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帆
主任医师 教授
院长
眼科瞿佳
主任医师 教授
院长
眼科吴文灿
主任医师 教授
院长
眼科陈浩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副院长
眼科汪军洪
副教授
副院长
眼科王毓琴
主任医师 教授
3.8
眼科高玲
主任医师 教授
3.7
眼科金婉卿
主任医师 教授
3.6
眼科涂云海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眼科黄小明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5
方伟
副主任医师
3.5
小儿眼科邓军
主治医师
3.5
眼科胡志翔
副主任医师
3.5
眼科林祖顺
主治医师
3.5
眼科肖震国
副主任医师
3.5
眼科宋慧洋
副主任医师
3.5
眼科姜俭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5
眼科林惠玲
副主任医师
3.5
眼科陈云云
副主任医师
3.5
眼科徐菁菁
副主任医师
3.5
余波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5
眼科连燕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5
眼科陶爱珠
副主任医师
3.5
眼科张逸夔
副主任医师
3.5
眼科李明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5
眼科沈一
主治医师
3.5
眼科涂昌森
主治医师
3.5
眼科许爱琴
主治医师
3.5
眼科黄海笑
主治医师
3.5
眼科徐昌标
主治医师
3.5
戴旭锋
主治医师
3.5
眼科卢纯洁
主治医师
3.5
眼科施节亮
主治医师
3.5
眼科赵颖熙
主治医师
3.5
眼科戴玛莉
主治医师
3.5
眼科叶慧芳
主治医师
3.5
屈光欧文
主治医师
3.4
眼科夏瑞静
主治医师
3.5
眼科马轶
医师
3.4
眼科刘然
医师
3.4
袁一民
医师
3.4
眼科陈绮
医师
3.4
眼科王犁
医师
3.4
眼科叶金琳
医师
3.4
眼科陈君虹
医师
3.4
眼科朱绿荷
医师
3.4
眼科陈晓蒙
医师
3.4
眼科周锦景
医师
3.4
眼科解彦茜
医师
3.4
眼科谢添纯
医师
3.4
别名:①视网膜震荡;②Berlin水肿。概要:本病主要特征为视网膜震荡性水肿,视力暂时性减退。但恢复后可不留任何损害。病因病理:眼球受钝挫伤后,致使视网膜局部发生微循环紊乱,组织水肿,引起视力障碍。眼部特征1.眼球钝挫伤,但无任何破裂。2.视力减退。3.眼底检查可见后极部视网膜水肿,黄斑部中心凹光反射不清,严重者黄斑出现灰白色混浊并逐渐扩大。偶见有小出血点,视网膜血管明显收缩。4.约1~3天混浊逐渐减轻,3~4天混浊消失,视力可恢复正常。全身特征:无特殊表现。治疗1.扩血管、促吸收类药物。2.维生素类药物。3.中药活血化瘀药物。
译名:巴林特综合征别名:①皮质性注视麻痹综合征;②凝视皮质性麻痹综合征;③凝视的心理性麻痹;④癔病性注视麻痹;⑤视固定皮质性麻痹综合征;⑥精神性视固定麻痹综合征;⑦Holmes-Horrax综合征。概要:1909年Balint首报本病,但之后报道并不多。国内1989年王慕一报道一例。主要特征为精神性注视麻痹,视觉失调,视觉性注视障碍。病因病理:由于血管性脑外伤,脑肿瘤、脑炎、新生物所致双侧纹状周围区及角回病变。眼部特征:1.患者眼球不能随意运动及不能自主跟随目标移动,视线向注视点以外则有显著困难,但眼外肌完全正常。立体觉丧失,出现注视性麻痹及视性共济失调,伸手抓物往往会把手伸向错误的方向,走路笨拙、踩空。2.对非视觉性刺激有正常注意力,但不能转动注视,行走时易撞在障碍物上而且患者不能描述视野下相对较为复杂的物体或图片。如上表现可为短时的,持久性病例少见。全身特征:1.两侧肢体失去协调,上肢可呈强直性和运动失调现象。2.意念运动性失调、言语困难、书写不能、失语。3.CT扫描可发现弥散性脑皮质萎缩,脑电图和脑脊液检查对诊断有参考意义。治疗:病因治疗,一般可在二、三周后恢复。在复视、眼肌麻痹重时可遮挡一眼。
译名:利多克综合征别名:①视定向障碍综合征Ⅱ型;②视觉定向障碍综合征;③视觉失定向力综合征Ⅱ型。概要:1917年Riddoch报道本病,主要特征为视野缺损,体位定位感觉和触觉丧失。病因病理:由于单侧顶叶或顶叶的缘上回和角回的病变所致,如肿瘤外伤、感染等。眼部特征:1.中心视力无障碍,视野缺损(患者自己无感觉),同侧偏盲时可有视定向障碍。2.健侧眼能固视对侧视野中的目标,而病侧眼则不能。3.视力与实体镜识别力存在,瞳孔对光反应和调节集合反应正常。全身特征:当大脑中央回受侵犯时可产生:1.对侧肢体麻木及刺痛感。2.平衡觉和体位定向感觉丧失。3.触觉辨别力消失。4.CT扫描或核磁共振检查有助诊断。治疗:对症处理,病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