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女膜闭锁

就诊科室: 妇产科  妇科 

+收藏
精选内容 介绍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问诊
目录
  • 1介绍
  • 2发病原因
  • 3症状表现
  • 4如何预防
  • 5检查
  • 6治疗方式
  • 7注意事项
  • 8预后

介绍

处女膜闭锁又称处女膜无孔,是女性常见的一种生殖道发育异常。

在正常胚胎发育过程中,女婴来自内胚层的阴道板腔化成一孔道,其下段有一层薄膜为处女膜,在胚胎 7 个月后贯穿,使孔与阴道前庭相通,如胚胎时未贯通,则形成处女膜闭锁。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女孩17岁一直没来例假只是单纯月经不调吗?有可能是处女膜闭锁或者阴道闭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石女

朱卉 医师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整形外科

发病原因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当前研究结果显示,处女膜闭锁是胚胎在发育期受到内在或外在的因素影响所致,如环境污染、病毒感染、致畸药物、有害物质及营养失衡等。母亲在孕期接触上述因素后,后代就有可能发生处女膜闭锁。

症状表现

处女膜闭锁根据患者年龄不同表现也不同。儿童时期一般无症状,如有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阴道积液及压迫症状,青春期以原发性闭经和周期性下腹部坠胀为主要症状。

典型症状

  • 儿童期
    主要表现为阴道积液及压迫症状,当处女膜闭锁时,阴道和宫颈分泌物不能排出,积聚于阴道内形成阴道积液。
    若积液量多,则患儿出现腹胀、腹痛,闭锁的处女膜膨胀;严重者出现排尿困难、尿频、尿潴留、输尿管积水或肾盂积水,压迫直肠导致排便困难、便秘。
  • 青春期
    青春期往往以原发性闭经为主要症状,患者有周期性痉挛性下腹疼痛,并逐渐加剧,但无经血流出。时间长久可形成阴道积血,若病情发展,可形成输卵管积血粘连而致伞端闭锁,甚至可逆流入盆腔,出现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表现。

并发症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

  • 由于处女膜闭锁而致经血无法排出,最初经血积在阴道内,多次月经来潮后,经血逐渐积聚,可造成子宫、输卵管积血,甚至腹腔内积血。
  • 严重时可伴有尿频或尿潴留、尿道梗阻、便秘、肛门坠胀等。
  • 可增加患者子宫内膜异位症及不孕症的发病风险。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什么是处女膜闭锁?它是如何引起闭经的?

吴龙 主治医师 北京朝阳医院石景山院区 妇产科

如何预防

本病目前无明确预防措施,应早发现,早治疗,以改善预后。

检查

处女膜闭锁根据典型症状,结合妇科检查、B 超检查等可确诊。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 病史询问:青春期后无月经初潮,逐渐加重的周期性下腹痛,下腹部包块。
  • 体检:外阴检查时可看到处女膜膨隆,膜后可呈紫蓝色(经血潴留),下腹部可摸到紧张度大,有压痛的包块。肛门检查可扪到压向直肠、紧张度大、有压痛的阴道肿物。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了解是否有贫血;染色体核型检查了解是否有染色体异常。
  • B 超检查:可帮助确诊,在纵切面时可见沿着阴道壁生长的椭圆形囊状,内见低回声或密集光点;可见宫颈扩张,宫腔内有液性暗区;严重者有输卵管扩张,子宫直肠陷窝区探及液性暗区;血液黏稠呈片状,改变体位时有浮动。
  • 细针穿刺:儿童期阴道积液,用针穿刺处女膜膨隆处,可抽出黏液样液体;青春期少女穿刺可抽出紫褐色或暗红色黏稠血液。

治疗方式

本病以手术治疗为主。一般来说,青少年时期手术切除处女膜最佳,此时雌激素的产生可促进外阴愈合。原则上确诊后应尽快选择手术切开,如需推迟手术,应通过药物抑制月经周期,并镇痛治疗。

手术治疗

  • 手术切除时,切口通常选择 X 形,也可行“T”形或“十”字形切口。向处女膜周围作 X 形切开直到阴道壁,环形切除隔膜多余组织,将切口的两层黏膜与基底稍作游离,纵形缝合,使缝合缘呈锯齿状,不在一个平面,防止日后出现环形狭窄。
  • 术后可放置导尿管 1~2 周,外涂雌激素软膏,降低术后粘连发生率。

注意事项

  • 注意个人卫生,大小便后要清洁会阴,勤换洗和消毒会阴垫和内裤。
  • 术后禁盆浴 1 个月,避免按压下腹部和冲洗阴道,不宜做阴道检查以免引起上行性感染。
  • 进食高蛋白、高营养、高维生素及富含铁质、粗纤维的食物,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增加营养。

预后

处女膜闭锁在手术治疗后预后良好,症状可立即消失,往往短期内就可恢复生育功能。该疾病通常以经血排流为治愈标准。

但若病情严重且未及时治疗,可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或输卵管粘连,继而引起痛经或不孕。

处女膜闭锁相关科普号

付朝杰医生的科普号

付朝杰 副主任医师

枣庄市妇幼保健院

新生儿科

1588粉丝589.9万阅读

王姝医生的科普号

王姝 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妇科

1.2万粉丝146万阅读

杨镒魟医生的科普号

杨镒魟 副主任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生殖医学中心

353粉丝6.3万阅读

  • 1 介绍
  • 2 发病原因
  • 3 症状表现
  • 4 如何预防
  • 5 检查
  • 6 治疗方式
  • 7 注意事项
  • 8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