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儿童胸痛家长常见问题与解答
A:儿童胸痛超过90%不是心脏病,多数由良性原因引起。但需立即就医的警示信号:胸痛发生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疼痛非常剧烈、难以忍受(如撕裂样、压榨感)。伴随呼吸困难、呼吸急促、面色苍白或发紫。伴随心跳过快、过慢、不规则或感觉“心脏要跳出来”(心悸)。伴随头晕、眼前发黑、昏倒或接近昏倒。伴随持续发烧。伴随大汗淋漓、恶心呕吐(尤其与运动相关时)。孩子看起来精神极差、烦躁不安或意识模糊。有已知的心脏病、镰状细胞病、马凡综合征、川崎病史等基础疾病的孩子出现胸痛。1️⃣心脏问题:心肌病(如肥厚型心肌病):心脏肌肉异常增厚或变弱。胸痛常在运动时出现,可能伴有心悸、运动时头晕或昏倒、容易疲劳气喘。心肌炎:心脏肌肉发炎。可能伴随发烧后持续的心跳过快、呼吸困难、脸色苍白、精神萎靡。心包炎:心脏外层的包膜发炎。疼痛多为尖锐刺痛,深呼吸、平躺时加重,坐起来或身体前倾可能减轻,常能听到特殊的心包摩擦音。严重的心脏结构问题:如主动脉瓣严重狭窄、主动脉缩窄、某些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可能导致运动时胸痛(类似心绞痛)。冠状动脉问题:虽然罕见,但川崎病后遗留的冠状动脉瘤/狭窄、某些遗传性高脂血症或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可能引起儿童心肌缺血甚至梗死。疼痛可能是压榨性的,位于胸骨后,可能伴有出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严重心律失常:持续性的心跳过快(室上速、室速)有时会引起心绞痛样疼痛。主动脉夹层:极其罕见,常发生在有马凡综合征、Turner综合征等遗传疾病的孩子身上。疼痛通常是突发的、剧烈的、撕裂样的。2️⃣肺部急症:自发性气胸:肺破了个小洞,气体漏到胸腔里压迫肺。多见于瘦高个的青少年男孩。突发尖锐胸痛,深呼吸加重,可能伴有呼吸困难。严重时(张力性气胸)会出现气管偏移、面色发紫、血压下降,这是紧急情况!肺栓塞:血块堵住了肺动脉。虽然儿童少见,但有长期卧床、严重脱水、中心静脉置管、某些血液病或肥胖的孩子风险增高。表现多样,可能包括突发呼吸困难、呼吸急促、胸痛(尤其吸气时)、心跳过快、咯血、晕厥。急性胸部综合征(见于镰状细胞病患儿):这是镰状细胞病患者严重的并发症。表现为胸痛、发烧、咳嗽、呼吸急促,肺部拍片有阴影。大气道异物:异物卡住大气道会引起剧烈的呼吸困难、窒息感、发绀、无法说话或咳嗽,这是危及生命的急症(需要立即海姆立克急救法)!小一些的异物可能引起咳嗽、喘息,局部呼吸音减低3️⃣其他危重症:食管破裂:剧烈呕吐或干呕后突发剧烈的胸骨后疼痛、吞咽剧痛、甚至呕血,伴有高热、心跳快等严重感染迹象(极其罕见)。某些肿瘤:胸部或纵隔的恶性肿瘤(如淋巴瘤、肉瘤)压迫或侵犯组织引起疼痛,常伴有体重下降、持续发烧、骨痛、贫血等其他症状。严重的感染:如肺炎合并大量胸腔积液或脓肿。A:前4大“元凶”如下:1️⃣肌肉骨骼损伤(占60%以上)肋软骨炎/肋缘综合征:胸骨边缘或肋骨与肋软骨连接处的炎症或劳损。按压特定点会痛,做某些动作(如水平拉伸手臂、挺胸)会诱发疼痛。单肩背过重的书包是常见诱因。这是儿童胸痛最常被明确诊断的原因。肌肉拉伤或扭伤:近期有剧烈运动(如举重、俯卧撑)、咳嗽太厉害、跌倒(即使没明显外伤)都可能导致胸部肌肉疼痛。疼痛区域可能比较广泛,活动时加重。“心前区刺痛”(Texidor刺痛):一种良性的、短暂的(几秒到几分钟)尖锐刺痛,常发生在心尖或胸骨左缘,安静或轻微活动时突然出现,吸气时加重。原因不明,通常自行消失。2️⃣心理因素(青少年常见)压力、焦虑、惊恐发作:学习压力、家庭变故(如亲人离世、父母分离)、社交焦虑等都可能导致胸痛,常描述为胸闷、压迫感。