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飞秒Lasik(半飞秒)手术介绍
想要做近视眼手术的人们常常会有各种顾虑,他们关心手术的“安全性、可靠性、矫正程度”等等……毕竟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一分一毫都马虎不得。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有多种近视眼手术方式可供选择,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飞秒LASIK手术”。 注:文末附不同种类近视眼手术对比图, 各种手术之间的对比一目了然~ “半飞秒手术”究竟是什么? 半飞秒手术的全称为“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FS-LASIK) ”,它是由起源于1990年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演变而来。 LASIK手术和飞秒LASIK有何不同? 这两种手术的手术均分为2个步骤,第一步是制作角膜瓣,第二步是再用准分子激光在角膜基质床进行度数的切削,借此改变角膜形态,以矫正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 LASIK 手术,使用机械刀制瓣,医师操作技术要求很高。而飞秒LASIK 手术,主要是计算机操控的飞秒激光制瓣,激光波长约1053nm的远红外光(1个飞秒是10-15秒),速度非常快。飞秒激光的特点是可以聚焦到角膜内进行精确的定位、在光爆破的同时进行精准的切削,而光爆破过程对周围组织不产生热效应和冲击波效应,因此不造成组织损伤。 飞秒激光比起以往机械刀制瓣,制作出的角膜瓣更细致、角膜瓣各个位置的厚度一致,而且安全性更高,避免角膜瓣的并发症发生。 上图:传统机械刀制瓣,角膜瓣厚度不均, 下图:飞秒激光制瓣,瓣的厚度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Stonecipher K, Ignacio TS, et al.Advances in refractive surgery: microkeratome and femtosecond laser flap creation in relation to safety, efficacy, predictability, and biomechanical stability. Curr Opin Ophthalmol,2006,17(4):368-372 飞秒LASIK手术适合人群? 年满18岁以上,本人有强烈摘镜意愿,近两年近视度数稳定,度数变化不超过100度。没有严重的全身疾病、眼部活动性炎症、青光眼、圆锥角膜等。飞秒LASIK手术可矫正近视、远视、散光,适合角膜厚度适中、近视-12D、散光6D、远视+ 6D以内的患者。 飞秒LASIK手术安全吗? 手术前滴眼部麻药眼药水,单眼手术时间3-5分钟。全程安全、精准、无刀、几乎无疼痛感、舒适,术后即可上班。国内外大量的临床观察及研究表明:飞秒LASIK 可安全有效的矫正视力,获得满意的术后视觉质量。术前详尽检查,手术安全系数是很高的,许多眼科医生本身也曾接受过近视眼手术。 飞秒术前准备? 激光过程中,患者需要眼睛盯好机器上闪烁的注视灯(一闪一闪的红灯或绿灯)以配合激光切削。因此,术前需提前做注视训练以配合手术。练习方式为:躺在床上,双眼同时睁开注视距离眼前1尺的目标物,注视30-40秒,尽量保持眼睛不动、不转眼球。 术前详细的检查,与医生进行沟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手术,术后遵医嘱按时用药、定期复查,保证手术的安全及效果,摘掉厚重的眼镜不是梦想。 最后,附上不同种类近视眼手术对比图, 各种手术之间的对比一目了然~
潘中婷医生的科普号2019年08月06日10428
0
1
-
近视激光手术解疑(二) :全飞秒SMILE/FS-LASIK术后如何用药
短短几分钟手术就结束了,术后清晰的视觉除了术中医生手术做得好,患者配合得好,还离不开术后的规范用药。现把全飞秒激光小切口透镜取出术(SMILE)/FS-LASIK术后用药常规在此分享:术后常规用3个药1、可乐必妥(左氧氟沙星眼水)/托百士眼水(妥布霉素滴眼液):一天点4次,连续用7天;2、氟美瞳/艾氟龙眼水:每天点8次,连续用三天:每天点7次,连续用三天;每天点6次,连续用三天;每天点5次,连续用三天;每天点4次,连续用三天;每天点3次,连续用三天;每天点2次,连续用三天;每天点1次,连续用三天。3、人工泪液(0.3%玻璃酸钠眼水/海露/羧甲基纤维素钠眼水):每天点4次。注意点:如果三个眼药水同时点,药与药之间隔5分钟;睡着了不用点,所有用药都是醒的时候点,晚上休息好也很重要。最后祝贺大家都已经成功摘镜~无镜一身轻松~
李美燕医生的科普号2019年06月14日4191
4
12
-
LASIK术后屈光度数欠矫或回退
