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

公立三级中医医院

推荐专家

疾病: 发烧
医院科室: 不限
开通的服务: 不限
医生职称: 不限
出诊时间: 不限

发烧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基孔肯雅热的诊疗与防控今天(2025年7月22日)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就蚊媒传播疾病基孔肯雅热发出警报,提醒各国做好应对准备,避免疫情大规模暴发。今天在日内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世卫组织虫媒病毒小组负责人迪亚娜·阿尔瓦雷斯说,目前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情况,约550万人面临这种蚊媒病毒的风险,而且可能出现大范围疫情。截至7月21日,中国广东佛山四区(顺德、南海、禅城、三水)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658例,其中顺德区占2471例。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Fever)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一、临床表现本病的潜伏期为2~12天,通常为3~7天。⒈急性期。⑴发热:病人常突然起病,寒战、发热,体温可达39℃,伴有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淋巴结肿大。一般发热1~7天即可退热,有的病人约3天后再次出现较轻微发热(双峰热),持续3~5天恢复正常。有些患者可有结膜充血和轻度畏光的结膜炎表现。⑵皮疹:80%的患者在发病后2~5天,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皮疹,为斑疹、丘疹或紫癜,疹间皮肤多为正常,部分患者伴有瘙痒感。数天后消退,可伴有轻微脱屑。⑶关节疼痛:发热同时,多个关节和脊椎出现疼痛、关节肿胀,可伴有全身性肌痛。关节痛多为游走性,随运动加剧,晨间较重。病情发展迅速,往往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关节功能丧失,不能活动。主要累及小关节,如手、腕、踝和趾关节等,也可能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的剧烈疼痛是本病的特点。关节积液少见。X线检查正常。⑷其他:极少数患者可出现脑膜脑炎、肝功能损伤、心肌炎及皮肤黏膜出血。⒉恢复期。急性期后,绝大多数患者的关节疼痛及僵硬状态可完全恢复。部分患者持续性关节疼痛和僵硬可达数周至数月,甚至3年以上。个别患者留有关节功能受损等后遗症。二、实验室检查⒈一般检查。⑴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少数患者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轻度降低。⑵生化检查:部分患者血清ALT、AST、肌酸激酶(CK)升高。⑶脑脊液检查:脑膜脑炎患者脑脊液检查符合病毒性损伤的改变。⒉血清学检查。⑴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采用ELISA、免疫层析等方法检测,捕获法检测IgM抗体的结果较为可靠。一般情况下,发病后第1天出现IgM抗体,第5天多数患者呈阳性。⑵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采用ELISA、免疫荧光抗体测定(IFA)、免疫层析等方法检测。一般情况下,发病后第2天出现IgG抗体,第5天多数患者呈阳性。⒊病原学检查。⑴核酸检测:采用RT-PCR和Real-time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一般发病后4天内在多数患者的血清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⑵病毒分离:采集发病2天内患者血清标本,用Vero、C6/36、BHK-21和HeLa等敏感细胞进行病毒分离。三、诊断及鉴别诊断⒈诊断依据。⑴流行病学资料:生活在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或12天内有疫区旅行史,发病前12天内有蚊虫叮咬史。⑵临床表现:急性起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病程2~5天出现皮疹,多个关节剧烈疼痛。