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科普文献:神经病理性疼痛-沉默电流的病理机制与系统性危害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Pain,NP)是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损伤或病变引发的慢性疼痛综合征,其特征为自发性电击样、灼烧样痛觉及痛觉超敏现象。全球约7%-10%人口受其困扰,发病率随年龄显著递增。本文从病理生理学机制出发,系统阐述NP对机体生理功能、心理健康及社会经济的多维侵蚀,揭示其作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深层影响。被错误编码的神经信号传统疼痛源于组织损伤引发的保护性生理警报,而神经病理性疼痛(NP)的本质是神经通路自身的“信号叛乱”。当外周或中枢感觉神经因创伤、感染(如带状疱疹病毒)、代谢疾病(如糖尿病)或压迫发生病变时,受损的神经轴突与离子通道功能异常,产生病理性自发放电。这种无序的“沉默电流”持续冲击脊髓与大脑感觉处理中枢,最终导致疼痛通路的持久性敏化——即大脑误读并放大正常感觉信号,将其识别为剧烈疼痛。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全球NP患病率达7%-10%,其中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在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达25%-50%,三叉神经痛年发病率约为4.3/10万,50-60岁为高峰发病期。NP的慢性化与难治性使其超越症状范畴,成为侵蚀生命质量的系统性健康危机。病理机制:从外周敏化到中枢烙印NP的核心病理进程呈现级联式神经可塑性畸变:外周敏化(PeripheralSensitization):神经损伤导致损伤部位及相邻未损伤神经元过度表达电压门控钠通道(如Nav1.3,Nav1.7)及瞬时受体电位(TRP)通道。同时,受损神经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如TNF-α,IL-1β,NGF),进一步降低痛觉感受器(伤害性感受器)激活阈值。此时,轻微触摸或温度变化即可诱发剧烈疼痛(即触诱发痛和痛觉超敏)。中枢敏化(CentralSensitization):持续的外周异常信号涌入脊髓背角,通过激活突触后膜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引发脊髓神经元兴奋性持续升高。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活化释放促炎因子(如IL-6,BDNF),削弱下行抑制通路功能。最终形成“疼痛记忆”——即使原始损伤愈合,中枢神经系统仍持续放大并错误解读感觉输入。离子通道与基因调控异常:钾离子通道(如Kv7)表达下调削弱神经元抑制能力,钙通道(Cav3.2)功能异常促进神经递质过度释放。表观遗传学改变(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亦可长期调控疼痛相关基因表达,维持疼痛慢性化。系统性危害:超越感觉通路的崩塌NP的破坏力沿神经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轴心持续扩散:1生理功能瓦解感觉系统畸变:典型疼痛性质包括突发性电击痛(如三叉神经痛)、持续性灼烧痛(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痛)或刀割样痛。轻微刺激(如衣物摩擦、微风)即可触发剧痛(触诱发痛)。神经重塑不可逆:长期NP导致脊髓背角广动力范围(WDR)神经元过度兴奋及丘脑-皮层感觉区重组,疼痛信号处理网络发生结构性改变,显著降低治疗响应性。运动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疼痛限制活动能力,引发肌肉废用性萎缩;部分NP(如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伴随局部水肿、肤色改变及排汗异常。2心理健康与社会功能塌陷精神共病高发:约30%慢性NP患者并发重度抑郁或焦虑障碍,自杀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疼痛-抑郁构成双向恶性循环:疼痛通过激活前扣带回皮层及岛叶加剧负性情绪;抑郁状态则下调内源性镇痛系统(如内啡肽通路)功能。