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滔
主任医师 教授
副院长
妇科肿瘤朱笕青
主任医师
科主任
妇科肿瘤张翔
主任医师
4.5
妇科肿瘤陈鲁
主任医师
4.1
妇科肿瘤张英丽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9
妇科肿瘤张平
主任医师 教授
3.5
放疗科唐华容
副主任医师
3.5
妇科肿瘤刘南芳
主任医师
3.4
妇科肿瘤羊正炎
主任医师 教授
3.4
妇科肿瘤陈雅卿
主任医师
3.4
陈仲波
主任医师
3.4
妇科肿瘤郑爱文
主任医师
3.3
妇科肿瘤楼寒梅
主任医师
3.3
妇科肿瘤于爱军
主任医师
3.3
妇科肿瘤孙海燕
主任医师
3.3
妇科肿瘤李莉
副主任医师
3.3
妇科肿瘤陈建红
副主任医师
3.3
妇科肿瘤邵峰
副主任医师
3.3
妇科肿瘤章杰捷
副主任医师
3.3
妇科肿瘤杨悦
主任医师
3.3
吴婉莉
副主任医师
3.3
妇科肿瘤邵株燕
副主任医师
3.3
妇科肿瘤夏婷
副主任医师
3.3
妇科肿瘤吕晓娟
副主任医师
3.3
妇科肿瘤闫鼎鼎
副主任医师
3.3
妇科肿瘤王妨妨
副主任医师
3.3
妇科肿瘤汪军坚
副主任医师
3.2
妇科肿瘤诸一鸣
副主任医师
3.2
妇科肿瘤陈曦
副主任医师
3.2
妇科肿瘤徐小仙
副主任医师
3.2
殷卓敏
副主任医师
3.2
妇科肿瘤赵灵琴
副主任医师
3.2
妇科肿瘤倪镌
副主任医师
3.2
妇科肿瘤陈鑫
副主任医师
3.2
妇科肿瘤屠晔强
主治医师
3.2
妇科肿瘤周琼
主治医师
3.2
妇科肿瘤郭杨垄
主治医师
3.2
妇科肿瘤杨莉
医师
3.2
妇科肿瘤王瑛嫦
医师
3.2
妇科肿瘤吴姿琦
医士
3.2
章丹娜
医师
3.2
妇科肿瘤毛伶俐
医师
3.2
这个研究最让人动心的可能是中位9个月的无药间隔期,这个间隔期能够延缓系统治疗启动时机,或许可以让一些重要的卵巢癌药物重获敏感性。研究显示出的低毒特性(无≥3级毒性),使得SBRT能够重复实施。以下为主要内容:长期以来,自铂类药物成为卵巢癌辅助治疗主流后,放疗逐渐退居次要地位。然而,近年来兴起的“寡转移”理念及立体定向消融放疗(SBRT)技术的发展,使得放疗在卵巢癌治疗领域再度受到关注。意大利近期公布的一项前瞻性多中心II期临床研究MITO-RT3/RAD(PMID: 39326506、40174649)分别针对卵巢癌淋巴结和实质脏器寡转移病灶进行SBRT治疗研究,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结果。一、研究方案纳入标准:组织学证实的卵巢癌寡转移患者(≤5个病灶),病灶分为淋巴结转移与实质脏器转移两组,预期生存期>6个月。部分患者同时存在淋巴结与实质脏器寡转移。研究以病灶为单位进行分析,因此这类患者的不同转移灶分别计入两个亚组,用以独立评估SBRT在不同部位的疗效。排除标准:粘液性、交界性或非上皮性卵巢肿瘤患者,有严重并发症或功能障碍。研究设计:使用Simon两阶段设计法评估SBRT对病灶完全缓解(CR)的效果,预定生物效应剂量(BED)≥72Gy,随访评估包括CR、局部控制(LC)、无进展生存(PFS)、总生存(OS)及治疗间歇期(TFI)等。二、研究结果淋巴结转移病灶(135名患者,249个病灶):CR率77.9%,客观缓解率(ORR)94%,总体临床获益率99.6%。CR病灶12个月LC率92.7%,显著高于非CR病灶(63.1%,P<0.001)。中位TFI为9个月,Kaplan-Meier估计的12个月TFI率为52.7%,PFS为36.6%,OS为97.2%。2、实质脏器转移病灶(88名患者,127个病灶):CR率55.9%,ORR为85.0%,总体临床获益率96.0%。CR病灶12个月LC率96.3%,显著高于非CR病灶(61.4%,P<0.001)。中位TFI为9个月,Kaplan-Meier估计的12个月TFI率为44.1%,PFS为34.9%,OS为91.5%。在安全性方面,SBRT治疗毒性极低,无≥3级毒性,仅出现轻度急性毒性反应(≤2级)和极少的轻度晚期毒性。