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胃镜检查要了解,易被诊为肿瘤的器官!
赵东兵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7月20日28
0
1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腺瘤(IPMN)
王槐志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3月27日20
0
1
-
胰腺不好有什么征兆?
胰腺不好的征兆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腹痛、黄疸等。1、消化不良:胰腺功能不佳时,可能导致食物消化不充分,出现腹胀、腹部不适、油腻大便或频繁的腹泻等症状。2、腹痛:胰腺炎是胰腺受损的一种常见病状,导致上腹部的疼痛,疼痛有时候会向后背放射,可能会在饭后变得更加明显,尤其是在食用高脂肪食物后。3、黄疸:胰腺头部的肿瘤或炎症可能压迫胆管,阻碍胆汁流动,当胆汁无法正常流入肠道时,会导致皮肤和眼白部出现黄染,称为黄疸。4、此外还会有体重下降、食欲减退、血糖升高等,出现这些症状,需要及时到当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贾钰华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2月03日195
0
20
-
胰腺功能不正常有哪些征兆?
胰腺不好的征兆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腹痛、黄疸等,具体跟患者的病情症状以及其实也有很大的关系。1.消化不良:胰腺功能不佳时,可能导致食物消化不充分,出现腹胀、腹部不适、油腻大便或频繁的腹泻等症状。2.腹痛:胰腺炎是胰腺受损的一种常见病状,导致上腹部的疼痛,疼痛有时候会向后背放射,可能会在饭后变得更加明显,尤其是在食用高脂肪食物后。3.黄疸:胰腺头部的肿瘤或炎症可能压迫胆管,阻碍胆汁流动,当胆汁无法正常流入肠道时,会导致皮肤和眼白部出现黄染,称为黄疸。4.其他表现:还会有体重下降、食欲减退、血糖升高等,出现这些症状,需要及时到当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贾钰华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1月21日309
0
19
-
2月份体检发现胰腺颈占位0.8*0.7,核磁检查后让观察,11月初CT无变化,医生说1年后再复查可吗
肖志文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1月04日27
0
0
-
提高手术质量,降低手术风险为目标的胰腺手术治疗新理念:胰十二指肠术后左右双循环引流
目前学术界公认胰瘘尚无法完全预防,且胰十二指肠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也未根本性降低,胰瘘、感染、出血仍然是这类手术后最主要和严重的并发症。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肠吻合口)瘘时,腐蚀性非常强,如果术后处理不当,很容易致病情恶化,如腹腔感染加重,腐蚀出血,甚至抢救无效导致死亡。目前,腹腔通畅引流,营养支持、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最为关键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而腹腔引流的方法还未取得共识,尚有许多争论。我主诊医疗组近2年多以来,在术中判断为胰管细、胰腺软时,即术后胰瘘风险高时,提出了左右双循环引流的理念方法。结果显示36例按此方法置管的病例中29例出现了术后明显的胰瘘。按左右双循环引流理念及方法处理后,4例为A级瘘;25例呈现B级瘘,胰瘘初期出现体温升高或上腹局部腹膜炎体征,引流管内出现混浊引流液,淀粉酶值明显升高,但我主诊组的术后胰瘘患者通过上述方式处理,所有患者均正常出院,均无腹腔、消化道出血,DSA、再次手术,甚至死亡发生。所以这些令人惊喜的结果能让我们得出如下结论:术后胰瘘发生时,我主诊组主要长期依靠左侧2根硅胶引流管循环引流,既可以负压吸引引流,又可以主动“推挤“出胰瘘旁引流管内的所有堵塞内容物,完全疏通引流管,同时2管平时是密闭状态,不类似双套管的开放状态,故此方法从原理上优于目前所知的单纯负压吸引的引流效果,又避免了开放管道所致污染。从结果来看,它可能降低高危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后风险。另外,此方法也较简单,效率高,不占用大量时间和精力,便于其他医院推广。
