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夫在线
首页
找专家
找医院
查知识
问诊
挂号
登录
|
注册
消息
工作站
个人中心
联系客服
当前位置:
好大夫在线
>
巴林右旗医院
>
普外科
>
推荐专家
巴林右旗医院
普外科
已收藏
+收藏
主页
介绍
科室医生
门诊信息
推荐专家
患者评价
问诊记录
科普号
推荐专家
疾病:
直肠癌
开通的服务:
不限
医生职称:
不限
出诊时间:
不限
陈楠
副主任医师
讲师
巴林右旗医院 普外科
擅长:胃肠道肿瘤-胃癌,小肠肿瘤,结肠癌,直肠癌,造口相关手术及并发症处理。遗传性结直肠癌
专业方向:
肛肠科
胃肠外科
主观疗效:暂无统计
态度:暂无统计
在线问诊:
299元起
预约挂号:
未开通
疾病病友推荐度
3.3
暂无
查看详情
不限
外科
热门
直肠癌
结肠癌
胃癌
胃肠道间质瘤
贲门癌
肠肿瘤
C
肠瘘
肠息肉
K
溃疡性结肠炎
W
胃肿瘤
直肠癌其他推荐医院
查看全部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直肠癌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结直肠癌肝转移真的是晚期了?还能治愈?
是的,医学上把结直肠癌肝转移归类为四期,也就是俗称的“晚期”。?但请别急着绝望!它与其他晚期癌症截然不同——在专业医生眼里,这是一场“可能翻盘的硬仗”。数据显示,约20%-25%的患者在初次确诊结直肠癌时,就已发现肝转移;而超过50%的患者在病程中会出现肝转移。虽然未经治疗的肝转移患者平均生存期仅约7-12个月,但积极科学的治疗能彻底改写结局。?关键问题:能否治愈?先看这三点!能否治愈,核心取决于三个关键因素:?转移灶是否可清除???若肝脏转移灶数量少(如单个或少数局限于一叶)、位置允许手术完整切除,治愈希望显著提升。这类患者术后配合综合治疗,五年生存率可达30%-50%?,部分甚至长期无癌生存。?肿瘤的“生物学性格”??:恶性程度低、生长慢、对药物敏感的肿瘤,即使转移也更有机会控制。?综合治疗是否到位???单靠手术不够,需联合化疗、靶向等“组合拳”剿灭残余癌细胞。??重要事实?:手术完全切除肝转移灶的患者,5年生存率超40%,是未切除者的5倍以上?!??医学武器库:从转化治疗到根治手术1.手术切除:目前唯一可能根治的手段若评估认为肝转移灶可切除,医生会争取手术“一网打尽”。若原发灶(肠癌)同时存在,常需联合肠、肝肿瘤的同期或分期切除。2.转化治疗:把“不可切”变成“可切”!约60%-80%患者初诊时肝转移无法手术。此时通过化疗+靶向药物?(如奥沙利铂+贝伐单抗),可令肿瘤显著缩小。?约1/3患者能因此获得手术机会,最终达到根治。例如:使用西妥昔单抗(靶向药)联合化疗,对特定基因型肿瘤有效率超60%。3.局部歼灭战:消融与放疗对位置深的小病灶,可采取射频/微波消融?(针尖产热“烧死”肿瘤)、或精准放疗?(如射波刀)替代手术,同样可能实现根治。?决胜关键:多学科协作(MDT)与希望管理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绝非单一科室可完成。?顶尖医疗中心均组建MDT团队——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影像科等专家每周共议病例,动态调整策略。例如:先化疗缩瘤→再手术切除→术后辅助治疗+定期复查。患者需积极配合全程管理,包括营养支持、心理调适(焦虑会抑制免疫!)及定期复查(早发现复发可再干预)。?总结一句话?结直肠癌肝转移≠绝症!??它是晚期癌症中少有的、可能通过综合治疗实现治愈的类型。即使暂时无法手术,也有机会通过化疗/靶向“降期”后手术根治。?核心在于:精准评估、个体化方案、多学科协作,以及——永远给自己一次争取奇迹的机会!????延伸建议?:若确诊肝转移,务必前往具备结直肠癌肝转移MDT团队的医院就诊(如大型肿瘤中心)。专业团队的策略优化,是延长生存甚至治愈的核心保障。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脏外科科普号
