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仁泓
主任医师 教授
眼科主任
眼科熊炜
主任医师 教授
3.7
眼科邓志宏
主任医师 教授
3.5
眼科陈国平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眼科易军晖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眼科刘豫
主任医师
3.4
眼科李文杰
副主任医师
3.3
眼科曹燕娜
副主任医师
3.3
眼科李明渊
副主任医师
3.3
眼科高莉茉
副主任医师
3.3
于惠敏
主治医师
3.2
眼科张文华
主治医师
3.2
眼科陈雨
主治医师
3.2
眼科李佳
主治医师
3.2
眼科雷翔
主治医师
3.2
眼科杨叶蓁
主治医师
3.2
眼科刘寒涵
主治医师
3.2
眼科欧阳莎
主治医师
3.2
眼科杨宏伟
主管技师
3.2
眼科罗用
医师
3.2
张凤
医师
3.2
眼科朱紫怡
医师
3.2
本来想把自己的公众号框架搭好,再写这篇文章的。而且还打算先前写一篇关于预防近视的文章的。但是暑假快结束,邻家孩子又有两个近视,一个好友在担心近视度数加深很多。看来得先应急写了这篇才行。中间可能会有些稍专业的问题看不明白,我之后会慢慢道来,先搞明白最重要的。一、孩子近视了,父母会是什么反应,我会如何反应?大部分家长会无法接受现实,“书还没有读多少,就戴副眼镜了!”“现在就戴眼镜,眼睛变形了,丑死了!”“男孩子戴眼镜,怎么运动啊?”......记得我邻居家小姐姐出现近视时,我难过了至少一个星期。我懊恼的是在我眼皮子底下竟然近视了,我没有搞得定!!(复习看这里:近视孩子那些事)我一个星期没有见她,借机平复下心情。所以大家不能接受 现实的心情我也非常理解。由于近视孩子那些事看多了,心里对近视这事情心里有数了。我可以非常平静的接受哪天我家铁砣近视了。当然我会尽量地让他晚一点成为近视。真近视了,上面大家担心的其实都不是问题,因为近视并不意味着一定戴镜(可以角膜塑形镜的),而现在戴镜也不意味着一辈子戴镜。天鹅都是丑小鸭变的,等孩子18变的时候他们的近视度数不高,激光近视手术完全可以摘掉眼镜的。但是如果仅仅是抱怨而不理智地做点事,也许这眼镜就真的需要伴随终身了。所以真正该关心的问题是:如何让近视进展得慢一点,再慢一点。在我们接纳了孩子已经近视的事实后,我们还必须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就是:近视度数百分百会增长的。这又是一个不愿意面对的现实。近视度数的稳定就像身高的稳定一样,要到十八岁左右才定型。孩子在18岁前一直轻度远视,才能在成年后不近视(参考儿童的视力是如何达到1.0的?)。所有孩子的眼球都会长大,所以远视度数必然降低,而近视度数必然增高。所以,我的反应会是:哦,真的近视了,需要做一些事情了。做啥呢,不同度数的近视做的事情也不一样。二、如果孩子近视度数在100度以内?这算是个好消息,才刚刚近视就被发现了,没有错过最佳的干预时机。而且这个阶段事情做到位了,还可以不戴镜的。需要非常明确的是:必须是散瞳后验光的结果,最好有眼轴长短和角膜曲率等检查结果。只有诊断非常准确,才能保证所有的事情方向正确。目前需要做的事:1. 等验光结果出来后,全面检查眼视觉功能检查,主要包括调节和集合功能的检查。因为调节在近视的形成和发展中至关重要,也许这时候的近视完全是调节功能惹的祸(参见调节功能在近视形成中扮演的角色)。通过专业的视觉训练将调节功能锻炼到非常正常的状态,一是裸眼视力会有所上升,不需要戴镜;二是健康的调节功能会让近视的度数进展得非常慢。我周边的“小白鼠”有一年才增加25度,我非常满意。因为有一小部分调节功能异常是集合不正常引起。所以检查集合功能也是必要的。如果真的存在,正规视觉训练可以解决问题。由于目前市面上视觉训练鱼目混珠,妈妈们要睁大眼睛好好辨认(易医生从妈妈角度看视觉训练)。但要相信正规的视觉训练肯定会越来越多的。