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夫在线
首页
找专家
找医院
查知识
问诊
挂号
登录
|
注册
消息
工作站
个人中心
联系客服
当前位置:
好大夫在线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心内科
>
推荐专家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心内科
已收藏
+收藏
主页
介绍
科室医生
门诊信息
推荐专家
患者评价
问诊记录
科普号
推荐专家
疾病:
亚健康
开通的服务:
不限
医生职称:
不限
出诊时间:
不限
孙兰军
主任医师
教授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心内科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高血压
专业方向:
中医心内科
主观疗效:暂无统计
态度:暂无统计
在线问诊:
未开通
预约挂号:
未开通
疾病病友推荐度
3.2
暂无
查看详情
不限
中医
热门
冠心病
高血压
心律失常
心脏介入
心衰
高脂血症
J
甲亢
甲状腺瘤
N
脑梗塞
W
胃病
X
心脏病
Y
亚健康
亚健康其他推荐医院
查看全部
上海市中医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亚健康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青少年熬夜损伤大脑功能
张勇医生的科普号
爱上火,抗炎饮食的注意事项!
赵东兵医生的科普号
中医湿热知多少
?中医理论中的“湿热”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指湿与热两种病邪相互交结、蕴积于体内,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的证候。以下从概念、成因、常见表现、影响脏腑、调理原则等方面为你详细介绍:湿邪: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一,有外湿(如气候潮湿、涉水淋雨等外感湿邪)和内湿(脾失健运,水液代谢障碍内生湿浊)之分。热邪:可由外感(如暑热侵袭)或内生(如肝郁化火、饮食不节生热)而来。湿热交结:湿为阴邪,黏滞重浊;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气。两者结合后,形成“如油入面”般难以清除的病理状态,缠绵难愈。常见成因外感因素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如南方多雨地区),或夏季暑湿较重时,外感湿邪与热邪结合。饮食不节嗜食辛辣、油腻、甘甜厚味(如烧烤、火锅、甜品),或饮酒无度,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内生湿热。情志失调肝郁气滞可化火,火邪煎熬津液成湿,形成湿热。体质因素先天脾虚湿盛者,或阴虚火旺者,易因脏腑功能失调而滋生湿热。疾病影响慢性疾病(如肝胆疾病、胃肠道疾病)或长期服用温补药物,可能导致湿热内蕴。(一)全身症状面色:发黄且油腻,或长痤疮、湿疹,皮肤易出油、瘙痒。精神:困倦乏力,头重如裹,午后尤甚,口苦、口臭。体温:自觉身体发热,但体温多正常,或午后低热。(二)不同脏腑的湿热表现(三)舌脉特征舌象:舌质红,舌苔黄腻(舌苔厚、色黄、湿润)。脉象:脉滑数(脉搏流畅且快)。对身体的影响阻滞气机:湿热困脾,导致脾胃升降失常,出现消化不良、腹胀等。损伤津液:热邪煎熬津液,可致口干、便秘、小便短少。引发疾病:湿热可诱发或加重湿疹、痤疮、口腔溃疡、胃炎、肝炎、尿路感染、妇科炎症等。影响情志:湿热内蕴可能导致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调理原则与方法(一)饮食调理宜食食物清热利湿:绿豆、赤小豆、冬瓜、黄瓜、苦瓜、薏米、茯苓、山药、莲子、鲫鱼(健脾利湿)。生津润燥:梨、西瓜、百合(适量,避免过寒伤脾)。忌食食物辛辣刺激:辣椒、花椒、生姜、白酒等助热之品。油腻甜腻:油炸食品、肥肉、甜点、奶油等,以免加重湿浊。生冷食物:冰饮、生鱼片等易伤脾胃阳气,加重湿邪。(二)生活习惯调整环境管理:避免长期处于潮湿环境,衣物、被褥保持干燥,雨天减少外出。运动排湿:通过有氧运动(如跑步、瑜伽、游泳)促进汗液排泄,帮助湿热外散,但避免剧烈运动后立即吹空调。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23:00前入睡),避免熬夜,因熬夜易生内热,加重湿热。(三)中医调理手段中药方剂脾胃湿热:常用三仁汤、甘露消毒丹。肝胆湿热:龙胆泻肝汤、茵陈蒿汤。下焦湿热:八正散(膀胱湿热)、易黄汤(女性带下病)。需由中医师辨证后开具药方,不可自行用药。中医外治拔罐/刮痧:选取脾俞、胃俞、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位,疏通经络、祛除湿邪。艾灸(谨慎使用):仅适用于湿重而热象不明显者,可灸足三里、中脘穴健脾化湿,热象明显者忌用。代茶饮蒲公英+金银花(清热解毒,适用于肝胆湿热);茯苓+薏米+陈皮(健脾利湿,适用于脾胃湿热)。(四)情志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因肝郁易化火生热,加重湿热。可通过冥想、听音乐、社交活动缓解压力。注意事项辨证施治:湿热有“湿重热轻”“热重湿轻”之分,调理需根据具体证候调整方案,盲目清热可能伤脾,盲目祛湿可能助热。长期调理:湿热体质多为慢性积累形成,需坚持饮食、生活习惯调整,避免短期见效后复发。及时就医:若出现黄疸、持续高热、严重腹泻、血尿等症状,需尽快到医院就诊,排除器质性疾病。
江西省中医院科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