聊聊结直肠癌
李雷医生的科普号
MSI-H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精准时代的挑战与突破
在结直肠癌治疗逐步迈入“免疫时代”的今天,错配修复功能缺陷(dMMR)或微卫星不稳定型高(MSI-H)的患者,正成为最受益于免疫治疗的一类人群。研究发现,MSI-H结直肠癌对免疫治疗高度敏感,甚至部分患者术前仅接受短期免疫治疗,即可实现病理完全缓解(pCR),这无疑为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希望”之下,仍有不少“挑战”。从分期评估到疗效判断、从长期随访到并发症管理,MSI-H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道路并不平坦。本文将通过真实病例与前沿研究,带大家一探究竟。一、术前分期“虚高”?——精准评估的困境传统CT或MRI影像在术前评估结直肠癌分期时,T分期准确率约为83%,N分期约80%。但对于MSI-H患者来说,这样的准确率可能还远远不够。研究发现,MSI-H肿瘤因免疫细胞浸润丰富、组织反应强烈,影像上容易表现为“假性浸润”或“肿大淋巴结”,导致分期被过度评估。案例提示:一位47岁男性患者,术前评估为cT4aN2bM0,但术后病理分期仅为pT3N0,显示出分期偏高的问题。这种误判可能让患者错失保守治疗的机会,甚至被误导进入不必要的治疗路径。二、治疗有效但CT“看不出”?——疗效判断的挑战免疫治疗的“慢热型”反应机制,使得肿瘤体积缩小并不总是与疗效同步。临床上常遇到影像提示疾病稳定(SD),但手术后却发现患者已取得显著病理缓解甚至完全缓解(pCR)。一位69岁横结肠癌患者,初始被判为无法切除,通过3周期PD-1单药治疗后影像仍提示SD,但术后病理为ypT3N1b,TRG评分1级,证实有良好疗效。这提醒我们:对MSI-H患者的疗效评估不应仅依赖影像,更应结合生物标志物和病理评估。三、长期效果惊艳——复发率几乎为零在多个国际研究中,接受新辅助免疫治疗的MSI-H结直肠癌患者,3年无病生存率高达100%。NICHE-2研究:仅4周双免疫(nivolumab+ipilimumab)治疗;多数患者为T4/N+高危分期;术后全部无复发,3年DFS100%。PICC研究:特瑞普利±塞来昔布治疗12周;3年癌症特异性生存率96%-100%。这些数据提示,对于局部晚期dMMR/MSI-H结直肠癌患者,免疫治疗不仅能“转化”为可手术状态,还可能实现长期缓解,极大降低复发风险。四、并发症不可忽视——治疗过程中仍需“外科接力”尽管疗效显著,但免疫治疗过程中也可能出现意外。一位接受免疫治疗8个月的59岁男性患者,因肿瘤塌陷和炎性瘢痕导致肠梗阻,不得不紧急手术切除右半结肠和部分腹膜。幸运的是,术后病理为ypT0N0,提示患者已实现完全缓解。术后继续PD-1治疗,至今无复发。这一案例说明,免疫治疗效果虽好,临床观察仍不可松懈,尤其应关注免疫相关“迟发效应”。五、展望未来——从“能治”到“精治”当前已基本明确:局部晚期dMMR/MSI-H结直肠癌患者对免疫治疗响应率高;短期新辅助治疗(如2~3周期)即可显著提高切除率与缓解率;长期生存数据稳定,复发率极低。但仍需解答的问题包括:谁是真正的适应人群?(如T4肿瘤、低位直肠癌、林奇综合征等)去手术/去化疗是否安全?(CCRvspCR的判断、并发症管理)药物选择和疗程是否标准化?(双免vs单免,疗程3月or6月?)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基于分子分型、影像组学和AI预测模型的个体化免疫策略,为MSI-H患者带来更少痛苦、更长生存、更高质量的“精准治愈”。结语:MSI-H结直肠癌免疫治疗已进入“看得见未来”的阶段。面对精准医学的新命题,我们既要有用药的信心,也要有判断的谨慎。在不断积累的真实世界证据中,我们终将实现从“有效”走向“精准”的全面突破。
何义富医生的科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