最经典的调节功能训练:一是看远看近交替,如远近字母表;二是通过正负镜片达到放松调节和紧张调节的作用,如正/ 负镜片排序:三是反转拍训练调节灵敏度。2. 近视预防的所有措施必须非常到位必须达到每天2小时左右的户外,而且阳光越好,户外对眼睛的保护作用就越好。我家铁砣今年晒成了“非洲小子”,我很开心。必须参加体育运动,运动是最天然的视觉训练,对身体、对阅读学习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去年门诊有个一年级的孩子,近视度数很低,但戴不戴镜视力都不理想,叮嘱的户外和运动都不执行,我真的是醉了,不花钱的药是最管用的。看书写字的习惯很重要,它是导致调节功能出现异常的最大“祸首”。这个习惯的建立越早越好,最好在幼儿园中班形成了最好。3. 低浓度的阿托品眼液滴眼目前最推荐的是0.01%的阿托品眼液。由于市面上没有如此低浓度的成品眼液出售,所以并不能全面推广。只有懂专业的医生帮忙配置才行,但可千万别期待着医生百分百帮你配。帮助配眼液承担着一定的风险,也不是所有医生所有眼科医生都在行于这个事。由于如此低浓度的阿托品基本没有散瞳作用,也不会让孩子畏光,视近模糊。长期用是非常安全的,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注意卫生,而且开封眼液一般只使用一个月。为什么推荐0.01%浓度呢?因为浓度越低撤药后的反弹程度最不明显,终归会有不用它的时候呀。4. 如果裸眼视力不理想,最好还是戴镜如有调节的因素影响,视觉训练后一般视力会提高到0.8 左右,对日常学习和生活不影响。如果达不到,最好戴上眼镜。引起近视加深速度快的最大原因是模糊的视力。低于0.8 以下的视力,视网膜上成像会模糊,模糊的物像会不停地刺激调节,引起调节功能的异常导致近视度数快速增长;而且,模糊物像本身就是引起眼球增长的原因。所以如果会导致近视迅速增高到200~300度,戴上眼镜还是最有利的选择。如果能够在12 岁左右,近视度数还是在200度以下,等到成年的时候(18岁)应该可以控制在低中度近视范围(600度以下)。哪天想变天鹅变王子都是有机会的。三、如果近视在100~200度?也还算幸运的,能够在这个阶段就发现近视了。还不算太糟糕!!虽然这爹妈当得不是特别用心(也许用心在别处去了~~),至少还是有机会可以及时控制住近视发展的速度的。所有的措施可以参照100度以下的,除了下面强调的!!!由于100度左右的近视已经非常明确地影响看东西的清晰度了。这时让矫正视力时刻达到1.0或以上是非常必要的。达到这个目的,不外乎两种选择:1. 戴框架眼镜。其实戴眼镜永远都是最安全最经济的选择。假如低于100度所建议的都能做到实处,100~200度却每天戴上眼镜,近视的进展速度并不一定会很快。真正让“眼镜越戴越深”的原因是:半推半就地戴眼镜,也就是学校戴回家不戴或者看黑板戴写字不戴。其实现在有很多漂亮眼镜,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眼镜戴上,孩子并不纠结。所以纠结的往往是父母。分析父母纠结的最大因素,就是不愿意接受孩子近视这个事实。我经常劝这些爸妈,近视本身已经事实,不戴眼镜仅仅是不让别人知道而已,自己心里是知道得很清楚,为了父母自己的面子或者仅仅“掩耳盗铃”而让孩子的“近视”眼病(这可是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眼病)耽误治疗,似乎有点得不偿失。先说说戴镜的弊端,不外乎是不漂亮、不方便;其他摆得上台面的弊端也没啥了(已经是最经济的方法,因为选择眼镜只需要选准确度数的,其他的都是浮云)。好,来数数不戴眼镜的弊端:(1)近视度数像飞机速度样飙升。不戴镜的孩子一年增长200左右挺常见的。想想一年后400度,还有那么多年才18岁呢,600度高度近视还离孩子远吗?(2)孩子100~200度近视,所有的世界都是模糊一片,呈现在他们面前的世界还美好如初吗?最重要的是黑板上的字都眯着眼还是模糊可辨认,你能期待他们学习成绩优秀,上课时最高效率吸收吗?