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胶质母细胞瘤治疗方法的最新进展
之前文章:胶质母细胞瘤是怎么回事?请点击胶质母细胞瘤是怎么回事胶质母细胞瘤治疗方法的最新进展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multiforme,GBM)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且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其高度侵袭性和异质性使得治疗极具挑战性。尽管近年来在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GBM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仍仅为12-16个月,且复发率极高。本文将结合最新研究进展,为您提供关于GBM治疗现状、挑战及新兴疗法的详细介绍。一、GBM的治疗现状1.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是GBM治疗的核心手段,其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组织,同时尽可能保留患者的神经功能。然而,由于GBM的侵袭性和边界不清,完全切除肿瘤几乎是不可能的。术中荧光引导技术(如5-氨基乙酰丙酸,5-ALA)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手术切除的范围,并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研究表明,使用5-ALA引导的手术可使全切除率提高至76.8%,并延长总生存期(OS)3个月,无进展生存期(PFS)1个月。2.化疗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是目前GBM化疗的首选药物,通过DNA烷基化作用导致肿瘤细胞死亡。然而,TMZ的疗效受到肿瘤细胞DNA修复酶(如MGMT)的影响,许多患者对TMZ产生耐药性。此外,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作为一种抗血管生成药物,已被FDA批准用于复发性GBM的治疗,但其对总生存期的改善有限。3.放疗放疗是GBM的标准治疗手段之一,通常与TMZ联合使用。尽管放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但其对血脑屏障(BBB)的破坏可能导致神经毒性,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二、GBM治疗的主要挑战1.肿瘤异质性GBM的肿瘤细胞在基因和表型上高度异质,这导致了治疗耐药性的产生。研究表明,肿瘤内的不同亚群可能对同一治疗方案产生不同的反应,从而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2.血脑屏障(BBB)BBB的存在限制了药物进入脑组织,使得许多潜在的治疗药物无法达到有效浓度。克服BBB是GBM治疗的关键挑战之一。3.耐药机制GBM的耐药机制包括DNA修复酶(如MGMT)、药物外排泵(如ABC转运蛋白)以及肿瘤干细胞(GSCs)的存在。这些机制使得肿瘤细胞能够逃避传统治疗的作用。三、新兴疗法1.基因与细胞治疗:精准打击肿瘤细胞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策略,通过将特定的基因导入肿瘤细胞来触发其死亡或抑制其生长。腺病毒载体是基因治疗中常用的工具之一,它能够将自杀基因(如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导入肿瘤细胞。这些基因能使肿瘤细胞对无毒的前药(如更昔洛韦)产生反应,将其转化为有毒物质,从而杀死肿瘤细胞。在一项随机二期临床试验中,接受腺病毒载体结合更昔洛韦治疗的复发性III级和IV级恶性胶质瘤患者显示出改善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细胞治疗则利用干细胞的特性,将它们作为治疗载体。干细胞能够迁移到肿瘤部位并释放治疗性分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此外,干细胞还可以被设计为携带酶类,激活肿瘤微环境中的前药,增强治疗效果。2.TumorTreatingFields(TTFields)疗法:非侵入性治疗新选择TTFields疗法是一种非侵入性、局部区域的抗癌治疗方式,通过便携式设备向肿瘤输送交替电场。这种疗法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新诊断和复发的胶质母细胞瘤。TTFields通过多种机制发挥作用,包括干扰癌细胞有丝分裂、抑制DNA复制和损伤反应、干扰细胞运动性以及增强系统性抗肿瘤免疫反应。在新诊断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TTFields疗法与替莫唑胺化疗联合使用,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期。一项关键的全球随机三期临床研究(EF-14)显示,与单独使用替莫唑胺相比,TTFields联合替莫唑胺治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分别延长了2.7个月和4.9个月。此外,TTFields疗法在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也显示出与化疗相当的生存期,但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生活质量。3.免疫治疗:激发自身免疫系统对抗肿瘤免疫治疗在胶质母细胞瘤治疗中备受关注。疫苗治疗是一种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的方法。例如,SurvaxM疫苗针对在恶性胶质瘤中高表达的存活素抗原,能够增强或触发免疫反应。在一项二期临床试验中,接受SurvaxM治疗的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显示出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CAR-T细胞疗法则通过改造患者自身的T细胞来攻击特定的肿瘤抗原。尽管目前处于早期阶段,但这种疗法在新诊断和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中显示出潜力。例如,一项I期临床试验评估了EGFRvIIICAR-T细胞与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使用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尽管CAR-T细胞在肿瘤中的持久性有限,但该组合疗法总体上是可耐受的。4.聚焦超声:突破血脑屏障的限制血脑屏障是治疗脑肿瘤的一大挑战,因为它限制了许多药物的输送。聚焦超声(FUS)技术提供了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通过结合微泡和超声波,FUS能够暂时打开血脑屏障,使药物更有效地渗透到脑肿瘤中。在一项I期临床试验中,FUS设备被植入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颅骨中,以增强卡铂化疗药物的输送。结果显示,该方法安全且耐受性良好,并且在化疗前进行超声处理的患者中观察到更慢的肿瘤生长速率。5.