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发现脑膜瘤,为何治疗方法不同?
脑膜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肿瘤,在颅内肿瘤中占第二位,也是神经外科中发病率最高的良性肿瘤。脑膜瘤来源于蛛网膜颗粒,也就是说在脑内有蛛网膜颗粒的地方都可能会发生脑膜瘤。脑膜瘤按发病部位分大脑凸面脑膜瘤、矢状窦旁脑膜瘤、大脑镰旁脑膜瘤、蝶骨嵴脑膜瘤、鞍结节脑膜瘤、嗅沟脑膜瘤、桥小脑角区脑膜瘤等等。脑膜瘤都是良性的吗?在神经外科临床上经常会遇到脑膜瘤,和患者家属讲患者患的是脑膜瘤,患者家属往往会松口气,脑膜瘤是良性肿瘤,预后比较好,一般手术切除后如果能全切,是可以治愈的疾病。大部分情况下,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想法是没错的,但并非所有的脑膜瘤都是良性肿瘤,大约5%左右的脑膜瘤是恶性的。恶性的又分两种:第一种是恶性脑膜瘤,指一些脑膜瘤逐渐发生恶变,在原位反复复发,并可以颅外转移。第二种是脑膜肉瘤,来源于脑膜间质细胞,常常从硬脑膜或软脑膜长出,浸润性生长,与脑组织分界不清,常有坏死、出血或囊性变。恶性脑膜瘤和脑膜肉瘤在临床表现上和一般的脑膜瘤相似,也是根据肿瘤生长的不同部位,会出现相应的局灶性症状,如偏瘫、失语、视力视野障碍等等。颅内高压症状,可有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可侵犯附近的颅骨,造成颅骨破坏。对于恶性脑膜瘤和脑膜肉瘤的治疗,最重要的治疗还是手术切除,尽量全切,切除肿瘤及受侵犯的硬膜、颅骨及脑组织,术后再进行放疗。同是良性脑膜瘤,治疗效果不一样经常有患者疑问:“我和XX一样得了良性脑膜瘤,怎么他就已经好了,我怎么还没好?”其实,就算是一个医生治疗、手术,但是由于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治疗效果还是存在着差异。肿瘤的生长位置、大小,患者的身体状况等等因素对治疗效果都有影响。如果良性脑膜瘤生长在大脑凸面、大脑镰旁、矢状窦旁等,手术切除后一般效果比较好。对于生长部位较深、临近重要神经中枢的脑膜瘤,例如:蝶骨嵴内侧脑膜瘤、岩斜区脑膜瘤、颅颈交界区脑膜瘤等,其手术风险较大、手术全切难度较大、并有部分神经功能损伤等,虽然肿瘤性质是良性的,但是预后不一定较好。
赵天智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6月11日74
0
0
-
事出反常必有妖
今天上午接诊一位相熟的大姐介绍来的病人,因为没有预约,我便让病人按顺序排队等候,中间这位大姐还特意从珠海打电话给我,想我快点给她的熟人看,我还是婉转地告诉大姐:必须按规定办事,否则就诊的秩序就会打乱,她也很理解地放下了电话。 看到这位病人时已将近中午十二点。患者是一位中年妇女,主诉是最近几个月来出现左侧面部“抽搐”,病人还很清楚地告诉我,这种抽搐大多发生在半夜熟睡的时候,发作时病人便会因为难受而醒来,我特意问她有没有疼痛的感觉,病人明确表示没有,只是告诉我,这种抽搐的感觉是左侧脸部“发紧样的”难受。偶尔也会白天发生,白天发作时,她便会感觉到左眼也会因为抽搐而不由自主地闭合起来。体查没有发现相关的神经系统体征,但经验告诉我,当一种不适令病人在熟睡中醒来而且频繁发生的时候,这种不适的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我们暂时未知的病因。尽管没有发现指向性很强的体征,但这症状提醒我:警惕!警惕这背后隐藏的“妖怪”!我毫不犹豫地建议病人去做头部核磁共振检查,我的知识和经验告诉我,这种脸部的症状的病变的部位很可能就在颅内,而且其位置应该很接近面神经。下午醒来打开手机,远在珠海的那位大姐的电话便打了过来,说这位病人的结果已经出来,报告说是肿瘤,正在不知所措中。我便让她将结果拍下来通过微信发给我。 结果很快便发到我的微信上。头部核磁共振检查可清晰地看见,患者的左侧桥脑小脑角上有一个肿物,检查的医生还很负责任地为她做了增强检查,最后给出了“脑膜瘤可能性大”的诊断。