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燕燕
主任医师 讲师
科副主任
小儿心内科杜忠东
主任医师 教授
3.9
小儿心内科邵魏
副主任医师
3.7
小儿心内科刘晖
副主任医师
3.6
小儿心内科金梅
主任医师 教授
3.6
小儿心内科袁越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小儿心内科冀石梅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小儿心内科王志远
副主任医师
3.5
小儿心内科李棠
主任医师
3.5
小儿心内科赵地
主任医师
3.5
林利
主任医师
3.5
小儿心内科王勤
主任医师
3.5
小儿心内科张永兰
主任医师
3.5
小儿心内科唐浩勋
主任医师
3.5
心血管内科丁枭伟
主任医师
3.7
小儿心内科李奇蕊
主任医师
3.5
小儿心内科顾燕
主任医师
3.5
小儿心内科王利平
副主任医师
3.5
小儿心内科高路
副主任医师
3.5
小儿心内科张励兵
副主任医师
3.5
崔烺
副主任医师
3.5
小儿心内科王颖
副主任医师
3.5
小儿心内科吕震宇
副主任医师
3.5
小儿心内科于霞
副主任医师
3.5
小儿心内科田莉
主治医师
3.4
小儿心内科赵智慧
3.4
小儿心内科那嘉
3.4
小儿心内科陈希
3.4
小儿心内科鞠晨晖
医师
3.4
儿科杨一妃
医师
3.4
一句话认识它:孩子的心脏电路信号“堵车”了!房室传导阻滞(简称AVB)是指心房(心脏上腔)发出的电信号,在传向心室(心脏下腔)的过程中,变慢了、漏跳了,甚至完全中断了。这让心脏无法协调有力地跳动,影响泵血效率。心脏的“电路系统”简说心脏跳动靠“天然电路”:窦房结(司令官)发出电信号→信号通过“电线”(传导通路)传到心房→再通过唯一的“中转站”房室结→最终传遍心室。房室结是关键枢纽,它像“安全阀”,控制信号从心房传到心室的速度,确保心房收缩完心室再收缩。儿童AVB分三度(严重程度不同)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轻度“堵车”)信号:电信号能通过房室结,但速度变慢了。表现:心电图(ECG)显示PR间期延长(>0.20秒)。孩子通常没有任何不适症状!心跳节律是规则的。家长安心点:最常见于儿童,尤其是运动员体质或睡眠时。大多无需特殊治疗,定期复查心电图即可。常由心肌炎(尤其链球菌感染后)、药物、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迷走神经张力高引起。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部分信号“丢失”)信号:心房发出的信号,部分未能成功下传到心室(心室漏跳)。分两型:2.1I型(文氏型):常见。PR间期逐渐延长,直到一个P波后QRS波脱落(心室漏跳一次),然后循环。心率通常不会太慢。可能由药物、心肌炎、睡眠呼吸暂停、迷走神经张力高引起。部分孩子可能无症状,部分可能感到轻微头晕、乏力。2.2II型(莫氏型):少见但更需警惕!PR间期固定(不变),但突然有P波后QRS波脱落(心室漏跳)。可能进展为三度阻滞。常提示传导系统本身有病变(如先天性结构异常、心肌病、心脏术后损伤)。更容易引起头晕、眼前发黑、疲劳等症状,心率可能较慢。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断联”)信号:心房的电信号完全无法下传到心室。心房和心室各跳各的,互不相关(“房室分离”)。表现:心电图显示P波(心房跳动)和QRS波(心室跳动)各自独立出现,心室跳得非常慢(通常<50次/分,婴儿<70-80次/分),且节律规则但缓慢。心室靠自身低级的“备用起搏点”跳动。症状明显且危险:严重乏力、嗜睡、运动不耐受(跑几步就喘)头晕、眼前发黑、甚至晕厥(阿-斯综合征发作,最危险!)婴儿可能表现为吃奶费力、呼吸急促、脸色苍白/发灰、发育迟缓心力衰竭(长期严重心动过缓导致)原因:先天性:最常见!妈妈孕期患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产生抗体攻击胎儿心脏传导系统;或胎儿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异常(可单独发生或合并先心病)。后天性:心脏手术损伤(尤其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重症心肌炎、心肌病、严重感染、某些药物或毒素、莱姆病等。家长如何发现?医生如何诊断?1.留意孩子异常信号:容易疲劳、精神差、不爱活动诉说头晕、眼前发黑(尤其活动时或体位改变时)有过晕厥(突然意识丧失、摔倒)婴儿:吃奶慢、易出汗、呼吸急促、脸色不好、体重增长慢2.听诊发现:医生可能听到心跳特别慢(低于年龄正常下限)或心跳不规则(漏跳)。3.关键检查-心电图(ECG):最快速、最重要的诊断工具!能明确分度。一度:PR间期延长。二度:间歇性QRS波脱落(I型有PR逐渐延长,II型PR固定)。三度:P波和QRS波完全分离,心室率极慢。4.