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介绍 查看全部
科普·直播义诊专区 查看全部
- 精选 52劳逸所伤
在之前,我们已经讲了中医病因里面的外因,以及内因里的饮食和情志所伤。劳逸所伤,也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内伤因素。劳就是劳作,逸就是休息。难道工作和休息也会造成损伤吗?不错,过度的劳作和过度的安逸都是导致人得病的一个原因。所以要想身体好,就必须是动静结合。在这个动静结合里面,实际上还隐藏了一个小问题,那就是形神兼顾的问题。有的时候,我们要劳形,有的时候,我们要劳神。那么劳神和劳形应该是怎样达到一个平衡?也是在劳逸所伤里必须要注意的问题。具体来说劳逸所伤实际上包含两大类的内容。一个是过劳,就是劳作太过。这个劳作太过,就包括劳力太过,用力太过;劳心太过,想东西太多,就是我们俗称的劳神;房劳太过,这个只要是中国人或者说是汉文化圈的,应该是非常熟悉,色是剔骨尖刀啊,房劳太过也是会伤身的。第二大类,就是过逸,过度的安逸。那大家想想,我们在休息的时候,一般应该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要么我们坐着,要么我们躺着啊。休息状态,基本就是这样了。有人说我还站着休息呢,人类保持直立姿势,其实它不是一种休息的状态。虽然我们是一个直立的动物。但是站着还是挺累的,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所以常常讲罚站。所以,这个过逸,就包括久坐和久卧这两种情况。我们逐条进行分析。第一个是劳力太过。劳力太过指的是体力上的消耗太过。《内经》里说劳则气耗。这里的劳主要还是指劳力太过。就是说体力太过的时候,会消耗人体的正气,或者说消耗人体的气。因为气本身就具有推动作用,那么做什么事也好,只要是说干力气活或者说需要出体力的,实际上都是需要这个气的温煦和推动作用的。尤其是推动作用。那么它实际上就是在消耗气。当然做不同的事情,它消耗的气也有不一样。所以《素问·宣明五气论篇》里有一个五劳,里面就有讲到,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就是说站久了伤骨。为什么呢?因为你人要站着,它靠的是什么东西的支撑?它靠的是骨的支撑。所以,站久了,骨气就必然受损。骨,为肾之外合。所以久立伤骨的潜台词,就是久立伤肾。久行伤筋,行走靠的是筋骨的力量,那么这个筋的力量对于行走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说行之太过,走的太久了,它就伤筋。伤筋,筋为肝之合,所以伤筋的潜台词是什么?就是伤肝。还有一个地方被称为筋之府,膝为筋之府。所以,久行它就伤膝。现在有很多的暴走一族,还有爬山族,目的当然都是好的,都是为了要健身,为了要消耗卡路里。但是太过以后就久行伤筋,所以往往表现为膝关节的病变,就是这个道理。那么中医眼里应该怎么走路?我们从养生的角度上讲,这个走应该是一种散步的状态。那散步,就必须是以一种非常散漫的姿态,不追求速度,也不追求力量。追求散漫,追求内心的愉悦。怀着这样一个愉悦的心情,在风景优美的地方,或急或缓,或行或止。那么不但能够使气血得以宣通,也能够使神志得以调达,就有非常好的养生的作用了。这个劳则气耗,当然,我们是从立和行的角度上讲,但往往在实际工作中,还不仅仅是立和行。任何一种用体力太过都可能会耗散气机,使人会觉得特别的疲劳。而平时的劳作又离不开立和行。所以最终表现为骨和筋的损伤,以及一身之气的损伤。古代医案里面也有记载,有一些体力工作者,过去贩夫走卒或者是农民,因为体力消耗太过,导致大气下陷,最后必须要大补气机,升提气机才可以治愈的案例。有人说现在为什么看不到这样的案例?现在因为纯粹出重体力的相对比较少。在改革开放以前,这种因为劳力太过而导致气耗的病还是非常多的。现在其实也有,但是在表现上来说,相对温和一些而已。接下来看劳神。劳神太过实际上就是思虑太过。思,在情志上它属脾。思则气结。所以,劳神太过,一个是伤气,使气结聚而不行,那么就容易郁闷。