程鹏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0月31日72
0
0
-
中山新技术
王许安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9月22日109
1
2
-
胰腺比较善良的“祖孙三代”瘤:爷爷瘤、奶奶瘤、妈妈瘤、女儿瘤
大家知道,胰腺是人体重要的消化腺之一,其中胰腺癌是非常恶性的肿瘤,由于起病隐匿,一旦出现症状,被发现时往往就是晚期,对人体危害极大,因此被称为“癌中之王”,这也是人们为什么会有谈“瘤”色变的原因,但是胰腺肿瘤中还有一家子“祖孙三代”相对善良的肿瘤,在医疗界被称呼为:爷爷瘤、奶奶瘤、妈妈瘤、女儿瘤……。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们的面纱,好好看看这一家子胰腺相对善良肿瘤各自的真实面目、本质和影像学表现吧。爷爷瘤: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好发于老年男性,60-70岁男性多见。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是一类少见的具有潜在恶性倾向的胰腺囊性肿瘤,以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乳头状异常增生合并大量黏液产生为特点。IPMN根据累及胰管不同,可以分为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及混合型。主胰管型表现为主胰管扩张,可见附壁结节;当病灶主要侵及分支胰管,而主胰管内未见结节者归为分支胰管型;两种表现均存在者为混合型。临床表现可类似于慢性胰腺炎(恶心、呕吐、腹痛、背部疼痛及体重下降)。影像表现:(1)主胰管型:主要表现为主胰管弥漫性或节段性扩张,管径>3mm。腔内充满低密度黏液,部分管壁可见结节状突起,增强扫描后附壁结节呈轻度强化。近端胰管扩张明显,十二指肠乳头增大,内见液体密度影外凸,呈“松树油滴”状改变。(2)分支胰管型:病变多位于胰头钩突、胰腺颈部,主要表现为单囊或多囊性病变,可见分叶,病灶内可见分隔壁及乳头状突起,部分呈“葡萄”样改变,病变与胰管相通。(3)混合型:病变范围相对较广,表现为主胰管、多个分支胰管扩张,呈多发囊状、管状低密度影,部分病变可见壁结节。总的来说,囊性病灶与胰管相通或主胰管扩张伴有附壁结节,是诊断胰腺IPMN较可靠的影像特征。CT、MRI和MRCP是诊断和监测IPMN的主要手段。病例1:男性,61岁。腹部隐痛多年伴食欲缺乏。病例2:男,65岁,腹痛来院就诊。CT/MRI扫描影像表现:CT扫描示:胰头区不规则形低密度影,边界欠清,其内可见多囊状改变,与主胰管相通,主胰管略扩张,增强扫描呈囊样强化;MRI扫描示:胰头区不规则T1WI像低信号、T2WI像高信号影,增强扫描呈囊样强化,囊腔与主胰管相同,主胰管略扩张。奶奶瘤:胰腺浆液性囊腺瘤该肿瘤好发于老年女性,平均年龄为66岁。胰腺浆液性微囊性腺瘤(SMAP)是有胰腺导管上皮分化特征而归属于胰腺外分泌部发生的少见的良性肿瘤肿瘤,属于浆液性囊腺瘤的一种特殊亚型。发生部位最常见于胰体或胰尾部(50%~75%),胰头也可发生。临床表现: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部分患者表现为腹痛,可触及腹部包块,伴有恶心、呕吐等。影像表现:CT表现:单发分叶状肿块,含多个低密度微囊和等密度间隔,最大囊腔直径一般不超过2cm,纤维间隔可融合形成中央放射状瘢痕结构,部分伴日光放射状钙化。增强扫描实性成分明显强化,囊内容物强化不明显呈水样密度,间隔因延迟强化而显示清晰,肿块呈蜂窝状改变。病灶与胰管无交通。MRI扫描表现:肿块边界清,T1WI呈低信号,T2WI微囊呈明显高信号,间隔形成的中央瘢痕和钙化呈低信号,增强扫描肿块多呈不均匀强化的分房状改变,以延迟期表现更为明显。病灶与胰管无交通。病例3:女,60岁。一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腰背部不适。CT扫描示:胰腺尾部见一团块状软组织肿块影,边界清晰,与胰尾呈杯口状交界,内见多发分隔影,增强扫描可见多个小囊状未强化区,病灶中央可见结节影,实性部分及分隔呈不均匀渐进性明显强化。妈妈瘤:胰腺黏液性囊腺瘤该肿瘤好发于中年女性,40-60岁女性多见。