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脑卒中后偏瘫康复:做自己的康复师,科学重启人生
脑卒中(中风)是导致成人残疾的首要原因,而偏瘫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许多患者和家属误以为“康复的黄金期只有三个月”,一旦错过便放弃努力。实际上,脑的可塑性是终生的,科学的康复锻炼不仅能预防并发症、纠正不良体态,更能持续改善功能。关键在于掌握正确方法,成为“自己的康复师”。一、早期康复:住院期间打好基础脑卒中后1-3周是急性期康复的关键窗口,此时患者可能仍卧床或行动困难,但早期干预能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为后续恢复奠定基础。1.预防并发症的“被动康复”体位管理:每2小时翻身一次,使用防压疮气垫床,保持患侧肢体关节正确摆放(如肩关节外展垫枕、踝关节90°中立位),避免关节挛缩和压疮。呼吸训练:通过腹式呼吸、咳嗽训练预防坠积性肺炎。被动关节活动:家属或治疗师每日2次轻柔活动患侧肩、肘、腕、髋、膝、踝关节,每个方向10-15次,维持关节活动度。2.唤醒神经的“主动参与”镜像疗法:用镜子遮挡患侧,观察健侧手部活动,通过视觉反馈刺激大脑运动皮层。运动想象:闭眼想象患侧肢体完成抬臂、抓握等动作,激活神经通路。床边坐位训练:从30°逐渐过渡到90°坐位,每次5-10分钟,预防体位性低血压。二、居家康复:科学锻炼的五大核心出院后,家庭是康复的主战场。需围绕“功能重建-体态纠正-生活独立”制定个性化计划,避免盲目训练加重痉挛或误用综合征。1.抗痉挛体位管理坐姿:使用带扶手椅子,双足平放地面,患侧上肢置于桌面或垫枕上,避免肩关节下垂。站姿:重心均匀分布双腿,患侧髋关节勿后缩,可用弹力绷带固定膝关节防过伸。夜间姿势:患侧肩下垫枕,上肢外展,膝下垫软枕防髋内旋。2.分阶段功能训练肌力激活期(Brunnstrom分期Ⅰ-Ⅲ期):健侧带动患侧:用健手辅助患手完成抓握、抬臂动作,激活肌肉记忆。负重训练:坐位下患侧手掌撑床面,逐渐施加垂直压力,强化肩关节稳定性。协调强化期(Brunnstrom分期Ⅳ-Ⅴ期):任务导向训练:如用患手捏橡皮泥、拧瓶盖、捡豆子,结合日常生活需求。平衡训练:单腿站立(健侧扶墙)、重心转移游戏(如抛接球)。3.步行功能重建步态矫正三步法:站立相训练:靠墙站立,患侧腿负重,感受足底压力分布。摆动相训练:坐位下患侧腿模拟迈步,控制膝、踝关节角度。减重步行:利用家中楼梯扶手或助行器,初期可系弹力带辅助提髋。防划圈步态技巧:迈步时主动屈髋屈膝,想象“跨过一道矮栏杆”。4.自主神经调节冷热交替刺激:用冰袋(10℃)和温毛巾(40℃)交替敷患侧手掌,每次3分钟,每日2组,促进感觉输入。振动疗法:用电动按摩器轻叩患侧肌肉,降低肌张力。5.心理与认知干预自我记录法:用手机拍摄每日训练视频,对比进步,增强信心。双重任务训练:边步行边数数,或边搭积木边回答问题,提升注意力分配能力。三、突破“黄金期”魔咒:终身可塑的脑科学策略研究表明,即使发病数年,通过高强度重复性训练(HIRT)仍能促进神经重塑。关键在于针对性、规律性、渐进超负荷:任务特异性: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目标(如独立如厕),拆解为小步骤专项突破。每日300次原则:患侧肢体每日需完成至少300次有效动作(如抓握、抬腿),可利用计数器记录。抗阻进阶:从徒手训练逐步过渡到沙袋、弹力带,肌力提升10%后增加负荷。四、家庭康复工具包(低成本高效方案)自制斜坡板:用旧书堆成15°斜面,辅助踝关节背屈训练。橡皮筋分级训练:不同颜色代表不同阻力,用于手指伸展、髋外展。镜子疗法升级版:手机直播健侧动作,实时投射到患侧视野。语音提醒App:设置每小时“体态自查”提醒,纠正含胸、足内翻。结语脑卒中康复不是与时间的赛跑,而是与方法的同行。从医院到家庭,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锻炼,只要掌握科学策略,即使发病多年,依然能打破功能瓶颈。记住:“每一天都是新的神经可塑期”——你,就是自己最好的康复师。
神经康复科曹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2月10日31
0
0
-
痉挛性偏瘫的发病率
黄辉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2月04日31
0
0
-
脑出血一定会偏瘫吗?