如果街边的汽车和摩托车都是如此模糊不可辨认,你觉得他们是安全的吗?孩子们要求不高,他们会接受父母帮他们做出的选择,而且还会安慰我们:“能看得清的。”也许没有表达的下句是:只是需要多眨眼,使劲地眯着眼睛。2. 戴角膜塑形镜。虽然它很贵、很麻烦、还有各种风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控制近视的度数还是杠杠的。选择角膜塑形镜,是对家长非常大的考验,慎重是正确的。虽然我经常建议家长选择角膜塑形镜,是从权衡利弊的角度考虑的。12岁以前的孩子,一旦近视度数增长会比较快,所以如果选择戴塑形镜,8岁以后相对来说越早越好。等初中高中学习任务重搞不赢,可以不选择这种方法,戴框架眼镜就可以了。选择戴角膜塑形镜是承担风险的,其实说明白了,只要是医疗措施就是有风险的,吃阿莫西林可能过敏要人命呢。在具体时间段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做出最有利于孩子的选择。如果父母有监管力度,愿意花时间精力去依从医生的细节建议,风险是可控的,也就是说孩子戴不戴和风险的大小取决于父母责任心、执行力和控制近视度数的决心大小。如果父母不能监管,或者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原理,不戴角膜塑形镜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假如是我家孩子近视了,我会选择角膜塑形镜的,因为我太明白了,而且我非常知道避免感染风险的措施,心里有数,胆子才会大的。当然你肯定不可能如我,选择信得过的医生,遵从医生的言语,定期的复诊才是王道。四、如果近视在300~400度?如果第一次发现近视就已经300~400度了,父母多少都应该内疚一下。就算是双方父母高度近视造成的遗传性近视,作为父母应该从小就预防。几个月前在门诊遇上一个4岁孩子,近视300度以上,父母还都不是近视。我纳闷呢,仔细检查了其他啥都还好。母亲一句话点破天机:“孩子两岁前没出过大门,三岁前没出过小区......” My God!生活原来还有这么过的。有些话都忍着了。上面的情况是特例,我们也会综合做到最大力度的控制,只是必须因人因年龄而异了。对于逐渐发展过来的,该注意的都知道了,该犯的错误也已经经历了(不戴镜的错误)。如果孩子还在12 岁一下,请看上面所述,严格执行。如果孩子已经12 岁以上,尤其14岁以上,注意控制,风险已经不是特别大了。最后说句实在的。近视了并不是天塌的灾祸,只要控制住进展速度,没有太严重的问题。真正影响我们这代人和孩子辈的人会是老花带来的阅读不适,因为我们都是“文化人”。低度的近视会让老花年龄时稍微感觉好一些些。好文推荐:调节功能在近视形成中扮演的角色——最佳干预的时机(二)之近视孩子那些事调节功能在近视形成中扮演的角色——最佳干预的时机(一)对眼睛来说,阅读真不是一件容易事!!!视力1.0是远远不够的运动是最好的视觉训练,虽不能完全代替视觉训练儿童的视力是如何达到1.0的?(一)儿童的视力是如何达到1.0的?(二)从医生妈妈角度,初看美国英文阅读
自从公众号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多了。有人问,可以来个“散光”的教学吗?我家孩子这么小就散光了,需要戴镜吗?......这散光的教学就不容易啦,总不能像给本科生上课?我们白话白话远视、近视和散光吧,主要说说与我们生活、健康相关的事儿。眼球,我们真的希望它是个“球”!!!标准的溜圆的球,大小直径还刚刚好!但是,现代社会全球提倡个性化,眼球也是有个性化的球,所以,有些大点,有的小点;有的圆,有的椭圆;有的横椭圆,有的竖椭圆,还有的斜着椭圆。一般情况下眼球还都不正圆,大部分人是横椭圆,就像下图,水平经线略微长点。一、先说说有点小的眼球——远视其实,刚出生的婴儿都是小小眼球,也就都是高度远视眼。光线聚集的焦点总是在眼球的后方,视力也是非常模糊的。