寒假临近,不少大学生前来黄锦海医生门诊咨询激光手术,想要拿掉厚厚的眼镜,重返美丽、帅气的面庞。但是不少年轻朋友都会问一句:“黄博士,听别人说,做完手术,度数不久之后会回退哦?那我这钱不是白花了?”黄医生笑笑说:“首先,谢谢你明智地选择我们医院;然后,你口中的别人是哪位医生吗?下面我为你讲讲什么是回退。”LASIK术后屈光度数欠矫或回退的原因及治疗欠矫和回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欠矫是在手术过程当中或者离目标的设计有偏差造成的,如目标为矫正1000度的近视(-10D的近视),但是术后第二天或第一周检查时,患者还残留有100度或200度的近视,这种情况称之为欠矫;回退是在手术以后比较长久的时间如术后半年或一年以上(甚至5年、10年更长的时间),患者又向着相同的屈光状态方向发展,例如原先近视的患者又出现了近视,原先远视的患者又出现了远视,这种情况称之为回退。欠矫主要是手术设计、治疗环境(包括场地、设备等)及验光准确性的问题,还有一种是故意欠矫。由于有些患者的角膜厚度可能没有达到标准(如患者角膜厚度只有500um多,而度数又有点偏高),在取得患者同意后,可以特意给患者保留一些度数,这样不至于引起角膜组织太薄而影响手术的安全性。还有一些患者是由于职业的需要,保留一定的近视度数有利于看近处或阅读。近视手术后回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角膜生物力学的改变所致,角膜组织不像塑料、玻璃那样坚固,它所处的环境受到大气压和眼内压的共同影响,尤其是在角膜变薄以后它抵御眼内压力的能力会下降。一些高度近视患者本身到一定年龄眼压会升高,在眼压升高的情况下,变薄的角膜会向前彭隆突起,也就是说角膜的屈光力发生改变,角膜表面又变得更陡峭了。这种与手术当时所设计的让角膜变平的形态或者术后早期角膜的形态发生了改变,就是回退的主要原因。谈及治疗,回退的主要原因是角膜生物力学的改变,跟角膜受到的压力有关。现在逐渐取得了一些共识,回退的早期尤其是LASIK手术矫正高度近视以后的患者需要降低眼内压力,所以要使用一些有降低眼压作用的抗青光眼的药物,这是治疗回退比较良好的方法。以往可能会选择一些糖皮质激素或其他的药物试图阻止回退的发生,这可能对于早期尤其是在表层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手术之后并发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的患者有一定的作用,但这个手术的原理和LASIK手术不尽相同,LASIK术后若干年发生视力回退首选的治疗方法应该是降低眼内压。超高度近视患者出现屈光度数回退的治疗之策超高度近视发生回退以后,如果是因为角膜扩张或角膜曲率变陡首先建议降低眼内压,然后要观察患者的屈光状态、角膜形态是否稳定,确保稳定后如果患者的角膜厚度在安全范围以内,可以再次手术,或称之为加强治疗。近视发生的机制及研究进展近视发生的机制比较复杂,总体来说有两大原因:第一,与遗传有关,是遗传性的因素;第二,与环境有关,是环境的因素。近视的研究到目前为止没有特别让人们感到十分满意的进展,因为其中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比较复杂,从国内近视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可以看出。尽管采取了很多各种各样的措施(如让学生做眼保健操,多做户外活动,减少学生课业的压力),但从目前来看收效不是十分明显。另外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也是眼科专业人士比较认同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使用药物比如说低浓度阿托品眼药水,起到阻断M受体的作用,阻断刺激眼球变长的信号。很多文献尤其是台湾和新加坡的很多眼科工作者在开展长期用低浓度的阿托品来治疗和干预近视的发展,这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第二个是大家越来越熟知的角膜塑形技术,即配戴角膜塑形镜,简称OK镜。这种塑形镜的原理是暂时性的让角膜中央变平,通过上皮的变薄或上皮的重新分布来实现,它只是一种暂时性的形状改变。现在有一个近视发生的原理是与周边视力或者周边过度矫正有关。普通的眼镜虽然中央矫正的屈光状态正好,但是周边有可能会处于一种过矫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会刺激眼球前后径逐渐变长。这也是为什么近视控制不住总是在发展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患者戴了角膜塑形镜角膜变平了以后,可以使得周边不出现过矫的状态。从这个原理来讲,OK镜对预防近视的发展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真正的机理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探讨。能测量角膜后表面形态的角膜地形图仪的优势从目前公认的眼科测量角膜厚度的金标准来看,用超声来测量角膜中央厚度的方法比较可靠,但是超声的方法也有诸多不便,如患者需要在表面麻醉下接触式的测量,可能会因此带来角膜上皮损伤以及交叉感染的问题。另外,超声测量是单点的而不是整个角膜,所以只能在接触的某一点知道它的厚度,而并非全角膜整体的厚度。以Pentacam、Sirius、Orbscan等为代表的这种光带扫描式角膜地形图仪,可以在几秒钟之内扫描整个角膜图像,反映整体角膜的厚度。从中央到周边能识别出最薄区域,所以也可以根据角膜厚度分布的形态来判断患者有没有圆锥角膜的倾向,这是单纯超声的方法做不到的。因此,角膜扫描式的地形图能反映角膜整体的厚度,同时也非常快捷并且不接触角膜。除此以外,还能够反映角膜前表面的形态、后表面的形态甚至前房深度等等,为临床的很多项目提供参考。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发展趋势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流行于上世纪90年代,现已经历了二、三十年的发展,并且越来越倾向于个性化和最优化来做设计和治疗。眼球的跟踪、定位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使得术后的视觉质量、视觉效果更好。准分子激光将会越来越精准、越来越精细,而且可以针对每一位患者不同的角膜形态或者像差情况,设计每一位患者最优的、最适合的方案,除了矫正传统的屈光不正以外,针对年龄较大的患者,还可以进行补偿老视的设计,在改善远视力的同时,也保留相当好的近视力。