出血部位不一样,出血量多少也不一样,所引起的症状也是不一样的。有一部分脑出血可能会引起瘫痪,特别是位于基底节位置的脑出血,可能导致出现对侧的肢体瘫痪。如果是位于脑干位置的出血,可能会引起全身的瘫痪。如果出血量很少,在非功能区的话,比如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外血肿,一般是不会出现瘫痪的。所以这个不能一概而论,这要看具体的状况。
柴祥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0月16日70
0
0
-
卒中失能、瘫痪、残疾别气馁;神经修复三把刀助您早期康复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加油
瘫患、残疾、失能。。。。。。别气馁!!!---残联直属上海阳光中心神经修复团队帮助您;设定目标,坚持科学合理神经修复--就会进步恢复成功全流程康复是指因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脑肿瘤等原因所导致的以半侧肢体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的残疾,同时伴有失语、失认、情绪低落和视物不全等症状。 二、偏瘫常见的康复问题偏瘫侧肢体无力;上肢伸直困难,挎篮动作(屈肌痉挛);下肢迈步困难,画圈步态(伸肌痉挛);坐、站不稳;生活不能自理;说话、理解困难,影响交往。 三、偏瘫的康复分期根据瘫痪肌的肌张力变化来分期。 1、软瘫期:最早1周内,平均2周左右。 2、痉挛期:软瘫期过后,瘫痪侧肌张力开始增高、出现痉挛直至痉挛大部分消退的一段时期,一般为病后的3周至3个月左右。 3、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指发病后第4个月及以后。 四、软瘫期(卒中早期)康复训练方法1、患者病床在病房中的合理位置:患者的病床,在病房当中安放的位置,患病侧对着门口,防止发生患侧忽略。2、注意维持床上正确的体位及正确的坐姿:“良肢位”的摆放可以有效预防褥疮的发生、关节变形,防止肢体挛缩,预防或减轻瘫痪侧肢体的痉挛。 3、按摩和被动活动:从早期开始进行关节活动度的训练,不仅可以维持关节正常的活动范围,还可以有效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的发生,促进全身功能恢复。在急性期应该每天做两次,每次10一20分钟。全身各个关节向各个运动方向做全活动范围的运动2一3次。 4、神经促进技术的应用:触觉刺激—快速擦刷、叩击、敲打、挤压。痛觉刺激—针刺、捏挤、拍打产生疼痛感。温度刺激—强冷、热刺激。特殊感觉刺激—快节奏、高频率、高强度。 5、床上医疗体操:健手梳发、捏挤患手、健手击拍、交叉上举、环绕洗脸、半桥抬臀、抗阻夹腿、翘腿摆髋、健腿直抬、手足相触、健足敲胫共10节。 五、痉挛期康复1、Ⅱ、Ⅲ级坐位平衡训练。2、控制关键点,有效控制痉挛。2、患腿持重训练,为坐位前倾患腿持重训练。3、坐、站转换及床、椅转移训练。起立训练:训练起立当患者双肩前移超过足,膝前移时,治疗师一只手放在患膝上方,通过膝向足跟方向按压固定患足,协助患者站起来,患者可将患侧上肢搭在治疗师肩上。4、踝背屈、屈膝运动训练。5、对躯干肌和臀肌恢复比较差的患者,附加跪位和爬行位的训练。 6、Ⅰ、Ⅱ、Ⅲ级站立平衡训练。7、膝稳定性控制训练。 8、步行训练(可在扶持下)。 9、上下台阶训练。 10、支具的应用和辅助步行器的应用训练,如足内翻矫正器。 11、上肢抗重力肌拮抗肌群的运动训练,提高上肢的控制能力。 12、作业治疗以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水平。结合其他治疗实施全面的康复处理。 13、中级医疗体操:搭肩上举、对角击掌、耸肩环绕、合掌夹肘、翘腿摆动、左右摆髋、夹腿屈伸、单腿半桥、抗阻伸肘共9节。 六、偏瘫恢复期康复训练1、训练目标:提高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协调性,提高身体耐力。提高动态平衡的稳定性,提高步行能力。2、训练计划:双侧肢体协调训练、运动协调性训练、提高运动速度训练、精细运动训练、步行训练。3、高级医疗体操:左右击锤、手膝击拍、手足打拍、下肢画圈、半桥踏步、侧位踏踩、旋转屈伸、床边摆腿、敲击跟膝共9节。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康复,早期回归社会、回归家庭,残联直属上海阳光康复中心有一对一脑梗康复沙龙小班课,一个月的定向专项神经修复方案,可以帮你有效地突破瓶颈,获得改善,尽可能避免一些错误的姿势引起的2次损伤和不适合自己目前阶段的训练内容.