临床试验:不断探索新疗法目前,有多个针对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旨在评估新的治疗方法和组合疗法的效果。例如,一项名为TRIDENT的三期临床试验正在评估TTFields疗法与化疗和放疗联合使用在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此外,还有研究正在探索TTFields疗法与其他治疗方法(如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以及在儿童脑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潜力。四、未来方向1.个性化精准医疗根据患者的肿瘤分子特征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是未来GBM治疗的重要方向。通过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可以识别潜在的治疗靶点,并优化治疗策略。2.克服耐药性深入研究GBM的耐药机制,开发新的治疗靶点和药物组合,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3.改善药物递送开发能够有效穿透BBB的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如纳米载体和磁性纳米颗粒,是未来研究的重点。4.免疫疗法的优化结合多种免疫疗法(如检查点抑制剂和CAR-T细胞)以增强疗效,并减少治疗相关的副作用。五、结论GBM的治疗仍面临巨大挑战,单一疗法难以取得突破。未来的研究需要整合多种治疗手段,包括免疫疗法、纳米技术和联合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神经外科医生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与多学科团队的合作,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全面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吴炳山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4月04日273
0
0
-
儿童低级别胶质瘤的治疗现状及新进展
儿童低级别胶质瘤(pediatriclow-gradeglioma,pLGG)是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长期生存率。尽管传统治疗方式(如手术、放疗和化疗)在多数情况下能有效控制病情,但仍可能导致长期副作用。近年来,基因组学研究揭示了pLGG的分子机制,尤其是MAPK信号通路异常激活,为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此外,放射治疗技术的进步(如质子束放疗),正在优化放疗方案,降低放疗相关的长期毒性。本文综述儿童pLGG的组织学分类、传统治疗方式、分子特征及最新靶向治疗进展,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1.儿童低级别胶质瘤概述1.1发生率及组织学分类儿童低级别胶质瘤(pLGG)约占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30-40%,具有较高的生存率,但由于其异质性,治疗方案需根据具体病理类型制定。根据组织学特征,pLGG可分为神经胶质肿瘤和混合性胶质神经元肿瘤两大类。1.2神经胶质肿瘤神经胶质肿瘤主要来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等,常见亚型如下:毛细胞星形细胞瘤(PA):最常见的pLGG类型,KIAA1549-BRAF融合(70-80%)是其主要分子特征,此外可能伴随FGFR1突变、BRAFV600E突变、CRAF融合等。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SEGA):几乎所有病例均与TSC1/2基因突变(85-95%)相关。弥漫性星形细胞瘤(DA):基因改变多样,BRAFV600E突变(20-40%)最常见,此外还包括MYBL1改变、KIAA1549-BRAF融合、H3.3K27M突变、IDH1R132H突变等。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XA):与BRAFV600E突变(80-90%)密切相关。少突胶质细胞瘤(O):主要分子特征包括FGFR1突变(10-20%)、BRAFV600E突变(5-10%)、1p/19q共缺失(3-5%)。1.3混合性胶质神经元肿瘤这类肿瘤具有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混合特征,常见亚型包括:神经节胶质瘤(GG):BRAFV600E突变(40-50%)常见,同时可能伴随KIAA1549-BRAF融合(10-15%)。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NT):最常见分子事件为FGFR1TKD重复(20-30%)和FGFR1突变(20-30%),部分病例可见BRAFV600E突变(5-10%)。乳头状胶质神经元肿瘤(PGNT):与SLC44A1-PRKCA融合(80-90%)相关。血管中心性胶质瘤(AG):约80-90%病例可见MYB基因异常。pLGG总体生长缓慢,10年生存率可达85-96%,但部分患者可能因肿瘤部位或治疗相关副作用影响生活质量。因此,优化治疗策略仍是关键。2.儿童pLGG的传统治疗方式2.1手术手术切除是pLGG的首选治疗方式,完全切除的患者通常无需额外治疗。但对于位于视神经通路、丘脑或脑干等功能重要区域的肿瘤,因手术风险较高,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式。2.2化疗化疗曾是无法完全切除或难以手术的pLGG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尤其是在年龄较小、需要延迟放疗的患者中广泛应用。然而,化疗的毒副作用较大,可能导致骨髓抑制、肝肾损伤、神经毒性及长期认知损害,限制了其长期应用价值。近年来,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靶向治疗逐步成为化疗的替代方案,尤其适用于MAPK通路异常的pLGG患者。相比传统化疗,MEK抑制剂和BRAF抑制剂等靶向药物展现出更好的疗效和耐受性,并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损害。2.3放射治疗尽管放疗在pLGG中有效,但传统光子放疗可能导致认知功能损害、内分泌功能障碍等长期副作用。因此,放疗通常仅限于其他治疗无效的患者。近年来,质子束放疗因其更高的精确度和更少的正常组织损伤,成为pLGG放疗的新选择。3.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随着对pLGG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针对MAPK通路的靶向治疗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主要靶向药物包括:3.1MEK抑制剂司美替尼(Selumetinib):在Ⅱ期临床试验中,2年PFS达70%。曲美替尼(Trametinib)、Binimetinib:研究表明可有效控制肿瘤生长,耐受性较好。3.2BRAF抑制剂适用于BRAFV600E突变的患者:达拉非尼(Dabrafenib)、维莫非尼(Vemurafenib):可显著减少肿瘤体积,但单独使用可能导致耐药性,建议与MEK抑制剂联合应用。