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中心医院

公立三甲综合医院

推荐专家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关于心脏起搏器的那些事儿一、什么是心脏起搏器?通常所说的起搏器主要由脉冲发生器、起搏电极导线组成。脉冲发生器是从体表皮肤可触及的金属设备,常被单独称为起搏器。而起搏器电极导线是一种外有绝缘层包裹的导电金属线,将脉冲发生器与心脏相连。心脏起搏器相当于一个人工的智能化“司令部”,它能替代心脏起搏点使心脏保持有节律地跳动。1969年11月29日,一名既往健康的36岁男性因晕厥就诊。患者在药物和临时起搏治疗19天后传导阻滞仍未恢复。1969年12月18日植入了第一台非可编程汞锌电池供电的单腔起搏器。半个多世纪以来植入或更换了10台起搏器(图1)和5次起搏电极,见证了大半部起搏器发展史。这例持续起搏了53年的患者应该是目前为止报道最长的。该患者从36岁活到了89岁,这是科技创新带来的福利。二、心脏起搏器工作原理心脏起搏器相当于一台“高智商”的微型计算机,它能定时发放一定频率的脉冲电流通过电极导线传输到电极所接触的心肌,从而带动心肌兴奋并产生收缩活动。另外,起搏器可以同时将心脏自己的电信号传送回司令部,这样就能感知心脏自身的激动,在自身激动缺失时再发放电脉冲。所以,起搏器的工作特点就是“你跳它不跳,你不跳它帮你跳”。三、何时需要安装起搏器?起搏器的植入有严格的指征和具体的指南推荐,在这里简单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1.各种原因导致的严重心动过缓,如病窦综合征、停搏、房室阻滞等,需维持正常心跳,安装普通起搏器以保证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2.严重的恶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等,有心源性猝死的风险,需安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随时监测到风险并治疗。3.重度心力衰竭,如扩张性心肌病等,特别是有左右心室收缩不协调需心室同步收缩,安装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从而改善心功能。总之,如果有心跳慢、心慌、头晕、黑矒,甚至晕厥病史,请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综合评估是否有安装起搏器的指征。四、安装起搏器有风险吗?自1958年世界上第一台心脏起搏器植入以来,起搏器植入技术的发展已有60余年。传统起搏器的植入手术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手术时间约1~2小时,住院3~7天即可出院。近年来随着起搏系统及电极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更新,使起搏器体积更小更轻便,功能更加智能化,以及植入手术方式的改进,使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了。所以,目前心脏起搏技术是很成熟的技术。五、起搏器植入术后注意事项有哪些?1.术后24小时内尽量平躺,少活动。起搏器植入侧胳膊在术后短期内不要做高举动作及提重物、打球等上肢过度伸展的动作,但可以轻微活动上肢。2.不可靠近的设备或场所:工业用电磁感应炉、雷达天线、广播电视发射天线的限制区域、大型电机、高压设备强磁场发生的地方、电锯、除草机、床垫式或枕式磁疗仪等。另外,有些机械设备或者治疗方法可能会影响起搏器的工作,植入起搏器后应避免接触:例如手术电刀,透热疗法治疗,放疗,伽马射线装置,冲击波碎石仪,床垫行或枕型磁疗仪,经皮电神经刺激等。3.尽量使用对侧耳朵接听(移动电话距离起搏器15cm以上)。4.快速通过商场电子防盗装置,不要逗留),如您感觉头晕或心律不齐,不用过于担心,迅速离开上述设备后您的起搏器将恢复正常。5.机场安检时请告之安全检查人员您装有起搏器,并出示您的患者识别卡(起搏器植入卡),请安检人员快速进行检查,而且不要把安全检查探测头停留在装置的上方。6.目前抗核磁起搏器已经应用于临床。植入抗核磁起搏器您仍然可以安全进行核磁共振(MRI)检查,检查前医生通过程控起搏器后可进行核磁成像检查。7.告知其他医生、牙医和急救人员您植入了起搏器系统。六、起搏器的使用时间?目前大部分起搏器的使用寿命在5-10年,甚至10年以上。在每次定期复查时,随访医生也会检查电池所剩的能量。当电池的能量降低到达某一界限时,需要更换脉冲发生器。七、起搏器植入术后需要定期随访吗?起搏器的植入只是治疗的第一步,植入术后的定期随访和程控才是维持治疗效果的关键。定期复查由医生调整参数,可以使起搏器与患者的心脏跳动更和谐。因此,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程控、心电图等检查,一般普通起搏器植入早期及临近更换期需1~3个月随访一次,中期可6~12个月随访1次,稳定后1年内至少1次定期到医院对起搏器进行检查,像保养我们的眼睛一样对起搏器进行养护哦!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注意事项起搏器植入术是心血管内科的常规手术,围手术期有一些注意事项:1、保持伤口干燥,避免感染。术后1-2天可能会出现低热或安置起搏器部位的红肿、疼痛等,数日后会逐渐消失,切口上的痂脱落后,方可沾水,时间一般需3-4周,尽量不要让汗水渗入切口,导致感染。如果发热、伤口红肿、渗液,应立即就医。2、适当限制活动,植入侧手臂1个月内避免提重物,高举,防止导线移位。避免剧烈运动,但可散步、慢跑。但也不要一动不动,防止发生患侧的肩周炎。植入侧上肢肘关节以下部位可正常活动,肩关节处应避免突然剧烈的甩手、外展动作。