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市中心医院

公立三甲综合医院

推荐专家

疾病: 糖尿病
医院科室: 不限
开通的服务: 不限
医生职称: 不限
出诊时间: 不限

糖尿病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了解动态血糖仪动态血糖仪是近10年上市,特别是近5年流行的血糖监测设备。严格来讲,检测的是组织间液葡萄糖数值来代替血糖数值。随着技术的进步,检测的准确性也是大幅度提升。尤其是,硅基,微泰,欧泰这三个品牌。进口品牌~雅培,目前在我国应用相对较少。动态血糖仪通过一个探头(探针),固定粘贴在皮下(胳膊或腹部),可以每5分钟检测血糖值,提供连续变化的血糖曲线。一般一个探头的寿命在14天左右,价格100-200不等。传统指尖血糖仪只能作为抽查方式检测血糖,通常为空腹,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或夜间3点。动态血糖仪,可以在不需要扎手指的情况下,实时检测血糖,特别适合捕捉潜在的无症状的低血糖,尤其是夜间血糖。对于降糖力度大,特别是用胰岛素促泌剂或胰岛素的患者,低血糖风险高,更适合用动态摸索血糖变化,指导降糖方案。目前检测技术已经大大提高,不像最初经常不稳定。现在动态血糖仪检测的数值非常可信。当然,当动态血糖数值偏高,或偏低但没有低血糖症状时,建议用准确的指尖血糖仪进行核对。偶尔,睡觉或洗澡时候,探头被压到或者温度改变,数值可能出现波动。患者在使用过程也可以自行摸索到这个规律。一般来说,可以在血糖相对稳定状态的时候(空腹,餐前,睡前,非进食,非餐后3小时以内),核对动态血糖仪数值和指尖血糖仪的差距,指尖血糖仪推荐罗氏,拜尔、强生、鱼跃的也可以。①正确佩戴,仔细看佩戴视频②数值异常时,指尖血糖仪核对③避免过度焦虑,动态血糖仪是导航功能,不是纪律委员功能,血糖偏高不要紧,后续跟专业医生沟通,调整降糖方案即可。④儿童使用,要注意安全性⑤探头故障,及时联系官方售后①初次发现血糖偏高,了解日常血糖变化情况②需要评价降糖方案的效果,实时调整降糖方案③需要捕捉或排查有无低血糖发生,需要关注夜间血糖④1型糖尿病,血糖波动大,降糖方案调整难度高,建议长期佩戴⑤了解各类食物对于血糖的影响
如何评价降糖方案是否适宜?当下,降糖药物种类繁多,新药层出不穷。近10年出现的新型药物受到医生和患者的欢迎,如GLP1受体激动剂类(司美格鲁肽),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GCK激动剂(多格列艾汀),胰岛素周制剂(依柯胰岛素)等。不同医院,不同内分泌科医生所制定降糖方案也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那么,如何评价降糖药的合理性?以下是我的个人经验。糖尿病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胰岛功能状态,基础健康情况,糖尿病并发症等多个方面均会纳入考虑,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总体而言,好的降糖方案不仅可以控制高血糖,也应该绝对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尤其是年龄体弱,使用强效降糖药(如胰岛素促泌剂,胰岛素)的患者,应该避免低血糖。糖尿病人的体重管理非常重要。对于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建议使用具有减重效果的降糖药,如二甲双胍,GLP1,SGLT2等。对于体型匀称,尤其是体重指数偏低的病人,建议考虑使用不会导致体重进一步下降的降糖药。如格列美脲,西格列汀,阿卡波糖,吡格列酮,多格列艾汀,胰岛素等为代表的降糖药物。就目前降糖药应用方面,我发现大量的消瘦患者还在使用具有减重作用的降糖药。主要是二甲双胍,SGLT2i,甚至GLP1RA。尽管SGLT2i具有保护心肾作用,减少或治疗心衰作用,仍然要注意体重下降的风险。体重下降带来的是乏力,免疫力低下,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有发现糖尿病合并消瘦人群,会增加糖尿病神经并发症的风险。二甲双胍是最经典的容易引起胃肠道不适的降糖药。老年人,身体虚弱或营养不良的病人在用二甲双胍需要特别关注胃肠道不良反应。尽管二甲双胍是一线降糖老药,也不是人人可用。阿卡波糖也是容易引起腹胀,排气增多,如不耐受,则不建议继续使用。周制剂~度拉糖肽,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也是非常容易引起胃肠道反应的降糖药。老年人,体质虚弱的,基础疾病多的,或已有胃肠道疾病,应该谨慎使用。部分新型药物对于心血管和肾脏具有保护作用,主要是以达格列净和司美格鲁肽为代表。应该选择适合的人群,用药过程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一些降糖方案,降糖药物种类>4种,服药频次多,有的还需多次胰岛素注射或联合周制剂。不仅花费大,而且服药麻烦。降糖方案过于花哨,老年人非常难掌握。我们医生在制定降糖方案的时候,必须考虑病人能不能正确用药。常见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二甲双胍~胃肠道反应,消瘦阿卡波糖~排气增多格列美脲~低血糖胰岛素~低血糖,皮下硬结,体重增加达格列净~泌尿系感染,外阴瘙痒,龟头真菌感染,消瘦,酮症酸中毒司美格鲁肽~胃肠道反应,抑郁,闭经市场流通大部分降糖药(野药除外),都没有发现本身对于肝肾功能的损伤,但已有肝肾功能损伤,很多降糖药受到限制。例如,二甲双胍,达格列净对于肾功能有相对较高的要求。严重肝损伤患者,推荐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为好,但需要注意避免低血糖。