黏液性囊腺瘤随为良性肿瘤,但具有潜在恶性倾向,易恶变,肿瘤容易切除,预后较好。主要(约80%)发生在胰体或胰尾,少见于胰头(约20%)。影像表现:肿瘤多为单发囊状或囊实性肿块,外有纤维包膜,内有分隔和乳头状结节。典型CT表现:浆液性囊腺瘤呈圆形肿块,囊肿≤2cm,边界光滑,水样密度,可有肿块边界增强,内部可见多发小囊,中央星形或日光状钙化;黏液性囊腺瘤则表现囊性或囊实性肿块,囊肿≥2cm,多为单发囊样改变,壁光滑,内有分隔和壁结节,囊壁及分隔可有钙化,增强后囊壁及壁结节和分隔强化。影像诊断准确率浆液性囊腺瘤为67%~93%,黏液性囊腺瘤78%~94.7%。病例4:女性,43岁。B超体检发现,有不规则上腹痛史数年。CT平扫:胰腺体、尾部见类圆形囊性肿块,病灶壁薄,边缘光滑,腔内密度均匀无分隔及结节,胰腺与病灶交界面为喇叭口样改变。胰周间隙清晰,无渗出病变。女儿瘤: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好发于青年女性,20-40岁女性多见。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是一种起源不明的少见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术后预后良好。临床表现发病隐匿,上腹部隐痛或腹胀、腹部包块是其主要临床表现,胰腺体尾部及胰头为其好发部位。实验室检查CA19-9、CEA、CA50多阴性。影像学表现:瘤体表现为分界清楚的不均质密度/信号囊实性肿块。肿块可发生于胰腺任何部位,较大,境界清,有薄包膜。常见实性与囊性结构的混杂密度,偶见单纯囊性或实质性肿块密度。囊内充满血凝块和瘤坏死组织,囊变坏死程度与瘤体大小无关,瘤内无分隔。偶尔在瘤体或瘤壁上见到钙化,即或巨大胰头肿块亦罕见胆管扩张。增强扫描:肿瘤强化特征取决于实性成分的比例:实性为主的实性部分动脉期轻度强化,门静脉期明显强化;囊性为主的包膜强化明显;实性部分和囊性部分混合而成,CT表现取决于二者的比例,特征性表现为“浮云征”(明显强化的实性部分漂浮在低密度的囊性部分中)。病例5:女,18岁。主诉:突发腹痛3小时。现病史:患者3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疼痛,无发热寒颤,无恶心呕吐,无黄疸,无腹泻。这些胰腺肿瘤的名字是不是很有意思啊:爷爷瘤、奶奶瘤、妈妈瘤、女儿瘤,要是不懂得点医学知识,还真让人“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是啥肿瘤,其实它们的本来的面目就是胰腺常见的偏良性的囊实性肿瘤,只是根据其好发生的年龄不同,分别称之为爷爷瘤、奶奶瘤、妈妈瘤和女儿瘤。当然也有的肿瘤不讲规矩,其发生不在好发年龄段和常见性别,这就要根据其影像表现特点来鉴别啦,这要是没有专业知识是很难区别的。
吕京光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9月08日419
0
0
-
“胰腺饱满”是病吗
总有患者来门诊或线上咨询,CT或磁共振报告提示“胰腺形态饱满”,担心自己得了胰腺癌。因此有必要就这个话题进行一下统一解答。其实,胰腺是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器官,因此在形态上不同的人可能差别比较大,“形态饱满”本身又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判断,有点类似人长得“丑”、“难看”等形容词,并没有统一的客观标准。但是胰腺局部的形态略饱满或与大部分人不一样,也可能是因为有肿瘤、炎症等疾病所导致,因此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来明确。一般建议查腹部的增强CT、增强磁共振等影像检查及CEA、CA199、NSE、IgG4等胰腺肿瘤和胰腺炎的标志物进行综合判断。如果上述化验都正常,而CT和磁共振的结果除了饱满以外并没有看到密度和信号的异常,则可排除掉疾病。因此,“胰腺饱满”本身不一定是有问题,不必过于恐慌,把必要的检查做了排除掉病态即可。
中国医大一院胰胆外科科普号2024年08月18日265
0
1
-
一句话科普:危害大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瘤(6)