⑶实验室检查:①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②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③从患者标本中检出基孔肯雅病毒RNA;④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基孔肯雅病毒。⒉诊断标准。病例诊断分类。分为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可参见《基孔肯雅热诊断》(WS/T590—2018)。(1)疑似病例。发病前12d内,曾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区或居住场所工作场所周围曾有本病发生;且符合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发热常伴皮疹,和或关节剧烈疼痛,多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者。(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者。(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以下任一项者:①CHIKV核酸阳性;②临床标本中培养分离到CHIKV;③CHIKV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⒊鉴别诊断。⑴登革热: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经伊蚊叮咬传播的虫媒传染病。我国广东、云南、广西等多个省份曾多次发生本地疫情。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1到14天,多为5到9天,大多数感染者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不过,一旦发病,患者会出现一系列典型症状:①突发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②“三痛”:剧烈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关节痛;③“三红”:面部、颈部、胸部潮红;④皮疹:四肢或躯干出现充血性红疹;⑤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⑥严重者可发展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症,甚至危及生命。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的传播媒介相似,都是由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传播。伊蚊白天叮咬人,尤其活跃于日出前后1—2小时和日落前2—3小时。流行区域基本相同,临床表现亦类似,与登革热较难鉴别。基孔肯雅热发热期较短,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出血倾向较轻。鉴别有赖于实验室特异性检测。⑵O’nyong-nyong等甲病毒感染:O’nyong-nyong病毒、Mayaro病毒等甲病毒感染引起的临床表现和基孔肯雅热相似,不易根据临床表现和一般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需要通过特异性检测进行鉴别诊断。由于这些病毒之间存在抗原性交叉,对血清学检测结果需要仔细分析。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是鉴别这些病毒感染的主要方法。⑶传染性红斑:由细小病毒B19引起,首先出现颧部红斑,伴口周苍白,2~5天后出现躯干和四肢的斑丘疹。关节受损表现为多关节周围炎,较多发生在近端指趾关节、掌关节,可侵犯腕、膝和踝关节。细小病毒B19特异性抗体和核酸检测阳性。⑷其他:本病还需与流感、麻疹、风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湿热、细菌性关节炎等疾病相鉴别。四、治疗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处理。⒈一般治疗。发热期应卧床休息,不宜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采取防蚊隔离措施。⒉对症治疗。⑴降温:对于高热病人应先采用物理降温。有明显出血症状的患者,要避免酒精擦浴。推荐使用对乙氨基酚,可使用非甾体消炎药,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类药物。对乙酰氨基酚:是治疗基孔肯雅热发热、关节痛、肌肉痛的首选药物。成人每次用药500mg,每日不超过4次;儿童10-15mg/kg/次。