所以你看那些老是喊郁闷,老是很不痛快的病人,往往是特别会想,想的特别多。在明代有一个名医叫薛己。他在治疗这种满嘴郁闷,郁结不爽这样的病人的时候,就用治疗心脾两虚的归脾汤来进行治疗。有人说,怎么又扯到心了?因为劳神嘛,心主神明。所以劳神太过就难免要耗伤心经的阴血。实际上,这种劳神不仅仅耗伤心经的阴血,一身阴血都要耗伤。但因为心主神明的缘故,所以心经的阴血,会耗伤得更为明显一些。所以除了伤气,除了伤脾,它还伤心,伤血。那么,讲到伤血,有一种特殊的劳神,看东西,久视伤血。就是你用眼睛用得太用力,或者用了太久,它就会伤血。伤什么血呢?伤肝血。但是大家想一想,我们在看一个东西的时候,会不会说只是去看啊?一边看我一边会判断,一边我会思考。那么,在伤肝血的同时也就会伤阴血。所以最终导致心肝的血虚。我们知道心脏和肝脏都是阳脏,都是比较容易亢进的。那么它的心阳和肝阳,或者说心火和肝阳是靠心经和肝经的阴血来制约它的。那么你现在,心肝二经的阴血,如果说亏损了以后,是不是就容易出现心火上炎和肝阳的上亢?病人就会表现为什么?表现为情绪的烦躁、易怒、失眠。这不是现在手机族经常容易出现的一组症状吗?所以看手机,就是久视伤血,容易伤心肝之阴血。伤了以后就容易让人变得烦躁易怒。然后晚上睡不着觉。睡不着觉,干脆看会儿手机吧,结果越看越睡不着。这个就是久视伤血的这种特殊的劳神现象。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房劳。应该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相合是正常人必须要经历的一个,或者说必须要完成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不然的话,人类就无法得以繁衍。但是如果房劳太过,又会影响到人体的健康。所以古人把房劳称作如戏猛兽之爪牙,认为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情。当然在一些民间的世俗传说,或者小说里面往往就夸大了。这可能也是为了警醒世人不要犯房劳,当然也涉及到了中国的这个传统的道德观,道德体系。为了让人不犯房劳之戒,他把这个问题有所夸大。比方说在《金瓶梅》有一首题头诗,是这么说的: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这个说的就很严重了,房劳太过可以使骨髓枯竭。是不是这样呢?按照这个小说里西门庆那个做派,那还真就是骨髓枯。但是一般来说,夫妻之间的正常房事是到不了这个程度的。《内经》里也说:“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个是讲当世之人不知养生之道的一段话。他放在统领全文的第一节,就是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可见《内经》里也是非常强调对于房事的控制的。那么,房事太过主要对人体有什么损伤?因为肾藏精,主生殖,所以房劳太过,主要是耗伤肾中的精血。肾中的精血对人体来说当然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我们在讲肾的时候已经是反复强调过了。一旦肾中精血的亏虚就会导致怎么样?五脏俱虚,出现各式各样的疾病。最直接的就是性和生殖系统的疾病。比方说性欲的改变,勃起功能的改变,射精功能的改变,甚至生育功能的改变,以及肝经、肾经、阴器周围的不适症状,这个都有可能会出现。那么,怎么判断有没有房劳太过,或者说怎样的一个房事的频率和强度才是合适的呢?这个,就得因人而异了。从过去养生的角度上讲,很多养生家,他们提倡完全禁绝房事。这个,当然也是不合适的。孙思邈就认为说,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不能完全地把这个房事禁绝。在不禁绝的的情况下,维持怎样的频度?有人说,根据不同的年龄,或一周一行,或一月一行。这个还是太过机械了。我的观点是,以第二天不疲劳,以及一天不超过一次为原则。就是说,不管精力如何的充沛,一日之内不要超过一次的原则。