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人民医院

公立三甲综合医院

推荐专家

疾病: 便秘
医院科室: 不限
开通的服务: 不限
医生职称: 不限
出诊时间: 不限

便秘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长期便秘该怎么办?坐诊或线上接诊时,经常遇到向我诉说便秘的痛苦并寻求解决的方法的病人。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长期便秘的老人家问计于我。有过便秘的人才能理解便秘的痛苦,就像有人说: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一个健康的、每天有1-2次大便的人,是不会理解便秘的痛苦的。我也尽量想办法为便秘的病人解除痛苦,大部分人在我的指导下确实解除或者掌握了对付便秘的方法,但是,还有一些长期顽固性便秘的人,依旧生活在便秘的痛苦中。今天,我便与各位病友讲一讲便秘。长期顽固性便秘的治疗需要综合评估病因(如慢传输型、出口梗阻型或混合型)、患者整体健康状况和既往治疗反应。以下是我给出的、分层次对付便秘的方法。特别提醒:如果遇到顽固且解决不了的便秘,必须第一时间到医院就诊,千万别在家里自己搞。一、非药物干预(基础治疗)(一)生活方式调整1、膳食纤维:每日25-30g(如燕麦、奇亚籽、火龙果),需逐步增加以避免腹胀。?2、水分摄入:每日1.5-2L(心肾功能允许时),搭配纤维补充更有效。?3、运动: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可促进肠道蠕动。?(二)行为训练1、固定排便时间(如晨起或餐后),利用胃结肠反射,避免抑制便意。?2、出口梗阻型可尝试“蹲姿”或脚踏凳抬高膝盖。二、药物选择(阶梯治疗)当非药物干预失败,可以选择药物进行干预。对于药物的选择,也是很有讲究的。(一)一线药物(安全、可长期使用)1、渗透性泻药(1)聚乙二醇(PEG):17g/日,调整至1-2次/日软便。?(2)乳果糖:10-30ml/日,注意腹胀(适合老年人)。?2、容积性泻药欧车前、麦麸(需充足饮水,肠梗阻禁用)。??(二)二线药物(效果更强)1、刺激性泻药(短期或间歇使用)?比沙可啶(5-10mg/日)、番泻叶(避免连续>1周)。?2、促分泌药(1)普芦卡必利(2mg/日,选择性5-HT4激动剂,适合慢传输型)。?(2)利那洛肽(290μg/日,刺激肠液分泌,对便秘型IBS更佳)。?(3)鲁比前列酮(24μg/日,激活氯离子通道)。?(三)三线选择1、灌肠/栓剂特别提醒,采取这种方法前,最好征求医生的意见,不要盲目使用这种方法。甘油栓、磷酸钠灌肠(用于直肠粪便嵌塞)。??2、新型药物(1)替加色罗(部分国家批准,限特定人群)。?(2)阿片受体拮抗剂(如纳洛酮,用于阿片类药物所致便秘)。?三、特殊情况处理1、出口梗阻型:生物反馈治疗(盆底肌协调训练),有效率可达70%。?2、慢传输型:考虑促动力药(如莫沙必利)联合渗透性泻药。?3、老年患者:避免番泻叶长期使用(电解质紊乱风险),首选PEG或乳果糖。?四、其他治疗1、益生菌:部分证据支持特定菌株(如双歧杆菌)可能改善症状。?2、骶神经刺激(SNS):适用于难治性便秘,需严格评估。?3、手术(极少数病例):如结肠切除术(慎用于慢传输型且药物无效者)。?五、注意事项1、排除继发因素:如甲减、糖尿病、帕金森病、药物(如阿片类、钙拮抗剂)等。?2、避免依赖:刺激性泻药长期使用可导致“泻剂结肠”。?3、个体化:合并肠易激综合征(IBS-C)者需不同策略(如解痉药联合渗透性泻药)。?六、推荐流程1.?评估便秘类型(结肠传输试验、肛门直肠测压)。?2.?从一线药物开始,2-4周无效则升级治疗。?3.?联合治疗(如PEG+促动力药)可能优于单药。?若常规治疗无效,建议转诊至胃肠专科或便秘门诊进一步评估和治疗。
慢性便秘知多少:认识、诊断、治疗与生活管理尊敬的病友:您好!慢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指排便次数减少(通常每周少于3次)、粪便干硬、排便困难(费力、排出不畅、肛门阻塞感、排便不尽感)或需要手法辅助排便的情况,且症状持续至少6个月。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小毛病”,它会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带来心理负担。这份资料将帮助您了解慢性便秘的成因、诊断方法、治疗选择以及至关重要的自我管理策略。一、认识慢性便秘排便过程需要什么?