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脑

(又称:流行性乙型脑炎、日本脑炎)

就诊科室: 感染内科  神经内科 

+收藏
精选内容 介绍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问诊
目录
  • 1介绍
  • 2发病原因
  • 3症状表现
  • 4如何预防
  • 5检查
  • 6治疗方式
  • 7注意事项
  • 8预后

介绍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经蚊虫叮咬传播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夏秋季节,且多见于儿童,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表现。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主要侵犯儿童的流行性乙型脑炎

刘静 主任医师 湖南省儿童医院 感染科

发病原因

基本病因

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 传染源: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动物(如猪、牛等家畜和鸭、鸡等家禽)或人受感染后出现病毒血症,是本病的传染源。
  • 传播途径:通过蚊叮咬而传播。

当人被携带乙脑病毒的蚊虫叮咬后,免疫力强的人群,病毒很快被消灭,一般不会有症状出现或出现轻度症状,被感染者还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如果人体免疫力低,病毒会在人体内繁殖,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部病变。

危险因素

  • 年龄:主要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
  • 居住环境:如农村地区、临近稻田、深林等多蚊虫地区;家庭居住拥挤、房屋质量差、家中有成员患乙脑病、家中有养殖家畜(猪、牛等)。

症状表现

患者常急性起病,初期大部分无明显症状,仅少数患者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关症状。发病 2 ~ 5 天内,初期症状逐渐加重,最突出的表现为发热、抽搐、瘫痪等,严重者可因呼吸衰竭死亡。恢复期病情轻者症状可逐日好转。

典型症状

初期(发病 1 ~ 2 天)

  • 发热:体温常在 37 ~ 38 摄氏度,部分患者体温可急剧上升至 39 ~ 40 摄氏度,体温越高,持续时间越长,患者病情越重。
  • 头痛、恶心、呕吐、嗜睡或精神倦怠、惊厥等。
  • 定向力障碍:如不知道自己处于何处。
  • 颈项轻度活动受限

进展期(发病 2~5 天内)

  • 体温:体温持续上升,可达 40 摄氏度以上。
  • 抽搐:起初为面部、口唇等部位小抽搐,随后出现肢体痉挛性抽搐,重者全身抽搐。
  • 婴儿囟门(头顶部菱形间隙)隆起。
  • 瘫痪
  • 呼吸衰竭:严重者可发生呼吸衰竭最后死亡。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等,最后呼吸停止。

恢复期

  • 轻症患者: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神经系统症状逐日好转。
  • 重症患者:患者仍神志迟钝、痴呆、无法言语、吞咽困难、颜面瘫痪、四肢痉挛等。少数患者也可有四肢瘫软无力。少数重症患者 6 个月后仍有精神神经症状,如意识障碍、痴呆、无法言语、肢体瘫痪、癫痫等。

并发症

重症患者或治疗不及时,可出现支气管肺炎、尿路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流脑与乙脑的鉴别诊断

付朝杰 副主任医师 枣庄市妇幼保健院 新生儿科

如何预防

接种疫苗

  • 接种人群:6 个月~ 10 岁儿童,尤其家中有家禽类或刚出生的动物,可接种疫苗预防。
  • 接种时间:首次接种疫苗一般在 3 ~ 4 月份,间隔 7 ~ 10 天后复种 1 次,以后每年加强注射 1 次。通常疫苗在接种 2 ~ 3 周后,体内会产生保护性抗体,一般维持 4 ~ 6 个月。

防蚊和灭蚊

  • 若家中有饲养家禽,如猪、羊、鸡等,需要对饲养家畜的地方,清理沟渠,防止积水,定期喷洒有效杀虫剂、清除场内各种杂草,场内的粪尿和污水,减少蚊虫的繁殖生长基地。保证每周场内消毒 2 ~ 3 次。
  • 夜间睡觉防止蚊虫叮咬,可用蚊帐和驱蚊剂等,不提倡露宿。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为什么打疫苗有时会发生异常反应?