第二个,不管你是什么年纪,同房以后第二天应该精神足够恢复,假如说第二天觉得精力还不能完全恢复,还会觉得房事影响到了精力,会有疲劳感,那么说明太过了,应该把房事的频率再降低一些。以这个为原则就可以了。那么前面讲的,是过劳,接下来再看看过逸。有人说过逸好,不动的话那多舒服。可是实际上不动是一件非常难受的事情。所以生命在于运动嘛。如果不运动,就会怎么样?不运动阳气就不能够宣发。如果一身的阳气不能够宣发,反而是郁结于体内,人就会觉得不舒服。就会容易生病。所以,五劳七伤里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为什么久卧会伤气?我们前面讲过了,只有运动阳气才能宣发。如果老是躺着不动,那么阳气就倦怠而不行。阳气倦怠而不行,是不是就违反了阳气运动不止,周行不休的这个特点?那不就是对阳气本身的一个损害吗?所以叫做久卧伤气。所以我们就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刚躺下来,很劳累的时候刚躺下来精力会迅速的得以恢复。但是如果继续地躺下去,你就会觉得越躺越累,越累就越不想起来,越不起来就越软、越疲惫。这种情况下处理起来也很简单,爬起来活动一下,阳气一宣发就好了。但是有的人,往往是长时间的,不动,保持卧位,或者那些卧床不起的病人。那么他的气机,就是容易受伤,就容易偏于柔弱。这个时候从治疗上讲,不但要给他补气,更重要的是还要给他宣气行气,让他体内的阳气能够运行起来。比单纯的补气效果就要来的好。或者是久坐,也是安逸的一种。久坐以后,气血不行,都流于四肢肌肉,所以伤肉。流于四肢,为什么伤得是肉呢?因为脾主四肢,脾合肉,所以,他也会伤肉。气血不流行,它停在哪里?无非是停留于经脉之中。啊,经脉满泻,首先伤的也是肌肉。从这个角度上讲也是久坐伤肉。伤肉,就是伤脾。所以坐久了,就会出现什么症状?懈怠,不想动,食欲差等。这是过逸的第一个病理后果。过逸还有一个病理后果是什么呢?也是由阳气不宣通引起来的。阳气不通之后,那么它运化水液的功能也就出现了问题,也就相对的不足。那么水液就容易停滞。水液一旦停滞就会形成痰湿水饮等各式各样的阴邪。气血不行,就容易形成气滞血瘀等病理产物。所有的这些病理产物留于体内,又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就会导致各式各样的疾病。有人说,你这说的太复杂了。其实不复杂。你看,凡是不喜欢动的,这些过逸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用一个字来概括:胖!那么胖你看看它能带来多少种疾病?这些疾病的根源是不是就是过逸导致的?所以说,中医往往就是把这些胖子得各式各样疾病的一个重要病因,归纳成为过度的安逸。一旦他们动起来,阳气宣发了,那么水饮气血得以运行了。体内的痰饮、气滞、血瘀也得以改善。体质自然而然也就好起来了。那么关于劳逸所伤,就讲到这里。
孙洁 副主任医师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男科984人已读 - 精选 47燥邪的致病特点
今天继续来学习六淫的致病特点。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燥邪的致病特点。燥这个邪气比较有意思。一般来说,燥邪主要是出现在秋天,所以经常说是秋燥。在五行与金相应,五脏与肺相应,所以经常说是秋燥肺金。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每一个六淫之邪,都有它自己的阴阳属性,比方说风为阳邪,湿为阴邪,寒为阴邪。那么燥是阴邪还是阳邪?从五行上来讲,燥与金相应,金是属阴的,那么燥应该是阴邪。可是从燥的临床特点上来讲,大家来看燥字,旁边还有一个火,往往干燥是它的主要临床表现,所以给人的感觉,燥是一个阳邪。那它到底是阴邪还是阳邪?历代医家有不同的看法,比方说喻嘉言就认为燥应该是属于火热的。但是有人就认为燥应该是属于次寒,就是仅次于寒的一种阴邪。吴鞠通最终用胜复气化的理论来解释燥气,把二者统一起来。大意就是说胜气属凉,复气属热。以胜复之气来说,当然能够解释,不过给人感觉有一点复杂。临床上实际把燥分为凉燥和温燥两种。