黄锦海医生的科普号2018年01月25日2727
0
0
-
Lasik(激光近视矫正手术)术前的准备
一、长期戴隐形眼镜的朋友,检查前请至少停戴一周。如佩戴OK镜的朋友请停戴3个月方可进行术前检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二、手术前3周内请勿戴硬质隐形眼镜,手术前1周内请勿戴软质隐形眼镜。三、术前请遵医嘱滴用抗菌素眼药水及人工泪液。四、术前请练习正确的滴眼方法:1、洗净双手,取仰卧位或坐位,头稍后仰,睁开双眼以一手食指固定于下眼睑并轻轻往下拉(但勿压迫眼球),另一手持眼药瓶距眼睛约3cm高垂直向下滴入眼内即可,滴眼后闭目休息2分钟。2、注意:①每次滴眼只需滴1滴;②滴眼药时药液不宜直接滴在眼珠上;勿用力闭眼,以防药液外溢;勿使瓶口碰到眼睑、睫毛或其他物品,以免污染。③滴用两种以上眼药水时,不同的眼药水应交替点滴,每次每次间隔5分钟;每次使用前应将眼药水摇匀。五、术前适当进食易消化食物,请勿进食刺激性食物,勿空腹或过量进食。六、术前一天请洗头、洗澡、剪指甲,做好个人卫生;手术当天请勿使用任何化妆品、切记不要使用香水、发胶等以免影响准分子激光仪器的稳定性。七、如有长期服用某种药物请告知我们的医生,以便我们酌情处理。八、术前若有感冒及特殊不适请告知医生,以便我们酌情处理。女性朋友请尽量避免在月经期接受手术(如月经期不舒适感较重者)。九、请安排一位亲友陪您前来手术并在术后陪伴您回家,勿带小孩随行。十、请根据您工作生活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时间,与医生商定手术日期。
许琦彬医生的科普号2017年01月09日1369
1
0
-
LASIK术后眼药水的用法
1.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每天四次,点完后用术前(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或妥布霉素滴眼液)代替,点眼2~3周。 2.氟米龙滴眼液:第一周,每天四次;第二周,每天三次;第三周,每天二次;第四周,每天一次。 3.普拉洛芬滴眼液:每天四次,点完为止。 4.N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用凝胶:每天二次,点完后用术前羟糖苷滴眼液代替,然后点玻璃酸钠滴眼液用3~6个月。 5.氧氟沙星眼膏:第二天开始,每天晚上点一次。 6.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一周后用)每天三次,点三个月。
王军医生的科普号2016年06月09日3189
0
0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扩张的研究现状
徐婧 李莹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摘要】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扩张的发病原因、危险因素、预防和治疗现状进行综述。【关键词】角膜扩张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角膜胶原交联角膜扩张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最隐匿的并发症,1998年Seiler等[1]首次报道了LASIK术后角膜扩张(post LASIK keratectasia,PLK),也称医源性角膜扩张(Iatrogenic keratectasia)。至2008年已有164例此病的报告,占所有准分子屈光手术后角膜扩张的95.9%[2]。2005年Binder等[3] 7位美国眼科协会(AAO)、国际屈光手术协会(ISRS)以及美国白内障和屈光手术协会的专家达成共识,制定了PLK的治疗和角膜地形图分析策略。PLK一旦发生完全治愈十分困难,预后也有很大差异,甚至需要行角膜移植手术,因此,认识LASIK术后角膜的生物力学改变、提高对PLK危险因素的警惕、改进治疗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1 发病率及病因学 PLK出现角膜进行性变陡、非炎症性中央角膜变薄和膨隆扩张,多数出现在下方,表现为术后近视度数及散光度数增加、裸眼视力持续减退,并常有最佳矫正视力下降[4]。实际发生率还不清楚,根据多屈光中心的估计, LASI K后角膜膨隆的发生率大约在0.04% [4]到0.2% [5]之间,平均发病时间在术后15.3个月,50%病例出现在术后12个月内[2],也有患者在术后1周内[6-7]和数年后发病[8]。 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的形状、厚度、曲率和张力强度都发生改变,LASIK术后由于角膜瓣上的纤维失去了抵抗眼内压的作用,由于角膜张力强度减弱,弹性系数与圆锥角膜类似是正常角膜的1.6~2.5(平均2.1)倍,进而发生角膜前凸扩张。Erie 等[9]研究发现LASIK术后角膜基质层细胞密度降低,手术制作角膜瓣和切削基质造成角膜生物力学改变、细胞因子和抗坏血酸盐参与细胞凋亡,引起角膜基质细胞丢失。但PLK患者不是消融区所在的中间层,而是前后10%的基质细胞密度明显降低,推测角膜细胞进行了重新分布,而PLK与角膜细胞分布不均匀有关。2 危险因素 PLK的危险因素包括高度近视、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residual stromal bed thickness,RSB)小于250μm、术前角膜厚度小、角膜地形图异常,包括顿挫型圆锥角膜( forme fruste keratoconus , FFK)和透明角膜边缘变性。