孩子可能同时有头痛、肚子痛、失眠等其他身体不适。过度换气:情绪激动时呼吸过快过深,导致头晕、手脚发麻,也可能引起胸痛或胸闷感。3️⃣呼吸道问题哮喘:胸闷是哮喘发作的常见症状,常伴有喘息、咳嗽、呼吸困难。即使没有明显喘息,运动也可能诱发支气管收缩引起胸部不适。肺炎、支气管炎:咳嗽、发烧、呼吸急促是主要表现,炎症刺激胸膜(肺表面的膜)或剧烈咳嗽牵拉肌肉也会引起胸痛。剧烈咳嗽本身:任何原因(如感冒、百日咳)引起的剧烈咳嗽都可能导致胸部肌肉酸痛甚至肋骨疲劳性不适。4️⃣胃肠道问题胃食管反流/烧心:胃酸反流刺激食管。疼痛常在胸骨后,有烧灼感、压榨感,饭后、躺下或弯腰时易发,吃抗酸药可能缓解。小宝宝可能表现为拍打胸部或莫名哭闹烦躁。食管炎:反流严重或药物(如某些抗生素、止痛药)刺激食管引起炎症,症状类似烧心,吞咽可能不适。“药片性”食管炎:吃药片时没喝够水或躺着吃,药片卡在食管里溶解腐蚀黏膜,引起突然的胸骨后剧痛、吞咽痛。食管异物:卡住的东西会引起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流口水。5️⃣乳房相关(青春期女孩多见):青春期乳房发育时的正常胀痛感。月经周期相关的乳房胀痛(周期性乳腺痛)。乳腺炎(乳房组织感染,可能红肿热痛)。男孩的乳房发育(男性乳房发育)也可能有触痛或胀痛感。6️⃣特发性胸痛:经过医生详细检查,仍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约20%-45%)找不到明确的原因,就被归类为“特发性胸痛”。好消息是,这种情况绝大多数是良性的。疼痛可能会反复,但随着时间推移通常会逐渐减轻或消失。长期追踪研究也显示其预后良好。约20%-45%属于特发性胸痛(不明原因),但通常良性建议:记录疼痛诱因(运动/饭后/情绪?)排除书包过重、不良坐姿焦虑儿童可尝试深呼吸放松定期随访,多数随年龄自愈A:三步应对法:1️⃣观察记录:疼痛的具体位置?(能指出来一个点还是大片区域?)怎么个痛法?(尖锐的?闷闷的?压榨感?烧灼感?)什么时候开始痛的?持续多久了?什么情况下痛?(活动时?休息时?深呼吸?按压?饭后?躺下?)什么情况下缓解?(休息?换姿势?吃药?)除了胸痛,还有没有其他症状?(发烧?咳嗽?气喘?心慌?头晕?恶心呕吐?出汗?)孩子精神状态如何?呼吸是否平稳?2️⃣回忆诱因:最近有没有受伤、剧烈运动、感冒咳嗽、情绪压力事件?3️⃣初步判断:无警示信号→预约儿科门诊有警示信号→立即急诊!医生会通过详细的询问病史和仔细的体格检查(听心肺、按压胸壁、观察呼吸等)来寻找线索。在大多数没有警示信号的孩子中,仅凭问诊和查体就能基本判断病因或排除严重问题。心电图(ECG):是筛查心脏问题的常用工具,快速无创。胸片(X光):有助于发现肺炎、气胸、骨折等问题。其他检查:如超声心动图(心脏彩超)、运动试验、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胃食管反流相关检查等。只在医生高度怀疑特定问题时才会安排。大多数胸痛孩子不需要做一大堆检查。
邵魏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7月11日72
0
0
-
孩子喊“胸口疼”!别慌,儿科医生教您辨轻重、解焦虑
“妈妈/爸爸,我胸口疼!”听到孩子这句话,家长的心瞬间揪紧——心脏出问题了?是不是很严重?先别慌!儿童胸痛非常常见,但幸运的是,绝大多数情况(>90%)并非由心脏疾病引起,而是相对良性的原因。然而,它也确实可能是某些严重问题的信号。学会理性分辨,既能避免过度恐慌,又能及时抓住关键线索,至关重要。成人思维陷阱:成人胸痛,尤其是突发、剧烈的胸痛,首要警惕心肌梗死、心绞痛等严重心脏问题。这种思维定势很容易被带到孩子身上,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儿童现实: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心脏原因引起的胸痛比例很低(通常<5%)。