孩子的眼球成长目的是为了达到清晰的视力,所以会努力增长变长。随着年龄增长,眼球也逐渐长大,远视的度数也就逐年降低了。其中长得最快的是一岁以内,速度非常快的是一岁至三岁;三岁到六岁速度逐渐减慢,但也在长大;到了六岁之后,眼球长大的速度就很慢了。所以很多远视的孩子上小学后眼镜的度数就几年不变化了,我们也就要求一年左右才验光检查。低度数远视是医生们最喜欢的状态,六到八岁左右存在+2.0D远视,说明这孩子可能不会近视了。这个也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怎样看书看电视眼睛都不会变坏的秘诀啦。这就是“远视储备”!在学龄前储备好(眼球长慢点,别像身高cheng~ cheng ~cheng)一定度数的远视,眼球稍微短点点,随着青春期眼球长长长,十八岁长度刚刚好,没有近视也没有远视。但是超过+3.00D的远视,眼球的调节功能(照相机调焦功能,参考儿童的视力是如何达到1.0的?二)不能把眼球后的焦点调节到视网膜上,孩子的视力就不可能很清楚。长长久久的不清晰,孩子的眼球觉得如何努力都没见进步,放弃吧~~。中高度远视的孩子就成“弱视”了,一旦被忽略了(没有戴远视眼镜),过了12岁以后,也许就一辈子模糊了。还有不幸的孩子,因为中高度远视出现的内斜视,孩子爸妈就得为“是否需要手术”而纠结十年;没及时矫正的,也许就真的摊上“斜视手术”了。很多人都抱怨:孩子的眼镜一旦戴上就取不下来了。当然了,让我看到了清晰而美好的世界,为什么还要选择模糊呢?所以远视的孩子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戴眼镜,即使他只有两岁。二、有点儿长的眼球——近视近视是很多家长心中的痛,因为一旦近视了,就不可能回到不近视啦。当然了,你说,个头长到一米八,还能再长回到一米五吗?眼球长到25mm,还会长回到23mm吗?对于这个有点长的眼球,光线聚集的焦点不是在眼球视网膜的后面,而是在视网膜的前方,但视力也是非常模糊的。同样,孩子的眼球成长目的是为了达到清晰的视力,所以会努力增长变长。因为眼球不能变短,努力的结果只能增长,近视度数也就cheng~ cheng ~cheng。想阻止眼球不长,只有视力是清晰的,别无它途。我们如果不愿意孩子近视,该怎么办?不能等到6岁时,发现眼球再长就近视的时候才着急。难道真的期待着奇迹出现?你说孩子的眼球不长它就不长啦?所以,想孩子的眼球慢点长,必须早点想到早点开始做预防。看看眼球生长规律(上图),如果能在增长速度最快的时候控制住,才是最有效的控制。而户外活动是控制眼球最好的方法,所以控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一岁之前,在三岁之前尽量多的户外呆着;接下来学龄前尽量多的户外。其实户外呆着还有很多好处,是最有效的补钙。户外的摸爬滚打有利于各种感觉的体验,有利于对空间的探索,有利于大运动精细运动的发展;这些经历都会将来的阅读有非常大的帮助。最典型的例子是前几个月的那个孩子,四岁已经有-3.00~4.00D的近视,父母都不近视,但孩子“体弱”两岁前没有出门过,三岁前没有出过小区。医生真能通天也不可能让这孩子不成为高度近视,只能看着她的眼镜度数飞涨,医生尽最大努力也必须预见啤酒瓶底似的镜片。其实“高度近视”才是医生、家长和孩子们应该面对的“敌人”。一旦度数过高,眼球会长得太长,-15.00~-20.00D近视的眼球会增长至29mm~30mm。过度延长的眼球必然会造成眼球壁薄,视网膜菲薄。视网膜是眼球这个照相机的底片,它的厚度变薄将导致戴镜视力不能达到1.0,真正影响生活品质。同时还会出现黄斑出血、视网膜脱离等等疾患,一旦出现可能致盲而且不可恢复。所以近视出现了,担心戴眼镜不漂亮等等的都是没有抓住重点。三、不圆的眼球——散光很多次,我的朋友都会非常着急地呼叫:“这怎么好,我家孩子不仅近视,还散光,太可怕了,太复杂了!!!”说散光,其实,基本上90%的眼球都有散光。有散光一点都不足为奇,应该看看散光的多少,是否对视力有很大的影响。