正常的排便需要肠道内容物在结肠内顺利推进(肠道动力)、粪便在直肠内积聚并触发便意(直肠敏感性)、以及肛门括约肌和盆底肌的协调放松(排便动作)。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便秘。常见原因(通常多种因素并存):1.功能性便秘(最常见):无明确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主要与以下有关:结肠传输缓慢:结肠蠕动减弱,粪便在结肠停留过久,水分被过度吸收。排便障碍(盆底功能障碍):排便时盆底肌群(尤其是耻骨直肠肌和肛门括约肌)不能有效松弛,甚至反常收缩,导致排便通道阻塞。可能伴有直肠感觉功能下降。混合型:同时存在传输缓慢和排便障碍。2.器质性疾病(需医生排查):肠道疾病:结直肠肿瘤、肠梗阻、肠粘连、炎症性肠病(缓解期)、巨结肠、直肠脱垂、痔疮、肛裂(因怕痛不敢排便)。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低钾血症、高钙血症。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脊髓损伤、脑卒中。系统性疾病:硬皮病、淀粉样变性。3.药物因素(常见诱因!):阿片类止痛药(吗啡、羟考酮等-最强致便秘作用)、含铝或钙的制酸剂、铁剂、某些降压药(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抗胆碱能药(如部分抗抑郁药、抗组胺药、解痉药)、抗帕金森药、某些化疗药。4.生活方式因素(关键可改善点):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水分摄入不足。缺乏运动、久坐不动。忽视或抑制便意(如因工作忙、环境不便)。生活节奏改变(如旅行)、情绪压力、焦虑抑郁。二、哪些情况需要看医生?如果您有以下情况,建议及时就诊消化内科:1.符合慢性便秘定义:症状(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排便困难)持续至少6个月。2.症状严重或新出现:便秘症状突然加重、或新出现的便秘(尤其年龄>40岁)。3.伴随“报警症状”(必须重视!):大便带血(鲜红、暗红或黑便)或粘液脓血便。不明原因的体重明显下降(如半年内下降>5公斤)。持续或严重的腹痛、腹胀。贫血(乏力、面色苍白)。腹部摸到包块。发热。有结直肠癌家族史。排便习惯近期发生显著改变。4.常规改善生活方式后效果不佳。5.长期依赖刺激性泻药才能排便。三、医生如何诊断慢性便秘?医生会通过以下步骤来明确您的便秘类型和原因:1.病史询问:具体排便情况(频率、粪便性状-常用Bristol粪便分型图、费力程度、有无排便不尽感/肛门阻塞感、是否需要手法辅助)。症状持续时间、起病方式、进展情况。饮食习惯(膳食纤维、水分摄入)、运动习惯、排便习惯(是否常忍便)。用药史(仔细排查所有药物,包括非处方药、保健品)。既往病史、手术史(特别是腹部、盆腔手术)。家族史(结直肠癌、甲状腺疾病等)。情绪心理状态。2.常规检查:粪便常规+隐血试验:初步筛查肠道出血。血液检查:血常规(查贫血)、甲状腺功能(TSH)、血糖、电解质(血钾、血钙)等,排除部分继发性原因。4.针对性检查(根据初步判断选择):结肠镜检查:目的:直接观察结直肠黏膜,排除肿瘤、炎症、狭窄等器质性疾病,尤其对于有报警症状、年龄较大(通常≥45-50岁)或从未做过肠镜的患者结肠传输功能试验:吞服含标志物的胶囊,在特定时间(如24、48、72小时)拍摄腹部X光片,观察标志物在结肠内的分布和排出情况。目的:判断是否存在结肠传输缓慢(标志物滞留过多)。肛门直肠功能检查(对疑似排便障碍者非常重要):肛门直肠测压:评估肛门括约肌压力、直肠感觉功能(便意阈值、最大耐受容量)、排便时肛门括约肌是否协调放松(模拟排便反射)。球囊逼出试验:将球囊置入直肠并注入温水,让患者尝试将其排出。不能排出或排出时间显著延长(>1-2分钟)提示可能存在排便障碍。排粪造影(X线或磁共振):动态观察排便过程中盆底结构和功能变化,诊断直肠前突、直肠粘膜脱垂、肠疝、盆底肌失弛缓等。其他:如钡剂灌肠造影(已较少用于便秘诊断)、腹部超声/CT(评估结构问题)。明确便秘类型(慢传输型、排便障碍型、混合型)和原因,是制定有效治疗方案的基础!四、慢性便秘如何治疗?治疗目标:恢复正常排便频率和粪便性状,缓解排便困难症状,解除便秘困扰,提高生活质量。治疗强调个体化、阶梯化,并重视病因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一)基础与核心:生活方式调整(所有患者必须坚持!)