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寄生虫病

(又称:脑寄生虫感染)

就诊科室: 神经外科  神经内科  感染内科 

+收藏
精选内容 介绍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问诊
目录
  • 1介绍
  • 2发病原因
  • 3症状表现
  • 4如何预防
  • 5检查
  • 6治疗方式
  • 7营养与饮食
  • 8注意事项
  • 9预后

介绍

脑寄生虫病是指由脑寄生虫成虫、幼虫或虫卵感染人的脑部,引起的脑损害或炎症性反应。

根据寄生虫的种类,脑寄生虫病可分为脑囊虫病、脑型血吸虫病、脑型肺吸虫病和脑型疟疾等。

本病的常见症状有头痛、恶心、呕吐、发热等。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女子脑内取出27厘米活虫,曾被误诊脑瘤,为什么脑瘤跟寄生虫分不清?

胡凤山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医院 肿瘤科

发病原因

本病是由于脑部感染寄生虫导致的,感染途径主要有:

  • 不洁饮食习惯:长期食用生的或未熟食物,尤其是寄生虫污染的肉类或蔬菜;饭前便后未及时洗手。
  • 蚊虫叮咬:一些特定的蚊虫可以携带寄生虫,叮咬后感染人体引起脑寄生虫病。
  • 接触疫水:在有寄生虫的水域游泳,或在水边玩耍时感染蠕虫,也会引起脑寄生虫病。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脑裂头蚴病如何感染人体?

王晓强 副主任医师 上海新华医院 小儿神经外科

症状表现

本病常见的症状有头痛、恶心、呕吐、发热等,严重者还可出现癫痫和肢体瘫痪等情况。

  • 头痛:表现为头部疼痛,可突然出现,可呈针扎样疼痛,也可呈钝痛。
  • 恶心、呕吐:多伴随头痛发生,常感觉上腹部不适,而后呕吐。
  • 发热:多表现为 37.2 ~ 40℃ 的高热,可伴随出现寒战、口唇苍白等症状。
  • 癫痫:表现为突然出现抽搐发作,多伴有意识丧失,呼之不应,通常持续几分钟后缓解。
  • 肢体瘫痪:表现为一侧肢体不能活动。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女子脑内取出27厘米活虫,曾被误诊脑瘤,为什么脑瘤跟寄生虫分不清?

胡凤山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医院 肿瘤科

如何预防

  • 注意饮食卫生,蔬菜瓜果要洗净;不饮生水;生熟菜板分开使用,不吃未煮熟的肉类;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勤洗手。
  • 避免蚊虫叮咬,可使用花露水等驱蚊。
  • 尽量不要去疫水区玩耍和工作。如果是工作需要,在接触疫水时务必做好防护工作。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吃鱼片如何避免寄生虫感染?

贾钰华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中医内科

检查

本病主要通过血液检查、粪便检查、腰椎穿刺、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诊断和评估。

  • 血常规:可以帮助判断体内是否存在感染。
  • 粪便常规:主要目的是为了判断粪便中是否存在寄生虫虫体、虫卵,以辅助诊断。
  • 腰椎穿刺:可帮助判断颅内压是否升高,并对脑脊液进行化验。
  • 影像学检查:脑部 CT 及 MRI 检查可以帮助判断脑寄生虫病变的位置、大小、数量及脑部水肿等情况。其他位置的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寻找有无其他的寄生虫灶。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女子脑内取出27厘米活虫,曾被误诊脑瘤,为什么脑瘤跟寄生虫分不清?

胡凤山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医院 肿瘤科

治疗方式

本病主要通过药物进行治疗,当药物治疗无效或不适合药物治疗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 驱虫药物:常用药物有吡喹酮、阿苯达唑等,主要作用为杀死成虫和虫卵。
  • 脱水药物:常用药物为甘露醇,主要作用为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
  • 抗癫痫药物:常用药物有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主要作用是控制癫痫发作。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适用于驱虫治疗无效,或不适宜进行药物驱虫治疗的患者,常用术式如下:

  • 颞肌下减压术:目的是减轻颅内压。
  • 脑室-腹腔分流术:目的是降低颅内压,引流脑脊液。
  • 囊虫摘除术:目的是通过手术摘除巨大囊虫。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女子脑内取出27厘米活虫,曾被误诊脑瘤,为什么脑瘤跟寄生虫分不清?

胡凤山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医院 肿瘤科

注意事项

  • 患者癫痫发作时,家属应该保护好患者,避免强行约束患者的身体,移开周围的物体,防止外伤,并及时就医。
  • 病情控制后,可进行适当的活动,但应注意不要过度,不做危险性动作,有癫痫发作症状的患者,避免单独外出。
  • 日常注意避免吃生肉,瓜果蔬菜要洗净。

预后

本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造成精神障碍、智能减退等并发症。

经治疗后,大部分可有效控制症状,治愈疾病;部分患者可能会遗留肢体无力等后遗症。

脑寄生虫病相关科普号

蔡增林医生的科普号

蔡增林 主任医师

苏州科技城医院

神经内科

35粉丝11.7万阅读

赵亮医生的科普号

赵亮 主任医师

北京电力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828粉丝108万阅读

缪峰医生的科普号

缪峰 主任医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消化病医院

寄生虫病专科

996粉丝23万阅读

  • 1 介绍
  • 2 发病原因
  • 3 症状表现
  • 4 如何预防
  • 5 检查
  • 6 治疗方式
  • 7 营养与饮食
  • 8 注意事项
  • 9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