3.3其他靶向疗法γ-H2AX高表达(尼拉帕利)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外科正在开展的临床试验显示出优异的治疗效果。NTRK抑制剂(Larotrectinib):适用于NTRK融合型pLGG患者。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Everolimus):对TSC1/2突变相关肿瘤有效。尽管靶向治疗在部分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疗效,但长期安全性和耐药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4.未来展望精准医学:基于分子检测的个性化治疗将成为未来趋势。联合治疗策略:BRAF抑制剂+MEK抑制剂联合应用有望提高疗效并减少耐药性。放疗优化:质子束放疗等新技术将进一步优化pLGG的放疗方案。5.结论儿童低级别胶质瘤的治疗正进入精准医学时代。手术仍然是首选治疗方式,而化疗、放疗及靶向治疗的优化应用正在不断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未来,随着新型治疗策略的不断优化,pLGG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有望进一步提高。低级别胶质瘤靶向治疗案例分享案例一案例二
余建忠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3月06日203
0
0
-
胶质瘤4级奇迹发生,勇敢面对每一个难关
胶质瘤被称为“大脑杀手”,其恶性程度极高,大部分难以大范围地彻底切除。该病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病情发展快、致残率高、死亡率高、治愈率低”的特征,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周期及生活质量。胶质瘤按照恶性程度分为4个级别:1级多为良性;2级为良、恶性交界,预后相对较好;3级和4级为恶性,预后较差。不幸的是,恶性程度最高的是胶质母细胞瘤(WHO4级),是最常见的,但是患者的乐观,家属的坚持,共同创造了奇迹
张治国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3月03日97
0
0
-
伯瑞替尼:精准治疗胶质瘤的新选择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尤其是高级别胶质瘤(如胶质母细胞瘤),复发率高、预后差,传统治疗手段面临瓶颈。近年来,靶向治疗为患者带来新希望,其中伯瑞替尼(Bozitinib)作为一种新型MET抑制剂,在特定胶质瘤患者中展现出潜力。本文结合临床研究与适应症,解析哪些患者可能从伯瑞替尼治疗中获益。一、伯瑞替尼的作用机制:针对MET基因异常伯瑞替尼是一种高选择性MET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阻断MET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MET基因异常(如扩增、突变或融合)是胶质瘤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尤其在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中,MET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与耐药性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METex14跳跃突变(一种MET基因剪切突变)和MET扩增是伯瑞替尼的主要靶点。这类基因变异可导致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血管生成能力增强,而伯瑞替尼能精准抑制这些病理过程。二、适用人群:基于基因检测的精准选择 根据现有临床研究,伯瑞替尼的适用人群需满足以下条件: 1.复发或难治性胶质瘤患者对于接受过手术、放疗和替莫唑胺化疗后仍复发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伯瑞替尼可作为挽救治疗方案。2023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团队发表的II期临床试验(NCT04965519)显示,在携带METex14跳跃突变的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伯瑞替尼的客观缓解率(ORR)达33.3%,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4.2个月,显著优于传统化疗。 2.携带MET基因异常的患者基因检测是使用伯瑞替尼的前提。通过组织活检或液体活检(如血液ctDNA检测)明确METex14跳跃突变或MET扩增的患者,更可能从治疗中获益。2021年一项I期研究(NCT04238129)表明,伯瑞替尼在MET异常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中耐受性良好,疾病控制率(DCR)达54%。 3.不适合传统治疗的高龄或体弱患者部分高龄或合并基础疾病的胶质瘤患者难以耐受放化疗的副作用。伯瑞替尼作为口服靶向药,安全性较高,常见不良反应为1-2级疲劳或胃肠道反应,适合这类患者尝试。三、临床证据与适应症进展目前,伯瑞替尼尚未在全球范围内获批胶质瘤适应症,但多项研究支持其潜力: -中国NMPA:2023年,伯瑞替尼获“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用于METex14跳跃突变的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 -国际指南:2024版《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疗指南》建议,对复发胶质瘤患者进行MET基因检测,符合条件者可考虑伯瑞替尼等靶向治疗。 四、使用注意事项与未来方向 1.基因检测先行:患者需通过病理检测确认MET异常,避免盲目用药。 2.联合治疗探索:临床前研究提示,伯瑞替尼联合放疗或免疫治疗可能增强疗效,相关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如NCT05573516)。 3.耐药性问题:部分患者用药后出现继发性MET突变,需动态监测基因变化并及时调整方案。 总结伯瑞替尼为MET基因异常的胶质瘤患者提供了精准治疗选择,尤其适用于复发/难治性群体。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普及和适应症的拓展,更多患者有望从这一靶向药物中获益。然而,其长期疗效和耐药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结合分子分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23).PhaseIITrialofBozitinibinRecurrentGlioblastoma.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 2.NCCNGuidelines®forCentralNervousSystemCancers(2024). 3.ChineseSocietyofClinicalOncology(CSCO).(2024).GuidelinesforGliomaDiagnosisandTreatment.