餐后运动的控糖密码:为什么1小时是黄金节点,空腹锻炼反成雷区?饭后1小时运动降糖更优的科学解析:数据与机制深度揭秘糖尿病患者的运动管理是血糖控制的关键环节,而运动时机的选择直接影响降糖效果。近年来,多项权威研究证实,饭后1小时运动相比空腹运动,在降低血糖、改善代谢指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本文将从科学机制、临床数据及具体建议三个维度,深入解析这一结论的依据。一、核心机制:为何饭后1小时运动降糖更优?1.餐后血糖高峰的精准狙击????餐后1小时是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的峰值期,此时运动可直接消耗血液中的葡萄糖,降低血糖峰值幅度。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瑞金医院的研究显示,餐后1小时内进行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可使餐后血糖下降30%-50%,效果堪比短效胰岛素。另一项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对照实验发现,餐后1小时运动组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平均下降0.8%,胰岛素敏感性提升35%,效果优于空腹运动组。2.避免空腹运动的潜在风险????空腹运动时,人体依赖肝脏糖原分解维持血糖,但糖尿病患者可能因降糖药物作用叠加运动消耗,导致低血糖风险增加。研究显示,约30%的糖尿病患者尝试空腹运动后,40%经历过低血糖事件。此外,空腹运动可能诱发“反跳性高血糖”,即身体因应激分泌升糖激素(如胰高血糖素、皮质醇),导致血糖短暂下降后迅速反弹,甚至超过运动前水平。3.代谢效率的双重提升????餐后运动可激活骨骼肌细胞膜上的GLUT4转运体,使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提升3-5倍,同时抑制升糖激素分泌。北京协和医院的研究表明,每日餐后散步30分钟(速度60-70步/分钟)的患者,3个月后餐后2小时血糖从10.2mmol/L降至7.8mmol/L,胰岛素用量平均减少12单位/日。二、临床数据支持:饭后运动的优势实证1.餐后1小时运动vs空腹运动:血糖控制对比???-短期效果:一项针对12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实验显示,餐后散步30分钟可使早晨血糖峰值下降,而空腹散步组的血糖峰值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长期效果:另一项为期12周的研究发现,餐后运动组的HbA1c下降幅度(从7.9%降至7.0%)显著高于空腹运动组(略有上升)。??2.运动强度与降糖效率的量化关系???-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车)可持续消耗血糖,而高强度运动可能导致血糖过度下降后反弹。????-研究显示,餐后1小时进行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可使餐后血糖下降2-3mmol/L,长期坚持可减少74%的糖尿病风险。三、科学建议:如何高效实施餐后运动?1.运动时机与强度????-最佳时机:餐后40分钟至1小时,此时血糖开始上升但未达峰值,运动可有效消耗葡萄糖。????-推荐强度: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心率维持在(220-年龄)×50%-60%。??2.动态监测与风险规避???-使用动态血糖仪(CGM)监测血糖,运动前确认血糖值在5.6-13.9mmol/L之间。若餐后血糖>13.9mmol/L,应推迟运动至峰值下降后。????-抗阻训练后30分钟内补充20g乳清蛋白粉+50g即食燕麦片,可提升肌肉修复效率30%。3.个性化调整????-老年糖尿病患者或心血管疾病患者,可选择低强度运动(如散步、太极),并分次进行(如三餐后各10分钟)。????-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的患者,需随身携带15g葡萄糖片,以防低血糖。延伸建议:运动与饮食的协同管理1.饮食调整:减少高GI食物(如白米饭、面包),增加膳食纤维(如蔬菜、全谷物),可延缓血糖上升速度,增强运动降糖效果。??2.运动频率: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结合2-3次抗阻训练,全面提升代谢水平。??3.长期监测:定期检测HbA1c、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评估运动效果并调整方案。通过科学选择运动时机与强度,糖尿病患者可实现更平稳的血糖控制,减少并发症风险。正如医学界所倡导的,“控糖的本质是与身体代谢节律共舞”,而饭后1小时运动正是这一理念的最佳实践。相关资源链接:??-《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糖尿病运动管理研究报告??-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运动降糖临床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