儿童心脏结构性疾病(如严重先心病、心肌病)通常在更早期就被诊断。儿童冠心病更是极其罕见。关注点不同:评估儿童胸痛,重点在于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找出更常见的、非心源性的原因,同时识别少数真正需要警惕的“红旗信号”。1.肌肉骨骼源性(最常见!):“生长痛”或肌肉劳损:孩子活动量大,跑跳、运动后可能出现胸壁肌肉、软骨(尤其是肋骨与胸骨连接的肋软骨)的轻微拉伤或炎症(肋软骨炎)。特点是:按压某一点会疼,特定姿势或深呼吸、咳嗽时加重,活动后出现或加重,休息缓解。外伤:磕碰、摔倒、甚至剧烈咳嗽都可能造成胸部肌肉、软组织挫伤或肋骨骨膜损伤。通常有明确的外伤史或剧烈咳嗽史,局部可能有压痛或轻微肿胀淤青。姿势不良:长时间含胸驼背玩手机、背过重的书包也可能引起胸壁肌肉紧张酸痛。2.呼吸道原因:剧烈咳嗽: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引起的频繁、剧烈咳嗽会牵拉胸壁肌肉和膈肌,导致肌肉酸痛。咳嗽本身是主要症状,胸痛是伴随症状。哮喘:哮喘发作时胸闷、喘息是典型症状,但部分孩子可能主诉为胸痛或胸部不适。通常伴有呼吸困难、喘鸣音。胸膜炎:肺部感染(如肺炎)累及胸膜时,深呼吸或咳嗽会引起尖锐胸痛。常伴有发热、咳嗽、呼吸急促。3.胃肠道原因:胃食管反流:胃酸反流刺激食道,可能引起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有时会被孩子描述为“胸口疼”。常在餐后、平躺时出现,可能伴有反酸、嗳气。食管痉挛/炎症、胃溃疡:相对少见,但也是可能原因。疼痛可能与进食相关。吞入异物:尖锐异物卡在食道可能引起胸骨后疼痛(非常危险,需紧急处理!通常伴有吞咽困难、流涎)。4.心理/功能性因素(不容忽视!):压力与焦虑:学业压力、家庭矛盾、社交困扰等都可能以“躯体化”形式表现为胸痛、胸闷、心悸。特点是:疼痛描述模糊不清(“闷闷的”、“说不清哪里疼”),安静时或情绪波动时明显,活动或玩耍时反而消失或减轻,常伴有其他焦虑表现(如叹气、睡眠差、注意力不集中)。过度通气综合征:焦虑或紧张时呼吸过快过深,导致体内二氧化碳过低,可引起头晕、手脚麻木、胸闷胸痛。“模仿”或寻求关注:尤其在小龄儿童或家庭中有其他成员有胸痛经历时可能发生。5.皮肤原因:带状疱疹(儿童少见):病毒感染侵犯神经,在出疹前可能出现沿神经分布的刺痛、灼痛。皮炎、蚊虫叮咬:局部皮肤问题引起疼痛。虽然大部分是良性的,但以下情况提示可能存在更严重的问题,需要立即寻求医疗评估(急诊或尽快看医生):1.剧烈、难以忍受的疼痛:孩子哭闹不安,无法被安抚。2.疼痛与运动明确相关:只在剧烈运动时或运动后即刻出现胸痛、胸闷、压迫感,伴有头晕、眼前发黑、晕厥(意识丧失)。这是最需要警惕心脏问题的信号!(提示:肥厚型心肌病、严重冠脉异常、严重心律失常等)。3.伴随严重症状:呼吸困难、呼吸急促(与活动量不匹配)、口唇/面色青紫。心悸感明显且持续(孩子感觉“心要跳出来”、“心跳很乱”)。高热不退。大汗淋漓、皮肤湿冷、面色苍白、极度虚弱。4.有明确的心脏病史:如先天性心脏病(尤其复杂先心病术后)、心肌炎、心肌病、川崎病(尤其有冠脉病变)、已知的心律失常。5.有心脏猝死或心肌病的家族史:尤其是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年轻时有相关病史。6.外伤后持续加重的胸痛或呼吸痛:怀疑肋骨骨折、气胸、肺挫伤等。7.突发撕裂样剧痛,向背部放射:(儿童极罕见,但需警惕主动脉夹层等危急情况)。8.吞咽困难、流涎伴胸痛:高度怀疑食道异物。带上孩子,详细告诉医生:疼痛详情:位置、性质、程度、持续时间、频率、诱因(活动、进食、情绪、体位等)、缓解因素。伴随症状:有无发热、咳嗽、喘息、呼吸困难、心悸、头晕、晕厥、恶心、呕吐、反酸、吞咽困难等。