侯双兴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8月28日173
2
46
-
【视频科普】脑中风偏瘫患者做颈段FSPR手术的目的有哪些?能改善哪些症状?
脑中风偏瘫患者做颈段FSPR手术的目的只是把肌张力松下来,让胳膊(上肢)整体放松,但是手指的精细动作,恢复的程度是很有限,端碗可以,但是患者要想握筷子估计很难,让它能伸开、放松,这应该能做到,手指头特精细应该肯定不行,要想精细的活动,这个要求很高。上肢出现哪些症状需要通过颈段FSPR手术治疗?上肢旋转困难,穿衣、扣扣子、端碗,手的配合都有问题,几乎不动的患者适合颈段FSPR手术治疗。手指的精细动作差可通过写字、捡豆子、穿扣子、画直线等精细动作改善。
常崇旺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8月20日77
0
0
-
【视频科普】先进技术脑机接口在脑瘫、偏瘫治疗中的意义
最近有很多患者关注:脑机接口对于脑瘫或者是偏瘫患者有什么治疗意义和价值?首先:脑机接口分为两种线路,一种是通过脑机的电极去干扰脑电信号,来控制一些功能性的脑疾病,如扭转痉挛,实际上这个技术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我们通过对外叫脑起搏器或者脑深部电刺激,通过电刺激的方式来控制各种脑部疾病的发生发展,包括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癫痫,脑起搏器治疗精神病,抑郁症,这算是脑机的一部分。最近关注的脑机接口,也就是说已经在实践,通过大脑皮层的信号,把它能够AI化分析,转化为有意义的指令,进而这种脑机线路影响下肢的肌肉和肌肉群,转化为必要的运动和姿势性动作,这种情况主要针对的是高阶段的脊髓损伤,可以帮助那些瘫痪的患者,就是全身截瘫的患者再站起来,但这个技术,目前属于探索阶段,当然有局部的报道,但脑机接口未来能不能成为这些瘫痪患者的福音,实际上还得有好几个路要走:第一,本身芯片的深度,像国内刚报道的有65000个脑机线路的接口,算是比较一个高量,但是相比神经信号来讲,还算是一个小的数量级;第二,人的抑制的信号识别和算法,随着AI的推进,会快速的迭代;第三,患者肌肉的保护、保养和再利用,很多瘫痪患者长期的肌肉失能,会导致肌肉功能的萎缩和退化,如何保障这些肌肉的功能处于正常状态,而且通过电刺激以后能够达到量和质,通过控制它的运动,而且姿势的准确性和精准性的反馈,可能还有需要加以时日。目前脑机接口只能解决一些康复方面和简易控制方面的问题,如果要达到精细化,修复运动能力和精细能力的话,预计还得10-15年。所以关注脑机借了也许是机会,但短期应该临床应用的机会是偏低的。
常崇旺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6月19日135
0
1
-
脑梗后偏瘫了怎么办
说到脑梗,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中风”,但“中风”即脑卒中其实包括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两种,其中的缺血性脑卒中指的才是脑梗。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在这里打个比方。首先我把大脑比作成一片庄稼,而我们大脑中走行的血管则可以看成一根根水管,这些水管负责给我们的庄稼浇水。这时要是水管破裂,大量的水进入土地,庄稼就会被淹死,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称作出血性脑卒中,即脑血管破裂引起脑出血,血肿压迫了大脑就会造成大脑功能的破坏。另一种极端的情况是水管堵了,这时庄稼由于没有水喝就会渴死,这种情况就是我这里重点介绍的脑梗(缺血性脑卒中),即脑血管因为各种原因堵塞,引起血液不能流入大脑,使大脑缺血坏死,造成大脑功能的破坏。