此外,研究强调,SBRT带来的治疗间歇期延长(中位9个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通过局部高效控制寡转移病灶,患者可显著延缓后续系统治疗的启动,减少毒副反应累积,提升生活质量,为个体化系统治疗的开展争取宝贵时间窗口。这一“延迟而非替代”系统治疗的策略,展现出SBRT作为一种代谢毒性极低、干预性小的局部治疗方式在复发性卵巢癌中的独特价值。MITO-RT3的意义在于,研究明确了SBRT在卵巢癌寡转移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对难以手术或系统治疗反应欠佳的病灶,提供了精准有效、安全性高的局部控制方法。MITO-RT3提供了放疗在卵巢癌治疗领域重新发挥作用的详细证据与坚实支持,未来临床实践中应积极考虑放疗的潜在价值。张翔医生团队将持续为大家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尽可能的为大家提供帮助,帮您解决相应问题,感谢各位患友的关注!
临床中通常认为,Ⅰ期、1~2级、子宫肌层浸润≤50%的内膜癌患者预后良好,多不建议行辅助治疗。近日发表于GynecologicOncology的一项研究,通过ECPPF分子分层,揭示了该类传统低危人群中隐匿的高危亚群。一、研究方法研究选取了来自TCGA数据库中97例临床病理学定义的低危内膜癌(Ⅰ期,1~2级,肌层浸润≤50%)病例,通过分析ECPPF特征(包括CCNA2和E2F1的log2表达量,以及POLE、PPP2R1A和FBXW7的基因突变状态),将病例分成四个亚群:POLE突变组PPP2R1A和/或FBXW7突变组CCNA2+E2F1低表达组(log2表达量<4.75)CCNA2+E2F1高表达组(log2表达量>4.75)二、主要研究结果1、研究发现CCNA2+E2F1高表达组和PPP2R1A/FBXW7突变组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PFS)明显降低,低于50%(P<0.001),远低于POLE突变组和CCNA2+E2F1低表达组的生存率。2、在进一步分析中,将CCNA2+E2F1高表达组和PPP2R1A/FBXW7突变组合并为高危组(MHR)具有CTNNB1、ARID1A、PTEN突变的病例,如果同时属于ECPPF分层的分子高危组,复发风险也显著升高。3、TCGA原有分型对该类临床低危病例的预后评估并无显著意义(P=0.10),但结合ECPPF分层后显著提高了对隐匿高危病例的预测精准度(P=0.004)。4、此外,高水平的CCNA2和E2F1基因表达与DNA损伤修复(DDR)、细胞周期调节、抗凋亡等耐药相关基因的高表达显著相关,提示此类病例对现有的一线铂类化疗疗效较差。而CCNA2和E2F1基因低表达的患者,即使复发,仍具有良好的治疗响应指标(如MMR缺陷)。三、临床意义该研究提出,传统低危的内膜癌病例中,可能存在一部分患者实际预后较差,现有治疗指南对这些患者的风险评估不足。通过ECPPF分子特征分析,有助于早期识别此类高危亚群,指导临床采取更为积极和精准的治疗策略,包括考虑替代的分子靶向治疗方案。扫码阅读全文张翔医生团队将持续为大家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尽可能的为大家提供帮助,帮您解决相应问题,感谢各位患友的关注!
有以下资料且准确,才能准确分期1.治疗前的妇科检查情况,清楚记录阴道有无受侵、受侵多少(是否达下1/3);宫颈肿瘤大小(要有数值);左、右宫旁各自的增厚情况(无增厚、增厚未达盆壁、增厚达盆壁)2.判断宫颈肿瘤的影像学资料:磁共振(首选,最好有测量肿瘤大小的记录),PETCT和CT只能参考。3.判断淋巴结的影像学资料:PETCT(首选)、磁共振CT(覆盖胸部、全腹部)4.手术切除的范围5.术后病理报告
总访问量 6,559,440次
在线服务患者 16,964位
直播义诊 25次
科普文章 863篇
年度好大夫 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