散光,是指眼球内的凸透镜的弯曲度不一样,造成不同轴位的近视或远视的度数不一样。例如:水平轴位近视-1.00D,垂直轴位近视-2.00D,相差-1.00D,也就是说有-1.00D散光,轴位水平180度。再说白了,其实是眼球长得不圆造成的。横椭圆形的眼球有水平轴的散光;竖椭圆形有垂直轴的散光;斜椭圆形的眼球有斜轴散光。像上图,眼球横椭球比较明显,垂直方向蓝色光线聚焦于视网膜前,是近视;水平方向绿色光线聚焦于视网膜后面是远视,视网膜上是个弥散圈的成像,非常模糊,不能分辨。家长朋友们非常关心的问题是:散光能长好吗?其实琢磨下,椭圆形的眼球能长得成正圆球形吗?答案也就清楚了,散光的度数会小范围的变化;想要2.00~ 3.00D的散光长好,变得没有散光,还真的不可能!就像长脸会长成圆脸吗(不长胖为前提)?正常人会有-0.50~0.75D的散光,但对视力是没有影响的。所以如果近视伴有-0.50~0.75D的散光,可以不担心散光,只担心近视。如果超过-1.00D以上的散光,会影响视力,也就需要戴眼镜矫正了。当然,散光眼镜得一直戴,散光不会太大变化,不会像远视逐渐降低就没了,也不会像近视会逐年加深那么恐怖。散光的度数会持续存在,变化不会太大,接受它也别恐慌。-1.50D以上的散光可以明显地影响视力的清晰度,没有及时戴镜会导致“弱视”。必须提醒的是:散光对物体成像的影响是变形,比近视远视的单纯模糊更难得辨认。所以明显地散光一定得准确矫正。特别是斜轴散光配镜的准确度要求非常高,轴位相差一点点,视力就会相差好几行。就是记住,明显散光对视力的影响非常大。四、远视、近视和散光对生活的影响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以前用于躲避动物的侵袭、用于捕获动物得到食物。现代生活最主要的任务是阅读:为学习阅读书本,为工作阅读电脑,为娱乐阅读手机。当然眼睛还得为开车保驾护航、为运动盯准目标......近视非常“恐怖”,恐怖的事情不是戴眼镜,而是可能变成高度近视后远近处都看不清楚,会成盲人。只要不是高度近视,其实并不恐怖,因为是所有屈光不正中对阅读影响最小的。因为近视的人看近处书本、物体没有影响,就算不戴眼镜,需要的是更加近的距离阅读。必须戴镜是因为需要控制住度数,需要避开车辆的危险,需要黑板看的清楚......所以对医生来讲,近视最恐怖的是不戴眼镜,不矫正视力!!其实,对阅读、学习来说,远视的人如果不戴镜会困难很多。+2.00D左右的远视孩子,如果调节功能是正常的,视力是可以1.0~1.5的。但如果调节功能不好,视力往往只能达到0.6~0.8。这些孩子看远的时候,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眼球)后面,是模糊的;看近阅读的时候需要更加多的调节(参看儿童的视力是如何达到1.0的?),简直是“雪上加霜”的节奏(这种感觉,问问老花的知识分子,字会是飘浮的,仿佛的)。就像孩子走路还不稳,却要求他背着行李走。所以超过+3.00D远视是必须戴镜的。如果度数不高,在调节功能没有训练到正常的时候也是需要戴眼镜的(但训练到位,有取镜的机会)。对于散光,超过1.00D以上的孩子就需要戴镜。因为散光的孩子看东西不仅模糊而且变形,就算眯眯眼看到的东西也都是扭曲变形的。如果家长认为变形扭曲的世界是最美好的礼物,那您就不让他戴眼镜。其实作为医生,最大的希望是孩子健康:近视的孩子别成高度近视;远视的孩子别伴有内斜;散光和远视的孩子不要有弱视。作为妈妈来说,我希望孩子能够看世界清晰明亮;我希望孩子能轻松利用他的眼睛学习生活;我希望眼睛带着小小的他去享受一切美好、去避免一切危险。所以作为医生妈妈,如果必要时眼镜能帮助我们达到上述所有的目标,我会欢迎、感恩眼镜的帮助。好文推荐:假如我家孩子近视了——易医生妈妈怎么办?(转载自易军晖原创公众号:童眼 TongEye)