脑缺血以后大量神经元坏死,尤其是锥体系运动神经元的损害,运动单元减少,导致肌肉失神经支配,引起偏瘫。偏瘫主要表现为肌力下降和肌萎缩,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脑梗后偏瘫了怎么办?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医务工作者以及广大偏瘫患者。目前最常见治疗的就是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生活活动训练、认知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其他的治疗方法大多还处于研究阶段,包括细胞移植、神经调控治疗等。我在这里重点介绍一种目前正处于研究阶段的治疗方法:迷走神经刺激术(VNS)。迷走神经刺激术属于神经调控的一种,既往主要应用于癫痫治疗。近期,动物实验发现迷走神经刺激联合运动训练可以引起动物神经功能重塑,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模型运动的恢复。此外,最新的国外多中心临床试验也证实,迷走神经刺激联合上肢强化康复可显著提高缺血性卒中后中重度长期手臂障碍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更重要的是,2021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批准了Vivistim公司生产的VNS设备在治疗慢性缺血性卒中后导致的中重度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中的使用。迷走神经刺激术的过程简单讲就是通过手术将刺激器植入患者体内,术后,刺激器会根据医生设置的刺激参数发出脉冲,有规律的刺激迷走神经,从而改善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手术的过程大致是这样:全身麻醉后,在左侧颈部划一个小切口,然后寻找并分离迷走神经,随后将带有刺激装置的小线圈包裹在迷走神经上,之后在胸前划一个切口,将刺激器埋置在皮下,然后在两个切口之间建立一个皮下通道,通过延长导线连接刺激器和颈部电极。至于为什么电刺激迷走神经能改善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可能的机制是电刺激通过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激活脑干孤束核,激活蓝斑核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和基底核胆碱能神经元,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投射到大脑皮层,以增强脑卒中后大脑运动皮层的可塑性,促进大脑网络重组和神经再生。基于这些,最近,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赵国光教授团队与康复医学科合作,开展了一项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探索性研究,伦理批号:临研审[2024]008号-初审-002,旨在验证迷走神经刺激联合同步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该项目现在已经完成了首例脑梗后偏瘫患者的迷走神经刺激器植入手术。首例接受治疗的患者,女性,63岁,右侧肢体活动减退2年。患者于2年前突发“左侧基底节区脑梗死”,发病时右侧偏瘫加之失语,经过积极的治疗后语言功能恢复,但右侧肢体功能仅部分恢复。在患者入组时,两名康复医学科的医生分别对患者的右侧肢体运动功能(使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和患者的平衡能力(使用Berg平衡量表)进行了评估。右侧肢体运动功能的评分分别为44分、46分,平均分45分,平衡能力的评分分别为31分、32分,平均分31.5分。患者于2024年4月28日在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接受了迷走神经刺激器植入手术,术后患者各方面的情况均良好。