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专家

食道癌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食管癌术后,纵膈淋巴结肿大了?这个信号一定要警惕!食管癌手术成功,闯过一道大关,患者和家属都松了口气。然而,术后随访复查中,当CT报告上出现“纵膈淋巴结肿大”的字样时,刚刚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这会是复发的信号吗?很不幸,这确实是我们首先高度警惕的情况。食管癌术后最常见的复发部位,正是纵膈淋巴结区域,当然,锁骨上淋巴结区域,以及上腹腔的淋巴结区域,也是比较常见的复发部位。这些位于胸腹腔深处的“交通枢纽”一旦发现异常淋巴结肿大,往往预示着肿瘤细胞可能已经悄悄转移至此,特别是直径>1cm的淋巴结,一定要警惕。不过也有些淋巴结是正常的淋巴结,但通常不会超过1cm大小。发现肿大怎么办?听医生的,立即行动!首先,食管癌术后复查首选“增强CT”。有人觉得打增强药对身体不好,就做平扫CT。殊不知平扫CT因提供影像“一片漆黑”,可能让你的转移淋巴结被漏掉!其次,有经验的医生在查看患者复诊CT时会对比之前的CT,根据淋巴结变化情况以及自身临床经验判断是否为淋巴结复发。但有时也不能直接确诊复发,特别是1cm左右的淋巴结。对于不能确定的情况,建议马上做PET-CT或磁共振(MRI):1.PET-CT:查代谢活性,看是否癌细胞活跃,并扫描全身有无其他转移(如骨、肺、肝、腹腔、颈部、锁骨上、腹膜后淋巴结等)。2.磁共振(MRI):?提供更精细的解剖结构信息,辅助判断。确诊靠“双保险”:?有时候“双保险”也不够,有些患者还需要进行淋巴结穿刺才能确诊。?确诊复发后怎么办?一旦确诊纵膈淋巴结转移(可能伴其他部位转移),意味着癌症进入了新的阶段。此时,综合治疗策略的制定至关重要:多学科会诊(MDT)是关键:放疗科、肿瘤内科、外科等专家共同制定方案,综合治疗是核心。一般情况,术后局限的淋巴结复发,以放疗为主要治疗手段。广泛的淋巴结复发,药物治疗(化疗/靶向/免疫治疗)为主,配合局部放疗。重要提醒:早发现,才能争取更多机会!关键提醒:复查不能少!?严格按时随访(尤其增强的经胸腹CT),是早期发现的基石。看见“肿大”别拖延!立即联系医生,尽快完善PET-CT或MRI检查。确诊需“两步走”:增强CT是警报,PET或MRI是法官。复发≠无望!及时、规范的综合治疗,仍能有效控病,延长生存,改善生活。
突破性双抗ADC展现食管鳞癌治疗新希望核心摘要:全球首个靶向EGFR/HER3的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偶联物(ADC)BL-B01D1,在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Ib期临床试验中取得突破性成果。针对免疫治疗失败的重度经治患者,该药在2.5mg/kg剂量组实现39.6%的客观缓解率(ORR)和79.2%的疾病控制率(DCR),疗效显著超越现有二线标准治疗(伊立替康ORR<10%)。研究于2025年7月10日发表于顶级期刊《NatureMedicine》,标志着食管癌靶向治疗进入全新维度。食管癌是全球第七大癌症死因,其中食管鳞癌(ESCC)占70%以上。尽管PD-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已成为一线标准,但80%-90%患者终将耐药,五年生存率不足20%。二线治疗依赖单药伊立替康,ORR仅5%-10%,患者面临“无药可用”的绝境。关键生物学机制:靶点协同:50%-70%ESCC存在EGFR过表达,而HER3作为ErbB家族伪激酶受体,介导EGFR靶向耐药。二者共激活驱动肿瘤进展;治疗瓶颈:现有EGFR单抗(西妥昔单抗)或TKI(吉非替尼)在ESCC中疗效微弱;ADC设计创新:BL-B01D1通过可裂解连接子,将EGFR/HER3双抗与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Ed-04结合,实现“双靶锁定+细胞内毒素释放”,临床前模型显示显著优于单靶ADC。