应邀到一小学去做一次近视防控的知识讲座,感觉非常好。嘚瑟的理由有二:校长大人非常有教育情怀,不仅整整听完我的讲座,中午还畅聊告诉我:“我明白了为什么调查结果中一年级的‘近视率’比二三年级还高,因为他们是远视而不是近视!”二是,家长们求知的眼神让我知道他们太需要这些知识。这儿将讲座内容整理,分享给需要的家长们!这次讲座的内容分为五个部分:一、眼睛的价值二、近视是如何形成的三、如何预防近视四、孩子近视了,该怎么办一、眼睛的价值眼睛价值不容分说,因为它是心灵的窗户,可以表达喜怒哀乐各种情绪;还因为眼睛是接受外界信息的最重要感觉器官。小时候孩子视力不好,需要用触觉、味觉。运动本体和听觉来感受世界,接受信息,等6岁以后视觉发育完善了,统领其它感觉器官,一定程度代替了其它感官来接受外界80%的信息。我们只需要看左图,就知道辣椒辣、草莓甜,不需要用嘴巴去尝;看右图,我们知道砖头是粗糙的、花瓣是柔软的,不需要用手去摸。这些信息是否能有效传递到大脑决定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参考:学习成绩不好,“错”在这儿!!——视认知发育)。所以,老师们最喜欢视觉型学习类型的孩子。他们喜欢读书,安静、不捣蛋、学习效率非常高,还成绩好得不打得了。听觉型的孩子不喜欢看书,听课还行;运动型的孩子需要自己动手做就学得不错,估计有些“多动”。二、近视是如何形成的什么是近视?眼睛像是个照相机,没错,就是!!!外界的物体会在眼球的视网膜(照相机的底片)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倒立像。像的清晰度决定了传递到大脑的信息量,就像我们喜欢看高清电视一样。如果近视了,眼球会太长,像会聚焦在视网膜前,然后落在“底片”上的就是一个模糊的“照片”,就如没有调好焦距照糊了的照片,大脑也就没法辨认到底是谁和谁啦。从出生到成年,眼球和我们的身体同时在长大。我们的身体从50cm长到160cm,眼球也从17mm长到23mm。17mm的眼球是远视,小时候咱们都是远视眼;慢慢长到23mm,光线正好聚焦在视网膜上,最清晰的成像。刚刚好,正视!远视力1.0以上。现在的孩子身高往往170-180cm,眼球也一不小心就超过了23mm,长到了24-25mm。身高超过了,大家开心称赞;眼球多长1mm,3.00D(300度)近视,长2mm,6.00D近视,就成为高度近视了,痛心疾首!!我们当然希望孩子们到18岁个头不长了,眼球也不长了,这时个头180cm,眼球23mm,又帅又不近视!反过头想想,如果想达成这样,6-18岁的孩子眼球直径必须<23mm,也就是必须在轻度远视的阶段!!!但是,现实永远都比理想残酷。很多孩子眼球都长得快,小学阶段达到“正视”阶段,眼球仍然会长,就超过23mm了,进入到了近视阶段,而且必然是度数越来越深的近视,因为没法立马叫停啊。近视程度的分类如下:轻度近视眼:-3.00D以下中度近视眼:-3.00D至-6.00D高度近视眼:-6.00D以上对于眼科医生来说,轻中度近视没啥了不起,就是戴副眼镜,文质彬彬的模样。但高度近视就不简单了,高度近视才是医生、家长和孩子们应该面对的“敌人”。大家看,左边图片是正常人的视网膜,质地很厚实的感觉;右边是高度近视的视网膜,上图是“豹纹状”,其实是被延长的眼球扯得菲薄的视网膜,最中心的部位就像洗旧的衣服,用手搓搓就会破洞。破个洞就是“黄斑裂孔”。此时交谈时看着人,对方的眼睛鼻子嘴巴都是黑坨坨,根本看不见。你可以竖个拇指在眼珠子前面试试这个感觉。右下的图是黄斑出血,也是高度近视的常见结局。高度近视还可以造成白内障青光眼等等,一旦出现了,就会成为“瞎子”,不是戴副文质彬彬的眼镜能解决的问题,会是永远的瞎子......近视形成的原因?我们小时候“四眼狗”是稀奇,目前不戴眼镜的是熊猫级宝贝。为什么?比较了一大堆理由,原来,户外活动的时间减少才是罪魁祸首!户外活动可以抑制眼球增长,视近过多过近可以促进眼球增长,它们之间的平衡决定了眼球增长的速度。近10多年的研究表明:户外活动对近视眼的保护作用要比视近活动导致近视的致病作用更强。意思就是:我在户外活动2小时,然后在室内看两小时书,不会近视。户外的力量更强大!其实看书写字姿势也是非常大的“痛”!