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年轻的女性,体检发现右肺下叶淡淡的磨玻璃样结节,大小未超过8毫米,系统抗炎治疗无效,需要手术吗? 关键点是病灶不规则、位置最重要,即位于胸膜下,所以一旦癌变,则极有可能侵及胸膜而增加术后复发转移风险。所以及时微创手术切除是最佳选择。 这是微创切除离体病灶组织,病理进一步证实为早期肺癌。幸亏果断切除啊!
两个微创切除,快速病理证实了切除的必要性、及时又干净!
胸腺瘤是一种起源于胸腺上皮细胞的罕见肿瘤,其治疗策略需结合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及患者个体情况综合制定。化疗和免疫治疗作为系统性治疗手段,在不同阶段发挥关键作用。以下从科普角度解析这两种治疗方式的应用与挑战。一、化疗:对抗胸腺瘤的主力武器1.适用人群-晚期或复发患者:III期、IV期胸腺瘤或胸腺癌,以及术后复发、转移的患者,化疗是主要治疗手段,可控制肿瘤进展并延长生存期。-术后辅助治疗:若手术未完全切除肿瘤(如部分残留或高危类型,如B2/B3型、胸腺癌),术后联合化疗和放疗可降低复发风险。-新辅助化疗:针对局部晚期无法手术的胸腺瘤,化疗可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成功率。2.常用方案-一线方案:CAP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顺铂):对B型胸腺瘤效果较好。EP方案(依托泊苷+顺铂):适用于胸腺癌或对CAP不耐受的患者。ADOC方案(激素+顺铂+多柔比星+环磷酰胺):针对侵袭性胸腺瘤或胸腺癌。-二线方案:依托泊苷、异环磷酰胺等单药或联合方案,用于一线治疗失败后。3.局限性-胸腺瘤对化疗敏感性差异大,完全缓解率仅0%-43%,长期生存率有限。-副作用包括骨髓抑制、肝肾损伤等,需密切监测患者耐受性。二、免疫治疗:新兴的希望与挑战1.潜在价值-PD-L1高表达:约30%的胸腺瘤和70%的胸腺癌存在PD-L1高表达,提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可能有效。-免疫调节双重作用:胸腺瘤患者常合并重症肌无力等自身免疫病,免疫治疗可能同时改善肿瘤和副肿瘤综合征。2.当前应用现状-晚期病例探索:对化疗、放疗无效的晚期胸腺癌或侵袭性胸腺瘤,免疫治疗可作为备选方案。-联合治疗尝试:部分研究探索免疫治疗与化疗/放疗联用,但证据尚不充分。3.争议与挑战-疗效不确定性:客观缓解率约20%-30%,完全缓解率极低,且PD-L1表达与疗效相关性不一致。-免疫相关副作用:可能引发肺炎、结肠炎等,需严格评估患者免疫状态。-缺乏大规模证据:目前多为小样本研究,尚未形成明确指南推荐。三、综合治疗策略:个体化是关键1.手术优先:无论分期如何,手术切除是胸腺瘤的首选治疗,尤其是早期(I-II期)患者。2.术后辅助治疗:放疗:适用于III-IV期、未完全切除或高危类型患者。化疗:针对高复发风险或胸腺癌患者。3.免疫治疗定位:目前仅用于晚期或传统治疗失败的患者,需结合PD-L1等分子标志物评估。四、总结:科学选择,精准治疗-化疗仍是系统治疗核心,尤其适用于晚期、复发或高危患者,但需权衡疗效与副作用。-免疫治疗潜力初现,可能对特定人群(如PD-L1高表达、胸腺癌)有效,但需谨慎评估风险。-个体化治疗是方向:需结合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分子特征及患者耐受性制定方案。建议:胸腺瘤治疗需胸外科、肿瘤科等多学科团队协作,患者应充分沟通后选择最适合的策略。随着研究进展,未来或有更多精准治疗方案问世。
总访问量 16,894,116次
在线服务患者 33,329位
直播义诊 5次
科普文章 138篇
年度好大夫 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