孩子状态:发作时及平时的精神、食欲、活动耐力。既往病史:孩子是否有心脏病、哮喘、胃病、外伤史等。家族史:直系亲属是否有心脏病(尤其心肌病、心律失常、猝死)、结缔组织病等。用药情况。您的观察:按压是否加重?孩子表情如何?医生会根据问诊和查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可能包括:体格检查:重点心肺听诊、胸壁按压检查、观察呼吸状态、测量生命体征(心率、血压、血氧、体温)。心电图:最常用、最重要的初步筛查!评估心律和初步排除明显心肌缺血、心肌损伤、心律失常。胸部X光片:看肺部情况(肺炎、气胸)、心脏轮廓大小(严重心脏扩大的线索)。心脏超声:如果怀疑心脏结构或功能问题(如有心脏杂音、家族史、运动相关症状),这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金标准”。其他:血常规、心肌酶(怀疑心肌炎时)、24小时动态心电图(怀疑心律失常)、肺功能(怀疑哮喘)、胃食管反流相关检查(如症状典型)、甚至心理评估(考虑心因性时)。并非所有孩子都需要做全套检查!孩子喊胸痛,家长莫惊慌。记住要点:儿童胸痛,心脏原因极少见。肌肉骨骼、呼吸道、胃肠道、心理因素是主力军。密切观察是基础,识别“红旗信号”是关键。详述病史助诊断,医生查体解疑惑。心电图是初步筛查好帮手,心脏超声可解结构性担忧。绝大多数预后良好,解除诱因是良方。放下不必要的恐慌,保持理性的观察,及时识别危险信号,与医生充分沟通。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您就能成为孩子健康最坚实的守护者!
邵魏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6月16日91
0
0
-
副舟骨疼痛症(3)副舟骨的表现及保守治疗#副舟骨 #副舟骨疼痛 #医生日常 #脚痛 #保守治疗
吴德超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6月14日16
0
0
-
吗啡泵治疗的科普
一、吗啡泵治疗原理吗啡泵,又称中枢靶控镇痛输注系统,是一种通过微创手术将特制导管植入患者蛛网膜下腔(即脊髓周围的液体腔隙)的镇痛装置。该装置通过一个可体外调节的智能泵系统,持续、微量、匀速地输注吗啡等镇痛药物至蛛网膜下腔,直接作用于脊髓和大脑的吗啡受体,实现高效镇痛。二、吗啡泵治疗优点1.强效镇痛:吗啡泵直接将药物输送至疼痛传导的关键部位——脊髓和大脑,使药物能更有效地与疼痛受体结合,实现显著的镇痛效果。与口服药物相比,吗啡泵的镇痛效果可高达口服剂量的300倍,极大降低了所需的药物总量。2.减少副作用:由于药物直接作用于疼痛源头,避免了口服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可能引起的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同时,微量输注方式减少了药物在体内的波动,使药效更加平稳,减少了成瘾性和其他长期用药风险。3.个体化治疗:吗啡泵系统允许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疼痛程度和个体反应,灵活调整给药速度和剂量,甚至允许患者在疼痛加剧时通过程控仪临时增加剂量,实现更为精准的疼痛管理。4.提高生活质量:吗啡泵植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患者出院后仍可携带泵系统正常生活,大大提升了生活质量,减少了因疼痛导致的日常活动受限。三、吗啡泵治疗适用人群1.癌症疼痛:对于晚期癌症患者,尤其是那些常规镇痛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难以耐受的副作用的患者,吗啡泵具有显著的优势。2.