这张照片是多年前的新闻图片,温家宝总理的坐姿真棒,他周围的孩子全部近视,而且每一个写字距离达到40cm的。我家孩子看见这照片,就指着温总理说:“妈妈,我就是这个人,我的同学们就是旁边的这些人(如此写字的)!”我去教室外看过,事实真的如此。目前的国情非常严峻,因为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青少年近视王国。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小学生45.7%近视,初中生74.4%,高中生83.3%。让人高兴的是,中央政府已经着力解决这个问题了,小学生近视率在2030年必须降到38%以下。任务艰巨啊!小学校长们都会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所有家长们都会要求来接受“教育”的。才出生的孩子们可能会是受益的一代人(参考:0-3岁视力保健及预防近视的综合思路)。三、如何预防近视预防近视/预防高度近视是一个非常长的过程,从出生、到学龄前、到学龄儿童青少年一直需要预防;出现了近视后更加需要预防高度近视。最近十年,我在关注着出现近视边缘的这一部分人群,也就是小学低中年级的儿童。小学低中年级的孩子,从普查的视力来看,一年级出现不佳视力(<1.0)的几率比二、三年级的还高。但这群孩子不一定是近视,而是低度远视,是非常好的预防阶段。对一年级孩子的正确干预,是降低小学阶段近视发病风险的关键阶段。预防近视的最关键最有效的方法:户外活动。每天户外>2小时,每周户外>14小时。大家可能说这太难了!每天都需要上学啊!是啊,上学的时候如何达到这个2小时?如何增加户外活动?我这儿算了一笔账,让大家看看是否可行:1.每天上学和放学路上户外(15分钟*2)2.课间10分钟户外(10分钟*6)3.体育课户外(30分钟)4.周末尽量多的户外时间(>6-8小时)需要大家记住的是:太阳越好,户外保护眼睛的作用越好。户外活动对眼睛的保护作用在于户外亮堂的光线,所以白天比晚上好,夏天比冬天好,太阳天比下雨天好。不过早上和黄昏的户外光线远比室内强多了,是户外活动的非常好的时间。课间十分钟是学校里最值得利用的”碎片”时间。因为有研究表明,分成几段的户外时间比集中的户外更加保护眼睛,预防近视发生。如果课间不能到操场上,走廊也比教室里好!以后学校里会进一步保证体育课时间。充分地利用这些时间,每天两小时户外不是奢侈的要求,是可行的,是容易的。另外一个关键是:正确的看书写字姿势。见图!一开始就教会孩子正确的看书写字姿势,是一劳永逸的。在一年级,培养这个习惯,比训练写出漂亮的字更加重要。在我家,我幼儿园大班和一年级的宣言是:写字姿势必须规范,字不好没关系,如果被我发现姿势不对会很麻烦。当然什么“躺着看”“趴着看”“车上看”……统统是被禁止的。因为一开始就是如此规定的,孩子并没有任何被约束的感觉。还有写字姿势不正确很多源于“不正确的握笔姿势”。正确的握笔姿势见上图。不正确的姿势亦见下图。正确握笔姿势的重点在于:坐端正时能看到自己的笔尖。只有看见鼻尖才知道写什么,在哪儿写,所以,如果握笔姿势不正确,写字姿势也就肯定不正确啦。这两个关键其实是可以兼得的:我们可以选择在阳光下看书,树荫下、阳台上、走道中都是非常好的场所。我曾经一度将写字书桌搬到阳台上(我家还是未封闭阳台)。四、孩子近视了,该怎么办?在我家孩子一年级的时候,我在家长群里呼吁了一声“建议大家都带孩子去看看眼科医生”,有家长回答“孩子没近视干嘛要去看眼科医生?”等孩子近视了,家长带着孩子来了,满面愁容:“医生,我们该怎么办?治得好不?”很多的家长的第一反应是:“书还没有读多少,就戴副眼镜了!”“现在就戴眼镜,眼睛变形了,丑死了!”“男孩子戴眼镜,怎么运动啊?”其实,总结为一句话:坚决不能让Ta戴眼镜!!!孩子的反应会是什么呢?“哇!”哭得稀里哗啦……“我坚决不戴眼镜!”总结为一句话:爸妈不希望我戴眼镜,我怎么就没有听话呢?只有极少数的天真的孩子说:“我终于可以戴眼镜啦~~~”如果我家孩子近视了,我会是什么反应?