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专家

疾病: 小儿多动症
开通的服务: 不限
医生职称: 不限
出诊时间: 不限

小儿多动症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多动症并非‘不听话’!科学干预从了解病因开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些孩子总是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做事冲动,面对这样的情况,不少家长和老师会认为孩子“不听话”“故意捣乱”。但实际上,这些孩子很可能患上了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多动症并非孩子的主观意愿,而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要想科学干预,首先得从了解病因开始。从医学研究来看,遗传因素在多动症的发病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多项研究表明,多动症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如果家族中有成员患有多动症,那么孩子患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单卵双胞胎的研究更具说服力,若其中一人患有多动症,另一人患多动症的概率高达70%-80%,而双卵双胞胎的这一比例约为30%-40%。这充分说明基因对多动症的发生有着深远影响。从遗传学角度来讲,多动症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多个基因的异常可能影响大脑神经递质代谢、神经细胞发育和信号传导等重要过程。比如与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相关的基因发生变异,可能导致神经递质失衡,从而引发多动症的症状。除了遗传,神经生物学因素也是多动症发病的关键。多动症患者在大脑结构和功能上与正常人存在差异。从结构上看,多动症患者的前额叶皮质、基底节等脑区可能存在发育迟缓、体积减小等情况,这些脑区与注意力、行为控制等功能密切相关;从功能角度,多动症患者大脑在执行需要注意力和抑制控制的任务时,相关脑区的激活模式与正常人群存在差异,这表明大脑功能的调节出现了问题。此外,神经递质失衡在多动症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异常,会影响大脑对注意力、冲动控制和活动水平的调节。环境因素同样不可忽视。母亲在孕期的状况对胎儿的发育至关重要。孕期吸烟、饮酒、滥用药物,或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都可能干扰胎儿大脑神经细胞的正常发育。围产期的不良事件,如早产、低体重、难产、新生儿窒息等,也与多动症密切相关。孩子出生后的成长环境,如家庭氛围、教育方式、学校环境等,也会对多动症的发生产生影响。父母关系紧张、教育方式不当(过度严厉或溺爱)、家庭氛围压抑,以及学校学习压力过大、教学方式枯燥等,都可能增加孩子患多动症的风险。了解了多动症的病因,我们就能明白,这些孩子并非“不听话”,而是受疾病影响,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面对多动症患儿,家长和老师首先要改变观念,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同时,要积极寻求专业帮助,通过科学的干预方法,如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心理辅导等,帮助孩子改善症状。药物治疗可以调节大脑神经递质水平,改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症状;行为治疗则通过制定规则、正性强化等方式,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理辅导能帮助孩子树立自信,改善情绪和社交能力。此外,家长和老师的配合也至关重要,要为孩子创造一个稳定、支持性的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疾病。多动症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家长的错。只有正确认识多动症,了解其病因,才能采取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让我们用科学和关爱,为多动症患儿点亮希望之光,陪伴他们跨越成长路上的这道坎。