其他检查(寻找病因):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记录全天心跳情况,捕捉阵发性或间歇性阻滞,评估最慢心率、有无长间歇。心脏超声: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排除合并的心脏结构畸形或心肌病变。血液检查:查心肌酶(心肌炎)、抗核抗体/抗SSA/抗SSB抗体(妈妈/孩子是否有自身免疫病)、电解质、甲状腺功能等。运动试验:评估运动时心率是否能正常增加。治疗与管理:目标是保证足够的心率和心输出量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通常无需治疗!关键是找到并处理病因(如停用相关药物、治疗心肌炎)。定期心电图随访监测变化。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I型:无症状、心率尚可:通常观察,处理病因。有症状、心率偏慢:可能需药物(如阿托品)临时提高心率,或考虑永久起搏器(较少见,除非症状严重或进展)。II型:风险高,易进展为三度!即使暂时无症状,部分病人也建议植入永久起搏器,尤其合并结构性心脏病、心室率较慢或存在长间歇者。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绝大多数需要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这是唯一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起搏器作用:替代故障的传导系统,发出电脉冲刺激心室收缩,保证足够的心率和心输出量。植入时机:确诊的新生儿/婴儿:如有症状或心室率极低(婴儿<55次/分,儿童<50次/分),尽快植入。无症状但心室率在临界值:需密切观察,通常也建议植入,因随时可能发生致命事件。先天性三度阻滞:即使心率尚可,因备用起搏点不稳定,强烈建议在儿童期植入。临时起搏器:在等待植入永久起搏器期间,或急性可逆性原因(如心肌炎)导致的三度阻滞,可能需临时起搏器过渡。长期随访与管理所有类型的房室传导阻滞患儿,无论是否安装起搏器,都需要长期、规律的儿童心脏专科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症状询问、体格检查、定期心电图、Holter监测(尤其重要)、超声心动图(评估结构和功能)、起搏器程控检查(对于安装起搏器的孩子,定期检查起搏器工作状态和电池电量)。根据阻滞类型和稳定性,随访频率从几个月到一年不等。对于安装起搏器的孩子,家长需学习相关知识,注意保护起搏器区域避免撞击,远离强电磁场(告知学校老师),了解起搏器电池寿命(约5-15年,需更换手术),并教会大龄儿童/青少年自我观察。生活与活动建议遵循医嘱: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阻滞类型、严重程度、是否安装起搏器、心脏功能)给出个体化的活动建议。一度/无症状二度I型:通常可进行正常活动,包括体育运动。二度II型/三度(未装起搏器):严格限制剧烈活动,避免竞技性体育,以防晕厥猝死。安装起搏器后:大多数孩子可以恢复正常生活,参与大部分体育活动(但通常需避免身体有剧烈冲撞的项目如拳击、橄榄球,以防损伤起搏器)。具体需咨询心脏专科医生。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充足睡眠、预防感染(尤其对心肌炎后或有基础心脏病的孩子)。给家长的关键信息不是所有“阻滞”都可怕:一度和部分二度I型可能是相对良性的。三度是最危险的。明确分度和原因是核心:必须由儿童心脏病专科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动态心电图是关键检查。寻找病因至关重要:特别是母亲自身免疫抗体和心肌炎。起搏器是严重阻滞的救命治疗:对于有指征的二度II型和所有三度阻滞,起搏器是安全有效的解决方案,能让孩子重获健康生活。长期规律随访是保障:即使是最轻微的类型,也需要定期复查。及时识别危险信号:教会孩子表达不适(头晕、没力气),家长学会数脉搏(安静时)。如孩子出现明显乏力、持续头晕、眼前发黑、晕厥、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等症状,立即就医!寻求支持:如果孩子确诊严重阻滞或需要起搏器,家长会产生焦虑。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疾病和治疗,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的支持。儿童心电图提示房室传导阻滞是一个需要科学认知、冷静应对、专业评估和规范管理的问题。家长不必过度恐慌(尤其对于轻度阻滞),但也绝不能掉以轻心(尤其对于高度阻滞)。与专业的儿童心脏科医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严格遵守诊疗和随访计划,是保障孩子心脏健康和安全成长的关键。现代医学,尤其是心脏起搏技术,已经能够很好地管理严重的心动过缓问题,使绝大多数孩子拥有光明的未来。请务必带孩子去看儿童心脏专科医生,进行详细评估!