患者在术后恢复一周后,立马转入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为期一周的第一阶段治疗(只进行康复训练治疗)。随后,对患者的治疗进入了第二阶段,该阶段患者接受迷走神经刺激联合同步康复训练。在第二阶段治疗开始一周时,该患者右侧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的平均分增长至52.5分,平衡能力评分的平均分增长至48分,即患者的右侧肢体运动功能和患者的平衡能力均有改善。目前后续的治疗仍在持续进行。总之,迷走神经刺激联合同步康复训练为脑卒中后偏瘫的患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路。期待该方法未来能够有效的帮助更多脑卒中后偏瘫的患者。具体的招募信息请见以下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PWQpxg7kXlyHuP8huQOQ。
陈思畅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6月10日370
0
4
-
偏瘫患者FSPR手术、SPN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
偏瘫主要是由大脑病变引起,常见于脑卒中、脑外伤、脑炎等疾病引发的后遗症,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痛苦,也给家庭带来经济和精神上的压力。因此,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偏瘫患者治疗的目的!轻度偏瘫患者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形如“手提篮”,下肢伸直,走一步画半个圈,形如“脚画圈”,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常崇旺教授介绍:偏瘫患者早期多有肌张力、肌力减退的表现,后期随着脑功能的恢复,首先开始出现肌张力增高的代偿反应,但早期肌张力增高的代偿是不稳定的,可随着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波动。肌张力一般在一年左右达到稳定的水平。而FSPR手术其中一条重要的指征是:肌张力恒定并大于等于3级。因此,手术时间一般在偏瘫发生后一年的肌张力稳定期进行。那么,FSPR手术、SPN手术应该如何选择?FSPR手术(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离断术),是在脊髓神经刺激仪、肌电图仪监测下,高度选择性切断la纤维,消除肌肉的传入冲动,减轻肌肉痉挛,已成为解除偏瘫患者肌肉痉挛、改善运动功能障碍最为有效的方法。临床中,分布腰部FSPR手术和颈段FSPR手术,颈段手术可以解决上肢痉挛,腰部手术可以解决下肢痉挛。手术目的:全面调整肌张力的作用,且可以长期、稳定、彻底地解决患者肌肉痉挛的痛苦,为运动功能恢复提供前提。SPN手术(选择性周围神经缩窄术),适应于单一,局限局部痉挛的患者,不适合FSPR手术或FSPR术后局部肌张力高的患者。适合1周岁以上患者。手术目的:去除多余肌张力,保留原有肌张力和运动功能,从而改善肢体的运动能力。FSPR手术和SPN手术有哪些不同?FSPR手术是选择性脊神经(脊神经有31对,在其中选择几对)后根(脊神经前根——主肌肉的运动功能,还有后根——主躯体的感觉功能)部分切断,并不涉及前根;而SPN手术的对脊神经前根和后根的混合神经——周围神经(比如偏瘫常用的坐骨神经或)胫神经分支、臂丛神经及分支)进行部分切断。二者都能降低肌张力,但后者会伤及运动神经纤维。提醒:如腰骶段椎管存在严重畸形或颈段椎管狭窄的偏瘫患者不适合行FSPR手术时,或患者家属不同意行FSPR手术时,可采用组合式SPN手术,即采用多根周围神经SPN手术组合一次或分次手术治疗多种部位痉挛。
常崇旺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6月05日31
0
0
-
侧脑室旁脑梗塞合并偏瘫到底是颈动脉蹼引起的?还是另有幕后黑手?