试验注册:NCT05262491(全球多中心)研究阶段:Ib期剂量扩展(ESCC队列)入组标准:经治转移性ESCC(95.1%既往接受PD-1/L1治疗失败)ECOG0-1分,伴≥1个可测量病灶治疗方案:2.0mg/kg组(n=22)与2.5mg/kg组(n=60)D1、D8静脉输注,Q3W周期(每3周第1、8天给药)终点设置:主要终点:推荐II期剂量(RP2D)次要终点:安全性、ORR、DCR、药代动力学(PK)整体人群(n=82)确认ORR(cORR):29.3%(24/82)疾病控制率(DCR):71.2%(52/73可评估)中位无进展生存(mPFS):4.2个月(95%CI3.6-5.6)中位总生存(mOS):6.9个月(95%CI5.6-NR)2.5mg/kg高剂量组(n=60)指标结果(95%CI)临床意义对比cORR39.6%(26.5-54.0)超越伊立替康4倍DCR79.2%(65.9-89.2)较2.0mg/kg组提升59%mPFS5.4个月(4.0-6.9)延长2.7个月(vs低剂量组)mOS11.5个月(6.1-NR)生存期接近翻倍瀑布图解析(图2):2.5mg/kg组中21例患者肿瘤缩小>30%,最大缩小幅度达80%;1例达到完全缓解(CR),为晚期ESCC罕见里程碑。全人群不良事件(n=82)≥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58.5%(48/82)常见血液毒性:贫血(85.4%,≥3级28.0%)白细胞减少(53.7%,≥3级15.9%)血小板减少(53.7%,≥3级14.6%)剂量对比关键风险(表):事件2.5mg/kg组≥3级发生率2.0mg/kg组≥3级发生率血小板减少18.30%4.50%间质性肺病(ILD)3.3%(2/60)4.5%(1/22)ILD管理启示:2例2.5mg/kg组ILD患者有胸部放疗史,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恢复;1例2.0mg/kg组ILD死亡案例因拒绝治疗并发感染,提示需强化患者教育。EGFR/HER3表达分析(图5):50例患者提供肿瘤样本(2.5mg/kg组),IHC显示近100%存在EGFR/HER3表达;颠覆性发现:缓解率与表达水平无显著相关性(p>0.05)。EGFR阴性组(H-score=0)ORR达57.1%HER3阴性组(H-score=0)ORR为50.0%临床意义:“即便传统EGFR靶向治疗无效的患者,仍可能从BL-B01D1获益。这提示其作用机制可能超越单纯受体抑制,涉及肿瘤微环境重塑或免疫效应激活。”—通讯作者朱继芳教授解读核心价值定位:填补免疫耐药后治疗空白:为PD-1/L1失败患者提供ORR近40%的新选择;突破靶向治疗天花板:双靶ADC克服单通路抑制局限性,规避HER3介导耐药;剂量优化方案确立:2.5mg/kgD1D8Q3W被推荐为III期剂量。局限性:单臂设计缺乏对照组(III期NCT06304974已启动);生物标志物预测价值未明确,需大样本验证。临床启示录:血液毒性主动管理:研究中预防性升白治疗显著降低骨髓抑制风险;放疗史患者监控:胸部放疗史或为ILD高危因素,需基线肺功能评估;跨癌种拓展潜力:前期研究显示其在EGFR/HER3阳性胃癌、结直肠癌的活性。BL-B01D1的Ib期数据证实:高效性:39.6%ORR创二线治疗新纪录,中位OS11.5个月带来生存突破;可行性:血液毒性可防可控,RP2D方案获安全验证;普适性:无论EGFR/HER3表达状态,均观察到持续缓解。随着全球III期临床试验(NCT06304974)推进,该药有望成为首个获批用于免疫耐药ESCC的双抗ADC,为5.3万/年新发晚期患者点燃生命曙光。专家展望:“BL-B01D1代表实体瘤靶向治疗的范式转变——从单靶点到多靶协同,从激酶抑制到载荷递送。其在食管癌的成功,为胃癌、头颈癌等EGFR/HER3高表达瘤种提供全新开发模板。”—资深肿瘤学家LinShen教授参考文献LiuC,LiuD,JiY,etal.Abispecificantibody-drugconjugatetargetingEGFRandHER3inmetastaticesophagealsquamouscellcarcinoma:aphase1btrial.NatMed.PublishedonlineJuly10,2025.doi:10.1038/s41591-025-037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