社会功能剥夺:睡眠结构破坏(入睡困难、片段化睡眠)导致日间疲乏与认知功能下降。工作能力受损、社交回避(如三叉神经痛患者恐惧进食、洗脸)加速社会隔离,患者生活质量评分(QoL)显著低于癌症等重大疾病人群。3社会经济负担沉重直接医疗成本激增: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痛(DPN)为例,患者年均医疗支出为普通糖尿病患者的3.2倍。费用涵盖多模式药物(抗惊厥药、抗抑郁药、阿片类)、介入治疗(神经阻滞、脊髓电刺激)及长期康复支持。间接成本难以估量:因劳动能力丧失导致的误工、提前退休,以及家庭照护成本构成经济负担主体。研究显示,NP患者失业率高达20%-40%。结论:亟待突破的多维防控体系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神经损伤触发的“沉默电流叛乱”,其本质是神经编码系统与可塑性调节的深度紊乱。它不仅是持续性感觉异常,更是导致神经生物学畸变、精神健康崩溃与社会功能解体的系统性病理过程。面对这一挑战,未来研究需聚焦于:精准机制解析:深入探索离子通道亚型调控、胶质细胞-神经元对话及表观遗传靶点;个体化治疗策略:结合基因分型与神经影像生物标志物指导药物及神经调控技术应用;整合干预模式:建立药物-心理-康复-社会支持的多维管理网络,阻断“疼痛-残疾-抑郁”的级联反应。唯有通过神经科学、临床医学及公共卫生的深度协同,方能有效遏制这场“沉默电流”对人类健康防线的持续击穿。参考文献CollocaL, etal. Neuropathicpain. NatRevDisPrimers.2017.FinnerupNB, etal. Pharmacotherapyforneuropathicpaininadults: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 LancetNeurol.2015.CostiganM, etal. Neuropathicpain:amaladaptiveresponseofthenervoussystemtodamage. AnnuRevNeurosci.2009.vanHeckeO, etal. Neuropathicpaininthegeneralpopulation:asystematicreviewofepidemiologicalstudies. Pain.2014.SmithBH, etal. Impactofneuropathicpainonhealth-relatedqualityoflife. ClinJPain.2007.
王祥瑞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7月20日51
0
1
-
神经痛如何快速止痛
岳剑宁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6月23日58
0
4
-
什么是脊髓电刺激呢?
脊髓电刺激就是一种将电极植入脊柱椎管内,以脉冲电流刺激脊髓神经治疗疾病的方法。通过植入体内的起搏器系统发放弱电脉冲至脊髓,阻断疼痛信号经脊髓向大脑传递,从而有效缓解顽固性神经性疼痛,使病人恢复身体机能,有效提高生活质量。
张治国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4月29日78
0
0
-
甲钴胺(片剂)的使用方法
在疼痛科门诊中,甲钴胺是一个常用的药物,特别是治疗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时,甲钴胺是联合用药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接下来,我们来详细讲解一下甲钴胺这个药物。1.甲钴胺是什么药物?甲钴胺是一种内源性的维生素B12(看到了吗?甲钴胺就是一种维生素B12),但是它比其他类型的维生素B12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对神经的传导性也更好。当甲钴胺进入人体后可以迅速发挥作用,让叶酸和核酸代谢速度加快,并改善神经的兴奋性和递质水平,对于治疗周围神经病效果显著。注意:由于甲钴胺不需要经过肝脏代谢,可以直接分解、吸收,所以不会对肝脏产生毒副作用。所以,计划使用甲钴胺的患者,不需要纠结这个问题——使用甲钴胺会不会损伤肝功能。维生素B12:维生素B12又称钴胺素,是唯一一种需要肠道内分泌物(内因子)帮助才能吸收的维生素,其家族成员主要包括氰钴胺、羟钴胺、腺苷钴胺和甲钴胺四种。而我们常说的维生素B12泛指氰钴胺。虽然氰钴胺口服后吸收是四者中最快的,但它不能直接被人体直接利用,需要在体内经过转化生成甲钴胺和腺苷钴胺后才能起效。