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专家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带娃过程中,宝宝频繁呕吐,“肥厚性幽门狭窄”惹的祸在带娃的过程中,宝宝频繁吐奶是许多新手爸妈常遇到的问题。虽然吐奶在婴儿期较为常见,但如果吐奶频率过高或量过大,可能预示着一种名为肥厚性幽门狭窄(HypertrophicPyloricStenosis,HPS)的疾病。近日,儿外科收治了1名“频繁吐奶”才刚刚满月的小宝宝。急诊就诊时宝妈描述,小宝宝刚开始在生后10天仅有些溢奶,也没有当回事,后面几天呕吐逐渐频繁,甚至出现了频繁喷射样呕吐,这才引起重视赶紧就诊。小宝宝因3周的时间里基本上吃啥吐啥、营养摄入不足,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碱中毒、营养不良等严重并发症,在附近医院看了消化内科但是仍然没有好转迹象。来我院儿外科急诊就诊当天小便量都已明显减少,医生问诊后高度怀疑是肥厚性幽门狭窄,后通过B超检查确诊,急忙收住入院治疗。在术前积极补液、纠正电解质后,儿外科医生通过短短30分钟的微创手术,就快速解决了宝宝的梗阻问题,术后当天晚上就可以喝上妈妈的母乳,3天后宝妈宝爸就带着宝宝顺利办理出院。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一种相对较少被大众熟知的疾病——肥厚性幽门狭窄。这种疾病不仅影响着宝宝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还可能对整体健康产生影响。什么是肥厚性幽门狭窄?肥厚性幽门狭窄(HypertrophicPyloricStenosis)是一种婴儿期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胃出口(幽门)的肌肉层异常增厚,导致食物无法顺利通过,从而引发呕吐、营养不良等一系列症状。这种病症通常多于生后2-4周逐渐显现。病因:目前,肥厚性幽门狭窄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研究表明,遗传因素、胚胎发育异常、环境因素以及激素水平的变化都可能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风险因素:家族史、性别(男性婴儿发病风险是女性婴儿的4到5倍)、种族(白种人发病率较高)以及某些药物的使用都可能增加患病风险。症状表现1.频繁呕吐:这是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最常见的症状。由于幽门狭窄,食物不能顺利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导致胃内容物在胃内滞留,从而引起婴儿反复、持续性呕吐,且呕吐物中通常不含胆汁。2.由于幽门狭窄导致婴儿摄入的食物不能被有效消化吸收,加之长期持续性呕吐,会使婴儿体重逐渐下降,出现营养不良的症状。这种消瘦通常表现为逐渐加重的体重减轻,可能会伴有皮下脂肪减少。3.脱水和电解质失衡:频繁呕吐会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丢失,出现脱水、低钾血症等症状。诊断与检查如果宝宝出现频繁呕吐怀疑肥厚性幽门狭窄,医生通常会进行以下检查:1.体格检查:医生会在宝宝的腹部触摸到一个橄榄状的肿块,即增厚的幽门肌肉。2.腹部超声检查:这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幽门的厚度和长度。在超声图像上,可以观察到幽门肌层增厚、幽门管腔狭窄等特征性表现。如果幽门肌层厚度≥4mm,幽门前后径≥13mm,幽门管长≥17mm,则可诊断为肥厚性幽门狭窄。3.X光检查及钡餐造影: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X光检查以进一步确认诊断。X线检查可以显示消化道的位置和大小变化,而钡餐造影则是通过口服含钡剂的液体并进行X光透视,可见胃扩张,钡剂通过幽门排出时间延长,胃排空时间延长。仔细观察可见幽门管延长,向头侧弯曲,幽门胃窦呈典型的“鸟嘴状”改变,管腔狭窄如“线状,为诊断本病特有的X线征象。治疗方法:轻度的病例有时可以通过调整喂养方式或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但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当呕吐、脱水症状较为严重时,手术治疗是必要的。目前多采用腹腔镜下幽门肌切开术(Laparoscopicpyloromyotomy)。这是一种相对简单、微创且安全的手术,通过切开增厚的幽门环肌,恢复胃的正常排空功能。术后,宝宝的呕吐症状通常会迅速缓解,恢复正常进食。术后护理与注意事项:对于家长来说,面对新生儿的这种状况,可能会感到焦虑和无助。因此,医生和护理人员会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指导,帮助家长理解疾病的性质、治疗过程以及如何在家中进行适当的护理。1.观察病情:婴儿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体温、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同时,需要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2.饮食调整:术后初期,宝宝可能需要暂时调整饮食方式,如少量多餐、避免过快进食等。3.定期复查和术后随访:这是确保婴儿恢复健康的重要环节。家长应定期带婴儿到医院进行复查,评估幽门部位的恢复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并发症。健康生活方式:对于患有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婴儿,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其恢复和减轻症状。一、休息与生活习惯1.保证充足的睡眠:确保婴儿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生长。2.保持情绪稳定:尽量减少婴儿的哭闹,保持其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激动导致的呕吐症状加剧。3.室内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勤通风,为婴儿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二、饮食护理1.母乳喂养:鼓励母乳喂养,母乳易于消化,有助于减少呕吐症状。若母乳不足,可使用配方奶进行补充,但需注意奶量适宜,不可一次喂养过多。2.少食多餐:由于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婴儿胃排空能力受限,因此应采用少食多餐的喂养方式,避免一次性喂养过饱导致呕吐。