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性坏疽

(又称:梭菌性肌坏死)

就诊科室: 骨科  感染内科 

+收藏
精选内容 介绍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问诊
目录
  • 1介绍
  • 2发病原因
  • 3症状表现
  • 4如何预防
  • 5检查
  • 6治疗方式
  • 7注意事项
  • 8预后

介绍

气性坏疽是由厌氧梭状芽胞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形成深至肌肉的软组织炎症及坏死,多继发于多种开放性创口,如开放性骨折伴有血管损伤、挤压伤伴有深部肌肉损伤、上止血带时间过长或石膏包扎过紧、临近肛周会阴部位的严重创伤等。

本病主要表现为患处剧烈疼痛,可有渗液及恶臭以及全身中毒症状,起病急骤、进展迅速、致残率及病死率高,因此一旦发生,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避免造成残疾甚至死亡等不良预后。

发病原因

基本病因

本病是由于梭状芽胞杆菌感染引起的,包括产气荚膜杆菌、腐败杆菌、溶组织杆菌等多种类型,主要是继发于多种开放性创口,如:

  • 开放性骨折伴有血管损伤。
  • 挤压伤伴有深部肌肉损伤。
  • 绑止血带时间过长或石膏包扎过紧。
  • 临近肛周、会阴部位的严重创伤。

高危人群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气性坏疽,需加以注意:

  • 有深部伤口人群,如利器刺伤等,伤口越深,越容易形成缺氧环境,给厌氧菌滋生的条件。
  • 从事交通运输等工作,易出现交通事故挤压伤的人群。
  • 从事高空建筑作业,出现创伤可能性较大的人群。
  • 有基础疾病人群,如结肠或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胰腺炎、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肝硬化、糖尿病。
  • 从事农业生产,经常接触此类厌氧菌土壤的人群。
  • 有酗酒等不良嗜好的人群。

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

  • 患处症状
    肿胀、坏死:病灶深达肌肉。以产气杆菌感染为主者气肿显著,创口内有积气时揭开敷料后可见气泡冒出,轻触有捻发音(即捻头发发出的声音);以溶组织杆菌感染为主者水肿显著,有大量渗液、渗血;在腐败菌作用下,可使组织进一步腐化、坏死,有恶臭味。

    疼痛或沉重感:肿胀病灶、渗血渗液对周围血管及神经的压迫、刺激等因素,使疼痛剧烈、沉重感加重。

    皮肤颜色变化:病变初期病灶周围皮肤为红色,随肿胀进展表面张力逐渐升高呈现为白色,后期因肿胀严重压迫血液循环转为暗红色或紫黑色,表现为大理石样斑纹。

  • 全身症状
    主要为大汗、发烧、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等急性感染性表现,随疾病进展出现脓毒血症、贫血、血红蛋白尿、黄疸、酸中毒、休克等,全身症状加重。

并发症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肢体坏死及全身感染性休克。

如何预防

本病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进行预防:

  • 从事农业工作,常接触土壤者,避免皮肤破损引起细菌污染及感染,如有皮肤刺伤,及时就诊。
  • 从事建筑或高空作业者做好防护,避免创伤等意外事故发生。
  • 注意交通规则,预防交通事故,如有挤压伤等创伤,紧急送医。
  • 有胰腺炎、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肝硬化等病史者,如突发发热、腹痛急剧进展,需立即就诊。
  • 有结肠或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定期复诊,控制好基础疾病,外伤后尤其要注意消毒处理好伤口。
  •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注意锻炼,增强体质。
  • 避免酗酒。

检查

本病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细胞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 X 线平片:能显示出软组织间有气体积聚,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 细胞学涂片:采集创口周围渗出物并涂片,经染色后发现有紫色的棒状或杆状菌,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 血、尿常规:血红蛋白含量减少、白细胞数量升高、尿中血红蛋白及胆红素含量升高等,提示有贫血、继发感染及黄疸等。

治疗方式

尽早诊断和治疗,是保全伤肢和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紧急处理措施有:对伤口充分切开引流、大剂量过氧化氢(即双氧水)等氧化剂冲洗湿敷、大剂量青霉素等抗感染治疗。对于创伤肢体已广泛感染可能导致生命危险的患者,应果断截肢以挽救生命。

药物治疗

  • 冲洗用药有过氧化氢溶液和高锰酸钾溶液。
  • 抗感染治疗:系统用药首选大剂量青霉素,还有其他药物,如克林霉素、氯霉素、甲硝唑、亚胺培南、强力霉素等。待细菌培养药敏结果出来后,可根据结果调整药物。

手术治疗

  • 清创术:应在伤后 6 小时以内进行,对防止感染扩散、保全肢体具有重大意义。具体方式为在病变区作多处切口,将其充分显露,并用 3% 的过氧化氢溶液冲洗。若周围软组织、肌肉发生水肿、坏死、弹力丧失等情况,注意开放筋膜腔,将所有不出血的坏死组织全部切除。
  • 截肢术:截断的位置选择在未被病变累及的部分,断面不需要缝合,是挽救生命的重要举措。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患肢损伤严重,有严重血管损伤或粉碎性骨折;病变发展迅速,累及肢体的各层组织结构;感染症状重,经清创处理后效果不佳或有加重趋势。

其他治疗

  • 高压氧疗: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截肢率的有效方法。因梭状芽胞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无氧环境,通过将患者放在高于大气压力的纯氧环境中进行治疗,可以提高组织氧含量,抑制细菌的繁衍,同时改善患肢的缺血缺氧状态,避免坏死区蔓延、进展。

注意事项

  • 术后短时间内应注意卧床休息,待病情恢复、伤口愈合后应尽早下床活动,避免肌肉萎缩。截肢术后应学习借助拐杖等辅具进行活动,提高生存质量。
  • 注意休息,增强机体免疫力。
  • 注意适当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多喝水,不要吃大蒜、辣椒、海鲜等刺激性食物。
  • 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及良好的心态。

预后

气性坏疽起病急骤、发展迅速,救治不及时致残率与病死率高。若疾病早期及时给予清创、抗感染、高压氧疗等有效治疗后,可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

气性坏疽相关科普号

张年春医生的科普号

张年春 副主任医师

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

骨关节及运动医学科

16粉丝8.6万阅读

乔震宇医生的科普号

乔震宇 主治医师

南阳市第六人民医院

外科

121粉丝79.9万阅读

曹建春主任医师的科普号

曹建春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周围血管科

135粉丝10.6万阅读

  • 1 介绍
  • 2 发病原因
  • 3 症状表现
  • 4 如何预防
  • 5 检查
  • 6 治疗方式
  • 7 注意事项
  • 8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