看完结果,我马上建议她到神经外科就诊做进一步的治疗。行医近四十年,我很清楚,门诊对一位医生的考验是很苛刻和严格的。要利用这短时间对病人的接触来做出最为合理的判断并根据判断做出相应的处理,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厚的专业功底、细致入微的诊查,缺一不可。稍有不慎,便会出现误诊误治。正因为如此,我常说:在门诊坐诊时,医生脚下的薄冰更薄,更加接近深不可测的深渊,其战战兢兢之状更甚。也只有我自己才知道和明白,为了第二天的门诊,头一天晚上我必须服下足够量的安眠药以保证睡眠的质量,从而保证第二天坐门诊时有充足的精神。是的,详细的问诊和体查,关注每一个细节,警惕各种反常的表现,才有可能在各种疾病的千变万化的症状中找出隐藏的“妖怪”并将其“绳之以法”!
许志恩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4月10日219
0
1
-
脑膜瘤患者术前须知
尊敬的患者及家属: 您好!为确保手术顺利进行,请您仔细阅读以下术前注意事项,并积极配合医疗团队完成准备工作。 一、术前准备事项 1.完善相关检查 ● 影像学检查:需提供近期头颅MRI/CT增强扫描结果(胶片或电子版),明确肿瘤位置、大小及与周围血管、神经的关系。 ● 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等,评估全身状况及手术耐受性。 ● 特殊检查:若肿瘤邻近重要功能区(如语言区、运动区),可能需行功能MRI或神经电生理评估。 2.药物管理 ● 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需提前5-7天停药(遵医嘱调整),避免术中出血风险。 ● 慢性病药物: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按医嘱调整用药,手术当日可少量水送服必要药物。 ● 过敏药物:提前告知医护人员药物过敏史。 3.生活习惯调整 ● 禁烟禁酒:术前至少1周戒烟戒酒,降低术后感染及血管痉挛风险。 ● 饮食控制:术前8小时禁食固体食物,4小时禁饮清水(含糖饮料需更早禁食)。 ● 个人卫生:术前晚清洁全身,尤其头部;修剪指甲,勿涂抹指甲油或佩戴饰品。 二、手术当日流程 1.术前准备 ● 更换手术服,摘除假牙、隐形眼镜、首饰等。 ● 护士会为您建立静脉通道,并予术前用药(如镇静剂)。 2.手术方式说明 ● 开颅手术:需剃除局部或全部头发,切口位置根据肿瘤部位而定。 ● 术中监测:可能采用神经导航、术中MRI或电生理监测,提高肿瘤切除精准度。 三、风险与并发症告知 1.常见风险 ● 术中风险:出血、邻近脑组织或神经损伤(如视力、听力、运动功能等)。 ● 术后风险:感染、脑水肿、癫痫发作、脑脊液漏等。 ● 远期风险:极少数患者可能复发,需定期随访。 2.应对措施 ● 术中全程由经验丰富的团队操作,并备有应急方案。 ● 术后转入ICU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并发症。 四、家属注意事项 1.术前签字:需1-2名直系亲属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及输血同意书。 2.术后陪护:术后24小时需家属留院,协助患者心理支持及生活护理。 3.物品准备:备齐护理垫、吸管杯、宽松衣物等术后用品。 五、术后康复计划 1.住院观察:术后需住院7-10天,根据恢复情况逐步拔除引流管、拆线。 2.康复治疗:若出现肢体活动障碍或语言问题,需早期介入康复训练。 3.定期随访:术后1个月、3个月复查MRI,长期随访监测复发可能。 请您保持乐观心态,充分信任医疗团队! 如有疑问,请及时联系主管医生。 注:本须知为通用指导,具体方案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调整,请以主管医生沟通为准。
肖新如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3月28日117