(详见第六部分:日常生活注意事项)###(二)病因治疗停用或更换导致便秘的药物(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积极治疗导致便秘的原发疾病(如甲减患者补充甲状腺素)。###(三)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原则:从安全性高的药物开始,避免滥用刺激性泻药。根据便秘类型选择药物。一线药物(首选):1.膳食纤维补充剂(容积性泻药):代表:欧车前、小麦纤维素、聚卡波非钙、甲基纤维素等。作用:增加粪便体积和含水量,软化粪便,刺激肠道蠕动。对轻中度便秘有效,尤其适合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者。用法: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至有效,同时必须饮用足量水分(至少1500-2000ml/天),否则可能加重腹胀甚至肠梗阻。起效慢:可能需要几天甚至几周。2.渗透性泻药:代表:聚乙二醇散(PEG)、乳果糖。作用:在肠道内形成高渗环境,保留水分,软化粪便,刺激蠕动。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尤其PEG),适用于大多数类型便秘,可长期使用。用法:按说明书或医嘱服用。用量个体化。乳果糖可能引起腹胀产气(尤其初始几天)。二线药物(一线效果不佳时考虑):1.刺激性泻药:代表:比沙可啶、酚酞(已较少用)、蒽醌类常见于中药通便药或保健品)。作用:直接刺激肠壁神经,增强肠道蠕动和分泌。起效快(通常6-12小时)。关键提醒:仅建议短期、间歇使用!避免长期连续使用!长期滥用风险:导致肠道神经丛损伤(“结肠黑变病”)、电解质紊乱、产生依赖性(不用药无法排便),甚至加重便秘。慎用人群:孕妇、哺乳期妇女、腹痛原因不明者。2.促分泌药:代表:利那洛肽、芦比前列酮、普卡那肽(国内可及性可能有限)。作用:刺激肠液分泌,加速肠道传输。对慢性特发性便秘(尤其慢传输型)效果较好。芦比前列酮老年患者友好,不良反应低优点:不同于泻药,通过生理机制促进分泌,安全性较好,可长期使用。缺点:价格相对较高。利那洛肽最常见副作用是腹泻(通常轻微,可调整剂量)。3.促动力药:代表:普芦卡必利。作用:选择性作用于结肠,增强肠道动力。适用于对其他药物反应不佳的慢传输型便秘。注意: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谨慎评估。针对排便障碍型便秘的特殊处理:生物反馈治疗(首选疗法):原理:借助仪器(如测压导管、肌电图探头),将患者不易感知的肛门直肠功能活动(如肌肉收缩、压力变化)转化为视觉或听觉信号反馈给患者,在治疗师指导下,学习并掌握正确的排便动作(协调放松盆底肌、适当腹压)。优点:无创、无副作用,疗效确切(有效率可达70%以上),是治疗盆底肌失弛缓的金标准。过程:通常需要多次(如每周1-2次,共5-10次)在专业机构(如消化内科、康复科)由治疗师指导下进行。其他:手法辅助(如手指辅助排便)、必要时考虑注射肉毒毒素或手术治疗(如直肠前突修补、直肠粘膜固定术-需严格评估适应症)。(四)粪便嵌塞的处理对于严重的粪便嵌塞(大量干硬粪便积聚在直肠无法排出),需配合使用灌肠剂(如温盐水、开塞露、甘油灌肠液)。清除嵌塞后,需开始或调整维持治疗预防复发。###(五)手术治疗(极少用)仅适用于极少数症状非常严重、所有保守治疗均失败、有明确解剖异常(如巨结肠)且经过严格评估的患者(如结肠全切除术)。风险大,需慎重。##五、日常生活注意事项(治疗的基础与核心!)生活方式的调整对于改善和预防便秘至关重要,需持之以恒:1.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核心!):目标:每日摄入25-35克膳食纤维。方法:多吃全谷物:糙米、燕麦、藜麦、全麦面包、玉米、小米等替代部分精米白面。大量吃蔬菜:尤其绿叶蔬菜(菠菜、油菜、芹菜)、菌菇类、豆类(如扁豆、四季豆)。每餐都要有足量蔬菜。适量吃水果:带皮吃的水果更好(如苹果、梨、李子、猕猴桃、火龙果、西梅/李子汁-天然导泻作用)。香蕉未熟透时含鞣酸可能加重便秘,熟透的香蕉效果也一般。重要提示:循序渐进!突然大量增加纤维可能引起腹胀、腹痛。从小量开始,逐渐增加,给肠道适应时间。喝足量的水!没有充足的水分,纤维会变得干硬,反而加重便秘。每天饮水1500-2000毫升以上(温开水最佳)。2.保证充足水分:晨起空腹喝一杯温开水(约300ml)可刺激胃肠蠕动。全天少量多次饮水,不要等到口渴再喝。限制咖啡、浓茶、酒精(有利尿作用)。3.建立规律的排便习惯:利用“胃结肠反射”:餐后(尤其是早餐后)15-45分钟是结肠蠕动活跃期,是尝试排便的最佳时机。