3个月后植入侧上肢可恢复正常活动(单纯更换脉冲发生器、未更换电极导线者可不受限制),但应注意不要直接碰撞起搏器埋置部位。3、避免靠近强磁场,如果植入的不是磁共振兼容设备,要避免做磁共振,若为磁共振(MRI)兼容起搏器,在行MRI检查前须与心内科医生联系,把起搏器工作状态调整为MRI兼容模式。可行普通CT、X线、同位素、超声等检查。另外,应避免靠近高压电流、强磁场区域远离大型电机、电焊机。家用电器和常规办公设备都可正常使用。不要将手机放置在植入起搏器侧的上衣口袋,手机建议用对侧耳朵接听,拟使用治疗用电子设备时,请先携带设备说明书咨询心内科医生,再使用。使用微波炉等小家电与起搏器保持15cm距离。4、如需做使用电刀的外科手术,可请心内科医生会诊,必要时调整起搏器参数。5、起搏器保修卡一般在植入后的3-4个月内在心内电生理检查室的起搏器随访处领取,在通过机场、车站等需安检的场所时,可向工作人员出示起搏器卡。6、坚持服用药物,积极控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对于常用的抗血小板药、降压药等规律服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房颤患者应按照医嘱使用抗凝药,预防脑卒中。7、起搏器的使用寿命一般保4-6年,可以用14-16年不等,需按期随访以了解起搏器的工作状态,每次复查要查看电池电量是否充足。随访时间节点:术后1、3、6、12个月,此后每年至少1次;在距到期一年前始,重新每3个月随访一次。建议定期自测脉搏并做好记录,若出现头晕、黑矇、心悸或气短,立即就诊并告知医生装有起搏器。8、植入体内自动复律除颤器(ICD)的患者,应避免游泳、高空作业及机动车驾驶等危险动作,以防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时出现溺水、摔伤及交通意外等风险。若发生了头晕,晕厥,或电击治疗事件,应尽快到医院检查。9、植入有治疗心衰功能的三腔起搏器(CRT)的患者,要坚持长期服用治疗心衰的药物并定期随访。
无导线起搏器:藏在心脏里的“胶囊黑科技” ——更小、更智能、更安全的心脏守护者心脏起搏器自1958年问世以来,已拯救了数千万心动过缓患者的生命。但传统起搏器的导线系统可能引发感染、电极断裂等问题。随着科技发展,一种仅如维生素胶囊大小的“无导线起搏器”横空出世,它如何颠覆传统?又能为患者带来哪些改变?本文将带您揭开这项“心尖上的黑科技”的神秘面纱。一、无导线起搏器:从“有线”到“无线”的跨越工作原理与传统起搏器不同,无导线起搏器(Micra、Aveir等)将脉冲发生器与电极合二为一,无需通过静脉植入导线。这个重量仅约2克的小装置通过导管被送至右心室,利用头尾端的锚定结构固定在心肌上,直接感知心脏电活动并释放起搏脉冲。核心优势对比项目传统起搏器无导线起搏器体积约手表大小(20-50g)胶囊大小(<2g)手术切口4-6cm皮肤切口无切口(经股静脉穿刺)导线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约2%-5%彻底消除术后恢复时间1-3个月1-3天MRI兼容性部分兼容全系列兼容(3.0T以下)二、四大技术亮点:为什么它是“未来趋势”?微创革命:手术时间缩短至30分钟无需在皮下制作囊袋,医生通过股静脉穿刺,用导管将起搏器送至心脏。术后仅需卧床6小时,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临床试验显示,患者疼痛感降低80%,血管损伤风险减少90%。告别导线并发症传统起搏器约5%的患者会发生导线断裂、绝缘层破损或静脉血栓。而无导线设计彻底消除了导线相关风险,尤其适合血管条件差(如锁骨下静脉闭塞)的患者。超长续航+智能感知采用纳米级低功耗芯片,电池寿命达8-15年(传统起搏器约6-10年)。内置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可感知身体运动状态,自动调节心率(如运动时加速供血)。MRI检查“零禁忌”全密封钛金属外壳+抗磁设计,可安全接受3.0T以下核磁共振检查,解决传统起搏器患者“一生无法做MRI”的困境。三、哪些人适合植入“心脏胶囊”?最佳适应人群持续性房颤伴心动过缓(仅需心室起搏)高龄(>80岁)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如慢阻肺)既往发生过起搏器囊袋感染或导线故障职业运动员、健身爱好者(避免导线受肌肉牵拉)当前技术局限仅能实现单腔起搏(VVI模式),无法满足房室顺序起搏需求不适用于心脏扩大、室壁过薄(<3mm)者(锚定困难)更换时需重新植入新设备(旧设备留在心腔内)四、真实案例:科技如何改变生命质量案例一78岁的王先生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需植入起搏器,但因双侧锁骨下静脉闭塞无法植入传统设备。最终选择Micra无导线起搏器,术后第二天即自行步行出院,随访2年未出现并发症。案例二32岁的马拉松爱好者李女士确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传统起搏器的导线可能限制其运动能力。植入无导线起搏器后,她不仅重返赛场,还在半年后完成全程马拉松。五、未来展望:从“单兵作战”到“协同网络”当前无导线起搏器仍以单腔为主,但技术迭代已在进行:双腔无导线系统:2023年美国AveirDR已实现无线房室同步,通过两个微型设备通信协同工作。生物降解技术:未来或采用可吸收材料,电池耗尽后自动降解,无需取出。能量自供给:利用心脏跳动发电、血液流动供能,实现“永久续航”。结语无导线起搏器不仅是医疗器械的小型化突破,更代表着“无创化、智能化”的医疗未来。虽然目前费用较高(约传统起搏器的2倍),但随着技术普及,这项“藏在心脏里的黑科技”必将惠及更多患者,让生命律动更加自由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