一般情况中老年女性,平时头晕、脑子混沌、精神差、睡眠差……1个月前在院外突发左侧侧脑室旁脑梗塞合并右侧肢体偏瘫(肌力2-3级,上肢2下肢3),既往无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在院外又发现颅内多发动脉瘤,为了诊治颅内动脉瘤,收住我院。病情分析:1、既往无房颤病史,无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2、患者左侧侧脑室旁脑梗塞,与左侧颈动脉蹼同侧,梗塞与蹼可能性大。3、左侧交通段和眼动脉段多发动脉瘤,形态不规则,存在破裂出血的风险,具备治疗指征4、造影可以发现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蹼的存在,同侧侧脑室旁也存在新发脑梗塞,具备干预指征5、给予左侧多发动脉瘤血流导向植入术,一箭三雕,降低/消除3个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6、手术顺利,术后语言和肢体肌力同术前,术后48小时左右的夜间,患者出现右侧肌力下降,第二天完善的灌注发现没有新发的脑梗塞,考虑为:低灌注引起。那么问题来了,支架内没有血栓,那这个低灌注从哪里来的呢?进一步的检查发现左侧MCA存在血管夹层,给予消除后,术后患者右侧肌力就明显恢复,左侧下肢从术前的3级恢复到5级,右侧的上肢肌力由术前的2级恢复到3级+,进一步证实了左侧MCA夹层的诊断。术后48小时右侧肢体肌力下降,复查的CTA两次偏瘫的病因分析1、右侧肢体第一次偏瘫的病因:左侧颈动脉蹼右侧,治疗是为了预防再次梗塞,术后肢体肌力同术前2、右侧肢体第二次偏瘫的病因:左侧MCA夹层所致,偏瘫发生后,没有急诊手术,限期消除夹层,术后即刻右侧肢体肌力就明显改善,而且比入院前都好,特别是下肢,基本恢复正常(入院前3级,第一次术后48小时1级)小结:1、三个动脉瘤完全好了2、蹼导致的血流紊乱消失了3、大脑中动脉夹层修复了4、右侧肢体肌力较术前改善了5、以前面部有斑,术后神奇的消失了,皮肤也变的白了,这个是与血流增多有关系吗?6、精神变好了,中气足了7、脑子变得清爽了8、头不晕了9、睡眠质量提高了医生简介赵开军,博士,博士后,副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现为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主诊医师(原为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诊医师)、血管组组长、东方医院南院神外执行主任、东方医院国家神经介入建设中心负责人、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神经介入医师专委会委员、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学会神经外科专委会常委兼秘书、上海市浦东新区神经外科专委会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学组组长、OCIN高级讲师,OCINCASES执行主编。担任Stroke、EuropeanJournalofRadiologyy、FrontiersinNeurology、ComputersinBiologyandMedicine、DevelopmentalCell、immunobiology、海军军医大学学报、中国临床医学等20余家国内外杂志审稿人、主持/参加军队和地方各类课题10余项,主持在研临床课题3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篇,在投SCI2篇。专业特长擅长各种复杂颅内外动脉瘤、血管夹层、椎基底动脉冗扩、脑血管畸形、颈动脉海绵窦瘘、硬脑膜和硬脊膜动静脉瘘、颅内外血管狭窄、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烟雾病、急性脑血管卒中、记忆力减退、构音障碍、顽固性睡眠障碍、痴呆、头晕、晕厥、构音障碍、走步不稳、顽固性呛咳、吞咽困难、假性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综合症、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头皮疼和脸疼、肩膀疼、认知障碍、顽固性耳朵痛、顽固性出虚汗、症状性脑萎缩、脊髓小脑共济失调、颅内外血管慢性闭塞(开通术)等脑血管病或疑难杂症的治疗。
赵开军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4月29日231
0
0
-
脑瘫、偏瘫患者FSPR手术属于微创吗?如何选择适合的入路方式?