这些因素之间互为变量,综合导致PLK,尚没有证据证明其中一项是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有个别不具有以上危险因素而发生PLK的病例,多为年龄小于30岁的年轻患者[2, 10]。2.1 角膜地形图异常 多数学者认为术前角膜地形图异常是发生PLE的独立危险因素。Caster等[11]认为不对称下方陡峭和非对称领结型角膜地形图会增加PLK的风险。Rao等[12]报告了术前角膜前表面高度漂移大于40μm会明显增加角膜扩张的风险。Ambrosio等[13]研究发现大约1%的想要接受角膜屈光手术的患者因为异常的角膜地形图被排除,包括圆锥角膜、可疑圆锥角膜和透明角膜边缘变性。FFK角膜中央区K值大于47.2D,I-S值大于1.4D,表现为不对称的蝴蝶结型,旁中心区比正常角膜更陡,具有稳定的屈光度和角膜屈率, 也称为不完全性圆锥角膜,虽然术后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 > 250μm还是发生 PLK,是LASIK手术的禁忌证。边缘性角膜变性会提高PLE的风险[12, 14]。美国眼科协会和美国白内障屈光手术协会基于广泛的文献研究建议具这种可疑角膜地形图的患者不要进行LASIK手术。2.2 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 LASIK术后角膜前后部基质细胞密度减小[9],而角膜瓣对于角膜抗张强度几乎不起作用[15-16],角膜组织减少和细胞密度下降破坏了角膜结构的完整性。LASIK手术不可避免的减弱了角膜的厚度,最初PLK的2个病例[1]屈光度都大于10D,RSB小于250μm。Seiler等[1]推测当角膜厚度从正常值525μm减少至250μm时可能引起角膜扩张。目前较多观点认为 RBT应该大于250μm,但也有RBT大于250μm而发生 PLK,RBT小于 250μm未发生 PLK的病例[17]。可能与个体的遗传易感性和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Guirao等[18]就认为角膜厚度小于500μm、高眼压、低于弹性模型平均值的一半或者更低都可以引起医源性角膜扩张的发生,保持250μm以上的基质床是不够的。Kohnen [19]提出用角膜厚度的百分比(如角膜厚度的55%)计算RSB的最小值比250μm更安全, 更能体现不同个体间的差异。术中角膜瓣的制作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用角膜板层刀和飞秒激光切出的角膜瓣的实际厚度可能发生波动[20-21]。Chen等[22]发现使用机械刀制作角膜瓣,约31%的眼实际切削深度和预测切削深度相差20%或以上。因而对于处于临界值的病例,术中在角膜瓣制作之后超声测量基质厚度就显得十分重要,可以防止因角膜瓣过厚造成的RSB过低。2.3术前屈光度和角膜厚度 Randleman等[4]发现PLK的病人近视度数更高、RSB明显低于对照组。Pallikaris等[23]发现一些高度近视患者虽然RSB大于250μm但仍发生了PLK。推测高度近视患者由于术前屈光度较高, 需校正度数较大,切削量较多,致使RSB较薄,若术前角膜厚度比较小,则 RSB会更薄,而且深层基质的生物机械性能弱于前段的基质,更易发生 PLK。但也有不伴有其他危险因素低度近视眼患者发生PLK的病例报告[8]。高度近视本身对于PLK的预测性不十分突出。一般认为术前角膜厚度小于500μm和术前屈光度高使RSB小于250μm者均不适合做LASIK手术。3 预防 对于PLK最重要的是预防,这需要根据上述危险因素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Schmack等[24]对眼库中LASIK术后的角膜进行研究,发现中央区角膜瓣与基质床接触面之间的生物力学强度仅为正常角膜基质的2%,边缘区为28%。当患者有PLK的高危因素,特别是术前屈光度数高、角膜厚度薄、角膜地形图异常的患者,应当采取除LASIK之外的屈光手术方式,包括表层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或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避免改变角膜的结构,已有文献报道对于高度近视圆锥角膜患者的视力矫正取得良好的效果[25]。PLK最早期的改变表现为角膜后表面前凸,普通角膜地形图只能检测角膜前表面曲率, 不能显示角膜后表面的变化, 而 OrbscanⅡ系统的应用能够较好的观察近视患者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形态的变化。Pentacam三维眼前节图像分析系统旋转测量,可在角膜中心获得更多的数据,可测量角膜前后表面地形图和角膜厚度,测量结果更加准确,突破了Orbscan II的局限性[26]。角膜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前节OCT)、动态角膜成像技术和角膜迟滞测量(ocular response analyzer,ORA)技术可以发现地形图正常而角膜生物力学结构的异常[26]7。4 治疗PLK一旦发生应及时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PLK治疗方式多样,包括降低眼压、配戴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 ( 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 , RGP)、 角膜基质环植入术、角膜胶原交联术和行角膜移植手术。有些患者如果及时发现,给予降眼压药治理,尚可恢复视力。Hiatt等[27]曾报道眼压下降后角膜扩张回退的病例,而在发病时间的角膜扩张患者中降低眼压眼压并未取得疗效,在发病早期一定时间窗内,降低眼压是有利的。