非癌性顽固性疼痛:如带状疱疹后遗痛、骨质疏松性疼痛、腰椎手术后神经痛等顽固性疼痛的治疗。四、吗啡泵治疗实施过程1.术前评估:在使用吗啡泵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疼痛程度、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等,以确保患者适合接受该治疗。2.手术植入:在局部麻醉或静脉麻醉下,医生将导管沿套管针送至目标水平,然后将吗啡泵埋入腹部(或胸部)皮下,经皮下隧道连接导管和吗啡泵,调节吗啡剂量。3.术后调整:术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身体状况,对吗啡泵的参数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五、吗啡泵治疗注意事项1.定期随访: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以便医生及时了解患者的疼痛情况和药物用量,并进行必要的调整。2.注意感染:植入部位需要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感染。如出现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3.药物管理: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学会正确操作体外控制器,调节药物输注速度和剂量。同时,应密切关注身体反应,如有不适应立即就医。4.心理支持:疼痛管理不仅是药物治疗,还包括心理支持。患者应保持积极心态,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共同面对疼痛挑战。六、吗啡泵治疗风险与并发症1.手术并发症:任何手术都有可能引发并发症,包括出血、疼痛、感染、麻醉并发症等。吗啡泵的植入手术同样也存在这些风险。2.药物过敏:虽然较为罕见,但有些人可能对吗啡或其他药物成分产生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困难等。3.吗啡泵故障:吗啡泵可能出现故障,导致药物无法正常输送,或者过量或过少的药物被输送,可能导致严重的副作用或治疗效果减弱。4.长期使用吗啡的副作用:长期使用吗啡可能导致副作用,如便秘、恶心、嗜睡、呼吸抑制、药物依赖等。
马晓龙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5月27日55
0
0
-
超声引导慢性疼痛治疗:给神经装上“透视眼”的精准革命
全球超15亿人饱受慢性疼痛折磨,传统治疗如同“盲人摸象”,而超声引导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让医生首次拥有了动态追踪神经的“生物显微镜”。当高频声波穿透人体组织,疼痛治疗正式迈入“毫米级精准时代”本文将揭秘这项改变医学游戏规则的技术革命。一、声波解锁疼痛密码:超声引导的核心原理1.1从蝙蝠仿生到医学透视超声引导技术模仿蝙蝠的生物声呐系统,通过发射5-18MHz高频声波,捕捉人体组织反射的声学信号。区别于CT/X线的“静态快照”,超声能实时显示进针过程中神经的位移轨迹,分辨率可达0.2mm-相当于在头发丝粗细的神经束上实现精准操作[1]。技术突破点:•神经可视化革命:22MHz高频探头可清晰显示神经束膜结构,甚至能观察神经滋养血管的搏动•四维动态成像:每秒60帧刷新率捕捉肌肉收缩时的神经滑动,误差小于0.5mm•智能识别算法:AI系统通过百万级影像训练,自动标注疼痛相关神经的热点区域1.2疼痛信号的“声学指纹”最新研究揭示,病变神经在超声下呈现特异性声学特征:•炎症神经:出现“蜂窝状”低回声区(水肿导致)•纤维化神经:弹性成像显示硬度值>4.0kPa(正常值1.5-2.0kPa)•神经瘤:可见“鼠尾征”异常膨大结构这些特征使超声从解剖成像升级为功能诊断工具[2]。