甲钴胺:是维生素B12的一种活性形式,直接参与神经细胞的代谢,无需复杂的生物转化过程,能直接被人体吸收利用。2.甲钴胺能治哪些病?(1)巨幼红细胞贫血:该病主要是因为缺乏维生素B12,而甲钴胺可以促进红细胞增殖,提高细胞活性,让细胞数量变多,从而改善贫血。如果患者长期出现头晕、心慌、嘴唇苍白的情况,建议抽血检查维生素B12的浓度,看看是否缺少维生素B12。(2)周围神经病:周围神经病是一种感觉和运动障碍,如果感觉和运动神经出现障碍,人体就会出现面部抽搐、手脚麻木、肢体不协调、无汗、肌肉萎缩等症状。甲钴胺的作用就是营养神经,修复受损神经,使神经正常传导,缓解以上症状。3.甲钴胺(片剂)的用法一般来说,甲钴胺(片剂)是一天服用3次,一次服用500微克(国内生产的甲钴胺基本上都是500微克/片),饭前或者饭后服用都是可以的。有的患者会购买国外生产的甲钴胺,这就要注意看它的规格,如果是5000微克/片的,那就要谨慎考虑使用,因为这个剂量适用于需要快速补充维生素B12的情况,可能并不适用于治疗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患者。4.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甲钴胺能长期服用吗?凡事都有两面性,甲钴胺也是一样,不建议长期服用,如果连续服用1个月症状还没有好转,建议停药,接着吃可能会损伤身体。因为连续吃1个月后,人体中的维生素B12浓度逐步提升,若是继续服用会导致维生素B12超标,对身体健康不利。所以如果你本身缺乏维生素12,在症状好转后就可以咨询医生是否应该停药。(2)有的患者不能服用甲钴胺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长期服用甲钴胺:工作中长期接触化学制品(特别是接触水银)的人或者是体弱多病的老年患者,应酌情减少药量。孕妇和哺乳期女性不建议服药,防止对胎儿和身体产生影响。正在服用降胆固醇的药,比如说消胆胺,会降低甲钴胺的药物成分,需要注意。长期服用二甲双胍可导致维生素B12缺乏,因为二甲双胍可能影响内因子分泌,而甲钴胺代谢过程不涉及胃黏膜壁细胞分泌内因子,是在小肠下部被吸收的,因此当需治疗该类型维生素B12缺乏症时,应使用甲钴胺。
刘波涛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4月12日526
0
5
-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治疗办法
带状疱疹是由于病毒破坏神经导致的。疱疹一般都会自动消退,但是病毒对神经的破坏,会导致神经敏化,出现持续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因此,疱疹不可怕,可怕的疱疹消退以后持续的神经痛。目前对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首选药物治疗,目前来说比较有效的药物包括二代钙离子拮抗剂普瑞巴林,以及三代产品,克利加巴林等。同时辅以甲钴胺,维生素b1等营养神经,部分患者可以逐步好转,疼痛逐步消失。如果药物治疗效果差,或者患者服用药物后副作用较大,可以考虑进行脉冲射频治疗。也是有效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便宜,对患者来说经济压力较小,患者经过数次脉冲射频治疗后,疼痛评分都会明显的下降,达到可忍受的范围内,多数患者可以摆脱长期服药的困境。对于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进行脉大多数患者通过脉冲射频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部分患者如果效果还不好,可以考虑脊髓电刺激。首选经皮穿刺脊髓电刺激,目前来说对于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终极治疗方法。可以获得比较确切的疗效。总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还是有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即使得了这个病,也不用担心和焦虑。
王雷波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3月25日436
0
0
-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可以用非甾体抗炎药止痛吗?