脑瘫、偏瘫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当听到可以通过FSPR手术改善时,也会有疑问:FSPR手术属于微创吗?手术入路方式在哪里?手术会不会破坏脊柱稳定性?等疑问,常崇旺教授将进行详细解答:脑瘫、偏瘫患者做FSPR手术,首先是要触达到患者的脊髓神经,手术中手术器械要深入到神经属地。比如,手术路径可以通过脊柱间隙进去,颈段间隙只有5mm,腰椎间隙8mm到10mm,但是腔镜就跟铅笔粗细一样,无法进去,当进不去的时候该怎么办?就需要咬掉一部分骨头,开一个小孔,让镜子进去,但是进去以后,在镜子的加持下,操作手法的稳定性,实际上又受到了二次挑战,因为进去以后不是一个直的通路,还需要向两边侧,在这种情况下,手术风险就会加剧和加大,而且手术时间的暴露会加大。还有一种选择不是从间隙进去,如果间隙不具备条件,尤其是儿童,脑瘫的孩子往往是早期要做手术,3-6周岁最佳,解剖条件上根本不可能通过这支铅笔,因此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就需要在骨性的地方开一个小窗,把小窗打开以后,去触达神经,触达神经以后去做,有很多家长也担心,孩子的骨头已经破坏了,但是大家记住,儿童的骨头是有自我修复能力,因此,在小窗的地方会填一些纳米材料,通过纳米材料留在这以后,两侧骨头的细胞会沿着纳米材料进行爬行,用两年的时间,最终这个地方就会完美的自我愈合和修复。因为骨头是具备自愈合能力,而不是大家理解的说骨头一旦去了,就永远缺损,永远损失,骨头是有自愈合能力。对于成年人来说,因为成年人要求的手术部位和切口比较深,手术中会把脊柱拿下来,但在手术完成以后把它还原回去,利用一些简易内固定材料,把它固定,这时候所有的力学和骨性结构几乎是不受破坏的。因此这个时候,选择不去骨头,去一点骨头还是去骨头大,我们要加权,要在手术的目的、手术的时间、手术的暴露风险,还有手术的可能性的安全性上去加权选择,所以当面对所谓的某一点,什么是最佳的时候,我们医生最大的价值就是趋利避害,要根据患者的诉求,去完成完整的治疗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说不去骨头是好的,或者不伤害神经是好的,而应该以治疗目的为根本,手术的方式因人而异,而这些技术,对我们外科手术来说是非常成熟,只是大家宣传的点或关注点不同而已。
常崇旺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4月24日23
0
0
偏瘫相关科普号

林晓宁医生的科普号
林晓宁 副主任医师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神经外科
54粉丝3.4万阅读

胡斌医生的科普号
胡斌 副主任医师
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康复医学科
253粉丝22.3万阅读

丘鸿凯医生的科普号
丘鸿凯 主任医师
中山市博爱医院
神经内科
120粉丝23.9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徐文东 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手外科
臂丛神经损伤 26票
腕关节损伤 19票
偏瘫 18票
擅长:1脑溢血、脑梗、脑瘫、脑外伤后瘫痪功能重建,是国际首创手术“左右颈七移位术”的发明者; 2微创治疗疑难腕关节疾患,是我国腕关节外科领军人物,国际腕关节镜协会主席; 3擅长疑难臂丛神经损伤、复杂上肢外伤后功能重建、神经卡压、手汗症等 -
推荐热度4.8赵永辉 副主任医师沧州市中心医院 神经外科
偏瘫 12票
擅长:擅长各种原因导致肢体偏瘫的显微外科治疗,开展河北省首例周围神经平衡术治疗偏瘫脑瘫,目前手术数量及术后效果位列国内前列 -
推荐热度4.3王东 副主任医师航空总医院 神经外科分院
偏瘫 6票
脑梗塞 2票
小儿脑瘫 2票
擅长:1、小儿脑瘫的手术治疗:共接诊救治小儿脑瘫患者约5000例,手术治疗约3000例。 2、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外科手术治疗,如烟雾病脑血管联合搭桥、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等,年手术量约300台次。 3、神经外科急重症救治,如脑出血、脑外伤的急救手术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