也就是说刚刚由夏入秋的时候,气温还没有完全降下来,这个时候的燥是温燥,温燥当然就是属热的。逐渐的由秋要转到冬的时候,气温渐凉,这个时候的燥就是一种凉燥,凉燥就是属阴属寒的。应该说我们平时的燥邪,既包括了凉燥,又包括了温燥。这是燥邪的这个阴阳特点。燥邪的致病特点主要包括哪些?主要是两点,第一是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第二个,燥易伤肺。我们分别来看。首先第一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就是一个干燥、干涩的意思。既然是干燥的,自然阴液就相对的不足,所以燥性干涩,易伤津液。这个很容易理解的。在《素问·至真要大论》里面第一次提到了病机,叫它“病机十九条”,在这个“病机十九条”里面,对于六气的致病特点,都进行了一个归纳,风、寒、暑、湿、火、热都有。比方说风邪,它的病机特点是什么呢?就是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痉项强,就皆属于湿;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关于火热的就更多了,一共有九条火热相关的病机,可是在这里面,它没有提到燥。这就变成了有一点千古悬案的感觉,所以后来到了刘完素,他写《素问病机玄机原病式》,就把燥补充进去,认为“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这实际上,涩、枯、皲、揭都还是干的意思,他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的致病特点。到后来,有一个叫喻嘉言的名医又对燥进行了进一步的阐发。就是说其实我们历代医家对燥的致病特点还是非常重视的。这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它有什么临床表现呢?一个字:干。比方说,六淫之邪侵袭,首先犯皮毛头目,那么就口鼻干燥、皮肤干涩、皲裂,或者是咽喉的干燥,口渴,特别喜欢喝水,或者是皮毛的不荣,或者是小便的短、少。大家注意啊,这里以短少为主,通常不会伴有涩痛。如果伴有涩痛的话,那么可能就是有火热之邪了。还有大便的干结,这个都是燥的特点。燥的第二个特点,是燥易伤肺。因为燥本身五行属金,肺属金,所以同气相求,燥邪就特别容易伤肺,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肺为娇脏,通于天气,燥作为六淫的一种,如果侵袭人体,也是首先犯肺,所以燥易伤肺。那么伤肺以后,主要会出现什么症状?还是干的症状。那么大家想一想,肺受伤,又有津液不足而干,会有什么表现?肺受伤了,肺气不利,不利就不能宣降,就为咳、为喘。但是它这个咳有没有痰呢?就没有痰,表现为干咳少痰。并不是完全的无痰。干咳少痰,或者是痰很少,或者是没有痰。如果有痰,这个痰一方面量比较少,一方面非常的粘,叫痰粘难出。感觉这个痰粘在喉咙里咳不出来,痰粘难出,甚至于会带点血丝。但是一般来说不会出现大量的咯血症状。大家再想想,一般燥邪引起的这种咳嗽,干咳少痰,它的痰应该是什么颜色?是白的,还是应该是黄的?这就不一样。如果是温燥致病,这个痰可能就是黄的;那如果是凉燥致病,这个痰可能就是白的。温燥和凉燥其实在表现上非常的像,因为它们主要的致病特点都是干,口干舌燥,然后干咳少痰,但是还是有区别。区别就是分别有寒和热的特点,表现在痰上面,温燥痰偏黄,寒燥痰就偏白。温燥的舌苔偏黄,寒燥的舌苔就偏白。温燥的鼻涕偏黄,凉燥的鼻涕就偏白。有人说燥邪为病,应该还有鼻干无涕?对的,鼻是干的。但仍然可能有少量的鼻涕。这跟这个干咳少痰一样,这个少量的鼻涕里面,如果是色偏黄的,那可能是温燥,如果是色偏白的,那可能是凉燥。那当然还有脉象,如果是偏数的,那往往就是温燥,如果是数的不这么厉害,或者说是迟缓的,就可能是凉燥。它的喘,表现为喘息胸痛。就是说喘的同时,往往还有胸痛。大家想想,为什么这个燥邪伤肺以后会出现胸痛?因为它伤津液,伤津液以后肺络不荣,也就是说津液不能荣养肺络,所以它会出现胸痛的症状。