A:儿童胸痛超过90%不是心脏病,多数由良性原因引起。但需立即就医的警示信号:胸痛发生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疼痛非常剧烈、难以忍受(如撕裂样、压榨感)。伴随呼吸困难、呼吸急促、面色苍白或发紫。伴随心跳过快、过慢、不规则或感觉“心脏要跳出来”(心悸)。伴随头晕、眼前发黑、昏倒或接近昏倒。伴随持续发烧。伴随大汗淋漓、恶心呕吐(尤其与运动相关时)。孩子看起来精神极差、烦躁不安或意识模糊。有已知的心脏病、镰状细胞病、马凡综合征、川崎病史等基础疾病的孩子出现胸痛。1️⃣心脏问题:心肌病(如肥厚型心肌病):心脏肌肉异常增厚或变弱。胸痛常在运动时出现,可能伴有心悸、运动时头晕或昏倒、容易疲劳气喘。心肌炎:心脏肌肉发炎。可能伴随发烧后持续的心跳过快、呼吸困难、脸色苍白、精神萎靡。心包炎:心脏外层的包膜发炎。疼痛多为尖锐刺痛,深呼吸、平躺时加重,坐起来或身体前倾可能减轻,常能听到特殊的心包摩擦音。严重的心脏结构问题:如主动脉瓣严重狭窄、主动脉缩窄、某些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可能导致运动时胸痛(类似心绞痛)。冠状动脉问题:虽然罕见,但川崎病后遗留的冠状动脉瘤/狭窄、某些遗传性高脂血症或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可能引起儿童心肌缺血甚至梗死。疼痛可能是压榨性的,位于胸骨后,可能伴有出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严重心律失常:持续性的心跳过快(室上速、室速)有时会引起心绞痛样疼痛。主动脉夹层:极其罕见,常发生在有马凡综合征、Turner综合征等遗传疾病的孩子身上。疼痛通常是突发的、剧烈的、撕裂样的。2️⃣肺部急症:自发性气胸:肺破了个小洞,气体漏到胸腔里压迫肺。多见于瘦高个的青少年男孩。突发尖锐胸痛,深呼吸加重,可能伴有呼吸困难。严重时(张力性气胸)会出现气管偏移、面色发紫、血压下降,这是紧急情况!肺栓塞:血块堵住了肺动脉。虽然儿童少见,但有长期卧床、严重脱水、中心静脉置管、某些血液病或肥胖的孩子风险增高。表现多样,可能包括突发呼吸困难、呼吸急促、胸痛(尤其吸气时)、心跳过快、咯血、晕厥。急性胸部综合征(见于镰状细胞病患儿):这是镰状细胞病患者严重的并发症。表现为胸痛、发烧、咳嗽、呼吸急促,肺部拍片有阴影。大气道异物:异物卡住大气道会引起剧烈的呼吸困难、窒息感、发绀、无法说话或咳嗽,这是危及生命的急症(需要立即海姆立克急救法)!小一些的异物可能引起咳嗽、喘息,局部呼吸音减低3️⃣其他危重症:食管破裂:剧烈呕吐或干呕后突发剧烈的胸骨后疼痛、吞咽剧痛、甚至呕血,伴有高热、心跳快等严重感染迹象(极其罕见)。某些肿瘤:胸部或纵隔的恶性肿瘤(如淋巴瘤、肉瘤)压迫或侵犯组织引起疼痛,常伴有体重下降、持续发烧、骨痛、贫血等其他症状。严重的感染:如肺炎合并大量胸腔积液或脓肿。A:前4大“元凶”如下:1️⃣肌肉骨骼损伤(占60%以上)肋软骨炎/肋缘综合征:胸骨边缘或肋骨与肋软骨连接处的炎症或劳损。按压特定点会痛,做某些动作(如水平拉伸手臂、挺胸)会诱发疼痛。单肩背过重的书包是常见诱因。这是儿童胸痛最常被明确诊断的原因。肌肉拉伤或扭伤:近期有剧烈运动(如举重、俯卧撑)、咳嗽太厉害、跌倒(即使没明显外伤)都可能导致胸部肌肉疼痛。疼痛区域可能比较广泛,活动时加重。“心前区刺痛”(Texidor刺痛):一种良性的、短暂的(几秒到几分钟)尖锐刺痛,常发生在心尖或胸骨左缘,安静或轻微活动时突然出现,吸气时加重。