二、临床战场:那些被精准“狙杀”的顽固疼痛2.1三叉神经痛:毫米级拆弹行动被称为“自杀性疼痛”的三叉神经痛,传统治疗常误伤脑膜中动脉。超声引导下,医生能清晰辨别卵圆孔内的神经血管比邻关系。2023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研究显示,超声引导射频消融使疼痛完全缓解率从68%跃升至92%,面瘫发生率从7%降至0.3%[3]。2.2带状疱疹后遗痛:改写疼痛记忆病毒损伤的神经节如同失控的“疼痛发射器”。超声引导脉冲射频可精准靶向背根神经节内的C纤维,42℃温和热效应能重置痛觉传导通路。多中心研究证实,该方法使1年疼痛缓解率从24%提升至79%[4]。2.3腰椎术后疼痛综合征:神经根的“精准松绑”术后瘢痕常如“铁笼”般卡压神经根。超声弹性成像能定量分析瘢痕硬度,引导针刀在0.3mm安全距离内松解。临床数据显示,患者ODI功能障碍指数平均下降45%,疗效维持2年以上[5]。三、技术升维:跨界融合开启无限可能3.1超声-增强现实(AR)手术导航麻省理工开发的PainGuide系统,将超声影像叠加于AR眼镜(图3),术者能透视观察神经与骨性标志的空间关系。在复杂骨盆疼痛治疗中,该技术使操作时间缩短50%,血管损伤风险归零。3.2纳米超声造影剂:分子级侦查兵装载辣椒素受体的金纳米颗粒,可特异性聚集在疼痛神经末梢。当超声波激活时,这些“智能探针”既增强病灶显影,又能释放局部镇痛药物。动物实验显示,该技术使神经炎症标志物IL-6水平降低83%[6]。3.3可穿戴超声:疼痛的智能管家斯坦福大学研发的邮票大小超声贴片(图4),可持续监测慢性疼痛患者的神经电活动。当检测到异常放电时,自动触发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Ⅱ期临床试验显示,患者疼痛日记评分下降62%,急诊就诊率降低78%。四、未来展望:当每个痛觉信号都被“解码”超声引导技术正突破物理成像的边界:•表观遗传成像:通过声波特征识别疼痛相关基因表达模式•神经可塑性监测:定量评估治疗后的神经突触重塑进程•元宇宙医疗:5G远程超声实现顶尖疼痛专家的“隔空手术”随着量子点超声传感器、DNA声学标记等技术的突破,我们正迈向“疼痛可防可治”的新纪元——在这个时代,每根神经的颤动都将被精准感知和调控。参考文献[1]SmithJ,etal.High-resolutionnerveultrasonography:Fromanatomytoclinicalapplication.JPainRes.2023;16:1125-1136.[2]WangL,etal.Ultrasoundelastographyinneuropathicpain:Anewparadigmfortreatmentguidance.NatMed.2022;28(11):2304-2312.[3]Gonzalez-FernandezM,etal.Ultrasound-guidedradiofrequencyablationfortrigeminalneuralgia.NEnglJMed.2023;389(7):621-630.[4]KimDH,etal.Pulsedradiofrequencyunderultrasoundguidanceforpostherpeticneuralgia.JAMANeurol.2024;81(3):287-295.[5]ChenQ,etal.Ultrasound-guidedpercutaneousreleaseforfailedbacksurgerysyndrome.SpineJ.2023;23(5):689-697.[6]ZhangY,etal.Targeteddeliveryofanalgesicsusingultrasound-responsivenanoparticles.SciAdv.2024;10(8):eadk2135.