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萘普生等,可缓解发热和疼痛,但有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需谨慎使用,服用时要监测出血征象。⑵止痛:关节疼痛较为严重者,可使用镇痛药物。对乙酰氨基酚无效的严重疼痛,可谨慎使用曲马多或低剂量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⑶脑膜脑炎的治疗:治疗要点主要为防治脑水肿。可使用甘露醇、速尿等药物降低颅压。⑷康复治疗关节疼痛或活动障碍者可进行康复治疗。五、出院标准体温恢复正常,隔离期已满(病程大于5天)。六、预后本病为自限性疾病,一般预后良好。七、预防基孔肯雅热的预防主要采取以下措施。⒈控制传染源。尽量就地治疗,以减少传播机会。患者在病毒血症期间,应予以防蚊隔离。隔离期为发病后5天。发现疑似和确诊病例应及时上报。⒉切断传播途径。病室中应有蚊帐、纱窗、纱门等防蚊设备。消灭蚊虫和清除蚊虫孳生地。⒊保护易感人群。目前尚无可供使用的疫苗。主要采取个人防蚊措施。
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一文看懂感染类型的科学鉴别法当孩子高烧不退,家长递上阿莫西林——这个场景90%可能是无效用药。上呼吸道感染中仅5-10%为细菌引起,余下皆是病毒作祟。一、根本差异:当“独立生物”遇上“细胞劫匪”1.结构本质不同-细菌:具备完整细胞结构(细胞壁、细胞膜、核糖体)的单细胞生物,直径约0.5-5微米,普通显微镜可见。-病毒:仅由蛋白质外壳包裹核酸(DNA/RNA),无细胞结构,大小仅为细菌的1/1000(10-300纳米),需电子显微镜观测。2.生存策略迥异-细菌:可独立生存于土壤、水体甚至极端环境,通过二分裂自主繁殖,部分为益生菌(如肠道双歧杆菌)。-病毒:必须寄生活细胞才能复制,侵入细胞后劫持其代谢系统量产病毒,最终裂解细胞释放新病毒。3.传播能力对比-传染性:细菌感染多数是散发的,传染性较低;病毒感染传染性极强,容易暴发流行。-主要传播途径:细菌感染常通过接触污染源或飞沫传播;病毒感染传播途径更多,有飞沫、接触、气溶胶、血液传播。-典型代表:细菌感染的典型是链球菌咽喉炎,一般需密切接触才传播;病毒感染典型如流感,1个人能传染5-7个人。二、症状鉴别:发热模式与分泌物的警示信号1.发热特点——温度曲线的秘密-病毒性发热:起病急骤,体温骤升至39℃+,退热药效果明显但易反复,退热后精神恢复较快,儿童可短暂玩耍。-细菌性发热:多持续中高热(38.5-39.5℃),退热药效果差,常伴寒战,退热后仍精神萎靡。2.局部症状——分泌物揭示真凶-呼吸道感染关键标志:-病毒:清水样鼻涕、干咳少痰(白色粘痰)-细菌:脓性分泌物(黄绿鼻涕、铁锈色痰)>案例提示:患儿发热+脓痰,社区获得性肺炎细菌感染概率超70%3.病程规律——自限or进展?-病毒感染:多数5-7天自愈(如感冒、流感),超过10天无改善需警惕细菌继发感染。-细菌感染:不用药时症状持续加重,可能引发肺炎、脓肿等并发症。三、医学检查:血常规背后的“炎症密码”1.血常规——三大核心指标注:伤寒/脓毒症等特殊细菌感染可致白细胞降低,需结合其他指标。-白细胞总数:细菌感染时会显著升高(>10×10?/L);病毒感染时正常或降低。-中性粒细胞:细菌感染时比例>70%,绝对值上升;病毒感染时比例正常或略降。-淋巴细胞:细菌感染时比例正常或下降;病毒感染时比例上升,还可见异型淋巴细胞。2.炎症“三剑客”——CRP、PCT、SAA①C反应蛋白(CRP):-细菌感染:>50mg/L(重症可达200mg/L+)-病毒感染:轻度升高(<20mg/L)②降钙素原(PCT):-细菌感染金标准,>0.5ng/ml提示细菌感染,>2ng/ml考虑脓毒症-病毒感染:通常<0.1ng/ml③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细菌/病毒感染均升高,但病毒性升高更显著(可达1000倍)-联合解读:→SAA↑+CRP正常:提示病毒感染→SAA↑+CRP↑:提示细菌感染3.病原学确诊手段-细菌:革兰染色、培养(痰/血/尿标本),24-72小时出结果-病毒:抗原检测(15分钟快筛)、核酸检测(PCR法,精度最高)四、治疗与预防:避免踏入“抗生素陷阱”1.用药原则——靶向打击病原体-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类),疗程足量,避免耐药性产生。-病毒感染:抗生素无效!滥用可能杀伤益生菌、诱导耐药;轻症:对症治疗(退热/补液);重症:特定抗病毒药(如奥司他韦抗流感)。2.预防策略——分而治之-细菌感染:核心是阻断传播并增强身体屏障,比如勤洗手、给伤口消毒、保证饮食安全。-病毒感染: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武器,像流感疫苗、HPV疫苗、新冠疫苗都属于这类。-共通做法:要增强自身免疫力,可通过均衡营养、充足睡眠、适度运动来实现。3.就医预警信号——需立即干预的情况-高热>3天不退或体温>40℃-意识模糊、呼吸困难、抽搐-皮肤瘀斑、颈部强直(警惕脑膜炎)-婴儿拒食、尿量减少、囟门凸起。4、“三不”原则:不凭感觉用药——脓痰≠必须用抗生素(腺病毒也可致黄痰)不迷信血常规——单项指标需结合临床不恐惧病毒——多数自限性疾病可愈参考资料:1.中华医学会《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2.世界卫生组织《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指南》3.UpToDate临床顾问: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鉴别诊断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科普,不可替代专业诊疗。具体用药请遵医嘱。