陈磊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2月25日180
0
0
-
IDH突变胶质瘤的靶向治疗:适用人群与科学进展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其异质性和侵袭性导致治疗难度极大。近年来,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的发现为胶质瘤的精准治疗开辟了新方向。本文将从流行病学、靶向药物、指南推荐及可用药物四方面,系统梳理IDH突变胶质瘤的诊疗现状。一、IDH突变胶质瘤的流行病学特点1. 突变发生率与人群分布IDH突变在胶质瘤中的发生率与病理分级密切相关:低级别胶质瘤(WHO2-3级):约70%-80%存在IDH突变,其中少突胶质细胞瘤的突变率最高(可达90%)。高级别胶质瘤(WHO4级,如胶质母细胞瘤):仅5%-10%为IDH突变型,多见于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年龄分布上,IDH突变型胶质瘤好发于20-50岁青壮年,而IDH野生型多见于老年患者。性别差异不显著,但部分研究提示男性略多于女性。2. 分子机制与预后IDH突变(主要是IDH1R132H和IDH2R172K)导致代谢产物2-羟基戊二酸(2-HG)异常积累,通过表观遗传调控(如DNA超甲基化)驱动肿瘤发生。然而,IDH突变型胶质瘤的恶性程度相对较低,患者中位生存期显著优于野生型(例如:IDH突变型胶质母细胞瘤中位生存期约31个月,而野生型仅15个月)。二、IDH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与研发进展1. 靶向药物分类目前IDH抑制剂主要针对突变型IDH1/2酶,阻断其催化2-HG生成的能力:IDH1抑制剂:如Ivosidenib(AG-120)、Vorasetidenib(AG-881)。IDH2抑制剂:Enasidenib(AG-221)。双靶点抑制剂:部分在研药物可同时抑制IDH1/2。2. 关键临床试验Ivosidenib(AG-120):在Ⅲ期ClarIDHy试验中,针对IDH1突变型晚期胆管癌显示生存获益,胶质瘤适应症的Ⅰ期试验(NCT02073994)证实其可穿透血脑屏障并降低肿瘤内2-HG水平。Vorasidenib(AG-881):Ⅱ期INDIGO试验针对复发IDH突变低级别胶质瘤,显示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延长(27.2个月vs.11.1个月),且耐受性良好。三、指南对IDH突变靶向药物的推荐1. NCCN指南(2023版)推荐场景:复发或进展的IDH突变型低级别胶质瘤(2-3级),建议在手术/放疗后考虑IDH抑制剂联合治疗。证据等级:2A类推荐(基于Ⅱ期临床试验数据)。2. EANO指南(2021版)一线治疗:对于无法手术的IDH突变型胶质瘤,可尝试IDH抑制剂联合替莫唑胺(TMZ)。复发治疗:优先推荐IDH抑制剂单药或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如贝伐珠单抗)。3. 中国CGCG指南(2022版)检测要求:所有胶质瘤患者确诊时应行IDH突变检测。适应症:IDH突变阳性且常规治疗失败的病例,建议参与IDH抑制剂临床试验或同情用药。四、现有可用的IDH突变靶向药物药物名称靶点适应症(胶质瘤)研发阶段IvosidenibIDH1复发低级别胶质瘤FDA获批(其他癌种),胶质瘤Ⅲ期进行中VorasidenibIDH1/2新诊断/复发低级别胶质瘤Ⅱ期完成,申请加速审批EnasidenibIDH2复发高级别胶质瘤Ⅰ/Ⅱ期试验中OlutasidenibIDH1难治性胶质母细胞瘤Ⅱ期试验中展望与挑战尽管IDH抑制剂为胶质瘤治疗带来希望,但仍需解决以下问题:耐药机制:长期使用可能导致IDH二次突变或代谢旁路激活。联合策略:与放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协同效应需进一步探索。生物标志物:2-HG动态监测及影像组学预测疗效的技术亟待标准化。参考文献DangL,etal. Cancer-associatedIDH1mutationsproduce2-hydroxyglutarate.Nature.2009.WaitkusMS,etal. Isocitratedehydrogenasemutationsingliomas.NeuroOncol.2016.MellinghoffIK,etal. VorasidenibinIDH1/2-mutatedlow-gradeglioma.NEnglJMed.2023.NCCNGuidelines®forCentralNervousSystemCancers.Version2.2023.
陈磊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2月09日257
0
0
-
老年人得了胶质瘤还能手术吗?