李勇年 主任医师 医生集团-陕西 感染内科

检查

本病主要依靠病史,结合症状、体格检查等做出初步判断,必要时增加以下检查,进一步确诊:

  • 抽血检查:主要查看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指标。
  • 脑脊液检查:患者需接受腰穿检查,医生对抽取的脑脊液进行检验,以判断病情。
  • 免疫学检查:主要是检测有无血清乙型脑炎病毒特异性 IgM 抗体。
  • 影像学检查:CT 可出现脑水肿等表现,MRI 可确诊脑炎病变改变。
  • 血气分析:对重症患者可作血气分析,检测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等指标,以便及早发现呼吸功能衰竭等。
  • 病原学检查:乙脑病毒主要存在于脑组织中,可通过免疫荧光等检查方法在脑组织中找到病毒抗原,一般是采集患者的血液或脑脊液进行检测,这有助于乙脑的早期快速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方式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脑,应采取积极的对症和支持治疗,维持体内水和电解质平衡,重点处理好高热、抽搐、控制脑水肿和呼吸衰竭等危重症状,降低病死率和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患者在恢复期需进行合理锻炼,加强语言和肢体功能恢复。

一般治疗

  • 隔离:患者住院时要隔离,病房内设有防蚊和降温设施。
  • 保持口腔清洁:医务人员会定期清洁患者口腔、定期翻身、拍背、吸痰,防止肺部感染。
  • 安全措施:医生会对抽搐患者采取一些措施,防止舌头咬伤。
  • 营养措施:高热、昏迷、惊厥患者会补充充足水分;昏迷患者可通过鼻导管将营养物质送入胃内(鼻饲);重度患者给予输液,以维持体内水及电解质平衡。
  • 抗感染:对合并感染者,医生会积极采取抗感染治疗。

对症治疗

  • 发热:高热患者以物理降温为主(如冰敷、酒精擦浴等),药物降温为辅。
  • 抗炎:对早期确诊和重症患者,医生会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起抗炎、退热、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等作用。
  • 惊厥、抽搐:医生在确定导致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后,会使用镇静、止痛药物,如地西泮、水合氯醛、苯妥英钠等。
  • 脑水肿:主要以脱水为主,如使用 20% 甘露醇。
  • 呼吸障碍、呼吸衰竭:主要以吸痰、给氧为主,或使用呼吸兴奋剂,如尼可刹米、哌甲酯、二甲弗林等药物,保证患者能正常呼吸。必要时医生会切开患者气管,使用加压人工呼吸器辅助呼吸。
  • 心力衰竭:使用强心药物,如西地兰等。

其他治疗

待患者病情恢复后,医生会定期进行语言、吞咽以及肢体功能锻炼,必要时配合理疗、高压氧疗等治疗方法,加强患者语言、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万山草药》———九里香

黎崇裕 主治医师 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治未病科

注意事项

  • 卧床休息,尽量不要搬动患者。
  • 时刻关注呼吸是否通畅,勤翻身、拍背。
  • 惊厥者应时刻使用床档,家属专人看护。
  • 保持皮肤和口腔清洁,可用生理盐水于饭后、睡前漱口。
  • 患病初期准备流质清汤,如绿豆汤、菜汤、牛奶等;病情允许时,可准备适当的高热量、高营养食物;对不能经口进食者,可按照医生要求,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或留置胃管进行营养支持。
  • 康复期注意增加营养、防止继发感染。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家人协助按摩患者肢体,积极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可适当采用理疗等方式调理,以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定期到医院复查。

预后

轻型和普通型大多可顺利恢复,重型和暴发型患者的病死率可高达 20% 以上,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所致,存活者可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

乙脑相关科普号

王忠敏医生的科普号

王忠敏 副主任医师

杭州市儿童医院

小儿消化科

47粉丝6737阅读

邹美银医生的科普号

邹美银 主任医师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

感染科

257粉丝17.1万阅读

吴玉新医生的科普号

吴玉新 主任医师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神经外科

1887粉丝429阅读

  • 1 介绍
  • 2 发病原因
  • 3 症状表现
  • 4 如何预防
  • 5 检查
  • 6 治疗方式
  • 7 注意事项
  • 8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