降低眼压对于PLK是否有效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配戴RGP作为 PLK的首选治疗方式,可用于疾病早期。是一种非侵入性治疗,但有配戴不适、镜片移位、角膜损害等并发症。而且并不能阻止疾病的进展。对于矫正视力很差、角膜急性水肿、中央角膜瘢痕或者即将角膜穿孔等严重患者,穿透性角膜移植可能是唯一的选择。对内皮正常、不是很严重的角膜扩张,板层角膜移植术也是一个较好的选择。但角膜移植术的危险性大及并发症多,很多患者难以接受。角膜基质环(intracorneal ring segment,ICRS)植入术是将一种透明的PMMA材料的2个半环植入中周部角膜基质, 通过环的张力来使角膜变得相对扁平,角膜中央的曲率减小,屈光力减弱从而提高视力的一种方法。最初用来矫正低度近视,由于其可拆除性、可调节性和节省角膜组织的优点,角膜基质环植入术已被广泛的应用于角膜扩张的治疗,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减少屈光不正[28],而且可以减少角膜移植手术的几率。Pinero等[29]首次波前像差可预测基质环植入术后视力,角膜彗差是术后视力差的预测因素。角膜基质环植入术短期内治疗效果好,但有报道术后12个月效果开始减退,不能阻止角膜扩张的进展[29]。长期疗效及其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角膜胶原交联术(corneal collagen cross-linking,CCL)是近几年用于治疗LASIK术后角膜扩张的新方法。利用紫外光和核黄素相互作用,引起角膜胶原纤维产生相互交联,增加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核黄素有双重功用并可轻度提为制造氧自由基的光敏剂作用,又有吸收紫外线辐射和阻止其对眼内深层组织影响的作用。成功的CCL 可以停止或者部分逆转准分子激光术后的医源性角膜扩张[30- 31]。Greenstein等[32]使用眼反应分析仪测量活体角膜的CCL后的角膜磁滞性(CH)和角膜阻力系数(CRF),发现术后1年无明显改变。推测CCL造成的角膜生物力学变化与角膜本身特性不同,难以通过CH和CRF反应。交联治疗的最大效应位于角膜前基质层300~340μm,对角膜内皮无明显损害。CCL 的绝对禁忌证是残余角膜厚度小于400μm,否则可能造成角膜内皮损伤。可在术前用1g/L核黄素低渗溶液滴角膜使得角膜肿胀,从而使角膜基质厚度大于400μm。Hafezi等[33]应用该方法治疗了10例进展期PLK患者,其中4例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了至少2行。Hersh等 [34]观察CCL可提高PLK患者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降低最大K值,改善角膜地形图结果,且术后12个月效果稳定。但长期效果尚缺乏试验证实,进一步的研究可能将此方法用于进展期PLK,或与角膜基质环植入术联合应用,以期在阻止角膜扩张进展的同时能更好地矫正视力。参考文献[1] Seiler T, Koufala K, Richter G. Iatrogenic keratectasia aft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J Refract Surg,1998,14:312-317.[2] Randleman J B, Woodward M, Lynn M J, et al. Risk assessment for ectasia after corneal refractive surgery[J]. Ophthalmology,2008,115(1):37-50.[3] Binder P S, Lindstrom R L, Stulting R D, et al. Keratoconus and corneal ectasia after LASIK[J]. J Refract Surg,2005,21(6):749-752.[4] Randleman J B, Russell B, Ward M A, et al. Risk factors and prognosis for corneal ectasia after LASIK[J]. Ophthalmology,2003,110(2):267-275.[5] Rad A S, Jabbarvand M, Saifi N. Progressive keratectasia aft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J]. J Refract Surg,2004,20(5 Suppl):S718-S722.[6] Duffey R J, Leaming D. US trends in refractive surgery: 2004 ISRS/AAO Survey[J]. J Refract Surg,2005,21(6):742-748.[7] Piccoli P M, Gomes A A, Piccoli F V. Corneal ectasia detected 32 months after LASIK for correction of myopia and asymmetric astigmatism[J]. 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03,29(6):1222-1225.[8] Lifshitz T, Levy J, Klemperer I, et al. Late bilateral keratectasia after LASIK in a low myopic patient[J]. J Refract Surg,2005,21(5):494-496.