孙洁 副主任医师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男科3236人已读 - 精选 22 肾主为恐,主骨生髓通脑,其液为唾,窍于耳及二阴
肾的形体官窍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后及前后二阴。首先是“在志为恐”。从气机上来讲,惊恐都属肾所主。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如果说惊恐两个情志异常,往往就会伤肾。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如果肾中的精气充盛而平和,人的七情也正常,没有过度惊恐,我们应该表现为知惊避恐,也就是所谓的趋吉避凶,能够知道自己应该躲避一些危险、惊恐的一些事情。在异常情况下,往往体现在惊恐伤肾上。过激、过久的惊恐情绪,就会损失肾中的精气阴阳,就导致遗精、遗尿、两便失禁等等这样一些情况。那为什么以遗精、遗尿为主?我们前面说过,恐则气下,气机下,不能收涩,那就表现为遗精、遗尿。肾在志为唾。唾和涎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前面讲,脾液为涎。唾液里比较稠厚的部分,我们就叫它为唾。我们经常讲唾沫。唾这个东西,它与肾液密切相关。肾藏一身的元阴元阳,那肾液可不可以轻易地毁损、损伤?当然不可以,所以不能轻易地把它吐出来。从中医养生的角度上来讲,有一句话,叫“远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道家养生里,很多丹书里,就把这个唾液说成是金津玉液,是人生之宝。所以,必须要叩齿、吞津、咽液,用意念把它重新吞入丹田,成为一种修练的法门。《性命圭旨》里就说:“白玉齿边流舍利。”这个舍利是指非常珍贵的东西,在这里,指的就是唾。“红莲香上放毫光,喉中甘露涓涓润,心内醍醐滴滴凉。”这里讲的就是“咽唾”养生的一个功效。我记得西北的一个气功世家在清末写过一本书,我现在记不起名字,他就讲到可以用唾液来养生。他是把唾液放在手上,两手搓热以后,再用来搓脸九九八十一遍,就会使得皮肤非常柔润光滑。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唾”是非常重要的人身津液。所以,我们还是要十分注意平时保持唾液,不要随意地吐唾。唾液和痰不一样,吐痰可以,但唾液不能随便吐。要注意的是,唾液虽然属于肾液,但它与脾胃也有关。所以唾液的疾病,往往既从肾治,也从脾治。多唾的病,比方所肾虚损伤,也可以是脾胃虚寒。如果是肾虚损伤的话,往往表现为多唾而口咸。如果是脾胃虚寒,那就是多唾而口淡。稍微有一些区别。在体合骨。骨这个东西,它还有后续。所谓的后续,是说骨还有骨的功能。骨能够生髓、通脑。然后,肾其华在发。肾能生骨髓,所以,肾主骨。骨对站立、行走的功能。那如果是久立、久行,那就不利于骨,进而由之伤肾。我们经常讲 “五劳七伤”,久立、久行、久卧、久坐等等,久立伤的就是骨。我们前面讲心的时候,也辨析过,说这个神明到底是在心,还是在脑。我们最终的结论说,中医的“神明”还是为心所主。那么脑为髓海。在《灵枢·海论》里说:“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脑为髓海”这个理论,在《灵枢·海论》就是这么一句话,但在后世道家诸多丹书里,就发挥到一个极致。这个髓海还能藏于元神,所以,它也有一部分主神明的功能在里面了。现在去争论说是脑主神明还是心主神明,其实是没有必要的。二者都主,但是,肯定是以心主神明为主。既然说脑为髓海,如果说肾精的亏虚不能生髓,那么脑就不能为之所充,就会出现髓海不足的“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等上气不足的症状。肾还主齿。为什么主齿?因为“齿为骨之余”。我们前面讲“肝”的时候,也有讲过“余”,那是“爪为精之余”,所以肝其华在爪,肝主爪。肾主齿,齿为骨之余,所以肾主齿。所以齿方面的一些疾病,往往始于肾气的变化。