0
1
-
前颅底脑膜瘤 手术要点 巨大脑膜瘤
颅底脑膜瘤的手术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手术入路的选择:眶上锁孔入路联合经鼻内镜入路:适用于位于嗅沟、蝶骨平台、鞍结节等部位的前颅底脑膜瘤。该入路可以提前暴露脑膜瘤的基底,切断肿瘤的血管,方便后期肿瘤的切除。此外,使用神经内镜可以帮助确认肿瘤是否完全切除,但需要避免碰触重要的神经血管。经鼻内镜入路:适用于切除沿中线生长的前颅窝脑膜瘤,如鸡冠、鞍区及斜坡。此入路的优点是术后可以明显改善视力,但术后脑脊液漏的风险较高。手术中的保护策略:保护面神经、引流静脉以及动脉(如大脑前、颈内动脉)和视神经。充分释放脑脊液以减少对脑组织和引流静脉的牵拉。妥善修补颅底硬膜,避免术后脑脊液漏。手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开颅时注意保护面神经。处理额窦时需妥善封堵修补。在切除肿瘤过程中,应恰当使用自动脑板,以减少对脑组织的压迫。
张治国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3月12日72
0
0
-
这种脑膜瘤 ,建议早发现早治疗
这种脑膜瘤,建议早发现早治疗脑膜瘤的治疗主要依靠手术切除。早期手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脑功能,并减少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对于无法完全切除的肿瘤,可能需要辅助放疗。手术后需要定期复查,监控肿瘤有无复发或进展。
张治国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3月07日56
0
0
-
老年人脑膜瘤是否需要手术?
老年人脑膜瘤是否需要手术,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肿瘤情况:若肿瘤大(直径超3厘米)、生长快、位于易切除部位,一般倾向手术;反之,肿瘤小、生长慢、在颅底等复杂位置,手术需谨慎。身体状况:基础疾病少且控制好、身体机能好、预期寿命相对较长的老人,手术可行性高;有严重基础疾病、身体虚弱、预期寿命短的老人,手术风险大,可能选择保守治疗。症状表现:已经出现肢体偏瘫、癫痫等明显症状,影响生活质量的,通常建议手术;无症状的偶然发现的脑膜瘤,可先观察。
全国抗癌日直播义诊2025年03月05日117
0
1
-
脑膜转移癌的影像诊断
脑膜转移癌,又称脑膜癌病、癌性脑膜炎。这种疾病并不少见,但常常被漏诊。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胃癌等肿瘤患者,疾病后期出现脑部症状,但普通磁共振检查又未发现脑内转移,这是就要高度怀疑是脑膜转移癌了。这是一例脑膜转移癌,患者以一侧肢体抽搐为首发症状,既往有肺腺癌病史,到我院做颅脑MRI显示多处软脑膜异常强化,得以确诊。CT在脑膜转移癌诊断中的作用常常被忽视,然而,在这例患者的CT上可以明显看到脑膜高密度影。经我院多学科团队治疗,患者的症状显著改善。
张玉海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2月27日104
0
0
-
颅底脑膜瘤
张继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2月27日24
0
1
-
前中颅底-脑膜瘤