原因不明,通常自行消失。2️⃣心理因素(青少年常见)压力、焦虑、惊恐发作:学习压力、家庭变故(如亲人离世、父母分离)、社交焦虑等都可能导致胸痛,常描述为胸闷、压迫感。孩子可能同时有头痛、肚子痛、失眠等其他身体不适。过度换气:情绪激动时呼吸过快过深,导致头晕、手脚发麻,也可能引起胸痛或胸闷感。3️⃣呼吸道问题哮喘:胸闷是哮喘发作的常见症状,常伴有喘息、咳嗽、呼吸困难。即使没有明显喘息,运动也可能诱发支气管收缩引起胸部不适。肺炎、支气管炎:咳嗽、发烧、呼吸急促是主要表现,炎症刺激胸膜(肺表面的膜)或剧烈咳嗽牵拉肌肉也会引起胸痛。剧烈咳嗽本身:任何原因(如感冒、百日咳)引起的剧烈咳嗽都可能导致胸部肌肉酸痛甚至肋骨疲劳性不适。4️⃣胃肠道问题胃食管反流/烧心:胃酸反流刺激食管。疼痛常在胸骨后,有烧灼感、压榨感,饭后、躺下或弯腰时易发,吃抗酸药可能缓解。小宝宝可能表现为拍打胸部或莫名哭闹烦躁。食管炎:反流严重或药物(如某些抗生素、止痛药)刺激食管引起炎症,症状类似烧心,吞咽可能不适。“药片性”食管炎:吃药片时没喝够水或躺着吃,药片卡在食管里溶解腐蚀黏膜,引起突然的胸骨后剧痛、吞咽痛。食管异物:卡住的东西会引起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流口水。5️⃣乳房相关(青春期女孩多见):青春期乳房发育时的正常胀痛感。月经周期相关的乳房胀痛(周期性乳腺痛)。乳腺炎(乳房组织感染,可能红肿热痛)。男孩的乳房发育(男性乳房发育)也可能有触痛或胀痛感。6️⃣特发性胸痛:经过医生详细检查,仍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约20%-45%)找不到明确的原因,就被归类为“特发性胸痛”。好消息是,这种情况绝大多数是良性的。疼痛可能会反复,但随着时间推移通常会逐渐减轻或消失。长期追踪研究也显示其预后良好。约20%-45%属于特发性胸痛(不明原因),但通常良性建议:记录疼痛诱因(运动/饭后/情绪?)排除书包过重、不良坐姿焦虑儿童可尝试深呼吸放松定期随访,多数随年龄自愈A:三步应对法:1️⃣观察记录:疼痛的具体位置?(能指出来一个点还是大片区域?)怎么个痛法?(尖锐的?闷闷的?压榨感?烧灼感?)什么时候开始痛的?持续多久了?什么情况下痛?(活动时?休息时?深呼吸?按压?饭后?躺下?)什么情况下缓解?(休息?换姿势?吃药?)除了胸痛,还有没有其他症状?(发烧?咳嗽?气喘?心慌?头晕?恶心呕吐?出汗?)孩子精神状态如何?呼吸是否平稳?2️⃣回忆诱因:最近有没有受伤、剧烈运动、感冒咳嗽、情绪压力事件?3️⃣初步判断:无警示信号→预约儿科门诊有警示信号→立即急诊!医生会通过详细的询问病史和仔细的体格检查(听心肺、按压胸壁、观察呼吸等)来寻找线索。在大多数没有警示信号的孩子中,仅凭问诊和查体就能基本判断病因或排除严重问题。心电图(ECG):是筛查心脏问题的常用工具,快速无创。胸片(X光):有助于发现肺炎、气胸、骨折等问题。其他检查:如超声心动图(心脏彩超)、运动试验、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胃食管反流相关检查等。只在医生高度怀疑特定问题时才会安排。大多数胸痛孩子不需要做一大堆检查。
总访问量 15,839,731次
在线服务患者 20,371位
科普文章 326篇
年度好大夫 1位
领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