即使没有便意,也可固定时间去厕所蹲5-10分钟。创造良好环境:选择安静、舒适、私密的厕所环境。避免如厕时看书、玩手机分散注意力。不要抑制便意!有便意时立即去厕所。4.增加身体活动:规律运动能直接刺激肠道蠕动。推荐:散步(每天30-60分钟)、快走、慢跑、游泳、瑜伽、太极拳等。避免久坐,工作间隙起身活动。5.采取正确的排便姿势:蹲姿优于坐姿:蹲姿时直肠肛角更直,利于排便。使用坐便器时,可在脚下垫一个小凳子(约15-20厘米高),身体略前倾,模拟蹲姿。掌握用力技巧:尝试排便时,深吸气后屏气,向下用力(类似用力吹气球的感觉),同时放松盆底肌和肛门括约肌(想象它们在开放),避免长时间无效用力。6.管理情绪压力: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会影响肠道功能(“脑-肠轴”)。学习放松技巧(深呼吸、冥想、听音乐),保证充足睡眠,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7.谨慎使用泻药:务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长期、大量使用刺激性泻药(如番泻叶、芦荟胶囊、某些通便茶)。首选安全性高的药物:如膳食纤维补充剂、聚乙二醇(PEG)、乳果糖、芦比前列酮,单用或联用,用药个体化。长期使用安全性良好。##六、常见问题解答(FAQ)Q:多吃香蕉/蜂蜜水能治便秘吗?A:效果有限甚至可能适得其反。香蕉:未熟透的香蕉含较多鞣酸,反而抑制肠道蠕动。熟透的香蕉纤维素含量并不高(约1.2g/100g),通便效果远不如其他水果(如梨3.1g,猕猴桃2.6g,西梅更高)。蜂蜜水:对果糖不耐受的人可能有轻微通便效果(类似乳果糖原理),但对大多数人效果不显著。蜂蜜主要成分是糖,不宜多喝。建议:选择纤维素含量更高的水果(如西梅、火龙果、梨、猕猴桃、带皮苹果)和蔬菜。Q:喝酸奶/吃益生菌能改善便秘吗?A:某些特定益生菌株在部分研究中显示对改善便秘频率和粪便性状有一定帮助。但效果因人而异,不能替代基础治疗(纤维、水、运动)和药物治疗。选择益生菌产品时可关注其菌株和研究证据。Q:哪些泻药会有依赖?A:长期连续使用刺激性泻药。刺激性泻药:长期使用会损伤肠道神经,导致结肠自主蠕动功能减弱甚至丧失,形成恶性循环。建议:泻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首选安全、可长期使用的类型(如PEG、乳果糖、纤维补充剂、芦比前列酮等)。Q:做了很多检查都没问题,为什么我还是便秘?A:这种情况很常见,大多属于功能性便秘。其发生与肠道动力异常、内脏敏感性改变、盆底肌协调障碍以及精神心理因素(如压力、焦虑)密切相关。虽然检查未发现器质性问题,但症状是真实的。治疗重点在于调整生活方式、规范用药(如促分泌药、促动力药)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如生物反馈治疗)。Q:生物反馈治疗痛苦吗?需要做几次?效果如何?A:无创无痛。治疗是将细小的压力感受器或电极片放置在肛门直肠区域(类似指检),通过屏幕上的动画或声音反馈,教您学习如何正确放松盆底肌和用力。通常需要多次训练(如6-10次,每周1-2次)。对于盆底肌失弛缓导致的排便障碍型便秘,有效率可达70%以上。请到有条件的医院(消化内科肛肠科或康复科)进行治疗。Q:慢性便秘能根治吗?A:功能性慢性便秘是一种慢性功能性胃肠病,完全“断根”有时比较困难,特别是与体质、年龄、长期不良习惯相关的。但通过系统评估、明确类型、规范治疗(药物+非药物)和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绝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有效控制,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对药物的依赖。自我管理是长期成功的关键!重要提示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建议。慢性便秘的诊断和治疗需要个体化方案,务必在消化内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滥用泻药或轻信偏方秘方。出现报警症状或症状加重时,务必及时复诊。调整生活方式是治疗的基石,请务必坚持!祝您肠道通畅,身心舒畅!您的消化内科医生: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雷晓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