手术时机一般确诊且身体状况允许就应尽早手术。小且无症状的可先观察,定期做影像学检查,有增大或出现症状则需手术。手术入路额下入路:适用于嗅沟前部、体积小、未广泛侵犯的肿瘤。经发际内冠状切口,暴露额骨,形成骨瓣,剪开硬脑膜后分离切除肿瘤。翼点入路:适合肿瘤在嗅沟后部或向外侧累及鞍旁等区域的情况。仰卧头转对侧,翼点切口,磨除蝶骨嵴,打开硬脑膜,经外侧裂池到达嗅沟切除肿瘤。双额冠状入路:用于体积大、跨越中线侵犯双侧嗅沟及额叶底部的肿瘤。冠状切口,双侧额部骨瓣开颅,抬起双侧额叶暴露并切除肿瘤。手术目标尽可能全切肿瘤,降低复发风险。精细操作保护嗅神经、视神经等神经功能,维持嗅觉、视力及认知等功能。处理受侵犯的硬脑膜、颅骨等组织,必要时进行颅骨修补。手术风险可能损伤嗅神经致嗅觉丧失、损伤视神经致视力障碍,还可能引发额叶损伤出现精神症状、认知障碍,或有颅内出血、感染、脑脊液漏等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意识、瞳孔、肢体活动等情况。做好伤口及引流管护理,预防感染。关注有无并发症,及时处理。合理规划饮食,加强营养。早期以易消化的流食、半流食为主,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鼓励患者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如肢体功能训练、认知功能训练等,促进功能恢复。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科普号2025年02月19日56
0
1
-
脑膜瘤和胶质瘤与肥胖有关吗? 减肥就是抗肿瘤
一提到肥胖可能都会联想到糖尿病、心脏病,这些病总是和肥胖捆绑在一起。很少有人会想到肥胖也是致癌的!而且致癌的程度,未必会输给酒精!IARC (国际癌症研究所)发布针对癌症和体重研究的最新结果,发现在欧美和中亚地区的女性当中,肥胖造成的癌症占了癌症总数的9%!酒精造成的癌症也才占总量的3.5%-5.5%啊! 由于对癌症与超重和肥胖的研究项目还在推进中,目前已经获得充分证据证明与肥胖有关的癌症就有13种之多分别是食管癌、贲门癌,结肠和直肠癌、肝癌、胆囊癌、胰腺癌、乳腺癌、子宫癌、卵巢癌、肾细胞癌、脑膜瘤、甲状腺癌、多发性骨髓瘤。2012年的时候,IARC统计肥胖致癌在总发病当中占比才3.6%,现在就已经升至9%左右了。有等待确定癌症分别是——男性乳腺癌、恶性前列腺癌、弥漫性大B淋巴细胞瘤,这三者目前标示为证据有限,IARC对证据有限的解释为癌症与风险因素之间存在一个通过降低该风险因素而减少癌症发生的关系,同时这种关系被认为是可信的,但是研究中并不能完全排除食管鳞状细胞癌、胃癌(非贲门癌)、肝癌胆道癌、肺癌、皮肤黑色素瘤、睾丸癌、膀胱癌、脑或脊髓胶质瘤这7种癌症目前的证据显示是证据不足,IARC的注释为目前已有的研究证据质量还不够。也就是说,这11个癌症完全还有可能进入肥胖致癌角逐的,实际上其中三种癌症——男性乳腺癌、恶性前列腺癌和弥漫性大B淋巴细胞瘤已经一只脚跨进了角逐行列了。虽然说酒精致癌大约有17种,目前还处于领先地位,但是酒精作为致癌原因该也研究得差不多了,发展空间已经不大了。肥胖作为致癌界的新星,对它致癌的重要研究投入也不过是近十来年的事,要追上老前辈未必就很难。肥胖风险到底有多高?可能有人说,我也不胖啊,我就有点儿超重而已,应该没那么危险吧。你别说,这回IARC还真的考虑到了这种情况,所以他们把超重因素也纳入到了考察范围。结果是:只要有超重,就是有致癌风险!而且致癌风险和体重超标程度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超重越多,发生癌症的风险越高。想一想中国1/3成年人超重,危害面很广。《柳叶刀》肿瘤子刊2014年刊出的文章中称,大约3/4的由于超重和肥胖引起的癌症都是可以通过减重来避免的。2015年被JAMA癌症子刊显示,在一个胖子成功减肥之后,由于肥胖引起的乳腺癌致癌风险也不会在个体变瘦之后下降。当前,受肥胖影响最大的是子宫癌,BMI超标,最高可以产生7.1(6.3~8.1)倍的患癌风险!这风险值可是相当高了,要知道大量饮酒引起的最高发的癌症口腔癌、鼻咽癌也不过是高于正常值5倍左右的风险……另一个受肥胖影响巨大的是食管腺癌,其最高可以产生4.8倍的患癌风险。其余的癌症基本集中在1.5~2倍风险左右。 为什么肥胖会导致癌症了?有三方面的因素。第一肥胖更易制造炎症环境脂肪组织里有大量的免疫细胞。人在体重增加的过程中,免疫细胞会释放促炎细胞因子。这种因子会造成局部和全身发生慢性炎症。如果身体长期被慢性炎症刺激,会导致癌症。细胞也有从初生到死亡的过程。