众多研究将老年的年龄分界定为70岁以上,也有研究定义为60岁或65岁以上,根据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学会的标准,老年人(老年期)定义为60至89岁,因此超过60岁即可视为老年人。在面对胶质母细胞瘤时,年龄并不是手术的限制标准,认为年龄大,身体一定耐受不了手术,即使积极治疗了也多活不了几个月,白白受罪,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不仅是患者本身这样认为,家属往往作为治疗的决策者,往往也同样这样认为。临床研究显示,手术切除肿瘤可显著提高老年GBM患者的生存期,特别是在KPS评分较高和年龄小于50岁的患者中,生存期可达到11个月甚至更长(1级证据)。此外,全切肿瘤的患者在术后功能恢复方面显示出更好的预后(2级证据),尤其是当结合短程放疗和替莫唑胺(TMZ)辅助治疗时,生存期可进一步延长。综合老年状态评估评价较好者,KPS评分>80分,手术切除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临床获益。客观上讲,老年患者开颅手术确实需要面临几大难关:一、器官功能减退,手术和麻醉耐受性差;二、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基础疾病多;三、术后恢复慢,术后容易发生感染,坠积性肺炎,静脉血栓等问题。最关键的评价因素还是疾病本身,若不进行手术,患者短期内可能会频繁遭遇癫痫发作,伴有剧烈头痛、呕吐,甚至发生脑疝,严重危及生命安全。在此情况下,鉴于放疗和化疗均不适用,手术治疗成为了一个积极的选择。另外,肿瘤位于非功能区,手术能做到全切或次全切而不会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情况下亦可积极地进行手术干预。另外,根据最新的NCCN胶质瘤治疗规范上释义,对于一般情况较好,没有并发症,KPS>80分的患者,可以考虑行整体切除+同步放化疗+辅助化疗(stupp方案),如果患者一般状况稍差,或者有较多并发症,可以选择单纯活检,然后放疗或化疗。对于一般状况较差的患者,若KPS评分低于50分,治疗选择应限于单纯放疗或最佳支持治疗,包括激素在内的对症支持治疗。对于成年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在保证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前提下最大范围切除肿瘤能显著提高患者的预后,这一点已得到广泛的共识。 因此,老年胶质瘤患者同样优先推荐手术治疗。KPS评分<80分患者手术要慎重。80岁以上老年患者更需要慎重考虑手术,术前评分较差的老年患者不推荐手术治疗。
陈磊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1月13日91
0
0
-
大脑胶质瘤,俗称脑癌,该怎么办?
得了脑胶质瘤,怎么办?什么是脑胶质瘤?脑胶质瘤是来源于神经系统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细胞的肿瘤的统称,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40-50%。根据细胞种类不同可将胶质瘤分为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胶质瘤治疗及预后也不同。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胶质瘤的组织学特征将其分为I~IV四个等级,其中I级肿瘤生长非常缓慢,手术切除有治愈的可能,II级和III级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而IV级恶性程度最高,平均寿命只有14~16个月。脑胶质瘤的病因是什么?脑胶质瘤的病因尚不明确,总的来说是由于先天的遗传高危因素和环境的致癌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环境因素:辐射、杀虫剂、饮食习惯(亚硝基化合物如腌制品、发酵的泡菜、隔夜的肉类的等摄入过多,新鲜水果、蔬菜摄入过少)、酒精、烟草摄入、病毒感染等。迄今为止,目前的研究尚不能证实辐射与脑胶质瘤发病相关。但有研究发现,长期使用手机可提高脑胶质瘤的发病率。使用手机超过25年,或者在20岁前就开始使用的人,患胶质瘤的风险要提高3倍之多。儿童及低龄青少年由于颅骨较薄及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最好限制手机的使用,避免潜在的风险。现在年轻人作息不规律、熬夜、精神压力大等是否会增加脑胶质瘤的发病风险尚不明确,但是上海市抗癌协会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制定的2019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中明确指出,健康生活,避免熬夜是脑肿瘤的预防建议之一。遗传因素:一些已知的遗传疾病,如神经纤维瘤病(I型)以及结核性硬化疾病等容易发生脑胶质瘤,但对于胶质瘤是否完全属于遗传因素的主导,目前尚无定论。发病人群有哪些?脑胶质瘤各个年龄组均可发病,胶质瘤发病年龄有两个相对高峰期,分别是11~20岁和31~40岁,第二个高峰期后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病率明显下降。其中,最常见的胶质母细胞瘤(胶质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虽然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约2/3集中在45-70岁,诊断时的平均年龄为53岁,30岁以下非常少见。脑胶质瘤的治疗手段有哪些?脑胶质瘤一般采用综合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以及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干细胞的治疗等。因其恶性倾向,任何单一的治疗模式都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脑胶质瘤的标准治疗方法是先行手术切除肿瘤,并根据术后组织病理及分子病理结果进行个体化辅助治疗(包括放疗、化疗等)。一方面,手术可以明确病理诊断,迅速去除大部分的肿瘤细胞,缓解患者症状,为下一步的其他治疗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脑胶质瘤术后放化疗也很有必要。放疗主要包括常规放射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放射性核素内放射治疗等。化疗中,替莫唑胺可显著延长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时间。