齐淑贞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3月04日49
0
1
-
带状疱疹神经痛射频消融术
带状疱疹神经痛射频消融是一种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Neuralgia,PHN)的微创介入治疗方法。以下是一些关于这种治疗方式的科普信息:1.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沿神经分布的持续性疼痛,可能伴有刺痛、烧灼感或剧烈的阵发性疼痛。这种疼痛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2.射频消融治疗原理射频消融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的热量来消融或调节病变神经,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治疗时,将射频电极精确地放置到受损神经附近,通过控制热凝的温度和时间,选择性地破坏传导疼痛信号的神经纤维。3.射频消融的主要技术方法精确定位:利用影像学技术,如X光或CT引导,精确定位病变神经。热效应消融:将射频针电极插入病变神经附近,通过射频电流产生的热量消融神经组织。阻断疼痛信号:消融或调节神经,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缓解疼痛。4.射频消融的主要治疗优势微创安全:相比传统手术,射频消融创伤小,恢复快。精确度高:在影像学引导下,精准定位于病变神经。疗效显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PHN患者,射频消融能有效缓解疼痛。副作用小:相比长期药物治疗,射频消融减少了药物副作用。5.适应症与禁忌症适应症:适用于有典型带状疱疹病史,出疹后30天疼痛仍持续的患者,以及心、肝、肾功能基本正常者。禁忌症:具体禁忌症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医生评估确定。6.治疗效果研究表明,射频消融治疗PHN可以明显缓解疼痛、改善睡眠质量,且在术后1年时,仍有近3/4的患者疼痛得到有效缓解,复发率较低。7.注意事项射频消融治疗的确切适应证和临床推广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患者应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治疗的可能效果和潜在风险。
孔亮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2月03日827
0
0
-
带状疱疹神经痛-外周神经电刺激治疗
倪勇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0月13日23
0
0
-
技术前沿|“两弹一调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克星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俗称“缠腰龙”,是国际公认的顽固性疼痛疾病,多见于胸腰部,头面部、脖子、四肢和会阴部均可发病,疼痛性质多样,包括刀割、火烧、针扎样等交替出现,魔鬼一般。统计数据表明,近半数患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而迁延不愈,因此有人称之为“不死的癌症”!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安建雄教授博士团队根据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病机制,将影像引导下生物活性氧结合高电压脉冲神经调控,不仅远期疼痛缓解满意,而且发现有明显的神经修复作用。安建雄将这种疗法形象地称为“两弹一调控”(导弹+?弹+神经调控)。在2022年7月发表在国际英文期刊《医学气体杂志》,第一作者为安建雄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张建峰医师,美国匹兹堡大学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系JohnP.Williams教授为合作作者。安建雄团队”两弹一调控“创新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论文发表在国际英文期刊《医学气体杂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传统疗法主要为口服药物和神经阻断。抗抑郁药、抗癫痫药是临床应用的主流药物等,不少医生因顽固性疼痛难以缓解而神经毁损,然而疗效差强人意。更不幸的是,有时神经损毁后不仅疼痛不缓解或者缓解后再复发,而且还可能产生“痛性麻木”现象,也就是不仅疼痛依旧,还增加了神经损毁后的麻木,更加剧了患者的痛苦。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安建雄在我国疼痛医学泰斗韩济生院士指导下,于北京医科大学中法疼痛中心从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治研究,主要目的是试图在不损伤神经的前提下缓解疱疹后神经痛,开始使用暂时性神经阻滞和周围神经与穴位电刺激调控,但效果不能持久。采用辣椒辣素神经注射发现,可以消除病人疼痛而不减退其其他感觉,但遗憾的是当时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只能缓解疼痛数周,远期疗效并不理想。安建雄清楚记得,在中法疼痛中心一次午餐会上,韩济生院士提到他阅读的文献中,有研究认为是带状疱疹病毒迁延不愈合的原因之一是病毒长期潜伏在人内,持续损害患者神经所致。后来安建雄留学美国期间,在一本顶级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里获悉,对死者5小时内进行尸检,发现其中多数人的神经节内有活的带状疱疹病毒。学成回国后,安建雄便将被誉为不耐药抗生素的生物活性氧,通过影像引导精确注射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变区域神经节,有效缓解患者疼痛,而且有一定远期疗效。