3.选择合适的奶嘴:使用奶瓶喂养时,应选择适合婴儿年龄和吞咽能力的奶嘴,避免奶嘴过大导致吸入大量空气。4.调整睡姿:建议婴儿吃饱入睡时,将头偏向右侧或左侧,避免误吸和呕吐。三、对症处理1.及时清理呕吐物:婴儿呕吐后,应及时清理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误吸和窒息。2.抬高头部:呕吐时,可将婴儿头部抬高30度,采用侧卧位或竖抱起拍背的方式,有助于缓解呕吐症状。四、定期随访与复查1.了解疾病知识:家长应了解肥厚性幽门狭窄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症状、治疗方法等,以便更好地照顾婴儿。2.遵医嘱用药:若需要使用药物治疗,应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3.定期复查:定期进行复查,评估幽门部位的恢复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并发症。总结: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虽然听起来令人担忧,但只要及时发现并接受正确治疗,绝大多数宝宝都能顺利康复。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助家长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疾病,守护宝宝健康成长。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扰,不妨将这篇文章分享给更多的朋友,让更多人受益。温馨提示:如果你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帮助,请随时联系专业医生。健康无小事,愿每一个宝宝都能茁壮成长!亲爱的读者们,感谢你们的关注和支持。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消化系统疾病。通过了解其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同时,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对预防疾病和提升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希望这篇文章能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鼓励您将这些知识分享给更多的人。作者:陈发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普外科发表于《东方网》科普专栏作品2024.12.08
小儿呕吐外科病因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附手术治疗视频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HPS),简称幽门肥厚,是幽门肌层的肥厚、增生,使幽门管腔狭窄引起的不完全机械性梗阻。胃的出口狭窄了,胃内容物通过障碍,所以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呕吐。一般患儿在出生后2~3周左右开始呕吐,进行性加重,右上腹可扪及肿块。家长就诊时,主诉常是:我家宝宝最近老是吐奶,往外喷射那种,不知道怎么了。喷射性呕吐,不含胆汁,对于新生儿及小婴儿来说,幽门肥厚是代表性疾病,首选超声检查。【超声表现】1.幽门管呈实质性回声团,局部蠕动消失,长轴可显示“双轨征”;2.幽门肌厚>3mm,幽门外径>14mm(常简称为3.14,圆周率),幽门管长径>16mm;当肌层厚度在3-4mm之间,幽门直径又达不到14mm,可以结合临床,做进一步检查(如消化道造影),或者超声复查。3.大部分伴有胃腔扩张、胃食管反流。【鉴别】幽门肥厚重点与幽门痉挛鉴别,幽门痉挛患儿主要表现是:间歇性呕吐,幽门管的厚径和宽径正常,局部管壁可蠕动,管腔可见胃内容物通过。部分幽门肥厚的早期或早产儿,一开始仅表现为幽门痉挛,对这类患儿应强调1周后复查。【治疗】手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幽门环肌切开术是最常用的标准手术方式,该术式具有操作简单、效果好、术后恢复良好等优点。有经开腹外科手术、经腹腔镜外科手术、经胃镜内科手术三种方法。经开腹幽门环肌切开术为经典的外科手术。经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为微创外科手术,也是目前的主流手术方式。经胃镜幽门环肌切开术是最新的内科微创手术。(详见视频)【预后】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后续发育正常;其中常见术后并发症为呕吐;无论是开腹手术或者腹腔镜手术,CHPS患儿术后呕吐症状不会立刻消失,外科手术后呕吐停止时间为1-6d,此时考虑切口水肿;1周后若患儿仍呕吐,则考虑切开不充分所导致。
仅需脐部切口~漫谈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之腹腔镜微创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通常会在出生后的第二至三周开始出现频繁吐奶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脱水、营养不良、肺炎甚至呛咳危及生命等危害。该病的发生与幽门环肌增生和肥厚,幽门管受压变窄有关,具体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明确。常规超声检查即可明确诊断,针对诊断困难的病例可以进一步完善上消化道造影检查。该病最终需行手术治疗,术中切开肥厚的幽门肌,使幽门管直径增大,从而解除胃排空的障碍。腹腔镜微创手术已经成为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主要手段。相较于直接开腹手术,腹腔镜微创手术的优点在于创伤小,术后恢复速度快,且留下的疤痕较小,因此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传统的腹腔镜手术需在腹部不同部位开三个切口,我科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探索,目前已成熟开展单部位腹腔镜幽门手术,仅需脐部切口,术后几乎看不出来疤痕。手术后几个小时后就可以开始喂养,手术效果立竿见影。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年手术量达100余例,诊治流程规范,手术操作成熟,术后平均3-5天即可出院。寄语:对于新生儿的喂养困难和反复吐奶等情况,家长应及时带宝宝就医,以便早期发现和及时有效治疗。文章中图片均经患儿家属授权,仅供科普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