孩子反复“定时发烧”?小心PFAPA综合征——揭秘儿童周期性发热之谜孩子发烧,家长揪心。但如果孩子的发烧像上了闹钟一样,每隔几周就来一次,每次症状都差不多,好了又跟没事人一样,这可能是周期性发热、阿弗他口炎、咽炎及淋巴结炎综合征(PFAPA)在作祟。这是一种特殊的、非感染性的“自身炎症性疾病”,也是儿童最常见的周期性发热类型。想象一下,孩子的免疫系统像一台精密的仪器。PFAPA患儿的部分免疫细胞(尤其是扁桃体里的)可能有点“敏感过度”,会周期性地“拉响警报”,引发一场短暂但剧烈的“无菌性炎症风暴”,导致发烧和一系列症状。它不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感染,也不是自身免疫病(没有异常的抗体攻击自身组织),而是一种固有免疫系统的调节失衡。1.规律性发热:?这是最显著的特点!发烧通常每?3-8周(平均约4周)发作一次,间隔时间相对固定,家长甚至能预测下次发作时间。每次发烧?38.5°C-41°C,持续?2-7天(大多4天左右),然后突然退烧,孩子恢复如常。2.伴随症状(发作期必有其一或更多):咽炎/扁桃体炎:?喉咙痛,扁桃体可能红肿,有时能看到白色分泌物(脓点)。阿弗他口炎:?口腔内唇、脸颊或舌头出现小溃疡,通常比“口腔溃疡”小,疼痛感也可能轻些(但检查时容易被忽视)。颈部淋巴结炎:?颈部淋巴结肿大,可能有压痛。3.发作间期完全正常:?不发烧时,孩子活蹦乱跳,吃得好、玩得好、生长发育完全不受影响。4.对激素“特效”:?在发烧开始时,给孩子吃一次医生开的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常常能在几小时内神奇地退烧,咽痛也很快缓解(这点有重要的诊断价值)。5.年龄:?大多在?5岁前?开始发病(1-4岁多见),男孩稍多。绝大多数孩子在10岁前会自行好转,极少数会持续到成年。孩子出现以下情况,需警惕PFAPA:反复发烧≥3次,每次持续几天,间隔时间规律(比如几乎每个月一次)。发烧时总伴随咽痛、口腔溃疡、脖子淋巴结肿大中的一种或几种。抗生素治疗无效,但吃一次激素药后很快退烧(这是重要线索!)。发烧时查血显示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CRP、血沉)明显升高,但不发烧时一切正常。常规的感冒药、退烧药效果不佳。家族中可能有其他人有类似反复发烧、扁桃体炎或口腔溃疡的历史(提示可能的遗传易感性)。PFAPA是个“排他性诊断”,意思是医生需要先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反复发烧的疾病(如反复链球菌感染、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其他更严重的遗传性周期性发热综合征等),再结合典型症状才能确定。诊断标准:5岁前开始的规律的周期性的发热没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症状至少有以下1种临床症状:a)口腔炎;b)颈部淋巴结炎,c)咽炎完全无症状的间歇期生长发育正常详细的“发烧日记”:?家长记录每次发烧的日期、体温、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喉咙痛?溃疡?淋巴结肿?肚子痛?呕吐?皮疹?)、用药及效果。这是医生最重要的判断依据!发作期检查:?医生会在孩子发烧时仔细检查喉咙、口腔和脖子。抽血查炎症指标(CRP、血沉、白细胞)通常会很高。发作间期检查:?不发烧时,孩子应该完全正常,炎症指标也应恢复正常。激素试验性治疗:?在发烧开始时,医生可能会让孩子试服一次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如果能在几小时内显著退烧,是支持PFAPA诊断的有力证据。排除其他病:?根据孩子具体情况,医生可能建议做其他检查,比如:多次血常规(排除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咽拭子培养(排除链球菌感染)。特定基因检测(如果症状不典型,怀疑其他遗传性周期热综合征)。普通感冒/链球菌性咽炎:?通常不这么规律,且抗生素对细菌感染有效。