[9] Erie J C, Patel S V, Mclaren J W, et al. Corneal keratocyte deficits after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 an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J]. Am J Ophthalmol,2006,141(5):799-809.[10] Klein S R, Epstein R J, Randleman J B, et al. Corneal ectasia aft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in patients without apparent preoperative risk factors[J]. Cornea,2006,25(4):388-403.[11] Caster A I, Friess D W, Potvin R J. Absence of keratectasia after LASIK in eyes with preoperative 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of 450 to 500 microns[J]. J Refract Surg,2007,23(8):782-788.[12] Rao S N, Raviv T, Majmudar P A, et al. Role of Orbscan II in screening keratoconus suspects before refractive corneal surgery[J]. Ophthalmology,2002,109(9):1642-1646.[13] Ambrosio R J, Klyce S D, Wilson S E. Corneal topographic and pachymetric screening of keratorefractive patients[J]. J Refract Surg,2003,19(1):24-29.[14] Ambrosio R J, Wilson S E. Early pellucid marginal corneal degeneration: case reports of two refractive surgery candidates[J]. Cornea,2002,21(1):114-117.[15] Chang D H, Stulting R D. Change in intraocular pressure measurements after LASIK the effect of the refractive correction and the lamellar flap[J]. Ophthalmology,2005,112(6):1009-1016.[16] Guirao A. Theoretical elastic response of the cornea to refractive surgery: risk factors for keratectasia[J]. J Refract Surg,2005,21(2):176-185.[17] Condon P I, O'Keefe M, Binder P S. Long-term results of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for high myopia: risk for ectasia[J]. 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07,33(4):583-590.[18] Guirao A. Theoretical elastic response of the cornea to refractive surgery: risk factors for keratectasia[J]. J Refract Surg,2005,21(2):176-185.[19] Kohnen T. Iatrogenic keratectasia: current knowledge, current measurements[J]. 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02,28(12):2065-2066.[20] Ju W K, Lee J H, Chung T Y, et al. Reproducibility of LASIK flap thickness using the zeiss femtosecond laser measured postoperatively by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J]. J Refract Surg,2011,27(2):106-110.[21] Talamo J H, Meltzer J, Gardner J. Reproducibility of flap thickness with IntraLase FS and Moria LSK-1 and M2 microkeratomes[J]. J Refract Surg,2006,22(6):556-561.[22] Cheng H C, Chen Y T, Yeh S I, et al. Errors of residual stromal thickness estimation in LASIK[J]. Ophthalmic Surg Lasers Imaging,2008,39(2):107-113.