目前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电场治疗等是脑胶质瘤治疗研究的热点,最新研究显示化疗联合靶向抗血管生成治疗有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潜力。这些新的治疗方式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希望,然而大多数仍处于临床前或临床研究阶段。因此综合治疗(外科手术+放疗+化疗)仍是脑胶质瘤治疗的主要手段。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早发现脑胶质瘤?早期脑胶质瘤可无任何症状,脑胶质瘤导致的症状主要与肿瘤的大小、部位和生长速度有关。随着肿瘤的生长会有癫痫发作(手脚抽搐、面部肌肉抖动等)、精神症状(如性格改变、躁狂发作等),以及其他一些不典型症状如一侧听力、视力下降、部分患者可出现吞咽困难等。晚期症状主要是肿瘤生长较大导致的颅内高压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意识改变如嗜睡。此外肿瘤导致的占位效应还会导致一侧肢体偏瘫。脑胶质瘤还有一些伴随症状,如记忆力丧失、人格改变、易激怒、尿失禁、说话困难等。 磁共振(MRI)平扫和增强扫描是脑胶质瘤的首要诊断方法。MRI平扫和增强检查不仅可有效地鉴别脑胶质瘤与部分非肿瘤病变,还有助于在术前预测脑胶质瘤的分级,明确脑胶质瘤侵犯范围,帮助肿瘤立体定向活检区域选择,制定脑胶质瘤切除策略以及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4、脑胶质瘤术后该如何康复?患者应树立恢复期的信心,家属也应给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多用预后良好的病例去鼓舞患者,使患者充满信心,这样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在生活习惯方面,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不熬夜,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避免情绪过度激动和悲伤,避免吸烟饮酒等癌症风险因素。在家中尽量避免接触电磁炉、微波炉等高辐射电器。在饮食方面,需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多食高蛋白食物,保证良好的营养,减少油脂及脂肪类食品的摄入。部分患者术后容易发生便秘,建议早餐前喝一杯热水,适当饮水,排便时不能太用力,必要时使用开塞露。对两天以上未排便的正常饮食患者,可口服缓泻忌剂帮助排便。对于术后恢复较好的年轻患者,患者可正常生活,也可以恢复工作。但是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定期复查。对于有癫痫发作的患者应规律服用抗癫痫药物,不可自行停药、换药、加量、减量,避免驾车、游泳等较为危险的活动。一旦再次出现癫痫发作应解开患者的衣服,就地仰卧,头偏向一侧;同时于两齿间置入手帕、手套或帽子等物,以防咬伤;不可向患者嘴里灌汤灌药;不可对抽搐肢体暴力施压,以防骨折;同时需及时就医。部分患者有偏瘫、失语等并发症,出院后需尽早进行相关康复治疗。1、肢体功能锻炼:有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出院后应尽早康复锻炼。一是对瘫痪的肌肉用柔软、缓慢的中等力度进行按摩、揉捏;二是让患者自己,或由家属帮助完成对患肢的被动运动;三是主动运动,先利用各种本体反射(如浅伸反射、屈曲反射)进行训练,以诱发主动运动;再对瘫痪肌肉做助力运动;然后对患肢主动运动;最后通过坐起锻炼,逐步使患者摆脱他人辅助,做到下地、座椅。通常这些康复锻炼需要在专业的康复师指导下进行。2、语言功能锻炼:早期可针对患者听、说、读、写、复述等障碍给予相应的简单指令训练、口颜面肌肉发音模仿训练、复述训练,口语理解严重障碍的患者可以使用文字阅读、书写或交流板进行交流。这类患者也需要到专业的康复中心接受相应的康复训练。总之,脑胶质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讳疾忌医,要养成定期体检的好习惯,一旦发现可疑症状,积极就医,配合治疗,这样才能早日康复。
冯明陶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1月02日74
0
0
-
大量吃水果对胶质瘤病人有益吗?
大家都普遍认为,水果是一个健康食品,不少病人甚至在患病以后都采取果蔬疗法,那么果蔬疗法的果就是水果。水果和果汁中都含有大量果糖,果糖的甜度呢是葡萄糖的两倍,因此大家都特别喜欢吃,而且这个甜容易让人上瘾。不少人新上市的冰糖橘吃一斤都不够,吃了以后呢,对人体有什么害处呢?葡萄糖代谢跟果糖是截然不同的,葡萄糖能被我们直接利用,而果糖呢不能直接利用,它必须得进入肝脏,和酒精是类似的。酒精大家现在都认为它对人体没有任何的好处,它果糖呢也类似,它必须得经过肝脏代谢,虽然它不会引起血糖升高,会使胰岛素升高,它呢害处有,主要有4方面。第一它它经过肝脏代谢转化为脂肪。过多脂肪形成脂肪肝,我们利用不了,以脂肪形式存储起来,也容易肥胖。肥胖还容易导致胰岛素抵抗。第二在形成脂肪过程当中,它有一个代谢产物是尿酸,大量吃水果以后会引起高尿酸。第三它会产生活性氧ROF,它呢能促进氧化反应,也就是引起衰老的这个氧化反应,同时促进炎症反应。这对人是不好的,还容易和这个皮下胶原蛋白结合呢,形成糖化蛋白,这样容易产生皱纹,脸色暗沉发黄,对女性来说是不是更重要呢?最近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发现在果糖代谢中当中能够产生一种叫LPC,也就叫溶血磷脂酰胆碱的物质,LPC进入血管到肿瘤的部位,它会促进肿瘤的生长,尤其是癌细胞的生长。所以过量吃水果也被称为是富人的毒药,那么是不是水果就不能吃了呢?水果富含维生素,纤维素还有一些矿物质,对人体是非常有益的营养素。怎么去避免高果糖呢?首先我们选择果糖含量低的水果,尽量不要选择高果糖的水果。是不是以口感来决定果糖含量呢?也就是甜的东西果糖就高呢?答案是否定的。比如说非常酸的山楂,每100克山楂当中就含有22克的果糖。果糖含量最高的水果,比如说红枣、榴莲啊,它的果糖含量每100克呢都超过30克果糖,非常的高。我们要选择那些低果糖的水果,比如像蓝莓、草莓、牛油果、柚子、无花果、番石榴、杏子、李子、橙子、猕猴桃。这些水果它的果糖含量每100克小于5克,可以适量吃这类果糖含量相对比较低的的水果,避免了高果糖给我们机体带来的一些问题,希望大家选择对健康有益的水果。
林松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2月27日129
0
3
-
儿童脑胶质瘤:不同于成人胶质瘤,不要轻言放弃!