为了进一步提高疗效,安建雄又把最新技术“高电压脉冲神经调控”联合应用,发现可以显著提高神经修复作用,对巩固远期疗效有突出优势:对病史超过一年患者数据分析发现,单独应用”导弹+霰弹”疗法满意率为57%,而联合高电压脉冲神经调控后满意率升高到73%。据悉,“两弹一调控”疗法已经成为安建雄团队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医疗常规,并在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北京健宫医院等单位成功复制。这一创新疗法对改变激素注射和神经损毁的传统疼痛治疗模式具有积极意义。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研究室主要成员:安建雄: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二级教授,民盟中央卫健委副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美国匹兹堡大学麻醉学客座副教授,中国睡眠研究会麻醉与疼痛专委会创始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区域麻醉与疼痛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委会常务委员兼电休克与神经刺激学组组长,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睡眠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北京转化医学院研究院执行院长。山东第二医科大学特聘教授,麻醉学院名誉院长,附属医院麻醉、疼痛与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先后主持省部级和国家级科研项目16项,包括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首发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长期从事麻醉深度与认知功能、麻醉学原理治疗顽固性疼痛和失眠的创新研究,创建三叉神经痛、臂丛神经痛和丘脑痛三种新型蛇毒模型,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践行“病人自控睡眠”为主线的多模式睡眠治疗顽固性失眠,国际上率先用神经节三氧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和慢性盆腔痛,影像引导下三氧注射治疗股骨头坏死等创新成果均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多次专题报道。主编3部著作,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2018年被中国医师协会评选为“白求恩式好医生”提名奖;2020年第六届医学家峰会上获“十大创新医学专家”(排名第一)。2013年和2014年成功完成渐冻人吕元芳和著名体操运动员桑兰剖宫产麻醉和重症监护治疗,2020年瘟疫肆虐时挽救生命垂危的渐冻人王甲。王若国中国医科大学博士在读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医院麻醉、疼痛与睡眠医学中心主治医师,参与省级课题4项,2021年在安建雄教授指导下于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院麻醉、疼痛与睡眠医学中心访问研究一年,研究方向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和丘脑痛等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和创新治疗。
安建雄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9月17日356
0
1
-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
王华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9月15日48
0
2
神经痛相关科普号

魏社鹏医生的科普号
魏社鹏 主任医师
上海市杨浦区市东医院
神经外科
559粉丝145.5万阅读

王华医生的科普号
王华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疼痛科
234粉丝1.1万阅读

李星晨医生的科普号
李星晨 副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骨科
435粉丝4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刘益鸣 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疼痛医学科
疼痛 47票
神经痛 17票
尿路刺激征 1票
擅长:擅长诊治会阴疼痛、慢性盆腔痛、顽固性神经痛。特别是对阴部神经痛、盆底肌筋膜疼痛、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慢性特发性睾丸痛、阴部神经相关性功能障碍(持续性唤起、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的诊断、治疗及康复具有丰富的经验。 -
推荐热度4.4李娟红 主任医师世纪坛医院 疼痛科
颈椎病 29票
腰椎间盘突出 27票
神经痛 5票
擅长:头痛、腰腿痛、膝关节疼痛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和疑难顽固性神经痛诊断及神经微创介入术治疗。 -
推荐热度4.2刘海鹏 主任医师甘肃省人民医院 疼痛科
疼痛 36票
腰痛 10票
头痛 7票
擅长:从事疼痛医疗工作十余年,擅长治疗头痛、腰腿痛、颈腰椎间盘源性神经痛、颈肩综合症、足跟痛、癌痛等各种急慢性疼痛。主要研究方向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经筋治疗和微创介入治疗及神经毁损治疗,对癌痛的规范化、综合性治疗有成熟的经验。其中经筋治疗各种急慢性疼痛经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