[23] Pallikaris I G, Kymionis G D, Astyrakakis N I. Corneal ectasia induced by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J]. 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01,27(11):1796-1802.[24] Schmack I, Dawson D G, Mccarey B E, et al. Cohesive tensile strength of human LASIK wounds with histologic, ultrastructural, and clinical correlations[J]. J Refract Surg,2005,21(5):433-445.[25] Alfonso J F, Fernandez-Vega L, Lisa C, et al. Collagen copolymer toric posterior chamber phakic intraocular lens in eyes with keratoconus[J]. 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10,36(6):906-916.[26] Ciolino J B, Belin M W. Changes in the posterior cornea aft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and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J]. 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06,32(9):1426-1431.[27] Hiatt J A, Wachler B S, Grant C. Reversal of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induced ectasia with intraocular pressure reduction[J]. 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05,31(8):1652-1655.[28] Torquetti L, Ferrara P. Intrastromal corneal ring segment implantation for ectasia after refractive surgery[J]. 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10,36(6):986-990.[29] Pinero D P, Alio J L, Uceda-Montanes A, et al. Intracorneal ring segment implantation in corneas with post-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keratectasia[J]. Ophthalmology,2009,116(9):1665-1674.[30] Hafezi F, Mrochen M, Iseli H P, et al. Collagen crosslinking with ultraviolet-A and hypoosmolar riboflavin solution in thin corneas[J]. 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09,35(4):621-624.[31] Greenstein S A, Fry K L, Hersh P S. Corneal topography indices after corneal collagen crosslinking for keratoconus and corneal ectasia: one-year results[J]. 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11,37(7):1282-1290.[32] Greenstein S A, Fry K L, Hersh P S. In vivo biomechanical changes after corneal collagen cross-linking for keratoconus and corneal ectasia: 1-year analysis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J]. Cornea,2012,31(1):21-25.[33] Hafezi F, Kanellopoulos J, Wiltfang R, et al. Corneal collagen crosslinking with riboflavin and ultraviolet A to treat induced keratectasia aft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J]. 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07,33(12):2035-2040.[34] Hersh P S, Greenstein S A, Fry K L. Corneal collagen crosslinking for keratoconus and corneal ectasia: One-year results[J]. 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11,37(1):149-160.