脑胶质瘤是儿童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与成人不同的是,儿童胶质瘤以低级别或良性肿瘤最多见,而良性和恶性肿瘤在术前影像和诊断上非常容易混淆。神经外科专家表示,在儿童脑胶质瘤的术前诊断需要仔细甄别,充分权衡手术风险和手术获益、决定是否手术和手术时机,同时避免手术可能并发的的神经功能障碍;在儿童低级别胶质瘤,多数在完全切除后可以达到治愈,而儿童高级别胶质瘤在可能的条件下,也要争取最大程度切除或者活检明确病理性质、寻找药物治疗靶点,并配合放、化疗等治疗手段。。 (1)低龄幼儿或婴儿,脑胶质瘤更容易误诊儿童脑肿瘤和成人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特别是婴幼儿。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万锋介绍,罹患胶质瘤的患儿,其症状往往不典型,可能仅仅是偶尔头痛、精神变差、胃口不好、视力变差等,特别是在低龄幼儿或婴儿,更容易误诊。详细来说,大约60%的儿童脑胶质瘤发生在幕下小脑或脑干,以星形细胞瘤多见。因为小脑是人体控制运动和平衡的部分,小脑部位的胶质瘤可使孩子出现姿势、言语、平衡或协调功能出现损伤。脑干部位的胶质瘤经常影响到孩子面部的运动或感觉障碍,出现流口水或吞咽困难、复视、眼睑下垂、斜视等。万锋主任表示,这些症状往往也很难让家长第一时间想到是脑肿瘤。对于3岁以下的幼儿来说,更是很难及时得到正确的诊断。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患儿可能会说自己头痛、恶心、视力下降等。有的孩子行走时可能会变得不太稳定或难以保持平衡,身体某一部位无力或麻木,尤其是一侧肢体。同时可能出现难以握住物体或书写困难等行为笨拙表现。这可能会引起家长的注意。 看过无数病例后,万锋主任十分感慨,“神经外科医生对儿童胶质瘤往往存在诊断困难的时候,所以我们要对每一个病例保持敬畏和认真对待,是病人教会了我们。” (2)分辨肿瘤的良恶性,仅靠核磁共振检查尚不足够“做了那么多磁共振检查,可以看出来我的胶质瘤是良性还是恶性吗?能不能确定哪一种级别胶质瘤?”——这是很多胶质瘤患儿家长最关心的问题。而实际上,儿童脑肿瘤或胶质瘤,术前颅脑磁共振检查往往表现不典型、不能给出准确的肿瘤性质,甚至经常出现良性肿瘤诊断为恶性的时候。所以,术前诊断一定还要结合患儿的症状、体征、病程长短等给出综合判断!最后只有通过手术或者活检,取得肿瘤组织,经病理检测后才能明确肿瘤的具体类型。因此,家属一定不要仅仅因为术前磁共振的诊断而轻言放弃治疗。儿童胶质瘤以低级别胶质瘤最多见,其中多数在手术全切后可以达到治愈。万锋主任认为,这个肿瘤在诊断上还有一点很特殊:磁共振等影像诊断时常会有低级别和高度恶性肿瘤鉴别诊断困难的时候,有时候良性的肿瘤、术前被误认为高度恶性;另外一方面,部分儿童低级别胶质瘤临床表现非常“懒惰”,属于偶然发现、没有症状、进展非常缓慢,或者仅仅伴发抽搐或癫痫表现,如果这种“懒惰”的良性肿瘤位于脑的关键功能区、手术强行切除可能有较大的肢体瘫痪或语言记忆障碍等风险,我们宁愿选择保守观察。所以,对待儿童脑肿瘤、胶质瘤,我们一定需要仔细分析病情、多学科诊治,充分权衡手术可能获益和可能风险,尽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儿童神经系统尚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发生于儿童的胶质瘤具有其独特的分子病理学特征和机制。据悉,万锋主任在我国权威的《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上,作为通讯作者和主要执笔专家之一,发布了《中国儿童低级别胶质瘤诊疗指南》和《中国儿童高级别胶质瘤诊疗指南》。《指南》对儿童胶质瘤对高级别和低级别胶质瘤分别论述,除了指出和成人胶质瘤的不同特点,还强调了婴幼儿和较大龄儿童的不同诊疗原则。 (3)最大限度地延长复发,治疗应当打“组合拳”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或者延缓肿瘤术后复发,特别对于儿童高级别胶质瘤,是很多家属关切的问题。高级别胶质瘤术后多需要放化疗,但很多家长也明白,放疗和化疗都是有副作用的。在婴幼儿胶质瘤,良性和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非常特殊:良性的胶质瘤可以生长很快、而恶性胶质瘤确往往表现较“温和”。因此,婴幼儿低级别胶质瘤有时需要相对积极的化疗以控制或延缓肿瘤进展,而婴幼儿胶质母细胞瘤在手术全切后,不一定需要高强度的化疗,而且对于这种肿瘤还有靶向治疗的选择。而放疗则需要推迟到较大年龄后再考虑。对于治疗的“组合拳”,万锋主任认为,手术后获得准确的组织病理和分子病理诊断十分重要。基因检测获得分子病理诊断和分型,反映了肿瘤最根本的生长特性,这也是近10余年来,儿童胶质瘤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有了对于肿瘤最根本“属性”的把握,才能精准地施展出“组合拳”。因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儿童脑胶质瘤的治疗需要专业的多学科参与,包括影像、外科、病理、放化疗等学科,给患儿最合理和最优化的诊疗建议,实现精准的个体化治疗。