《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讲,男孩子与女孩子的发育,男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真牙生”就是长出智齿的意思。肾气强盛,那我们就能够牙齿坚固。一七的时候,就能“齿更发长”,换牙齿。到了三八的时候,就是“真牙生”,真牙就是智齿。这些都反映出肾气与牙齿之间的关系。到了年纪衰老以后,就会掉牙齿,“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有一种诊法,是根据梦境来推测病情的。如果是梦见齿落,往往是提示肾精有问题了,都是从这个理论里来的。三余,爪为精之余,齿为骨之余,还有一个就是“发为血之余”。所以肾其华在发。”发为血之余,那肝藏血啊,本应该是肝其华在发,为什么是肾呢?因为精血同源。因为这样的道理,所以发为血之余——肾藏精,其华在发。这一点我们平时就非常熟悉了。如果看见一个人有掉头发,我们就会讲这个人可能肾虚,或者说掉头发,就常常嘲笑他肾虚。有一个片子,《泰囧》。那里面涉及到很多肾上的问题,比如说,不育、谢顶、早泄。那这里探讨一下,谢顶与早泄之间有没有关系呢?从中医角度来讲,是有可能有关系的。因为,它们都可能是由于肾的病变而发生的。当然,不见得都是因为肾——年纪大了,肾气不足了,也会表现为脱发。所以 “发堕齿槁”,头发就会掉了。当然,这个“发堕”,不是我们现在讲的掉头发,因为古人是梳长头发的,它是指这个长头发梳成的发髻,不能坚挺地竖在上面,就往下堕,是这样的感觉。所以你们去注意一下,年纪比较大的男同胞,现在是没有长头发,你注意一下老年的女性,她的发髻一定是垂下来的,这就是“发堕”的意思。肾的开窍也很有特色。别的五脏都是开于一窍,它却开于两窍,或者开于三窍。为什么说是两窍或者三窍?开两窍,是说它开窍于耳和阴(外阴)。外阴就包括前后二阴,所以认为它开了三窍。肾开窍于耳,是《灵枢·脉度篇》里有提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就是说,如果肾气通畅的话,肾气和谐的话,耳的功能就能正常。耳的功能正常,耳的功能是听声音,辩声音。所以,如果说肾的功能出现异常,尤其是肾虚,就会表现出耳的听力异常。比如说,听不见、耳聋,或者重听,或者是耳鸣。这就很容易解释说,为什么年纪大了,耳朵就听不见了。这叫作“耳为聪,目不明”。聪明聪明,就是这么来的。耳不聪,听不见东西了。我们从五脏的角度来讲的话,除了肾气通于耳,与耳的功能相关以外,肝胆与耳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千万不能说,一看到耳,就想起说可能是肾的问题,并不一定是肾。肾同时还开窍于二阴,就是前后二阴。肾开窍于前后二阴,包括这么几个内容:第一个,因为肾主水,而前后二阴恰好是水液最后排出人体的通道,或者为大便而出,或者为小便而出,或者由汗液循环而出,那么,由大便、小便而出,都是由肾所主的。所以,肾主水,肾开窍于二阴。同时,也正因为肾开窍于二阴,所以 “肾为胃之关”。因为不管说是大便也好,还是小便也好,它都是由水谷化生而来的,化生水谷是脾胃的功能。所以“肾为胃之关”。那在这种情况下就能理解,如果肾中的阴阳气血出了问题,就可能会表现为大小便的异常。肾虚可能会影响到脾胃的功能,这是肾脏病的另一种现象。第三个方面,我们前后二阴的前阴,除了是溺窍以外,它还是精窍,与生殖相关。肾与生殖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肾开窍于二阴,又与生殖相关,所以肾的阴阳出现了异常,就会表现为前阴的一些症状,比方说阳痿、早泄、遗精,精浊或者妇女的白带增多,以及各种生育方面的疾病,都可能会与之相关。那为什么不说“肾主生殖”而说“肾主二阴”?因为,它很多症状是通过二阴来表现出来的。就像分娩,它也是从外阴分娩而来的。所以,无论男女,都是“肾开窍于二阴”。既开于溺窍,也开于精窍。是这样一个规律。
孙洁 副主任医师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男科1.1万人已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