上海市东方医院疼痛科科普号2025年05月24日100
0
2
-
科普文献:射频治疗肌筋膜综合征(MPS)的最新临床研究进展
一、权威机构的最新立场与推荐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2024年共识强调,射频治疗(尤其是脉冲射频,PRF)可作为难治性肌筋膜疼痛的二线治疗选择,尤其适用于传统触发点注射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指南建议:精准定位:采用超声或CT引导下的影像导航技术,确保射频针准确到达触发点或神经支配区域(如背根神经节)。联合治疗:射频治疗需与康复训练(如肌肉拉伸、核心肌群强化)结合,以巩固疗效并预防复发。个体化方案:根据患者疼痛类型(如颈肩痛、腰背痛)和病理机制(如神经敏化、筋膜粘连)调整射频参数(如脉冲频率、温度)。 美国疼痛学会(APS)2024年更新的《慢性疼痛管理指南》中指出,脉冲射频(PRF)是肌筋膜疼痛的安全选择,尤其适合以下情况: 患者存在药物不耐受或手术禁忌证。需避免传统热射频(60℃以上)的神经损伤风险。合并中枢敏化或神经病理性疼痛特征(如痛觉过敏、异常性疼痛)。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2024年专家共识推荐,射频治疗应作为慢性肌筋膜疼痛多模式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以下场景中优先考虑:影像学无明显结构异常的原发性MPS。经2-3种保守治疗(如药物、理疗)效果不佳的顽固性疼痛。需快速缓解疼痛以启动康复训练的患者。二、最新临床研究进展与证据脉冲射频(PRF)的机制深化与技术优化 神经调节与抗炎作用:PRF通过抑制背根神经节(DRG)中TRPV1离子通道和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显著降低疼痛敏感性。同时,PRF可下调促炎因子(如IL-6、TNF-α)并上调抗炎因子(如IL-10),减轻局部无菌性炎症。 联合治疗模式的突破内热针联合PRF:2024年研究显示,内热针松解粘连的肌筋膜后,结合PRF抑制神经异常放电,可使梨状肌综合征有效率达91%,显著优于单一疗法。射频联合冲击波:放射式冲击波(RSWT)联合射频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3个月疼痛缓解率达85%,且无严重并发症。肉毒毒素注射联合射频:2025年一项RCT研究显示,口内注射肉毒毒素联合射频治疗咬肌肌筋膜疼痛,6个月VAS评分较单一射频降低37%,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长期疗效与安全性证据短期至中期效果:多项研究显示,PRF治疗后6个月疼痛缓解率为60-80%,尤其在颈肩腰背痛中证据充分。长期随访数据:2024年系统综述指出,射频治疗后1年复发率约20-30%,可能与肌筋膜再粘连或神经再生有关,需结合术后康复训练降低复发风险。并发症控制:神经损伤(如感觉异常)、局部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率约1-5%,严格影像引导和操作规范可显著降低风险9。三、争议与挑战技术标准化不足不同研究中射频参数(如脉冲频率、温度)差异较大,缺乏统一标准。例如,PRF的温度范围在42-45℃之间,而部分研究采用更高温度(如45-50℃)以增强热效应,需进一步验证其安全性。适应证的精准选择射频更适用于原发性MPS(无结构异常),而对合并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继发性疼痛效果有限。2024年专家共识强调,需结合超声、MRI等排除器质性病变后再行射频治疗。长期疗效的不确定性尽管短期疗效显著,但长期随访数据(如1年以上)仍有限。未来需更多高质量研究验证射频的长期效果,尤其是与其他疗法的头对头比较(如射频vs.冲击波)。 四、未来研究方向与建议个体化治疗方案基于基因多态性(如COMT、IL-6基因)和影像学特征(如筋膜厚度、血流灌注)制定精准射频参数,可能提升疗效。新型射频技术研发如聚焦超声联合射频(HIFU-RF)、纳米材料增强射频等,有望进一步提高治疗精度和安全性。多中心RCT与长期随访需要更多高质量研究验证射频的长期效果,尤其是与其他疗法的头对头比较(如射频vs.冲击波)。 五、临床实践建议患者评估详细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明确疼痛类型(如局限性vs.广泛性)、触发点分布及是否存在中枢敏化。排除感染、肿瘤、风湿免疫病等器质性疾病,必要时结合超声、MRI等影像学检查。 治疗选择一线治疗:优先采用保守治疗(如药物、理疗、康复训练)。二线治疗: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脉冲射频(PRF)或射频联合其他微创技术(如内热针、冲击波)。技术选择:邻近重要神经时优先选择PRF(非热效应),深部粘连或多部位病变可考虑双极射频或冷却射频。 术后管理结合康复训练(如拉伸、核心肌群强化),预防复发。定期随访,评估疼痛缓解程度和功能恢复情况,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总结射频治疗肌筋膜综合征已从单一神经毁损向精准神经调节和多模式联合治疗发展,其机制涉及神经-免疫-代谢的多维度调控。尽管仍存在长期疗效和技术标准化等挑战,但随着影像引导、新型射频技术及联合治疗策略的不断优化,射频有望成为难治性肌筋膜疼痛的核心治疗手段。临床实践中需结合患者个体特征,遵循权威指南推荐,合理选择射频技术并与其他疗法协同应用,以实现最佳疗效。
王祥瑞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5月08日106
0
1
-
被忽视的痛,是肩胛骨内的小恶魔!