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科普号2024年11月21日187
0
0
-
1例(男/70岁)复发性胶母综合治疗后进展再程放疗(距上次放疗间隔6月)-4D TOMO挽救性放疗
1例(男/70岁)复发性胶母综合治疗后进展再程放疗(距上次放疗间隔6月)-4DTOMO挽救性放疗复发胶质瘤的再程放疗-大分割放疗-挽救性放疗-TOMO放疗1例(男/53岁)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再程同步放化疗-TOMO放疗-来自-新疆1例(男/12岁)复发性丘脑弥漫性胶质瘤再程放疗(MR与CTsim融合)TOMO挽救放疗正常组织对再程放疗的耐受性方某某(AH),男,70岁(出生时间:1953-12-25)初始治疗手术前MR(2024-01-27):再程放疗前MR(2024-10-09):放疗前PET/CT与MR图像融合(2024-10-11/W5):与核医学专家讨论:放疗靶区与剂量:颅内病变:95%GTV(体积:91cc)(不外扩,直接给处方剂量)Dt60Gy/15F(BED=84Gy);GTVboost(体积:20cc)Dt75Gy/15F(BED=112Gy>100Gy)腮腺病变:95%PGTV(体积:52cc)(GTV外扩3mm,手工修改解剖边界,给处方剂量)Dt50Gy/25F(BED=60Gy);GTVboost(体积9cc)Dt70Gy/25F(BED=90Gy)转移淋巴结:95%PGTV(体积20cc)(不外扩边界)Dt60Gy/25F(BED=74Gy)计划展示:10次放疗有复查:
曾辉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0月10日165
0
3
胶质瘤相关科普号

王江飞医生的科普号
王江飞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神经外科
198粉丝6.3万阅读

魏礼洲医生的科普号
魏礼洲 副主任医师
西京医院
神经外科
25粉丝4.4万阅读

郭烈美医生的科普号
郭烈美 副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
神经外科
211粉丝2.5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张忠 主任医师北京天坛医院 神经外科
胶质瘤 123票
脑膜瘤 44票
脑肿瘤 5票
擅长:1.胶质瘤:低级别胶质瘤,胶质母细胞瘤,复发胶质瘤 2.胶质瘤:特别擅长切除岛叶、语言/运动功能区、丘脑胶质瘤。 3.唤醒麻醉下切除功能区胶质瘤经验丰富 4.脑膜瘤 -
推荐热度4.8林松 主任医师北京天坛医院 神经外科
胶质瘤 67票
脑膜瘤 32票
颅咽管瘤 16票
擅长:1、北京天坛医院30余年神经外科经验,主刀手术超万例,年手术量超500例,获首届“天坛名医”称号、全国病友推荐神经外科领域“年度好大夫十佳”等称号; 2、荣膺中国名医百强榜“胶质瘤手术、颅咽管瘤手术“全国前TOP 10专家”称号; 3、胶质瘤: ●对功能区肿瘤特别是胶质瘤,肿瘤微创手术切除更彻底,最大限度保留神经功能,手术后病人康复快,肿瘤全切率和功能保护率均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 ●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位生存期超过23个月,患者生存期和术后生活质量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 4、脑膜瘤: ●专长于对深部脑膜瘤,尤其是三室后镰幕交界区、侧脑室、蝶骨膌、累及静脉窦、颅底重要神经的脑膜瘤,运用微创经纤维束旁切除技术,最大化保留血管与神经功能; ●术后患者反应轻,恢复周期短,肿瘤全切率与功能保护率国际领先; 5、颅咽管瘤:高全切率与低复发率 ●复杂颅咽管瘤全切率高,复发率低,术中注重保护垂体及下丘脑功能,术后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显著减少 ●采用经纤维束旁、脑室通道等微创技术,减少手术创伤,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6、中枢神经细胞瘤: ●擅长微创经脑室通道经纤维束旁切除巨大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肿瘤全切率、重要神经功能保护率处国内外领先水平。 ●对侧脑室、三脑室等深部肿瘤的手术治疗经验丰富,技术成熟; -
推荐热度4.7姚瑜 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神经外科
胶质瘤 60票
脑肿瘤 42票
脑膜瘤 35票
擅长:擅长使用微创技术(包括显微镜、外视镜和内镜技术等)、术中MRI技术、神经导航技术以及术中电生理技术等外科治疗各类脑肿瘤如功能区脑胶质瘤、复发胶质瘤、脑膜瘤、听神经瘤、转移瘤、髓母细胞瘤、生殖细胞肿瘤、海绵状血管瘤等,包括在分子病理指导下的恶性胶质瘤新辅助免疫治疗(DC疫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