DBS治疗肌张力障碍尤其是全身性肌张力障碍及颈部肌张力障碍的疗效已被广泛认可。总体上,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患者反应良好,而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的患者反应相对较差。临床研究证实,DBS是治疗药物难治性肌张力障碍的有效方法,在缓解运动症状的同时,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得到了明显改善。DBS术后程控需了解1、脑起搏器术后三周开机2、术后根据患者症状调整合适的参数可达到:最佳的症状控制、最低的副作用、最长的电池使用寿命;3、术后长期随访术后程控需要注意的内容DBS术后改善1、帕金森病患者:当脑起搏器开机后,大部分患者当天就可以感受到症状改善,但也有些患者在数周~数月后,才逐渐感受到症状改善。改善时间的快慢不能直接反映脑起搏器疗效的优劣。2、脑起搏器可以改善疾病的症状,它不会治愈或阻止疾病的进展。一段时间后,症状可能会有所加重,需要及时联系医生,接受程控来调整参数。脑起搏器只能改善术前药物能改善的症状,对肢体的症状(震颤、僵直、运动迟缓)可能会比中轴症状(步态困难、构音含糊等)效果好,患者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期望值,配合医生的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效果。3、对于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扭转痉挛、梅杰综合征等)患者,开机后需持续刺激或数月后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王茂德医生的科普号2020年04月07日1428
0
0
扭转痉挛相关科普号

胡小吾医生的科普号
胡小吾 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7661粉丝287.5万阅读

王向辉医生的科普号
王向辉 主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小儿神经外科
5粉丝1.3万阅读

耿鑫医生的科普号
耿鑫 副主任医师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外科
804粉丝1133.5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李建宇 主任医师宣武医院 功能神经外科
帕金森 58票
锥体外系疾病 56票
面肌痉挛 28票
擅长:帕金森病、面肌痉挛、肌张力障碍、特发性震颤、痉挛性斜颈、梅杰综合征、三叉神经痛、癫痫、抽动秽语综合症、颈肩痛、腰腿痛、精神外科 -
推荐热度4.9马翔宇 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神经外科
帕金森 298票
锥体外系疾病 57票
面肌痉挛 25票
擅长:脑深部电刺激术(DBS,脑起搏器)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梅杰综合征、痉挛性斜颈、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率先提出标准化操作流程(SOP)指导下加速康复外科(ERAS)脑起搏器手术,团队目标:精准高效,又快又好!神经内镜手术微创治疗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 -
推荐热度4.6许保磊 副主任医师宣武医院 神经内科
帕金森 63票
锥体外系疾病 22票
痉挛性斜颈 3票
擅长:1、震颤,帕金森病,继发性帕金森综合症,帕金森叠加综合症(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多系统萎缩,皮质基底节变性等),肌张力障碍 帕金森病风险评估,DBS手术咨询 2、痴呆(帕金森病痴呆,路易体痴呆,额颞叶痴呆,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等) 3、脑血管病,脑梗死,脑出血,脑血管狭窄,头晕,头痛等 尤其擅长帕金森及相关疾病诊断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