正常细胞都有一定的细胞周期,周期结束后便凋亡了。但在炎症环境中,受到促炎细胞因子的刺激,衰老细胞却仍然需要“积极工作”。这时,促炎细胞因子还会刺激现存细胞,激活抗凋亡机制,长时期“被迫工作”,正常细胞就会逐渐失去控制,慢慢成为无限增殖的癌细胞,造成严重的后果。第二肥胖更易诱发慢性疾病,肥胖者的体表面积比正常人大,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血流量均比正常人大,伴随而来的就是心输出量增加,加重了心脏的负荷。脂肪还增加了血液黏稠度,加速了血管沉积物的堆积,更容易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各种心血管疾病。在体检中会发现,肥胖者的C反应蛋白、白介素-6、肿瘤生长因子α等指标明显升高,一些心血管保护性因子水平却明显降低。肥胖让机体对胰岛素敏感度降低,身体要维持血糖稳定只能拼命生成更多胰岛素。而胰岛素的作用不仅是降血糖,它也会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会让一部分细胞最终癌变。第三脂肪会增加雌激素分泌,肥胖会导致芳香化酶活性增加。芳香化酶负责把雄激素转化成雌激素,导致更多的雌激素生成。过量雌激素是导致乳腺癌的元凶。总之,肥胖是导致癌症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控制体重并不仅仅是为了美,更是为了健康、为了高质量地生活。还不减肥吗?得了癌症之后运动有用吗?动物实验显示运动直接就让癌症的发展受到了强烈的抑制。 但是比起真的发生癌症之后再去运动抗癌,在没有得癌之前就运动起来,减掉超重的体重,明显更合适的减肥就是抗癌,减起来!
林松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1月21日130
0
2
脑膜瘤相关科普号

周梦良医生的科普号
周梦良 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神经外科
1293粉丝5.3万阅读

姜中利医生的科普号
姜中利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神经外科
2631粉丝15.8万阅读

蒋海辉医生的科普号
蒋海辉 主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神经外科
38粉丝12.4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徐伟 副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神经外科
脑膜瘤 159票
小脑扁桃体下疝 78票
垂体瘤 60票
擅长:颅脑肿瘤(如脑膜瘤、胶质瘤、听神经瘤、垂体瘤等),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伴脊髓空洞,颅脑外伤,脊髓疾病(高难度的髓内肿瘤、椎管内外沟通肿瘤),脑积水,脑出血,脑寄生虫及枕骨大孔区病变等神经外科疾病的的诊治和手术治疗。 -
推荐热度4.9夏成雨 主任医师广医一院 神经外科
脑膜瘤 133票
垂体瘤 57票
脑肿瘤 36票
擅长:脑膜瘤(尤其岩斜部、矢状窦旁脑膜瘤等复杂脑膜瘤有突出比较优势)、垂体瘤、听神经瘤、颈静脉孔区肿瘤、脑转移瘤、胶质瘤:烟雾病搭桥、颈动脉狭窄,胆脂瘤(表皮样囊肿)其他各种颅脑肿瘤 各种颅底肿瘤(鞍结节、蝶骨嵴脑膜瘤、嗅沟脑膜瘤、枕骨大孔区脑膜瘤、鞍区颅咽管瘤、海绵窦区三叉神经鞘瘤) -
推荐热度4.8赵天智 副主任医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神经外科
脑膜瘤 89票
垂体瘤 70票
听神经瘤 45票
擅长:微创治疗各种颅内复杂肿瘤,如脑膜瘤、垂体瘤、胶质瘤、听神经瘤、胆脂瘤、颅咽管瘤等尤其是颅底脑干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