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夫在线
首页
找专家
找医院
查知识
问诊
挂号
登录
|
注册
消息
工作站
个人中心
联系客服
当前位置:
好大夫在线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
神经内科
>
推荐专家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神经内科
已收藏
+收藏
全国第
9
名
主页
介绍
科室医生
门诊信息
推荐专家
患者评价
问诊记录
科普号
推荐专家
疾病:
偏瘫
开通的服务:
不限
医生职称:
不限
出诊时间:
不限
袁云
主任医师
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神经内科
肌病 11票
线粒体脑肌病 2票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2票
小儿癫痫 1票
擅长:神经系统罕见病和疑难病,特别是周围神经病、肌肉病、脑小血管病。
专业方向:
神经内科
主观疗效:100%满意
态度:100%满意
在线问诊:
300元起
预约挂号:
已开通
疾病病友推荐度
3.5
暂无
查看详情
不限
内科
热门
肌病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重症肌无力
脑梗塞
癫痫
线粒体脑肌病
B
不安腿综合症
C
痴呆
D
动脉粥样硬化
多发性肌炎
多发性硬化
多系统萎缩
E
耳石症
F
发作性睡病
腓骨肌萎缩症
G
肝豆状核变性
高血压
格林巴利综合征
共济失调
J
焦虑症
结缔组织病
结节病
颈动脉狭窄
惊厥
精神分裂症
肌肉萎缩
脊髓损伤
急性脊髓炎
记忆障碍
L
脑外伤
M
面瘫
N
脑出血
脑干出血
脑供血不足
脑膜瘤
脑膜炎
脑萎缩
脑血管病
脑血管畸形
脑炎
内耳眩晕
P
帕金森
偏瘫
皮肌炎
S
三叉神经痛
神经官能症
神经衰弱
神经痛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
神经炎
失眠
睡眠障碍
T
头痛
头晕
X
小儿癫痫
下肢神经损伤
心肌病
心理咨询
Y
遗传代谢病
抑郁症
运动神经元病
晕厥
Z
植物神经紊乱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周围神经病损
锥体外系疾病
偏瘫其他推荐医院
查看全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沧州市中心医院
航空总医院
偏瘫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壹博康复喜报】痉挛性偏瘫-左侧偏瘫
姓名:甜甜性别:女年龄:10岁诊断:痉挛性偏侧脑瘫病情介绍:患儿4个月时左手紧握伸不开,运动发育迟缓,在当地医院就诊后开始康复治疗,2岁可行走,但走姿异常,19年时于外院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术后患者运动功能有所提高,目前患者可坐稳、翻身、站立及行走,但行走姿势异常。手术时间:2024年4月(由孙成彦脑瘫专家团队执行手术)治疗方案:左下肢脑瘫肌力肌张力调整术+康复术后:患者术后左下肢畸形改善,运动能力提高,走姿趋于正常
上海壹博医院功能神经外科科普号
脑卒中后偏瘫康复:做自己的康复师,科学重启人生
脑卒中(中风)是导致成人残疾的首要原因,而偏瘫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许多患者和家属误以为“康复的黄金期只有三个月”,一旦错过便放弃努力。实际上,脑的可塑性是终生的,科学的康复锻炼不仅能预防并发症、纠正不良体态,更能持续改善功能。关键在于掌握正确方法,成为“自己的康复师”。一、早期康复:住院期间打好基础脑卒中后1-3周是急性期康复的关键窗口,此时患者可能仍卧床或行动困难,但早期干预能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为后续恢复奠定基础。1.预防并发症的“被动康复”体位管理:每2小时翻身一次,使用防压疮气垫床,保持患侧肢体关节正确摆放(如肩关节外展垫枕、踝关节90°中立位),避免关节挛缩和压疮。呼吸训练:通过腹式呼吸、咳嗽训练预防坠积性肺炎。被动关节活动:家属或治疗师每日2次轻柔活动患侧肩、肘、腕、髋、膝、踝关节,每个方向10-15次,维持关节活动度。2.唤醒神经的“主动参与”镜像疗法:用镜子遮挡患侧,观察健侧手部活动,通过视觉反馈刺激大脑运动皮层。运动想象:闭眼想象患侧肢体完成抬臂、抓握等动作,激活神经通路。床边坐位训练:从30°逐渐过渡到90°坐位,每次5-10分钟,预防体位性低血压。二、居家康复:科学锻炼的五大核心出院后,家庭是康复的主战场。需围绕“功能重建-体态纠正-生活独立”制定个性化计划,避免盲目训练加重痉挛或误用综合征。1.抗痉挛体位管理坐姿:使用带扶手椅子,双足平放地面,患侧上肢置于桌面或垫枕上,避免肩关节下垂。站姿:重心均匀分布双腿,患侧髋关节勿后缩,可用弹力绷带固定膝关节防过伸。夜间姿势:患侧肩下垫枕,上肢外展,膝下垫软枕防髋内旋。2.分阶段功能训练肌力激活期(Brunnstrom分期Ⅰ-Ⅲ期):健侧带动患侧:用健手辅助患手完成抓握、抬臂动作,激活肌肉记忆。负重训练:坐位下患侧手掌撑床面,逐渐施加垂直压力,强化肩关节稳定性。协调强化期(Brunnstrom分期Ⅳ-Ⅴ期):任务导向训练:如用患手捏橡皮泥、拧瓶盖、捡豆子,结合日常生活需求。平衡训练:单腿站立(健侧扶墙)、重心转移游戏(如抛接球)。3.步行功能重建步态矫正三步法:站立相训练:靠墙站立,患侧腿负重,感受足底压力分布。摆动相训练:坐位下患侧腿模拟迈步,控制膝、踝关节角度。减重步行:利用家中楼梯扶手或助行器,初期可系弹力带辅助提髋。防划圈步态技巧:迈步时主动屈髋屈膝,想象“跨过一道矮栏杆”。4.自主神经调节冷热交替刺激:用冰袋(10℃)和温毛巾(40℃)交替敷患侧手掌,每次3分钟,每日2组,促进感觉输入。振动疗法:用电动按摩器轻叩患侧肌肉,降低肌张力。5.心理与认知干预自我记录法:用手机拍摄每日训练视频,对比进步,增强信心。双重任务训练:边步行边数数,或边搭积木边回答问题,提升注意力分配能力。三、突破“黄金期”魔咒:终身可塑的脑科学策略研究表明,即使发病数年,通过高强度重复性训练(HIRT)仍能促进神经重塑。关键在于针对性、规律性、渐进超负荷:任务特异性: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目标(如独立如厕),拆解为小步骤专项突破。每日300次原则:患侧肢体每日需完成至少300次有效动作(如抓握、抬腿),可利用计数器记录。抗阻进阶:从徒手训练逐步过渡到沙袋、弹力带,肌力提升10%后增加负荷。四、家庭康复工具包(低成本高效方案)自制斜坡板:用旧书堆成15°斜面,辅助踝关节背屈训练。橡皮筋分级训练:不同颜色代表不同阻力,用于手指伸展、髋外展。镜子疗法升级版:手机直播健侧动作,实时投射到患侧视野。语音提醒App:设置每小时“体态自查”提醒,纠正含胸、足内翻。结语脑卒中康复不是与时间的赛跑,而是与方法的同行。从医院到家庭,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锻炼,只要掌握科学策略,即使发病多年,依然能打破功能瓶颈。记住:“每一天都是新的神经可塑期”——你,就是自己最好的康复师。
神经康复科曹医生的科普号
痉挛性偏瘫的发病率
黄辉医生的科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