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烧时血液里的中性粒细胞(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会周期性减少,而PFAPA不会。其他遗传性周期性发热综合征:?如家族性地中海热(FMF)、高IgD综合征(HIDS)、TNF受体相关周期热综合征(TRAPS)等。这些病发作通常不那么规律,常伴有更严重的症状,如剧烈腹痛、胸痛、游走性皮疹、严重腹泻呕吐等,且激素治疗效果不如PFAPA好。好消息是:PFAPA是一种相对良性的自限性疾病。它不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它不会导致器官的长期损害(不像某些遗传性周期热可能损害肾脏)。绝大多数孩子在学龄期或青春期前会自行停止发作。虽然发作时孩子很不舒服,家长很焦虑,但从长远看,预后良好。因为PFAPA会自行好转,所以治疗不是必须的。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发作对孩子生活、学习的影响程度,以及家长的意愿和担忧。1.观察等待+对症处理:如果发作不频繁,症状不重,孩子和家长都能耐受,可以选择不特殊治疗。发烧时可以用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或布洛芬来退热和缓解不适(但对咽痛、溃疡效果有限)。保证休息、多喝水、清淡饮食。2.发作期“狙击手”: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优点:?效果立竿见影,能在几小时内退烧、缓解咽痛。是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用法:?通常在发烧开始时口服单剂(1-2mg/kg,最大60mg)。少数孩子可能在12-48小时后再烧起来,这时可以再吃一次(通常剂量减半或同剂量)。缺点:?部分孩子用药后,下次发烧可能来得更快(间隔缩短)。长期每月用一次这个剂量,目前认为相对安全,但家长普遍担心激素副作用(如可能引起兴奋、影响睡眠)。医生会尽量控制使用频率和剂量。3.预防性药物(减少发作频率/严重度):西咪替丁(Cimetidine):?一种老药(也用于胃病),部分孩子每天服用(剂量按体重算)可能减少发作次数甚至让发作停止。通常需要吃6-12个月。副作用较少。秋水仙碱(Colchicine):?常用于痛风和一些遗传性周期热(如FMF)。对部分PFAPA孩子也可能有效,能降低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可能有腹痛、腹泻的副作用。通常用于对激素反应不好或发作太频繁的孩子。4.“釜底抽薪”的手术:扁桃体切除术:优点:?对绝大多数符合PFAPA诊断的孩子(>90%甚至更高),切除扁桃体后发作完全停止或显著减少!效果持久,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考虑因素:?手术本身有风险(麻醉、出血、疼痛等),需要权衡手术利弊和疾病对孩子生活质量的影响。通常建议:发作非常频繁、严重,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习。对激素治疗反应不佳或副作用不耐受。预防性药物效果不好。家长和孩子强烈希望根治。注意:?手术后口腔溃疡(阿弗他口炎)可能还会偶尔发生,但通常不伴发烧了。记录!记录!记录!?务必坚持写详细的“发烧日记”,这是诊断和评估病情的基石。找对医生:?如果怀疑PFAPA,建议看儿童风湿免疫科或熟悉儿童周期性发热的儿科医生。他们经验丰富,能准确诊断并排除其他严重疾病。不要滥用抗生素:?PFAPA不是细菌感染,抗生素无效,滥用有害。激素使用遵医嘱:?如果选择激素治疗,务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要自行买药或调整剂量。理解手术决策:?是否做扁桃体切除是个重要决定,充分了解手术的预期效果和风险,与医生、孩子充分沟通。保持耐心与信心:?PFAPA虽然烦人,但它是自限性的,孩子终会好起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必要时寻求支持。虽然PFAPA本身良性,但如果孩子发烧时出现以下危险信号,说明可能存在更严重的问题,必须立即就医:精神极差、昏睡或异常烦躁不安。抽搐。呼吸急促、费力、喘不过气。持续剧烈的腹痛。皮疹迅速蔓延或出现出血点(压不褪色的小红点)。脖子僵硬、剧烈头痛。小婴儿持续高热不退。PFAPA是孩子反复“定时发烧”最常见的原因。记住它的“规律性发热+口咽症状+激素特效+间期正常”?四大特点。它虽然让孩子反复遭罪,但本质是良性的,不会影响长远健康,且大多能自愈。家长做好记录、配合医生诊断、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缓解症状或预防发作的方法(激素、预防药或手术),就能帮助孩子更平稳地度过这段时期,迎接不再被“定时发烧”困扰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