其实,我并不比大家好很多。邻家小姐姐出现近视,我难过一个星期。估计比大家更加难过,因为我从小带着他们户外,我尽量用我的知识影响他们,但邻家小姐姐还是近视了。我躲着不见邻居一家,一个星期之后我才鼓起勇气和他们交谈。由于经历了很多次的考验,现在我能非常平静接受我家孩子近视(假如哪天他近视了)。虽然目前我的努力还在尽量地让他晚一点成为近视。因为我非常明确地知道,小学之前出现近视,成为高度近视的几率几乎是100%;小学低年级(6-9岁)出现近视,成为高度近视的几率超过50%以上;小学高年级(9-12岁)出现近视,高度近视的几率一半左右;而初中以上的近视,大部分是低中度近视,是基本安全的。我接受了孩子近视的现实时,脑袋里想的会是:1.近视并不意味着一定戴框架眼镜(也许能选择塑形镜)2.现在戴镜也不意味着一辈子戴镜(如果近视度数不高,18岁以后可以选择其它方式摘镜)3.仅仅是抱怨而不理智地做点事,也许这眼镜就真的需要伴随终身(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住近视发展的度数,不戴镜就和瞎子一样,想摘镜手术却因度数过高不能,那么眼镜就没有选择地需要了)孩子近视了,我会做什么?1.深呼吸,接纳事实(近视已经是事实,回避它只能是自欺欺人,于事无补)。2.找出没有做好的预防措施,补救~(所有近视的预防措施也是有效的控制近视的措施,必须恢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习惯)3.找专业的医生帮助,避免高度近视!(医生多年的知识积累是常人无法学习到的)眼科视光医生制定的控制方案,是医生、家长和孩子合作的过程;是多种方法结合应用的过程;针对每个孩子的个性化控制过程。具体方法有:1. 必须矫正视力。清晰的视力是停止眼球生长的信号,是视觉训练的基础。常用的方式有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以及功能框架镜和角膜接触镜。2. 如果有视功能异常,需要进行规范的视觉训练,记住是规范的,需要睁大眼睛鉴别的。3. 必须有足够的户外和运动,记住是矫正视力以后进行户外和运动!(详见:假如我家孩子近视了——易医生妈妈怎么办?)常见的误区:1、近视就要坐前排?老师们总会不时听到这样一句话:老师,我们家孩子有点近视,可以把Ta的座位安排在教室前排吗?NO!为什么?-1.00D近视的远点是1米,也就是说当孩子有100度近视时,他仅仅能看清楚1米远的东西。-2.00D近视只能看清0.5米远的东西。黑板离第一排座位的距离有多远?肯定超过1米吧?不给孩子佩戴眼镜却要求前排,不是在拖孩子学习的后腿吗?2、戴上眼镜就解决问题了。NO!很多家长给孩子配副眼镜后就再也不闻不问了。殊不知,戴上眼镜视力会以每年平均0.75D的速度增加,更有胜者会以-2.00D~-3.00D的速度增长。半年后戴眼镜的视力往往低于0.6或更低,这种模糊的视力会让近视更快地增长。眼镜就只能“越戴越深”啦。3、激光手术就可解决近视问题。NO!激光手术只有18岁以上才能采用,而且不能解决所有的近视。过高的高度近视不能手术,也还有很多其它情况的近视不能手术。近视眼手术不能避免高度近视的并发症,且任何手术都存在着手术风险,术前会有严格的筛选检查,不是所有人都想做就能做的。我经常会劝导想做激光近视手术的小朋友及家长:只有度数不太高的近视才是手术的适应症,如果你想18岁享有选择手术的权利,必须控制近视的度数。一旦近视度数过高,你就被排除出局了,也就意味着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都必须一辈子戴着眼镜了。当然也可以选择-10.00D近视不戴镜,只看清0.1米,过过“鼠目寸光”的生活。这次讲座的内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句话,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