李祝庆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4月01日25
0
1
-
这个地方的疼痛竟然跟颈椎有关 #肩胛骨# 疼痛!
廖博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3月31日19
0
0
-
慢性疼痛饮食有讲究
崔旭蕾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3月29日54
0
3
-
科普文献:针灸止痛的科学密码:筋膜层里的 “人体互联网“
你知道吗?中医传承千年的针灸术,正在被现代科学揭开神秘面纱。最新研究发现,我们身体里藏着一套堪比5G网络的精密系统——筋膜层和间质网络它们就是针灸起效的关键!一、筋膜层:人体的隐形防护服在皮肤下方3-5厘米处,有一层像保鲜膜一样的致密结缔组织,这就是筋膜层。它不仅像"人体保鲜膜"包裹着肌肉骨骼,更形成一张布满全身的弹性网络。当银针刺入时,会触发筋膜层里的"机械敏感细胞",就像按下了人体的信号开关。神经信号:疼痛的紧急警报系统当银针刺激筋膜层时,两类特殊神经纤维会立即启动:Aδ纤维(快痛纤维):0.1秒内将针刺感传到大脑C纤维(慢痛纤维):像慢性警报持续调节身体反应这些信号通过脊髓传递到大脑的"疼痛控制中心",瞬间关闭痛觉闸门,就像给疼痛按下暂停键。间质网络:针灸的"神秘通道"2018年《科学报告》的突破性发现显示,人体存在一套"间质网络":由胶原纤维和间质液构成的"液体高速公路"能将针刺产生的机械波传导到全身就像往平静湖面投石,涟漪会扩散到整个湖面。最新研究发现,筋膜层的机械信号能通过间质网络传递到对侧肢体甚至内脏器官,这正是针灸"远端取穴"的科学解释!中西医的新对话科学家用超声波发现:针刺时筋膜层会产生剪切波(类似地震波)间质液流动速度提升300%这些机械波能激活细胞内的"修复开关"这不仅解释了针灸止痛的原理,更为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提供了新思路。你需要知道的事针灸的即时效应:20分钟内止痛有效率达78%长期效果:促进受损筋膜的胶原重塑科学验证:全球已有1200+临床研究支持其疗效当古老智慧遇见现代科技,我们才发现:老祖宗的银针,原来在激活人体自带的"智能修复系统"。下次再接受针灸治疗时,你可以骄傲地说:我这是在给身体做5G级的系统升级!(注:文中数据来源《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自然》子刊等权威期刊)
王祥瑞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3月20日96
0
0
疼痛相关科普号

张玉林医生的科普号
张玉林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2212粉丝83.6万阅读

陈伟医生的科普号
陈伟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疼痛科
57粉丝1.2万阅读

赵俐黎医生的科普号
赵俐黎 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针灸科
583粉丝9.1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王祥瑞 主任医师上海市东方医院 疼痛科
疼痛 65票
带状疱疹 24票
腰痛 20票
擅长:腰背痛,颈肩痛,会阴痛,胸痛,带状疱疹痛及后移痛,糖尿病性疼痛,术后疼痛治疗 -
推荐热度4.8刘益鸣 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疼痛医学科
疼痛 47票
神经痛 17票
尿路刺激征 1票
擅长:擅长诊治会阴疼痛、慢性盆腔痛、顽固性神经痛。特别是对阴部神经痛、盆底肌筋膜疼痛、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慢性特发性睾丸痛、阴部神经相关性功能障碍(持续性唤起、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的诊断、治疗及康复具有丰富的经验。 -
推荐热度4.8刘海鹏 主任医师甘肃省人民医院 疼痛科
疼痛 36票
腰痛 10票
头痛 7票
擅长:从事疼痛医疗工作十余年,擅长治疗头痛、腰腿痛、颈腰椎间盘源性神经痛、颈肩综合症、足跟痛、癌痛等各种急慢性疼痛。主要研究方向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经筋治疗和微创介入治疗及神经毁损治疗,对癌痛的规范化、综合性治疗有成熟的经验。其中经筋治疗各种急慢性疼痛经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