李莹医生的科普号2012年11月08日5179
0
0
-
LASIK手术术后恢复
术后恢复期的长短一般取决于术前双眼度数的高低(一般情况下,度数越高,恢复越慢),此外还与个体差异等一些因素相关。1、术后3天(1)可进行一般性的工作。(2)正常搭乘飞机、火车。2、术后2周(1)正常视力基本恢复,但近距离工作应尽量减少,且每次工作时间不应过长(1小时内为宜),间隔休息5~l0分钟左右。(2)可恢复白天驾车,但以不引起视疲劳为宜。此期间严禁夜间驾车。3.4.3术后1个月(1)视力基本稳定,眼部用药己经停止;(2)恢复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及体育运动。(3)可恢复夜间驾车,但对于个别患者术后会出现晚间眩光,此时则需等眩光症状消失后才可恢复夜间驾车。4、术后1年:对于高度近视而需进行二次手术的患者,这是较为适宜的时期。5、特别提示:高度屈光不正及年龄大于40岁的患者,术后恢复期会相对延长。
周跃华医生的科普号2012年07月20日10702
0
2
-
LASIK术中配合注意事项
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良好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前提,因此,手术的患者术中要做到以下几点:(1)全身放松,尽量与医生配合,良好的配合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前提。(2)请勿用力挤眼,请勿随意转动眼球,要按医生的引导轻轻移动眼球而头保持不动。(3)手术中,不要说话(因说话会引起眼球移动而影响手术效果)、更不要乱动身体,以免手术发生意外。(4)术中医生提示您需要盯住一闪一闪的红色或绿色注视灯时,一定要盯住,即使看不到注视灯也不要随意乱动眼球。(5)在手术台上,双手自然平放在身体两侧,并保持不动,以免碰到手术消毒区域。
周跃华医生的科普号2012年07月20日4282
0
1
-
LASIK手术的禁忌证?
LASIK手术治疗近视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并不是所有的近视患者都适合做这种手术。该手术也具有一定的手术禁忌证:(1)矫正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极差的重度弱视患者。(2)中央角膜厚度:小于450mm。(3)眼部有活动性炎性病变者:如急性结膜炎、脸缘炎、角膜炎、角膜溃疡、泪囊炎和虹睫炎等。(4)患有圆锥角膜、青光眼、兔眼、角膜内皮变性、严重干眼症和严重的眼附属器病变等眼科疾病者。(5)曾经发生过眼底出血和视网膜脱离者。(6)超高度近视且瞳孔过大、角膜过薄者。(7)患有影响角膜伤口愈合的疾病:如瘢痕体质、糖尿病、胶原病等。(8)常年夜间行车的驾驶员。(9)怀孕及哺乳期妇女。(10)符合手术适应证,但思想有顾虑,或对手术期望值过高。(11)患有焦虑症、忧郁症等精神疾病者。值得提出的是,以上所列举的手术禁忌证并非均为绝对禁忌证。有些情况在适当的处理和严密的观察下可慎重手术,但一定要经医生和患者双方面的利弊权衡之后才可实施。
周跃华医生的科普号2012年07月20日7154
0
0
-
哪些人适合接受LASIK手术?
哪些人适合接受LASIK手术?1.有摘镜要求者。 2.年龄18周岁以上55周岁以下;近视在100-3000度 远视900度以内 散光600度以内。3.屈光稳定两年,每年增加不超过50度。4.眼部检查无活动性眼病者。5.角膜厚度450um以上。6.术眼停戴隐形眼镜1-2周。7.双眼屈光参差较大者。8.对视力有特殊要求的职业者。哪些人不适合接受手术 ?1.近视度数每年增长过快者。2.严重干眼症。3.活动性眼部病变,患有青光眼,角膜病(如角膜炎、角膜内变性)。4.眼睑异常会影响角膜上皮再生者,如倒睫、眼睑内翻、眼睑外翻、颜面神经麻痹等。5.角膜新生血管进入激光切割区域者。6.圆锥角膜及其它角膜凸出疾病。 7.自体免疫及结缔组织疾病病史者,严重瘢痕体质者、孕妇。8.戴镜矫正视力极差的重度弱视者。 9.对视力要求极高且对手术思想顾虑大者。10.有精神疾病且正在服药者
袁鹂医生的科普号2011年12月20日2442
0
1
相关科普号

李莹医生的科普号
李莹 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眼科
5001粉丝40万阅读

胡颖医生的科普号
胡颖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眼科
2164粉丝124.2万阅读

张健医生的科普号
张健 主任医师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眼科
3.2万粉丝1301.8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