一句话科普:危害大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瘤(6)1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会引起不舒服症状,容易癌变,建议尽早治疗。2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PapillaryMucinousNeoplasms,IPMN)是一种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的肿瘤,具有乳头状生长和分泌过多黏液的特点,可能导致主胰管和(或)分支胰管的扩张或囊变。3IPMN的分为三种类型:a. 主胰管型(MD型):较少见,分为节段型和弥漫型两个亚型。弥漫型多见于胰头,节段型多见于胰体和胰尾。b. 分支胰管型(BD型):好发于胰腺钩突,也可位于体尾部,表现为分叶状或葡萄串样囊性病变。c 混合型:同时累及主胰管和分支胰管。4常见的症状包括:a上腹痛:多数患者有上腹部或脐周轻到重度疼痛。胰腺炎反复发作:部分患者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复发性胰腺炎,与肿瘤分泌的粘稠的黏液阻塞主胰管导致胰液引流不畅有关。b黄疸:少数患者由于胰头部肿瘤压迫或胆总管侵袭出现渐进性黄疸。c糖尿病:部分患者由于胰腺实质破坏出现内分泌障碍,出现糖尿病。d脂肪泻:少数患者伴有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而出现脂肪泻。e体重下降:近半数患者有消瘦,浸润性癌患者体重下降更明显。5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磁共振,ERCP等。6治疗IPMN的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和临床观察:手术治疗:适用于主胰管型IPMN和有临床症状或怀疑恶变的分支型IPMN。手术类型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远端胰腺切除术和全胰切除术。临床观察:对于无症状的分支胰管型IPMN,如无明显壁结节、细胞学检查阴性、囊肿小于30mm的可行临床观察。7预后IPMN的预后比胰腺导管腺癌好。非浸润型术后5年生存率77%~100%,浸润型5年生存率仅为24%。经常体检,尽早治疗。
郑大一附院肝胆胰外科科普号2024年07月31日140
0
0
胰腺疾病相关科普号

胡良皞医生的科普号
胡良皞 副主任医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消化内科
6962粉丝28.2万阅读

虞先濬医生的科普号
虞先濬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胰腺外科
1.7万粉丝64.9万阅读

沈顺利医生的科普号
沈顺利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肝胆胰外科
2036粉丝7433阅读
-
推荐热度5.0王许安 主任医师上海中山医院 胰腺外科
胰腺癌 32票
胰腺疾病 17票
胰腺囊肿 7票
擅长:胆道、胰腺疾病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特别是以腹腔镜微创为主的个体化和综合治疗。 疾病范围包括肝内胆管结石,胆管癌、胆囊癌、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胰腺癌、胰腺囊实性肿瘤、胰腺囊肿、胰管结石等。 -
推荐热度5.0吴伟顶 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胰腺外科
胰腺癌 323票
胰腺囊肿 39票
胰腺疾病 16票
擅长:各种胰腺和肝脏、胆道良、恶性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机器人/腹腔镜手术),尤其是胰腺良性肿瘤的保留功能微创手术和胰腺恶性肿瘤的多学科治疗,胰腺肝胆各种肿瘤的外科综合治疗及辅助化疗。 -
推荐热度5.0徐晓武 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胰腺外科
胰腺癌 522票
胰腺囊肿 102票
神经内分泌肿瘤 99票
擅长:擅长各种胰腺良恶性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胆脾脏良恶性肿瘤和胃肠道间质瘤的微创手术治疗(机器人/腹腔镜手术),尤其是胰腺良性肿瘤及低度恶性肿瘤的保留功能微创手术。胰腺肝胆各种良恶性肿瘤的外科综合治疗及辅助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